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82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82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孔子于是说:“好吧,我要做官了。”
  【读解】   
  虚与委蛇是一种表面顺随,实№上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 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著与他针锋相 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所以,虚与委蛇实№上 也是一种知人处事的技巧。
  我们看到,圣人有时也是要用这些技巧的,这里就是一个例证。
  阳货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 天,不可一世。不过,他对孔子还比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 再希望拉孔子出来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来,他是连季氏都不知 的,“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当他 想让孔子拜见他时,孔子不去拜见他。阳货不愧是一个政客,他 有他的办法,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只乳猪到孔子家里去。 因为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  受,就得回拜还札。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处,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不过,人算总归不如 天算,他们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这下阳货可高兴了。抓住孔子 的自问自答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阳货说话还是很有一套的,抓 住了孔子经常谈论的仁和智两个话题,句句都打在点子上,使你 不得不承认他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说完后便答道:“好吧 我要做官了。”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 的答辞不过是虚与委蛇,敷衍应付他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 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就走。
  那么,孔子是不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呢?
  应该说不是,而只是一种通权达变的待人处世技巧,就像他 在“直”和“信”这两个问题上的通权达变态度一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 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嫉恶如仇, 不仅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说起来还是“缴 缴者易污,浇浇者易缺”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委蛇, ,应付应付也不是什么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 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委蛇,那当然就 是另外一回事了。
  ………………………………………………
  人性的问题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 远了。”
  【读解】   
  《三字经》一打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里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的语录了。
  《莱根谭》说:“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只 是欲情封,当面错过,便飓尺千里矣。”这虽然是用禅宗的语气 在说话,但其表达的意思却仍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 相远。”
  其实,真正关于人性的话题,孔子谈得并不多,要到孟子的 时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恶探讨,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范畴。 作为仁者,作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后天教养的一面,所 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咛我们“学而时习之”,并现身说法他说:“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就是这里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仍然是强调后天教养的重 要意义。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原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变的。”
  【读解】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放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上也,,一类的人,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 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 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变的。
  ………………………………………………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原文】
  子之①武城②,闻弦歌之声③。夫子莞尔④而笑,曰:“割鸡焉用 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⑤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 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之:到。 ②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县城,《雍也》篇曾说子游到武城 去做县官。③弦歌之声:弦,指琴瑟;弦歌之声是象征用礼乐治理百姓。 ④莞尔:微笑的样子。⑤ :子游姓言,名但,字子游。
  【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琴瑟歌唱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 “杀鸡怎么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说:“过去我听都是您说 过:‘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 容易使唤。’”孔子说:“同学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 是跟他的开玩笑罢了。”
  【读解】   
  “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县城,怎么用得用著礼 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给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 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 的风貌却是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 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性质是一 样的,总之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 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达到,用鸡刀用牛刀有什么关 系呢?
  圣人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 布自己的错误。的确,圣人也是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 的。这没有什么可怪。
  可敬的倒是子游,“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这样的县官, 是武城县百姓的福气。
  ………………………………………………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原文】
  子张间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 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 “‘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 能得到群众,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工作成效, 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读解】   
  仁是儒学的核心内容。据有人统计,“仁”仅在《论语》中就 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由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学生问他同 一个问题他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又增加了“仁”的复义性。  现在,当子张问他什么是仁时,他作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五方  面回答,这当然还是仁德的修养和运用问题,而不是仁的本质问 题。
  具体到这五个方面的回答来看,并没有什么深奥难解的地方 倒是实行起来,一是非常困难,二是非常有用,不说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也是用于各界都有益的。尤其是做政治 导人的,做 到了这几条,起码得人心是没有问题。
  ………………………………………………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原文】
  佛胖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卖 劣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胖以中牟②畔民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④;不曰白乎,涅⑤而 不缁(6)。吾岂匏瓜(7)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①佛胖: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当赵简子攻  打范中行,围攻中牟县时,佛胖背叛了范中行,同时坚守中牟抵抗赵简子。 ②中牟:晋国的县城,在今河北省邢台和邯郸之间,不是河南的中牟。 ③ :同“叛”。④磷:薄。⑤涅:染黑。(6)缀:黑色。 (7)匏瓜:这里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芦。
  【译文】
  佛胖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说蜘过: ‘亲身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胖据中牟而叛乱,您  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啊,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不 过,不是有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薄;不是有洁白的东西吗? 也染不黑。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怎么能够只挂在那里而不能让 人食用呢?”
  【读解】   
  这段话有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还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按理说,莫说子路,就是我 们一般人对孔子要去应一个叛乱家臣的招聘也是不理解的。因为 孔子不仅对家臣执国政,就是对大夫执国政也是反对的,怎么还 会去为一个叛乱的家臣效力呢?但以孔子回答子路的话,我们可 以揣摸出,他之所以想应佛胖之召,是想借家臣(佛胖)的叛乱 而反对大夫专权,恢复“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甚而至于达达“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目的,并不是想和叛乱者同流合污。这样说 起来,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的味道了呢?
  这段话中的第二个要点是孔子会不会和叛乱者同流合污的问 题,子路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老师您不是自己说过不能到 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去吗,现在怎么又出尔反尔,要到佛伴这个叛 乱者那里去了呢?孔子于是以“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的道理加 以回答,就像我们说“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真正的君子,是在 任何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节操的。
  最后,孔子还说: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只能挂在那里面不 能供人食用!这又一次表达了孔子积极入世,希望能够“行义以 达其道”的思想。
  ………………………………………………
  六言六蔽
  【原文】
  子曰:“由也!女①闻六言六蔽②矣乎?”对曰:“未也。”“居③!  吾语女。好仁不好学④,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5);好 信不好学,,其蔽也贼(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7);好勇不好学,其 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女:同“汝”,你。②六言六蔽:六言指下文说的仁、智、信、直、 勇,刚六种品德,六蔽指与言想对的愚、荡、贼、,绞、乱、狂。蔽同 “弊”。③居:坐。④不好学:指不学就不能明理,不能把握好“六 言”的分寸,所以会出现“六蔽”。(5)荡:指无所适从。(6)贼:害。 (7)绞:尖刻刺人。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 答:“没有。”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 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  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 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  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 自大。”
  【读解】   
  这里所谈的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古成语称为“六言六蔽”。
  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好而  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这变地把 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 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这种事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 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时期为例,宋国和楚国在弘这个地方开 战,楚军正在渡河时,宋军中有将 建议冲锋过去消灭楚军。可 宋襄公为了表示“仁”,说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军完全渡过 河列好阵以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