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凤难为 作者:赵十一月 >

第50章

凤难为 作者:赵十一月-第50章

小说: 凤难为 作者:赵十一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句不好听的:八十老儿,站都要站不稳,如何处理朝务大事?如何写得出一篇篇言辞清丽绝妙的青词,如何体察圣心之微处?严嵩现今还能支持着,一半靠的是陛下对他的感情和他本人久经仕途所历练出来的经验,另一半则靠的是严世蕃这个儿子。严世蕃再贪婪、再嚣张、再奸猾,他却是有一个谁也不能取代的优点。记得有一回,陛下下旨问内阁诸人一事该如何处理,严嵩、徐阶、李本等皆是亲自手写了票拟呈上,陛下却都不满意,最后还是严嵩靠着严世蕃的回应过了关。可见,严世蕃实乃是满朝上下最能体察圣心的人,之一。若能折下严世蕃,使得严嵩失去这个智囊,那么就离严家倾覆之日不远矣。”
  “可有严嵩护着,严世蕃怕是轻易倒不了。”
  “谁说要让严世蕃倒台?”李清漪懒懒的笑了笑,可她眼中殊无笑意,只神色淡淡,越发显得言辞如刀,“大明重孝,陛下如今又只殿下一子,更是注重孝道。若严老夫人过世,严世蕃为人子,自当辞官,扶棺回乡,守孝三年。”
  “只要他这一辞官,一离京,就休想要再有翻身之日。严家也就再不是无懈可击。”任你金钢铁骨,我也要敲出钉子来。
  “可严老夫人……”
  “殿下放心,我不过是一说罢了,时也命也,只需静待时机便是。”                        
作者有话要说:  不是我故意写裕王学渣,也不是说裕王笨,只能说他是个普通人。明朝皇子一般都是出阁才读书,之前只是在宫里识字什么的,还有连字都不认识的。裕王和景王前头有两个很得嘉靖喜欢的哥哥,在此之前几乎不可能继位,所以教育问题原本也是没有人关心的。后来还是嘉靖三十一年徐阶上书才出阁念书的,那时候都十几岁了……起步晚,政坛上面又是风雨飘零,不能全心全意读书,肯定比不上嘉靖的。
至于嘉靖,我个人觉得,他是那种聪明过头又自私过头的人,他心里其实都明白,可是他自己要修道长生永享天下,其他的就只能放一边了——天大地大,他自己最大。
    
