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岭南震撼 >

第11章

岭南震撼-第11章

小说: 岭南震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ǎ话愦笾略谒奈灏倜字洌灿邢嗑嘁欢铩6该庞么罂榉绞龀砂朐残危刖�1。}米至2米,渠道两岸各一,形成拦腰约束流水的石堤形状,突出在渠道中间,两堤距离约为5米余,这就形成陡门。陡门下有石板垫底,两岸半圆形石堤上凿有凹口,作为塞陡时架陡杠用,陡门附近竖有石柱,称将军桩,上而多刻陡名。在其中一将军桩不远处,有一座圆形墓家,人们称为“三将军墓”。关于将军墓的名称,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当初,秦始皇派人来修灵渠时,曾经历过多次失败,不是湘江水涨、灵渠水千,就是灵渠水多、湘江水少。这样,第一个修渠的负责人被杀头了。
接着派来了第二个负责人。第二人左试右试,从上游把10根木头放下来,到分水的地方,流人湘江的是7根,流人灵渠的是3根,他就在三七分开的地方,修上桦嘴。
分水分成了,可是洪水一来,过多的水涌进灵渠,冲毁堤岸,造成水灾。这样,第二个人又被杀头了。
于是,又派来了第三个负责人,这第三个人经过考查,发现灵渠堤岸太低,但要加高又不稳固,问题是如何既能经常维持灵渠的一定水位,保证通航,又不会涨洪。后来就在桦嘴尾部通向南北的江岸,砌了两道不高不矮的人字坝,叫做大小天平,平时可以拦水,洪水来时又可滚水泄流。这样,分水、通航、防洪等问题都解决了。
第三个人获得成功之后,觉得自己的成功都是在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搞出来的,功劳不应统归自己。前两人为修渠积累了经验,反而被加罪问斩,自己活下来没有意思,于是就自刻而死了。人们把这三个人合葬在一起,觉得他们如此英烈,便称他们为“三将军”。
传说总离实际发生的故事有较大的差距,应该是不足为信的,但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这样的隐喻,那就是工程技术的复杂和艰难,条件的严峻,秦王朝官吏们的残暴和十万军工为此付出的悲苦与牺牲,同时还透出天下苍生对这场秦越战争的抵触和不满。就当时的中原地区而言,人民久经战乱并饱受战乱之苦,当秦王朝统一天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天下百姓清别勿待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安静环境,在这种人心所向的情况下,作为秦王朝应当把统治政策的中心迅速转移到生产上来,以尽快恢复和发展因战乱而遭到重大损失的经济力量,治愈战争创伤,走富国强民之路。但此时的秦始皇却置此于不顾,不惜劳民伤财,一意孤行地要征服岭南地区,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汉族人民有许多在这次战争中,被弄得家破人亡,出现了“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观。而且秦越战争中有几十万士卒亡故他乡。至于像《搜神记》中所记“被差征发,落陷南国,··…三年还家”的长安人王道平的神话传说,那还是极其幸运的。在这场战争中越族人也同样付出了渗重代价。以_七传说中那第三个工程负责人在成功之后不是邀功请赏,而是以悲壮的自刻方式告别成功和荣耀,便是对这场战争持抵触和不满情绪的印证。
当然,整个灵渠开凿过程留下来的传说,不全是抵触、不满和悲壮,也有一些浪漫和理想主义的成分掺杂其中,关于那块“飞来石”的传说便是极好的例证。据说灵渠附近并无石山,却偏偏在拐弯处的堤边“飞来了”一块巨石。巨石周围刻有后人赞美灵渠的诗文和修渠事务的记载,其中一段专门讲述了“飞来石”故事:当灵渠修到此地时,工程被迫停顿,因为白天砌好的堤坝,到夜晚就被大水冲垮。多次反复后,人们就在夜晚去察看,这一察看方才得知,堤坝并不是被水冲垮的,分明是一只猪婆龙在作祟,是它用长嘴暗中拱开了堤坝。于是,人们同猪婆龙展开了斗争。后来,这件事被峨眉山上的仙人发现了,他对人们的顽强战斗精神甚是赞扬,便设法帮助修渠的人们。在一个雷鸣电闪的夜里,天空忽然飞来一块巨石,正好砸在猪婆龙的脊背上,使它再不能逞凶作恶。后来,这大堤坝也就顺利地建成了。
这段颇具浪漫和理想主义的故事,明显地淡化了军工们劳作中的悲苦和哀怨,增添了一股昂扬向上的意欲征服自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色彩和乐观的精神风貌。或许,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意志,兴安运河才得以最终成功地打通。
