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1998大洪水 >

第27章

1998大洪水-第27章

小说: 1998大洪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比赛的全体门票及其他收入均捐赠给了灾区人民。山东济南泰山队也举行一场足球赈灾义赛,以表达山东人民对灾区的关心爱护之情。
  爱心奉献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苦难,但我们也愿承受苦难带给我们的痛处。我们的心与灾区人民群众紧紧地系在一起。
  滚滚江水,阵阵险情,激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多少人昼夜奋战在抗洪一线,多少人密切关注着灾情变化,一个水字已牢牢地将灾区人民和广大群众系在一起。中华民族是团结的民族,中华民族是奋进的民族。灾情发生以后,党和政府组织最有效的抗洪大军,排除一个又一个的险情,安置一批又一批灾民,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损失减小至最低程度。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抗洪一线慰问抗洪大军,视察水情,充分表达了党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和爱护。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不仅仅在抗洪抢险过程中体现出刚毅顽强,誓与洪水奋斗到底的勇气与决心,同时在赈灾与救灾的工作中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关怀下,各地的救灾工作高效、高质地优先处理好,灾区人民情绪稳定,生活已基本安置妥当。机关、团体、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地捐款捐物,心系灾区,情系灾民。
  水灾无情人有情。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制度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洪水灾害面前,这个优势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证,有血浓于水的八方支持,我们必将赢得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
  溯源:暴雨与洪水的联姻
  我国历来洪水灾害就十分频繁,以致水患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未曾脱离过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的人们,由此也发生了许许多多抗灾的动人故事、许许多多的治水英雄,千古扬名。及至近现代,洪灾带来的祸患越来越重,黄河决口泛滥,长江千里长堤百孔千疮,不堪回首。正本方需清源,治病亦需除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江河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仍需清楚洪水及灾情的形成原因及分析,不可疏忽大意。
  暴雨
  我国洪涝灾害之所以特别频繁,灾害又特别严重,这与我国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其中影响最主要的是暴雨。我国位于世界最大海洋与最大陆地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4个月(东部地区的北方一般为6~9 月;南方一般为4~7月)集中全年雨量的60%~80%,汛期中最大一个月的雨量又占全年雨量25%~50%,而这一个月的雨量又往往集中在几次大暴雨。我国重大灾害性洪水,都是由暴雨产生的,暴雨对洪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暴雨强度、空间分布和时面深特征。
  1、暴雨极值
  暴雨极值是指全国范围内记录或调查到的不同历时的最大雨量。我国一些地区暴雨强度很大,如1971年7月1日山西太原梅洞沟5min雨量达 53。1mm,1976年6月19日青海大通县小叶坝,半小时降雨量240mm(调查);由此可见,我国一些地区的降雨程度是极大的,十分惊人的。同时,暴雨极值的分布总的特点是气候干旱的华北地区比湿润多雨的江南丘陵地区量级要大。
  2。暴雨特征地区差异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24h雨量大于50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暴雨特征主要表现在暴雨发生的频率、雨量大小、过程历时长短以及次暴雨覆盖范围等。这些要素的变化受天气系统、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暴雨特征在地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大面积暴雨统计特征及其分布
  我国江河水害主要是由于大面积暴雨造成的,那么我们将我国各地大面积暴雨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按照暴雨时空尺度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为局地性暴雨,历时短,中心强度大,笼罩范围几千乃至几百平方公里,所造成的灾害也是局部性的;另一类为大面积暴雨,这类暴雨过程历时长,暴雨覆盖面广,可以导致一个地区或几条大的河流同时暴发洪水。暴雨历时。笼罩面积和降水总量(以下简称时、面、量)三者之间如何配置,对洪水影响极大。
  综合历次大暴雨时、面、量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我国大暴雨,过程历时一般1~7天,梅雨锋暴雨历时较长,最长可达9天。暴雨笼罩面积一般为3~13万km2,最大可达22万km2,相应总降水量100亿~700亿m3。
  (2)受天气系统和地面条件影响,大面积暴雨时、面、量特征在地区上有一定差别。东北地区大暴雨时、面、量特征稳定。暴雨过程历时一般 2~3天,暴雨笼罩面积5万~10万km2,相应降水总量100亿~250亿m3 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暴雨,主要是由梅雨锋形成的,暴雨历时比上述地区都长,一般可达5~9天,笼罩面积10万~20余万km2,相应降水总量300 亿~700亿m3。如果梅雨锋位置稳定少动,西藏高原东部不断有中尺度系统扰动东移,就会产生连续多次大面积暴雨,如1954年梅雨期内连续出现 9次大面积暴雨。
  (3)大面积暴雨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
  天气系统对大暴雨的分布影响也很明显。梅雨锋和台风是形成我国大面积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暴雨,主要由梅雨锋形成。
  洪水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洪水类型多种多样,就其成因而论,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融冰)洪水、冰凌洪水等几种类型,而经常发生并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暴雨洪水。我国暴雨洪水一般特点为:
  1。季节性明显
  暴雨洪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出现的时序有一定规律。它与夏季雨带南北移动和秋季频繁的台风暴雨关系密切。
  2。洪水峰高量大
  我国东半部地区暴雨强度大,加之多山的地形,地面坡度大,汇流快,流域植被条件又差,这些不利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一些地区洪水量级很大。
  3。洪水年际变化大
  我国洪水年际变化极不稳定,流量的变幅很大。
  4。大洪水的重复性和阶段性
  特大洪水的发生以往都把它看成随机事件。从大量的历史洪水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主要河流特大洪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所谓重复性是指在相同地区或流域,重复出现雨洪特征相类似的特大洪水。其次是洪水阶段性问题。什么时候会发生大洪水,目前尚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大洪水的出现在时序分布上是不均匀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时期大洪水发生的频率较高,而另一个时期频率较低,从较长的时期来观察,在许多河流上,大洪水的时序分布都有频发期和低发期,呈阶段性的交替变化。
