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262章

华夏立国传-第262章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西多尔不知道粟特人中姓石地跟北府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是北府人这种万里追杀、报仇雪恨的狠劲倒是让普西多尔不寒而栗。至于难民传说北府人要把深目多须者全部杀光的说法,普西多尔倒是觉得不以为然。深目多须,波斯人、粟特人、吐火罗人、西徐亚人、塞种人等人种或多或少都有些类似的特征痕迹,普西多尔觉得北府人虽然狠,但是不可能犯下如此大的错误,准备将上述人等全部杀干净。肯定是粟特人有一支人跑到北府的地盘上为非作歹。结果遭到了北府惨烈的报复,一直追杀到万里之遥的老窝来了。
    接下来难民们叙述的北府人暴行更是让人发指。北府人将河中数万名工匠、乐师、学者全部强行押解回北府,还有无数地书籍图册,甚至连各地寺庙收藏的摩尼教、教、佛教典籍也被搜刮一空。而无论你是摩尼教学者还是佛教高僧,甚至连景教传教士,统统被“打包”东送。据说押送的书册和财宝装满了数千辆马车,连同被押送的人员。蜿蜒数百里,而押送队伍更有上万骑兵“护送”,胆敢偷窃或匿逃者一律就地斩杀。
    接着北府大将军传令河中地区,宣布该地区从此归大晋北府管辖。属于华夏领地。而该地百姓必须姓康、安、曹、米、王、何、穆、毕、纳九姓之一,以示自己是昭武九姓后裔;弃摩尼、、佛、佛等异教,奉圣教为信仰;可保留各地口语。但是必须弃粟特、吐火罗文字。改用华夏文字;各地学校教育沿北府制。采用“官府规定教材”等等;除此之外,各地风俗习惯可继续沿用。官府不加干涉。
    而不愿遵守以上命令规定者,北府任其自由离开,保护其一家地“人身和财产”安全离开河中地区,投奔他地。但是凡自愿留下者,一律视为愿意遵守以上律法,如有违反者,重惩不怠。一时间,数十万粟特人争相出奔,拖家带口地离开家乡,南渡乌浒水,投奔吐火罗、锡斯坦和呼罗珊等地。而一路上北府军倒也秋毫无犯,放任他们离开河中地区,甚至在吐火罗地区,四处袭扰,让各城国心惊胆战的北府骑兵只要看到是河中难民,立即放过,不掠一点财物,而且还杀散了许多趁火打劫的游兵散勇。
    听完难民的哭诉,普西多尔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看来北府大将军真是一个心狠手辣,颇有手段和魄力地主。你看他一系列的措施和命令,分明是深思熟虑,策谋已久的。先将河中地区的文化给你断了根,再迫使你接受他地文化和信仰。什么自愿选择,那是一个幌子,比光用屠刀要高明许多,先给你选择的权利,然后你要是不遵守就有了口实,到时你不死恐怕也要脱一层皮。
    不过吐火罗北部的混乱给普西多尔一行带来了无穷地麻烦。这里广袤地原野几乎处于一种无政府地真空状态,各城国把所有的兵力收缩在城池中,惶惶不可终日,根本没有心思去管理城外广大地地区。于是这里便成了盗匪的天下,而最大的“盗匪”北府骑兵却不可能去承担维护秩序和治安的任务。他们可以不去理打着“波斯国和谈使者”旗号的普西多尔一行,但是其它的盗匪却说不定有这个胆子,因为现在波斯帝国的声望随着波悉山的大败已经荡然无存了,指不定有几股实力强劲的盗匪准备在普西多尔一行身上发点小财。
    普西多尔的千余卫队费尽力气打退了几股以千计的盗匪后,终于迎来了好消息,一支千余人的北府骑兵在多勒健城(今阿富汗迈马纳)附近挡住了普西多尔一行。当听完领军军官说明奉命护送波斯和谈使者的来意后,普西多尔在松了一口气后不由地想起了那个给自己题完字然后笑眯眯接过“润笔费”的领队军官,然后暗自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自己这次和谈使命充满了悲观。
    从此以后,普西多尔一行没有遭到丝毫骚扰,众多的盗匪看到北府骑兵就躲得远远的。心事重重地普西多尔要求日夜赶路,终于在一天黄昏时赶到了悉万斤城。走进城门。普西多尔发现这座河中地区最大的城池仿佛换了一个模样,到处挂满了彩灯,在黑夜中如繁星一般点缀着沉寂的悉万斤城,
    主要街道上熙熙攘攘全是人,他们前呼后拥,人声鼎大道搞得沸沸扬扬。
    而在大道两边,时不时看到人们围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只见他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欢乐热闹的气氛,使人如痴如醉;也有人敲打着河中特有的音乐。跳着粟特人特有的回旋舞,引起一片叫好声。
