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512章

宋王-第512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浚心中多了一个伟大的志向!

大军在辽阳府休整两日之后才返回上京,耶律浚听从妹妹的建议,格外小心。明里暗里护卫十分严密。

没想到真的有人行刺,好在提前有准备防御严密,否则险些就被此刻得手,一命呜呼了!

妹妹的预警不是空穴来风,耶律乙辛还真是大胆妄为,竟然派人行刺,耶律浚勃然大怒。恨意十足!

他决定回到上京之后,立即找的耶律乙辛的麻烦,有些事情不能容忍,否则他会越发的无法无天!同时耶律浚也有些担心,这边行刺自己,上京那边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谨慎起见,大军立即从辽阳府启程,赶赴上京。事实证明。这个决定何其英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辽国。

在半路的时候,他就接到了耶律乙辛发动叛乱。尔后接到了母亲萧观音的密信,皮室军已经护卫家人突围了,可是他的父亲却身中流矢,生命垂危!

耶律浚心情悲痛,顾及不得许多。率军日夜兼程,往上京赶去!

……

上京城里,耶律乙辛终于做到了属于辽主的龙椅上。

可是他却丝毫高兴不起来,被他们突围了。没有抓住辽主,等若是失败了。出了城,茫茫草原和森林,到哪里去找人呢?

最要命的是,辽阳府对耶律浚的行刺竟然失败了。他早就算准了,平定女真之后,耶律浚肯定得意忘形,那个时候防备是最为松懈的。

可事实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消息是,太子身边防御严密。若非如此,他派出的那些精锐刺客又怎会失手?

事情这样发展就是很不妙了,局势完全无法掌控了!

上京虽然在手,可只是一座孤城而已,皇帝与太子都还在,其他地方的军队都会听他们调遣,依旧奉他们为主。

而自己只是个乱臣贼子,和当年的皇太叔之乱一样,甚至大大的不如!

从皮室军护着耶律洪基夫妇出城的那一刻,自己就已经输了!

两部宫卫军兵马,总兵力不过七八万人,如何与耶律浚手中的征东大军相抗衡?

该怎么办?

耶律乙辛不断冷笑,已经败了,回天乏术啊!

原以为谋划了这么久,可到头来还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早知道……突然之间,耶律乙辛有些后悔,也许安心做个臣子挺好的。

可惜世上并无后悔药,他也不敢讲这样的心思表露出来,否则会立即军心大乱。

此时此刻,必须要想法,为自己争取一条生路。

可是,该怎么办呢?

耶律乙辛冥思苦想许久,将目光看向了南方!

PS:知道大家想看赵昭攻汴梁,夺皇位!但辽国这段不能不写,很重要!

看到有读者说三问不分主次,这段不该详写,该一笔带过。

你能告诉我该怎么一笔带过吗?“辽国发生了十香词冤案,结果是怎么样的。”这样吗?

在本书中,十香词冤案的结局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过程总得写一下吧!

那么耶律乙辛的反应也不相同,耶律浚和萧观音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宋辽局势呢?

一个女主最重要的情节,怎么简略?何况还关乎到整个故事的完整性。

辽国对宋朝虎视眈眈,宋朝皇室内斗如此激励,辽国会完全袖手旁观?还有人说赵昭该先安内,问题这是他一厢情愿能决定的吗?

辽国这段事情能和宋朝局势没关系?和主角无关吗?

还有耶律浚,耶律特里,尤其是萧观音的结局,都与此相关,难道都要一笔带过?

那还写什么!

三问想说,这段不会很长,看完之后再评论是否有意义!

谢谢!

第六九二章穷途末路

饶州,位于潢水上游。

这一代正经是辽国龙兴之地,不过后来辽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上京,再到后来集中到了南部的燕云十六州。

饶州虽然并不是十分繁华,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在上京和南京(幽州)中间,扼守潢水渡口,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这一日晌午十分,一直大军从北边匆匆而来,第一时间扑向了饶州守军的军营。

领头之人正是耶律乙辛,上京叛乱,并未抓到耶律洪基,行刺耶律浚的行动又失败了,无意是满盘皆输。(他不知道耶律洪基重伤必死)

当此之时,耶律浚正率领着征东大军快速扑向上京,各地的勤王之师也纷纷赶去,留在上京无意会是坐以待毙,成为众矢之的。

想要活命,就必须要离开最危险的地方,尽快转移!