    第67章 海禁

  且不提,皇帝赐下金丹后欧阳氏如何之惊惶,反倒累得病情加剧的事,因为三月里,朝中倒是又有了件大事。
  之前,胡宗宪在东南等地剿倭,有意招降被人暗地里称作是“海盗头子”的汪直。
  这事,当初李清漪人还在白云观的时候就曾听说过一耳朵,甚至和裕王说过几句海禁之事。
  胡宗宪本人耐心十足,他从那时起便有了招安之心,先是放了汪直被关在牢里的父母妻儿,然后再把下属夏正派去做人质,与汪直的义子几次交涉,诱之以利,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取信,这才把这位老奸巨猾的“老船长”汪直给引了上来。最后,他终于在嘉靖三十七年二月五日与杭州谒巡按王本固一起诱捕了汪直。
  胡宗宪扪心自问,自己所为皆是为了东南百姓——自来兴亡最苦是百姓,东南已然涂炭许久。他本人固然可以凭借战功封妻荫子,建功立业,但是这战打得越久,国库就越是吃紧,百姓越是艰难。  
  如今形势日益明朗,汪直态度软化,倒不如两方各退一步,和平商谈来得好。先令汪直等人约束了海盗倭寇,开通海禁,分利于民,然后再徐徐剿灭余寇,平定沿海。
  此方为利民之策。
  只是,连胡宗宪本人都没有想到,朝中上下竟会对招安汪直之事反应如此激烈,就连他的靠山严首辅都因为朝议汹汹和老妻欧阳氏病重劳心,干脆放话让胡宗宪杀了汪直来得好。
  对于朝中那些清流来说,“胁从之贼可以招抚,首恶之贼决不可招抚”,汪直被称作是“老船长”,乃是倭寇中的老大哥,若真的招抚归朝,颜面何存,何以警示后人?
  对于江南豪族望门来说,若汪直归顺朝廷,则海路一道将大半归于朝廷,那么他们私底下那些获利极大的走私买卖就彻底做不了了。金山银山就此一空,如何忍得?再者,江南自古多才子,多有官员在朝为官,自当为其家族后台而卖力谏言。
  这般一来,胡宗宪的压力就更大了。
  然而,最锋利的剑却还是来自于东南本地那位杭州谒巡按王本固,此人以清官自居,痛恨倭寇,自然对于胡宗宪善待汪直之事看得很看不上眼。他屡屡上书朝廷,最后终于拔剑出鞘,直指胡宗宪本人,说胡宗宪收了汪直大笔金银,这才“养寇自重”、“姑息养贼”。
  王本固虽不过是七品巡按御史却是代天子巡视地方,可以风闻奏事,直接上报天子。故而,胡宗宪这个一品总督,背靠严家大靠山的人也轻易得罪不起他。
  这事可叫胡宗宪都吓了一跳,几乎心脏都快跳出嗓子眼了——他可不是王本固这样自命清高、不怕人查的清官。他上给皇帝送白鹿祥瑞、下给严家送金银打点,那可是大大的贪。虽说他没有收汪直的钱财,可若真是查起来,那就是真的说不清楚了。
  胡宗宪这下再顾不得汪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也没再啰嗦,直接上本奏报:“……直(汪直)等勾引倭夷,肆行攻劫,东南绎骚,海宇震动。臣等用间遣谍,始能诱获。乞将直明正典刑,以惩于后……”
  胡宗宪这话的意思是:汪直这些人勾结倭寇蛮夷,诗意攻打劫掠,东南骚动,海内也被他们的恶行所震动。臣用派间谍去离间这才能将这人诱捕归案。求陛下请将汪直明正典刑,用来惩戒后来之人。
  这是胡宗宪对王本固等“杀汪直”一派人的直接应对——你们说我收受贿赂、养寇自重,那我就直接上表请旨杀他便是。至于汪直死后,没了约束的倭寇如何烧杀劫掠、报复诸人,我暂时也不管不了,自保要紧。
  依着这般形势,若无意外,被胡宗宪骗来的汪直大概是死定了。
  只是,如今的大明,真正能做主的却不是朝中群情激奋的大臣,也不是内阁几位阁老,而是西苑里头戴香叶冠、身穿松江布制道袍、一心修道的皇帝陛下。
  这日,裕王服侍皇帝用丹,见皇帝心情正好,于是说了一句:“儿臣听说,胡大人为了诱捕汪直,倒是对他许诺许多。胡大人乃一品总督,若是他都食言而肥,朝廷威信何存?”
  若是换了以往,皇帝估计要抽“妄议国事”的裕王一顿,不过如今只剩下一个儿子了,很有些危机感的皇帝倒是会偶尔与他说些国事,稍稍提点一二。
  故而,皇帝听到这话,也不气,只是对裕王这种略显幼稚的话有些好笑:“对着这些乱臣贼子,何必谈什么信用?”自来兵不厌诈,诈降也是一种策略。聪明人总是更喜欢使计。
  裕王却仍旧是正色以对:“若如此,今后还有何人敢轻信朝廷?汪直一死,东南等地的倭寇再无和解、侥幸之心,只得背水一战,战火怕是数年都不能止。”
  皇帝听着略有些新奇——他这些日子日日看的折子都是请杀汪直,以惩于后的,倒是少有裕王这般论调。他瞥了眼裕王,神色淡淡:“看你这模样,倒是有些看法了?说说吧。”
  裕王却是小声道:“这事自有父皇和几位阁老商议。儿臣才疏学浅,见识短薄,真要是说出什么傻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皇帝见他不应,倒是更生了兴趣,指了指边上的位置道:“坐吧,”又详怒瞪他,“朕让你说,你就说!”
  裕王这才道:“儿臣这几日侍奉父皇,眼见着父皇如此简朴,心中实在是心酸不已,”说到这,裕王用李清漪特意给他的帕子擦了擦眼睛,辣的眼泪一下子全都掉了下来,“虽说,‘俭以养德’,可父皇日日为国操劳,还这般克己,儿臣这个做儿子的,实在是……”
  皇帝见他这般哭哭啼啼,面上嫌弃,心里却很受用:“这么大人了,还学孩子哭鼻子!”
  裕王下意识的用帕子擦了擦眼睛,结果辣的直眨眼,眼泪更是都止也止不住了。他语调里头都带了哭腔:“都说开源节流,儿臣就想着是不是寻个方法开源。后来见着汪直上表请求开港通市,儿臣就想着,这也是个法子啊……”
  皇帝面色稍稍凝重,淡淡提醒了一句:“太/祖有命‘片瓦不可入海’。”
  裕王很有点无赖模样:“太/祖禁的是民间而非官府。”
  皇帝闻言神色略变,看他一眼,沉了声音:“接着往下说。”
  裕王小声接着道:“实在不行,先重启市舶司。儿臣听说,咱们这边的丝绸、瓷器,运到外边,那可真是翻了好几倍呢——那些夷人就是没见识!这生意,何苦要丢给那些海盗来做?自家赚自家的钱不好吗?”
  有道是投人所好。皇帝本人看着简朴无求,可实际上他修道所费金银极大,修道坛什么的更别提了。加上他当政以来屡有天灾,先是地动再是雷火,这里修、那里补、这里救济、那里赈灾,每天都对着国库和内库发愁。
  金钱是万恶之源,可金钱也是万众所爱。至少,皇帝就爱的很,穷得做梦都想多捞点钱。裕王的话确确实实是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
  只是,皇帝依旧有些犹豫和踌蹴:“重启市舶司,说得好听。码头要修,海军要建的,船也要造……”说到最后,皇帝又起了退却之心,随口道,“户部怕是拿不出银子。倘若再有事故,岂不更生麻烦。”
  裕王好容易才止住眼泪,连忙接着道:“重启市舶司,最大的支出便是海军和船只。所以才要用到汪直啊。此辈之前皆是以此为生,手中有船有人,又深知海上各路通道,若得朝廷招安,许他一二利益,自然要为朝廷犬马,把守门户……”
  皇帝微微沉吟,依旧没有作声。
  裕王只得接着往下说:“自然,这不过是一时应急之策,我大明沿海安危自然不能全然操纵于汪直这般贼寇之手。待得市舶司有了进益,朝中也能腾出手了,自然能造大船、能建海军。汪直等辈的生死,自当也全在父皇您的一念之间。”
  皇帝实在是穷得受不住了,如今想着裕王所描述的美好情景,果是有些心动。不过,皇帝城府极深,倒也没有立刻应声,只是点点头:“唔,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想想……”说罢,又瞥裕王一眼,“你也是,好好让几位讲官给你讲讲经筵,别整日里胡思乱想。海禁乃是国之大事,轻言不得。”
  裕王知道——这事怕是成了大半。他心中狂喜,面上却是惶恐的低下头:“是是是,是儿子妄言了。”
  皇帝这才一笑:“行了,今儿留下一起用午膳吧。”