  通过上述关于暴雨与洪水的有关问题的论述,基本上能够将普通的洪水常识介绍出来,主要是为了阐述今年的洪灾引述几个问题。
  祸首: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果尼诺去了,拉尼娜来了。
  或许有许多人至今仍不十分清晰这两个新鲜名词竟为何物,究竟对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及自然界的运转规律产生何等影响,且听有关专家们的评述。
  科学家们定义:赤道中东太平洋区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偏高连续6个月超过0。5度,就称为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与此相反,我国科学家把这个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偏低连续6个月低于0。5度时,称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或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系西班牙语,前者意为“那稣的小男孩”(EINino),后者意为“那酥的小女孩”(Lanina),由于这两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在发生的时间上常常一先一后,所以科学家们也称其为“一对孪生兄妹”。
  以洋流水温上升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刚刚离去,以洋流水温下降为特征的拉尼娜又迅猛而来,使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异常复杂,灾害频仍,举世瞩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已经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祸首”,我国今年出现的罕见的洪涝灾害和这两大现象密切相关。
  我国著名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巢纪平在中科院院士科学报告会上如是说。
  1997年爆发了有记录百年来最强的一次热带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大范围增温事件——厄尔尼诺,其来势之快,强度之大,使世界海洋和气象学家为之震惊。由于水的比热要比空气约大4倍,密度约大1000倍,因此海水温度的微小变动(例如0。5摄氏度),所释放的热量可以令其上空的大气环流发生剧烈变化,导致气候异常。这次事件使得全球某些地区出现严重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严重洪涝。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 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这些灾情与前期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1997年底,厄尔尼诺的增温现象己稳定下来,海洋和气象学家预计这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在5~6月份就可结束,全球的气候将趋于正常。但出乎意料的是,拉尼娜的出现,比1997年厄尔尼诺的暖水事件更使海洋和气象学家震惊,因为1997年的厄尔尼诺虽然创下了历史最高值,大范围的海表温度比正常的气候值高出5摄氏度,部分地区高出约7摄氏度,但这样的高温是从1997年4月份开始,经过了约8个月的时间才达到的,远不如这次拉尼娜来得迅猛。
  热带海洋的变冷,将使大气从海洋获得的热量比正常时少,大气环流的格局也将因此偏离正常状态而出现气候异常。但是,拉尼娜造成的气候异常并不正好与厄尔尼诺造成的气候异常相反,而是有它们自己的规律。对东亚来讲,如厄尔尼诺期间一般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纬度偏北,而拉尼娜期间,则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要弱些,位置也要偏南些。而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对大气影响的时滞性),而拉尼娜的影响便开始了,这将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厄尔尼诺年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一般偏少,由于大气对海洋的响应有一定的时滞性,厄尔尼诺尚有后效应,现在已经是台风季节,但由中央气象台编号的台风只有一个,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而现在拉尼娜又来了,根据过去的资料分析,在拉尼娜时期台风偏多,因此,由于拉尼娜的影响,在未来几个月中台风很可能频繁发生。当然这只是对物理一般分析后的估计,正式的预报自然应由职能部门来做,何况影响东亚和中国气候的因子很多,不单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需对多种因子作综合分析后形成预报。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宋学家和宋家喜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强大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将大量暖温空气输向我国大陆,遇到北方冷空气南下,在长江流域形成了稳定的多雨带,造成南方的连续性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记载表明,我国1931年,1954年和今年的大洪水均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结束之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后,一定会紧跟一次拉尼娜事件,例如1982年/1983年发生过一次相当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它消亡后,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只是比正常年份稍低而已,并未构成拉尼娜事件。1986年/1987年发生过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而它消亡之后,却出现了一次明显的拉尼娜事件。
  根据这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实况,世界气象组织的公报认为,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影响已超过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发生以及发生后大气和海洋环境异常作出预测,无疑对国民经济的安排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这种预报能力是不高的,原因在于科学地认识到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现象是大尺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尚不到20年,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对厄尔尼储一拉尼娜发生的物理过程了解得十分清楚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关于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观测资料在80年代以前十分稀少,目前有的包括浮标、考察船、验潮站在内的观测网,是最近几年才陆续建立的。没有足够的资料,难以准确地了解现象的本质,自然也难以在预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