逃出了危险境地,然后再想办法,兴许会有活命的机会。哪怕成为一个流寇,只要纵横草原,总是会有机会的,卷土重来未可知啊!

耶律乙辛将目光对准了南方,如果能快些,兴许这就是个绝地反击的好机会。

当务之急是经过饶州,渡过潢水!

虽说是夏季,正好是多雨的季节,但潢水的水位却不高。经过斥候探查之后,迅速确定了渡河的位置,能趟水过河,这无疑是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站在岸边,眼看着大军不断渡河,耶律乙辛凝重的神色稍稍放松一些。哪怕如今被扣上了谋反乱党的身份也不怕,这么多年在辽国权倾朝野,没有一点根基怎么能行呢?如今正是用上的好时候。

过了潢水,大有希望!

眼看着天空逐渐阴沉,很可能会有阴雨到来,耶律乙辛只得不断催促士兵尽快过河。若是下起雨来,行程必定会受到影响。现在可是拼命的时候。哪里能延迟片刻?

于是乎,整个潢水河道里全都是耶律乙辛的麾下的士兵。

就在前行士兵渡河上岸,大部分士兵还在河水中时,巨大的轰鸣声传来。

耶律乙辛顿时大惊,哪里来的声音,是骑兵追来了吗?不会有这么快的。耶律浚从辽阳回到上京,再掉头南下。需要的时间会很长。

可是轰鸣声却越来越大,突然有眼尖的士兵看到,上游的河湾处,一道汹涌的白浪快速而来。

浪头很高,速度很快,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人胆颤心惊。巨浪落在士兵眼睛里。唯有惊恐,惊恐到了极点!

耶律乙辛就站在河岸上,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巨浪过去,渡河的士兵在河水中不断挣扎,最终消失在湍急的水流中。

潢水突然暴涨,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吞噬了耶律乙辛的奢望。

他嘴巴大大地长着。依旧有些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甚至连是怎么一回事都没有搞清楚。愕然之后,回过神来,无尽的惊恐涌上心头。

有人在潢水上游拦河蓄水,就是要等自己半渡之时,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伏击。

那么伏击者是谁呢?

很快,答案出现了!

大地再次传来隆隆的响声,耶律乙辛确定。这一次是马蹄,而并非河水。

当皮室军拱卫着耶律浚出现,将他们余下的两三万人逼到了潢水边时,耶律乙辛突然想笑,却怎么笑不出来。

耶律浚竟然来了,岂非又被算计了?

……

耶律乙辛见上京城待不下去了,只能带着数万大军离开。如果是纯粹的游荡。没有一个合适的目的地,那就和草原上的流寇没有区别了。

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存在数万人规模的流寇,看不到前途。还有谁愿意继续跟着他们呢?到时候必然军心涣散,叛军士兵也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开的。一旦分崩离析,那可就真的完了。身家性命不保,也会失去最后一搏的机会。

耶律乙辛这种人,骨子里就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绝,当然了,代价可能是赔上全部。他是个不愿意轻易服输的人,他决定尝试一下,最后一搏。

如果想要和耶律洪基父子一较高下,哪怕只是对峙,光凭借手中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加强实力就显得越发越重了。

可哪里还有兵力?足以和耶律浚抗衡,可以让他翻本的兵力呢?

答案正是——辽国南京幽州城!

幽州驻扎着辽国另外一支的精锐,宋朝河北路大军防御他们,辽国同样也要防备着宋人。尤其是宋朝那边不断叫嚣收回燕云十六州,对辽国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最南边,也是原本汉化程度最高的,这里的农业和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在辽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经济方面的意义,早已超过上京,不容有失。

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在幽州屯重兵,保护南京,保护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防备宋朝,对宋朝施加压力,兵力不在少数。

如果能将幽州的兵马控制,那么实力上必然会有大大增加,凭借着燕山的险要,或许可以站稳脚跟,卷土重来。这是唯一可以与耶律浚父子周旋,一较高下的机会,耶律乙辛的真实目的在这里。