尽管史料没有提及工程的艰难以及施工的技术处理等细节,但后人可以想象的是,灵渠的开凿一定是吸收和借鉴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的经验和技术手段兴建而成的。早在秦国灭西周后的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在四川就由李冰主持了都江堰工程的兴建。这项工程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三个主要部分紧密相连,形成工程的总体,其中鱼嘴的作用是把氓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为主流,内江水流则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起一种分水作用。都江堰的鱼嘴与灵渠的桦嘴,是同一类型的水利建筑物,都起着分水作用。都江堰建成与灵渠的开凿,相距只有35年,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时代,而同时代兴修的水利工程之间不能排除技术交流的可能性。尽管历代对桦嘴是否修建于秦代素有争论,但多数学者、专家还是认为锌嘴建成于秦代的可能性较大,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要建南北渠道是不能没有分水工程设施的,除此别无他途。
郑国渠开凿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干渠东西长“三百余里”,横穿几条天然河流,于渠横穿河流的技术措施,缺乏文献记录资料。据现代水利史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建闸(即斗门)控制,实属不易,从文字记载和考古上都尚未发现在秦代有这样大型的灌溉闸门。在郑国渠修建万年后新建的灵渠,是否已懂得修建闸门的技术,因资料缺乏无从判断。如不用闸门提高水位,则常年运输将成问题,一种可能是尽量利用流量充沛的季节运输;另一种可能是使用一种原始方法提高水位,两者必居其一。
史禄负责领导开凿的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我国水利科学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同都江堰、郑国渠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并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灵渠沟通了湘漓两条河流,湘水汇人漓水,使原本属于长扛流域的湘水与属于珠江流域的漓水连接了起来,因而从长江流域出发的船只,可以通过漓江逾五岭而直接到达岭南地区,即使载重万斤的大船也可以顺利通过,这就为被困于岭南的秦军粮炯的补给带来了新的转机。由于秦工朝的粮晌源源不断地输人,为秦军快速、彻底地征服岭南地区创造了条件。当然,灵渠的作用不仅限于秦始皇时代对岭南的用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和意义变得越发宏大和深远。自秦之后的历代,随着灵渠的不断修筑,对于促进岭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巩固祖国的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作为岭南同中原水陆交通运输大动脉的灵渠,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最重要的通道。按照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亲眼见到的情形,灵渠内依然是“运航鳞次”,船只往来不绝。到清代,灵渠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长沙、衡、永数郡盛产谷米,连检衔尾,浮苍梧(梧州)直下羊城(厂‘州)”。岭南地区大量的特产和器物也通过灵渠下湘江、越洞庭、溯汉水,输送到长江流域和中原各地,促进了岭南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与民族的融合。灵渠在作为水陆交通的同时,还浇灌着两岸的万亩农田,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传统的观点与角度看,秦王朝开凿灵渠的目的主要是兵发岭南并征服这块土地上的越人,以稳固秦王朝的统治和满足秦始皇对于财富的贪婪和私欲。而史禄领导开凿灵渠动用了十万军工,也有其耗费人力物力、劳民伤财的一面。但是客观地从历史角度来看,灵渠毕竟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史禄作为秦代开发南方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历史功绩是不应被抹杀的。虽然在古代正史中没有他的传记,但是灵渠工程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那用巨石垒砌而成的坚固大堤,就是开凿灵渠的十万军工以及史禄本人的不倒的纪念碑群。就史禄在历史上的地位面言,正如宋人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答》一书中所言:“尝观禄之遗迹,窃叹始皇之残忍。其余威能阁水行舟,万世之下乃赖之,岂惟始皇,禄亦人杰矣。”
