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了凡四训 >

第13章

了凡四训-第13章

小说: 了凡四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彻底的觉悟者,深察明了一切因缘,度尽内在与外在的众生。佛教徒既然以成佛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该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伸出慈爱之手;另外,佛教慈悲观还强调平等博爱,佛教的爱,被及一切有情无情,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人类与众生同具佛性,都有觉悟实相的可能,一律平等。正如竺道生在《法华经疏》中说:“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众生万物各各一如,从如而来,是名如来,“如来者,万法虽殊,一如是同”。《入楞伽经》上说:“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为父母兄弟姐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有了这种兼利他和平等的慈悲之心,在面对别人的过失时,就会更加地平静和理性了。

第二,自省。

在行事不顺利时,正确的态度是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省察和考量。所谓“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够感化别人。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省亦即内省、反省,就是自己察看自己、自己审视自己、自己检查自己。它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因此,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论语》中记载曾子之自省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自省,胡宏甚至说:“自反者,修身之本也。”通过自省,可以使自己知道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的实际情况;知道自己有哪些不道德的恶的品行和哪些道德的善的品行;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不是一个有美德的人。因此,自己就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判断,知道自己的善恶品德在哪些方面,从而有的放矢地去改正和完善。所以,自省是一个人的品德形成和修养的依据与基础,是培养个人道德认识、个人道德感情和个人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修养方法。那么,应当怎样自省呢?孔子将其方法归结为“自讼”,亦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则相当详尽地阐发了道德自省的这种方法:“当我竭力审查我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当我竭力对其作出判断从而赞许或谴责这些行为的时候,显而易见,在所有这样的场合,我自己仿佛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查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被审查和被评判者——不同的角色。第一个我是旁观者,当我从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通过设身处地想想他将有的情感,从而努力使自己具有他评价我行为时的情感。第二个我是当事人,恰当地说就是我自己,对其行为我努力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评论。”只有擅于自省、自讼的人,才是一个能正视自己的人,能自己把握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也才能够感染身边的人共同进步。

※※※

※※※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①。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注释】

①缠绵:缠绕,束缚。

【译文】

再者来说,听到诽谤的话却不生气,就算谗言如烈焰熏天,也不过像举着大火去烧天空一样,最终不过是自己熄灭;听到诽谤就生气,就算有慧心巧舌来努力辩白,也不过像春蚕一样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可见生气不但没有一点好处,而且还十分有害。其他的种种过错,也都应该根据情理来思考。道理想清楚了,过错也就会自然改正了。

【点评】

假如我们听到诽谤的话,要能做到充耳不闻。任由进谗之人如何巧言令色,也不起心动念,心中不起一丝涟漪。那么飞短流长即使汹涌得如同冲天的火焰一样燃烧,也终将在空中渐渐熄灭、自我焚尽。假如我们听到诽谤的话,就立刻怒发冲冠,即使极力辩解安慰,也终究如同春蚕吐丝,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可见,发怒不但百无益处,而且十分有害。其他种种过失,道理也是一样,都应当根据情理平心静气地思考,道理一旦明白开悟,身上的过错自然就能随之改掉。

了凡先生以前脾气是不太好的,遇到有人憎恨、毁谤他时,无法接受,睚眦必报;而现在则是不同于往昔,逐渐能够心胸放开、宽厚容忍了。

这也体现了佛教关于处理人我是非的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的规范:“忍辱”。“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都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状况,所以,心没必要为之所动生起喜怒哀乐之情。

以上几段,就是了凡先生所论述的从情理的角度去改过。概括而言,就是不可妄动,“三思而后行”,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

※※※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①,此精一之真传也②。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注释】

①魍魉(wǎng liǎng):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山川的精怪或江河之鬼。也有称影子外层的淡影为魍魉的。

②精一:指精粹纯一。出《书经·大禹谟》:“惟精惟一,久执厥中。”

【译文】

什么叫从心理上改正过错呢?人的过错有千千万万,但都起源于人的内心;我的心如果没有动过错误的念头,过错如何能生发呢?学者们对于好色、求名、求利、易怒等等过错,不必每种都去考查戒除的办法,只需要一心一意地行善,光明正大的念头在眼前,那些邪念就自然污染不了你。就好像太阳当空,魑魅魍魉都暗中消散一样,这就是精粹纯一的真传。过错是由心来生发的,也可以由心来改正,就好像伐除毒树,直接斩断它的根,又何必一枝一枝地剪伐、一叶一叶地摘除呢?

【点评】

什么叫从心灵上加以纠正呢?了凡先生说,过失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却都起源于人的内心,如果心念不曾乱过,又怎么能犯下过错呢?