    第68章 再孕

  开海禁,这事可比汪直的生死都要来得重要。
  皇帝先是召了几个阁老来商议,后来又招六部高官商议。这一议二议,一拖二拖,直接就拖到了嘉靖三十七年的年底。
  皇帝忙着修道、忙着和天生的各路神仙沟通自己的长生大业,很不耐烦和那些大臣扯皮,最后干脆放了狠话:“朕听闻,江南豪族皆是私通倭寇,走私获利。卿等屡屡阻拦,是收了好处不成?”
  这话可比王本固参胡宗宪都要来得严重,毕竟王本固不过七品小官,可皇帝却是顶头大老板。加上本来骨头最硬的言官都给皇帝打怕了,略吵了几句就给缩脖子了,最后朝臣只得捏着鼻子认下来。
  这就或许就是当封建王朝皇帝的好处了——你不要脸、不要皮的时候,没人能斗得过你。
  只是,这重启市舶司乃是大事,便是皇帝也不好直接就蛮干。众人商议来商议去,觉得一下子把沿海港口都开了,未免太过危险,还是要先试试水。于是,又为着要选何地开办市舶司,开放何处港口而争执起来。
  到了嘉靖三十八年五月份,办事效率低得可以的朝廷终于拿出了具体章程——先试着开放苏州、松江等部分港口,于松江开办市舶司,允许周围邦国朝贡往来,所有出入船只皆需入册登记,每笔交易皆要收纳税费,上交朝廷。
  汪直这不知是倒霉还是幸运的家伙也死里逃生,被朝廷“废物利用”了一下。
  虽说这事乃是裕王府背后推动的,可很快,裕王府都就顾不上这些了——李清漪终于又有孕了。
  自从嘉靖三十五年,王府长女早夭,裕王府就再无声息。一晃眼就是三年,今上又只剩下裕王一个儿子,朝中上下甚至是天下百姓皆是翘首以盼。
  如今喜讯传来,众人皆是大松了口气。
  嘉靖最是高兴——他可总算是又等到朱家的大孙子了,不用再为后继无人而天天求神了。他一时之间,激动的连经书都念不下去,叫人送了一盘的枣子和桂圆过去:意为早生贵子。
  裕王这回倒是镇静了许多,先是令人把那盘枣子和桂圆端上去供着,然后又和李清漪说笑道:“这孩子倒是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