岭南“通街”
当兴安灵渠经过三年的开凿、修筑大功告成后,秦军的粮晌和军用物资开始得以大批地运往岭南。秦始皇感到征服岭南的时机已经到来,便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毅然决定由任嚣、赵佗两位将领率楼船之士,再次发动了对百越的进攻。
这次进攻,和三年前不同的是,秦王朝和秦军将领吸取屠唯在征战中的教训,在战略上采取了“发诸尝速亡人、赘婿、贾人”随大军行进,每当秦军占领一地便将部分移民留驻此处,这不仅使秦军有了较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同时也使秦军在人力的消耗中有所补充,而大批的商贾在岭南的经营,也为军队粮晌的补给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优势条件下,秦军凭着丰厚的粮草和精良的武装设备,在百越战场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征伐,大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未费多大力气就击溃了西甄族人的反抗力量,占领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甄地区。随后任嚣、赵佗又挥戈南下,乘胜进击,一举击溃了锥越族,占领了今越南中、北部的锥越地区。至此,秦王朝于公元前2。18年发动的征服岭南的战争,在经历了四五年波诡云请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14年,以秦军彻底征服岭南越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秦军占领岭南后,秦始皇很快在该地区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把岭南正式纳人秦王朝的版图。为了巩固其占领区,防止越人反抗力量死灰复燃,加强对越人的控制,秦王朝采取了军事管制性的戍守政策,并“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防守。
所谓“东南一尉”,就是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由掌兵的南海尉专断一方,加强其军事应变能力。南海尉住南海郡治番禺。秦王朝任命的南海尉就是继屠唯之后率兵击越的指挥官任嚣,为避免分散南海尉的权力,秦王朝决定三郡一律不设郡守,只设监御史主管一郡事务。所谓“西北一侯”,即在岭南西北方的交通孔道上建筑城堡,驻扎重兵,以防西匝人北窜。这里的侯不是史书中常载的万户侯或千户侯,而是古代探望敌情的哨所,此乃驻兵监视之义。在过去的战争征讨中,关于西匝人之难以征服,秦始皇和秦朝军队是有所领教的。为了防止其残存的军事势力卷土重来,采取了这一防范措施。据后人考证这个“侯”的遗存就是今广西兴安县西南四十华里的秦越遗址。清谢启昆编《广西通志·胜迹一》时曾说:“秦城在(兴安)县四十里,旁有秦王庙,秦始皇筑以限越。”直到今天,虽然秦王庙早已不存,而秦城古城垣和古战壕的遗迹仍历历在目,有“大营”和“小营”之分,据专家考证确属当年秦军驻扎的故垒,此处位于越城岭和庞岭之间的水道,其地势平坦,四周高山连绵,大溶江傍依而过,北靠天险严关,扼守此地,即可控制岭南西部的咽喉。此外,沿五岭南北还设有很多戍守据点,各郡县治所及水陆关隘也驻有大量戍卒。这一切措施,目的是巩固秦始皇对岭南的占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并防止越人逾岭北犯。
秦始皇除实行戍守政策外,对于尚处于相对闭塞、落后的岭南地区,还采取了几项具有开发作用的措施:
一、建立郡县制。秦始皇三十三年,在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治所番禺,即今广州市,辖境大体相当今广东的大部,东到今福建南端的云霄,西到广东四会县东。其下置县有:番禺县、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揭阳县(今广东揭阳县)、博罗县(今广东博罗县)、祯阳县(今广东英德县)、含沤县(演阳县之南)。桂林郡治所布山,在今广西贵县境,辖境大体相当今广西都阳山以东,越城岭以南,包括今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梧州市和广东肇庆市、茂名市一带。’下置县除布山县外,还有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象郡治所临尘,辖境包括今广西百色地区、南宁市、凭祥市,广东的湛江市一带,南到越南北部的海防市和高平省。除县之外,在土著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利用其首领即“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