中国有句古话,说“相由心生,相随心改”。《般若经》五百六十八卷中说:“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华严经》又说:“应观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性就是本体,体即是心,——一切惟心所造。”所以,对于当今的文人学士对待自身存在的徒好虚名、贪慕财利、动辄发怒等问题,了凡先生认为,他们不必煞费苦心一项项地去探求克服戒除的办法,只要一心一意培养善良之心地,只想着多行善事、造福他人,那么,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僻的念头自然就无法乘虚而入。这就好比炽烈的太阳高挂晴空,一时间,魑魅魍魉自然就瞬间消失,而这便是扶正祛邪的关键所在。唐朝中叶的百丈怀海禅师说:“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总之,恶由心念引起,也将由心念来加以改正,就好比斩伐有毒的大树,最好的办法是连根砍断,没有必要拘泥于一个枝条一个枝条地去修剪,一个叶片一个叶片地去摘除。

※※※

※※※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译文】

大体来说,改正过错最上之策是调治内心,这样便可以立刻达到清净的境界;念头一动就会觉察,一觉察到念头就消失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便应该用明察情理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如果实行上等的方式但兼顾次一等的成效,还不算失策;如果固执地使用下等的方式却不对上策一无所知,那就是顽冥不化了。

【点评】

综上所述,改正过错的最佳方法是调治内心,可以立即收效。刚一萌生邪念就有所察觉,刚一察觉就立刻扑灭,如此就不会犯下过错了;假如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退而求其次,在想清楚道理之后对错误加以改正;再做不到的话,就应当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应当注意的是,在运用高明的办法改过时,如果顺便兼顾次一等的改过方式,也未为不可;而如果只知道通过低级的办法来改过,对根本性的办法一无所知,那就是愚顽不化了。

在这一段中,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改过要从根本的方式抓起。《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这里,了凡先生所说的“本”,即“心”,在心念发动处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止恶,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国明朝中叶的王阳明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王阳明所说的“心”,是知觉之心,它以良知为本体,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其根本宗旨就是“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欲”,他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第一义,近云专求见闻之末,是失却头脑已落于第二义。”由耳、目、鼻、口、四肢追求色、声、味和心追求名利引起的都是邪念,若把知行分为两件,一念发动虽有不善也不去禁止,其实邪念发动已经是行之始,这样就不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使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就应按照“知行合一”的宗旨,对欲念进行自觉的控制,在一念发动处,将不善的念克倒了,从而恢复良知本体的善。

当然,了凡先生也没有苛责世人,毕竟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觉悟的程度不同,但是,他认为即使不能够从“心”上改之,也一定要从“理”或“事”上改,绝对不能忽视真相,逃避过错。这三种改过的方法,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一切恶;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只有“随事以禁之”。

※※※

※※※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①;或梦飞步太虚②;或梦幢幡宝盖③: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注释】

①接引:佛教称佛、菩萨引导众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为“接引”。

②太虚:太空。《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③幢幡(chuáng fān):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为有执竿的宝盖;幡则无宝盖,多作悬挂之用。

【译文】

所以如果要发誓改正过错,在明处需要好朋友来提醒,在暗处需要鬼神来证明。一心一意进行忏悔,无论昼夜都不懈怠,经过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一定会有效验。或者会觉得心旷神怡;或者觉得耳聪目明、茅塞顿开;或者觉得应付烦冗琐碎的事时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或者遇到仇人时变怒为喜;或者梦见自己吐出了体内黑色的东西;或者梦见古来的大圣大贤,来提携引渡自己;或者梦见翱翔在太空之中;或者梦见有得道者所用的重重旌旗:这些不同的好事,都是消除自己过错的征兆。不过也不能因此而自以为是,画地为牢而不再进步。

【点评】

这里说的是改过之后所产生的效验。了凡先生说,有的人发下愿心要努力改过时,在明处必须有好朋友督促提醒,在暗中必须有鬼神监督,要一心忏悔,昼夜不停,经过一周、两周以至于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必定会有效果。

对于改正后所产生的效验,了凡先生举了以下几例:或者感到心旷神怡;或者感到茅塞顿开,心明眼亮;或者觉得应付繁杂的事务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或者在遇到仇人时变怒为喜;或者梦见体内污秽一吐而净;或者梦见千古圣贤都在提携、帮助自己;或者梦见自己翱翔在茫茫宇宙;或者梦见亲临西方净土。诸如此类的好事,都是改过消罪的征兆。

但是,了凡先生也提醒道,不要因此就沾沾自喜。改过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毅力和勇气。

※※※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