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他于12月4日或5日回来。大岛对此并不十分介意;他对里宾特洛甫说,这时还不能肯定,战争一定会爆发,原因是他对东京已经作出的决定一无所知。在罗马,墨索里尼于12月3日对日本作出保证,意大利决定进行干涉以反对美国,但保留同希特勒进行商量的权利。
12月5日,里宾特洛甫通知大岛,德国已经正式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他还交给大岛一份拟议的协定草案。草案规定,如果日美之间发生战争,德意两国也将参战,并使用它们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来作战。如果轴心国家与美国之间爆发战争,日本也将同样参战。这三个国家事先未经三国之间一致同意,不得单独媾和。万一日本与英国发生战争,这一条也同样适用。这个协定的有效期与1940年签订的三国公约相同。从这份草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人对日美之间即将发生战争一事,确实一无所知。当东条接到这一草案时,他提醒大岛说,有可能在协定正式签订之前,战争已经爆发了。他补充说,即使如此,日本也想要轴心国家介入。他认为,最好还是只签订一项“不单独媾和”的协定。
12月7日晚间,大岛从伦敦的广播中听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消息。当时,他还没有从东京接到这个消息,因此当里宾特洛甫问他时,他既不能证实,又无法否认。里宾特洛甫告诉他,如果报道属实,德意两国会立即支持日本。里宾特洛甫还说,这样一来,草拟的协定就过时了。12月8日,大岛接到了东京的正式通知,证实了这一消息。于是他就去见里宾特洛甫;里宾特洛甫对他说,希特勒已经向德国海军发布命令,在任何地方一发现美国船只就进行攻击,同时,他正在同大本营商议,怎样才能把正式的宣战声明起草得最好,给德国人民以良好的印象。里宾特洛甫、大岛和他们的助手起草了一份经过修改的三国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德意日三国共同进行战斗,直到赢得胜利为止;三国未经一致同意,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战争结束后,三国当密切合作来建设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东条不赞成第三点,他说服德国人同意在这个协定里写进1940年的三国公约,用意在使这项新协定的条款局限于1940年三国公约条款的范围之内。12月10日,日本枢密院批准了“不单独媾和”的公约文本;11日,这个公约由三国正式签署。
同一天,即12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德国在宣战书中没有提到日本,也没有提到三国公约。宣战书只谈了大西洋的形势,并断言,罗斯福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战争状态。美国已经同日本公开交战,但是尚未同德意两国正式宣战,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一宣战,倒为罗斯福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四卷 希特勒的欧洲
本书是《概览》丛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里的一卷,定名为《希特勒的欧洲》,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事实证明:第三德意志帝国对亚细亚大陆欧罗巴半岛上其余地区的短暂的统治,其建立固使人惊异,其崩溃则更使人惊异,而这两者的关键,都在于希特勒的个性。德国对欧洲的这场暂时的奴役,是希特勒个人的成就,而德国迅速失去其征服之地——这比迅速获得它们更为异乎寻常——也是由于希特勒本人虽然以其个人天赋的魔力使收获成熟了,而他个人却又无力为德国进行收割。