    普西多尔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这路上的行人以北府人为多,应该是这附近的驻军还有随军而来的商人等相干人。不过也有为数不少地粟特人,他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欢庆的北府人中,享受着这热闹欢快,如痴如醉的节日气氛。
    看着这些和北府人一起拍手欢呼的粟特人。再想想不久前在吐火罗地区看到地那些悲愤欲绝、背井离乡的粟特人,普西多尔不由轻轻地长叹了一口气,心中生出无限的惆怅。而那位奉命护卫的北府领军军官似乎看透了普西多尔地心思。故意开口解释道:“今天是上元节。正是北府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欢庆圣主黄帝驭龙升霄回归天国的节日。也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普西多尔听完解释,看了一眼领军军官,却默然无语。
    第二天,普西多尔见了慕名已久的北府大将军曾华,在他感叹这位神秘强势人物地年轻时,受到了曾华在王宫外广场举行的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这位看上去文质彬彬地将军身穿青色长袍,只是佩带了一把剑,然后微笑着一一介绍了随行地北府将领和官员们。接着还陪同普西多尔一起检阅了由一支百余名精锐北府士兵组成地“仪仗队”。
    在进入悉万斤城王宫的时候,曾华通过翻译向普西多尔解释道,这个仪式是对波斯帝国地尊重,因普西多尔代表的是整个波斯帝国。
    接着是一顿非常丰盛的晚宴,普西多尔不得不承认,神秘的东方人不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也把饮食文化发挥到了一种境界。不过他不知道的是,这顿由曾华随行厨师制作出来的晚宴,就是北府各将领们也只能在打秋风中才能吃到。
    第三日,曾华善解人意地带着普西多尔参观了悉万斤城外二十余里的“战俘营”,看望了被严密关押的卑斯支、奥多里亚等一千多名重要的波斯战俘,间接地向普西多尔表明,这些波斯高等将领和贵族们没有遭到北府人的虐待。出了这个战俘营,曾华很直接地告诉普西多尔,在另外还有三个这样的战俘营,关押着大约四千余名波斯贵族。而其余十余万波斯战俘却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他们在北府士兵的监视下,正在修建从西域到河中的大道,修缮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以及种地放牧等等,反正北府人不会白白地浪费粮食。
    第四日,在普西多尔的强烈要求下,曾华终于与普西多尔开始了正式会谈。但是在会谈一开始,曾华就提出了北府的要求:波斯帝国保留呼罗珊行省,放弃木鹿(今土库曼斯坦马雷)…赫拉特托博勒)以东的锡斯坦、吐火罗地区的所有权利;波斯帝国出钱赎买所有的战俘,价格根据身份地位另议;因为战争是波斯帝国首先挑起和发动的,因此必须赔偿一亿德拉克马银币的战争赔款;波斯和大晋停战以后结成友好国家,两国不得擅自开战;波斯和大晋将互相提供最优惠贸易国待遇,细节另附;波斯和大晋互驻使节,一是促进两国友谊,促进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并负责承担督促对方保护各自的侨民和商旅(注:由于地理原因,大晋与波斯国的外交、商贸的一切国家事务,均用北府代理。);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希望波斯能允许圣教传教士在波斯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北府也允许波斯教在境内进行宗教活动,依佛教例等等四十七项条款。
    看完翻译们汗流浃背地翻译过来的和谈条款,普西多尔在曾华的细心解释下好容易理解了其中诸多新词语的含义,发现这对波斯帝国来说是一份丧权辱国的协议,断然拒绝,但是曾华却执意坚持,丝毫不肯退让。第一次和谈以普西多尔的不欢退场而告终。