所以才要日夜狂奔,尽快南下,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追兵。昔年他在幽州驻守过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些将领是他任命的,还有许多人和他多少有关联,也算有盘根错节的根基。这个时候逃到幽州,完全有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就是他为何着急抢渡潢水的缘故,生死就在此一线之间。

问题是,他自己能想到,太子耶律浚也能想到。

接到耶律乙辛叛乱的消息,耶律浚本来大为着急,是打算自己快速率领大军赶回去上京的。可是动身之后他又改主意了,与女真人的作战中,他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出了这样的事情,耶律乙辛岂能坐以待毙?必然会是由反弹,拼死一搏。

而这一搏的资本只有幽州和西北有,河套的天德军实力也不弱,可是距离遥远,赶过去根本来不及。

最有可能的无疑是幽州,完全可以与上京分庭抗礼!

耶律浚怎么会容忍这样的局面出现?故而在第一时间派遣心腹将领回去稳定上京。然后亲自率领一部分兵马赶来了南下了必经之地饶州。耶律乙辛这样的小人,必须一击必中,彻底绞杀,否则后患无穷。

于是乎,一个大坑在潢水中挖好。耶律乙辛一时大意,根本未曾察觉,然后奋不顾身地跳下去。

于是乎,等待他的只能是——穷途末路!

第六九三章原来是他!

耶律乙辛终于明白,自己不仅疯狂,还有些狂妄。

原来一直低估了太子耶律浚,没想到亲自教出来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竟然将自己算计的妥妥的,现在想想,他与萧观音母子俩早就预谋,等着自己现原形,跳进人家挖好的坑里。

可惜啊,自己轻率的上当了,这该怎么说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是自作聪明。用赵昭的话说,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耶律乙辛明白过来了,可惜为时已晚!

耶律浚恨透了他,想起生死未卜的父皇,简直想要将他碎尸万段。

征东大军立即出动,向叛军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潢水岸边狭窄的堤岸上,瞬间鲜血横流,满地残肢断臂血迹流入潢水,浪花泛起红色,很快就被洪流冲散!

耶律乙辛的叛军根本不是对手,完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很快就全军覆没,有的士兵惊恐之下,跳入了滔滔潢水之中,能否活命只有天知道了。

很快,河边就没有站着的人了。眼看着亲兵一个个到底,耶律乙辛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转身朝潢水而去,他也要投河。

倒不是为了谋取一线生机,而是不想在临死时遭受屈辱,干干净净地走。可惜耶律浚没有给他找个机会,一位皮室军的神箭手拉动弓弦,羽箭穿过了耶律乙辛的大腿,将其击倒在离河水不过一丈远的地方。

耶律乙辛是叛军头领,若是不能将他当场射杀,结果会很糟糕,哪怕他投河之后也是九死一生。可就是一线生机,就有可能后患无穷。耶律浚可不想,将来有人冒充耶律乙辛的名头再兴风作浪。

唯有将耶律乙辛当众斩杀,或者是带回他的人头。才能真正的一劳永逸。同时也能够震慑某些不安分的契丹贵族和宵小之辈,不过二十年时间,三次内乱,辽国经不起再一次折腾了。

“难道你非得这般羞辱我吗?”投河不成的耶律乙辛有些后悔,早知道还不如横剑自刎,那样顶多是尸体受辱而已,总好过如今这般。

耶律浚冷冷一笑:“我为刀俎你为鱼肉。怎么处置,我说了算!不要对我说士可杀不可辱的话,那是南朝人的借口,再者,你也够不上士的称呼。”

“你……”耶律乙辛有些愤恨。

“我怎么了?”耶律浚冷冷道:“若今日落败的是我,你会怎么处置我?你动了不臣之心。构陷母后之时就该想到会有今日的下场。”

“好你个耶律浚!”

“怎么?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耶律浚冷冷道:“留下一颗完好无损的人头即可,其他的,你们看着办!”

耶律浚吩咐一声之后就走了,留下了一脸惊恐与恨意的耶律乙辛。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经历了什么,外人无从得知,成为一个历史之谜。后世修《辽史?佞臣传》时,也只能是语焉不详。一句“斩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