二十世纪前半期,德国具有足以统治欧洲其余地区的良好位置和良好装备。十九世纪后半期欧洲的人口和生产中心向东转移以前,法国居于欧洲的中心地位,但这时这种地位已为德国所取代了。在欧洲大陆,二十世纪初期的德国,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最多的技术熟练的人力资源。的确,在这半个世纪中,德国的工业潜力超过了世界各国,只有美国例外。德国很可能使自己提高到,甚或超过美国工业潜力的水平,只要德国不是过早地同美国作战,而是设法把大陆上邻近各国的经济吞并进来,以增强自己的庞大的国民经济。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这些国家的领土实际上都已在德国的统治之下了。
在希特勒所看不到的经济活动方面——例如财政方面——即使在1940…1945年这一短时期内,德国的技术能力在促使希特勒的欧洲一体化上其实已经及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而且由于一个绍克尔和一个施佩尔的才干,在统一使用劳动力和工业设备上,也取得了某些进展,尽管在这些方面,由于德国技术专家们的努力遭到了希特勒的阻挠,因而效率大减。希特勒的个人天赋给德国带来了唾手可得的扩张机会,而希特勒却阻挠德国高超的技术力量乘机收获,这一点,无疑是希特勒的欧洲大厦——以及在同一场巨大灾难中与之同归于尽的俾斯麦的德意志大厦——所以倒坍的最为深刻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在法国沦陷后的第二天,或者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的第二天,处于希特勒的地位的乃是历史上某一位创建帝国的英主,那么,我们就可以估量出希特勒之破坏他的前辈和他本人亲手的建树,达到了何等程度。如果希特勒手里那副牌,不是在他手里,而是在奥古斯都,(汉)刘邦或是居鲁士的手里,靠了那副牌,这等雄材大略的人物还有什么大事业干不出来呢?他无疑会以希特勒的欧洲建成一个全球性的帝国,在开国者去世以后,帝国还将延续达四百年之久。拿破仑同希特勒很相似,他也缺乏奥古斯都的稳健,虽则就所拥有的凯撒般的高度权力而言,他同希特勒当然相去甚远。但是哪怕是拿破仑,他手中如果持有希特勒在1938年10月和1940年6月所有的那副牌,那么,他或许也可能使他的帝国避开莫斯科和滑铁卢这些礁石而破浪前进。因为拿破仑和希特勒不同,他知道在他的非法兰西臣民面前表现得不仅是一个征服者和剥削者,而且是一个带来宝贵的行政管理与文化礼物的使者,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解放者——拿破仑之所以能从他征服的土地上有所收获,正是凭了这一点。拿破仑的那些枪骑兵为他战斗到最后一息,德国犹太人海涅在其《伟人之歌》中又把拿破仑奉若神明。希特勒同样也有力量能赢得不是波兰人而是乌克兰人的效忠,并能受到不是犹太人而是俄国基督教徒和资产阶级的歌颂,因为他本来可以大发慈悲,耙平一个共产主义地狱,把这些人从墓穴中救出来,使他们重见天日。但是,这种胸襟开阔的拿破仑式业绩,却完全不是希特勒的道德和智力所能企及的。
尽管希特勒和拿破仑都不是他们成为独裁者的那个国家的土生土长的儿子,他们在对待被征服民族的政策中,却都反映出了他们所归化的那个国家的传统态度。拿破仑接受了一种非科西嘉的十八世纪和十七世纪法国传统,他既是征服者,又是文化传播者,希特勒接受了一种非奥地利的普鲁士传统,他感觉取得权力而不尝点鲜血的滋味就没有乐趣。骑在外国民族的头上而不敲打他们的脑袋,让他们痛感悔恨,希特勒是不会感到心满意足的,他宁可失去一切赢得他们友情和取得他们合作的机会,而不愿放弃这种虎狼一般的乐趣。拿破仑为了设法赢得意大利臣民的忠诚,给自己戴上了伦巴底的铁铸王冠,希特勒是决不会屈尊仿效拿破仑这种手法的。从理论上说,在希特勒的欧洲,意大利人并不是被征服的乡下佬,而是罗马…柏林轴心中同德国人平起平坐的伙伴。然而,关于怎样同这些名义上的盟友打交道,希特勒唯一的想法就是:运用德国占压倒优势的实力和效率,把意大利人降低到实际上是德国臣民的地位。而意大利人对德国统治的怨恨与惶恐却发挥了作用,随着英美攻入意大利,两者一起在1943年促进了一半成功的意大利反法西斯革命和脱离轴心国的行动。何况希特勒还沉缅于他那种普鲁士式的乐趣,盛气凌人地维护他对卫星国和被征服民族的统治。希特勒一度对之稍示体恤和宽容的唯一被征服的国家,乃是维希法国,此中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希特勒自己对法兰西海外帝国鞭长莫及,所以想借此诱使维希政府在海外各地的代表不要倒向战斗的法国人和他们的英语盟友。而一旦盟军在法属西北非登陆,希特勒便立即予以报复,对维希法国实行军事占领。