    注1:北府体即由欧体楷书演化而来的字体,这是因为曾华小学临贴大字时唯独就欧体中楷能见得人,后来经过有心的北府文人演化完善,结合了汉隶的古拙劲正,逐成骨气劲峭、法度严整的北府体,暗含刚强质朴之风,一时流行江右!与江左王羲之等为代表人物的疏放妍妙的南派字体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注2德拉克马是萨珊王朝的货币单位,似乎是一个银币。而不同皇帝铸造的银币重量也不一,沙普尔二世的银币4。29克银币,在本书中就算成是一德拉克马了。而北府的银圆是30克银币,算下来折合7德拉克马波斯银币。
    正文 第二百二十九章 战争还是和平?(四)
     更新时间:2009…1…7 0:15:01 本章字数:4424
    管普西多尔在第一次和谈中就拂袖而去,但是曾华却依然热情招待普西多尔,不但好吃好喝地款待着,而且有什么活动也拉着这位波斯和谈使者,满悉万斤城的四处乱跑,甚至出城打猎这等好事也会拉上普西多尔。
    普西多尔看着这位北府大将军兴致勃勃地在悉万斤城进行自助游一般,心里满是问号。这位北府大将军到底打得是什么主意,他怎么这么沉得住气,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呢?难道他吃定我们波斯帝国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普西多尔对北府人的兵力部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他已经非常确定,北府人的主力军队全部驻扎在河中地区,在外围活动的应该多是些骑兵部队,而且从各种迹象来看,这些骑兵的主力也没有放在西边,而是放在了东边的天竺和南边的吐火罗,在呼罗珊以东活动的北府骑兵应该多是些骚扰牵制兵力,看来这位北府大将军没有和波斯帝国决一死战的打算。
    普西多尔在仔细地推敲着自己的猜测。北府人虽然有三十多万之众,而且已经以河中做为前进的基地和跳板,但是他还是没有和波斯帝国进行决战的资本。往东就是呼罗珊行省,那里已经是波斯帝国的疆域和本土了。波斯帝国在那里经营了上百年,如果北府人在初冬趁着卑斯支大败时入侵空虚的呼罗珊行省,说不定还能占到大便宜。但是北府却突然停止了前进。在河中和吐火罗停了下来,白白丧失了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
    不过普西多尔觉得北府人停止向西前进地脚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旦继续前进,将会遭到波斯帝国倾全国之力的反击,而北府人后面还隔着一个混乱不堪的河中地区,说不定还要把再后面新收不久的西域也要算上,可以说是战线、后勤拉得是万里之遥,不管北府人有什么样的妙计良策能减少对后方粮草供给的需求,但是这种势态却是极度危险的。一旦战败,河中可能尽失,波斯帝国的军队甚至乘胜东进,直逼西域城下。
    虽然北府人不想和波斯人打仗了。可是这位北府大将军为什么如此地镇静和淡然,为什么会对和谈如此地忽视?他到底打得是什么主意?
    普西多尔想来想去,心里总是不踏实,但是他已经确认北府人不会与波斯帝国大动干戈。而且天气已经寒冷,大地酷寒刺骨,大队人马无法正常行动,普西多尔只好强打着精神。接受曾华的邀请,四处活动。
    这天,普西多尔又无可奈何地被曾华拉了出来。参加悉万斤城大云光明寺重修完工典礼。
    曾华一边将摩尼教数百德高望重的学者搜刮一空。尽数东送。一边拨出大量人力物力在一片废墟上修缮大云光明寺。不过这种修缮不是完全修复,而只是修复了原址的一半。其余地盘全部被清理后划为广场而且按照曾华地命令,一堵被大火烧毁熏黑的残墙却被留在了原址上,也就是在重修的大云光明寺的侧面广场上。
    普西多尔看着这堵与焕然一新地大云光明寺形成鲜明对比的残墙,还有前面的那块石碑,心里甚是堵得慌。因为他知道这块碑上写得是什么!这块碑用华夏文和波斯文详细地叙述了波斯帝国呼罗珊行省总督卑斯支皇子是如何烧毁大云光明寺,如何屠杀了数万摩尼教徒,而北府人又是如何修复了这座摩尼教寺庙,如何迁回了上千名摩尼教僧侣。
    普西多尔面露微笑和曾华等众多北府官员、将领以及河中民众一起观摩了摩尼教僧侣们隆重地举行摩尼教仪式。看着这些僧侣一脸的兴高采烈,满含热泪地双目透出一种苦尽甘来的欣慰,普西多尔却在心里暗暗苦笑,这些摩尼教僧侣,上没有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够不上东迁地资格,下没有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