希特勒的理想(以他那种固执的幻想为根据,认为这场战争是短暂的、易于取胜的)是:“只有日耳曼人才可以携带武器”。这种日耳曼“主宰民族”的理想,加上他为了蛊惑人心,不肯充分动员德国人力,或者不如说根本不肯动员德国妇女的人力(出于对这场战争的同一个根本错误的估计),使他在极其需要军队的时刻,作战兵力却陷于枯竭。在战争末期,希特勒确曾同意采用某些办法来大规模地弥补德军人力的不足:强迫属于非大俄罗斯民族的苏联战俘入伍,并接受被征服国家的“合作分子”来服兵役(这些“合作分子”心里明白,如果纳粹分子人头落地,他们自己也会人头落地的)。然而,希特勒始终不曾劝说——也始终不想劝说——他的欧洲的任何一个名义上的盟友或是被解放的民族,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民族利益同日耳曼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一个乌克兰人象拿破仑的忠实的波兰走狗波尼亚托夫斯基那样,公开站出来真诚地向自己的同胞鼓吹,说他们为保存希特勒的欧洲而战斗,就是为他们自己民族的事业而战斗,罗森贝格力图使乌克兰人接受这种想法,却遭到希特勒的破坏,希特勒打定主意要把他的欧洲的一切非日耳曼人当作畜牲看待,认为他们活着只是为了供日耳曼人驱使的。
事实上,希特勒思想平庸、性格粗鄙,只因造化弄人,使他赋有煽动家与骗子手的异乎寻常的歪才,才把一个帝国弄到了他手里,可是又不告诉他怎样去处理这个帝国。希特勒在这方面的灵感似乎仅限于两种想法,而两者都是目光短浅和心胸狭窄的。只要有希望消化得了,他就会把最大量的被他征服的土地吞并入日耳曼帝国。至于他的欧洲的其余部分——盟邦,卫星国,被征服的民族,全都一样——他要使它们从属于一个臃肿的日耳曼帝国统治下的欧洲殖民帝国之内,下降到奴隶的地位,屈居最低级的非人的地位。
在希特勒的欧洲,其政治局面的改变,希特勒本人感觉兴趣的只不过是直接吞并。例如,1940年6月19日,法国沦陷的第二天,在戈林的总部里举行过一次会议,会上概括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宣称元首的意旨是:
应将卢森堡并入日耳曼帝国,挪威归给德国。阿尔萨斯…洛林则将纳入日耳曼帝国,同时成立一个独立的布列塔尼邦。至于比利时、当地的佛兰芒人的特殊待遇问题,以及建立一个勃艮第邦的问题,也在拟定一些试验性的计划。
按照新的法德边界,将要划入德国版图的,不仅是阿尔萨斯…洛林,还包括法国东北部和北部的另一些领土。有一项计划,要在十年之内把某些地区——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施蒂里亚、比亚威斯托克——“德意志化”;这些地区都将被置于民政长官管辖之下。根据德国外交部1942年10月3日的备忘录,希特勒直到战争形势变得对他不利的前夕还在断言,丹麦必须成为“德国的一个行省”。早在1941年7月16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就提出了分割一只尚未被杀死的俄国熊的毛皮的计划。加利西亚将成为德国的一个区;波罗的海诸共和国将成为大德意志的一个组成部分;克里米亚,伏尔加河流域的日耳曼人居留区,以及巴库,都将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领土。
希特勒一心所想的就是扩张他的帝国的领土,这一点造成了他在战争中的失败,因为这样一来,希特勒的欧洲便不可能有任何非日耳曼民族自愿来支持德国,从而增强德国全国的作战努力。希特勒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行政上和组织上的混乱。国家社会主义的得势,使这种混乱情况在第三帝国大为发展,而随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征西讨,这种混乱情况又传入了希特勒的欧洲。
在“希特勒的革命”中,德国当时存在的主要非宗教机构——州政府,政党,工会等等——都被他毫不留情地一扫而光,借口这些机构对于元首负有使命要赐与德国人民坚如磐石的统一是不可容忍的障碍,然而,当旧秩序那种或多或少是和谐一致、富有成效的多样化被扫除净尽以后;代之而起的实际上不是全国的统一,而是一部分无政府状态和一部分真空状态。
公元五世纪时在罗马帝国西部的各省里,戴克里先帝国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