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

第18章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18章

小说: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哇,好哇。”众将忙不迭地答应着。
    “可是好,不过能不能扩编为师,就要看你们自己的能耐啦。”许汉青开着玩笑。“教导团再扩编一个特种营,朱玉成也升为统领,这个特种营由各旅中优秀人员补充。”
    “哦,还有一件事情,近卫营暂改为骑兵旅,我们不是缴获了不少马匹吗,全部交给石勇,加紧训练。”许汉青继续说道。
    “是”众将齐声应喏。
    令人心潮彭湃的除了这几次的胜利,火炮的成功试射,还有的就是光复军将士身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支军队的斗志如此之高,支撑着将士们必胜信心的不仅仅是优势的武器,还有许汉青不断灌输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兵们也许还没完全理解国家是什么概念,但对发到手中的守土证,还有因伤退役后三十亩地的抚恤深有感受。
    军无财,则士不来。军无赏,则士不往。许汉青深知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士兵来说,要让他们看到浴血奋战所能得到的,又要让他们知道曲膝投降所失去的,才能让他们无所畏惧。
第十六章 凝聚力
    如何增强光复军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使光复军能吸引那些老百姓争相来投,这个问题许汉青始终在考虑。
    如果你向那些老百姓承诺,如果打跑了鞑子,你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好工作,比种地要好百倍。在当时肯定被老百姓当作疯子来看,这就是时代不同,产生的思想上的差距。大多数老百姓的梦想还停留在“三十亩地,一头牛”这样一个阶段。
    虽然知道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许汉青感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渺小,超时代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超时代的思想却不能被接受,他只能一步步地试图去慢慢影响。
    荣誉证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巴掌大的一块铜牌,刻着姓氏,名字。有这块牌者,见官不拜,地位和儒生等同。在一向重文轻武的大宋,何时有过这种好事。凭着这块牌子,退伍后还可以得到三十亩自己的土地,即使牺牲了,对于他的家属,也能得到同等的待遇,这对大部分的人,诱惑力是相当大的,这可是一个农民一生的梦想啊。
    好在现在的江南被蒙古人破坏得面目全非,就象一张白纸一样,光复军多是许家的族人或是招募而来的,又少了朝廷的羁绊,所以可以让许汉青随意勾抹。
    一块小小的铜牌让那些原来是宋军、新附军、农民聚集在一起,他们不再为了那个在海上漂泊的南宋行朝而战,也不再是为了那个什么虚无缈渺的忠义而战,他们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妻儿,能过上好日子,能不做四等奴隶,为自己是个男人而战。最朴实的目的却焕发出了最强大的战力。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个光复军的士兵只要身体健康,能举起石锁就行。而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许汉青也让他们的特长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会捉蛇的就让他们收集蛇毒涂抹在箭头上,会驯化野兽的就让他们训练信鸽和会追踪形迹的猎狗,一些反应机敏,能说会道的则编入了谍报组织,经过训练后,化装成道士、和尚和商人,奔赴到北元占领的各个地方,收集情报,散播谣言,制造混乱。
    宣传,大力地宣传,派出的宣传队把光复军的各项政策传向占领的村村寨寨,又通过流动的人口传向远方。
    光复军在许汉青全力的指挥下,象一架巨大的机器,全速地运转着。
    “许大人,您所制定的这些政策与朝廷相悖,恐怕要被朝廷怪罪吧?”陈复文在这几天翻看了不少光复军的文件,现在忍不住提出疑问。
    “陈先生,依您看,我大宋因何到了如此境地?”许汉青反问道。
    “这个…恐怕是谢太后昏聩,贾似道专权,压制忠良,不事战备所致吧?”陈复文略有些犹豫,从小到大所受的儒家教育,使他有些话并不敢说出来。
    “呵呵,陈先生恐怕说得不全面吧,”许汉青淡淡地笑道。这些天忙来忙去,他也想有一个机会和这个将来要倚为臂膀的陈复文深谈一次,“我大宋重文轻武,朝政腐政,朝廷的官员只知内斗,还有种种原因使得大宋就象一棵被蛀虫蛀空的大树,风雨一起,自然便轰然倒地。”
    陈复文沉思片刻,抬起头,说道:“许大人所说甚为有理,然朝廷那面也要有个说法才是。”
    “陈先生,有说法如何,没有说法又如何?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赶跑鞑子,还百姓平和安宁的生活,一切都要以这个目的为准。如果祖宗成法能救国救民,我许汉青第一个去遵守,可惜呀,如果因循守旧,便要亡国灭种了。”许汉青加重语气说道。
    “莫非大人要拥兵自立?”陈复文不是不知变通的腐儒,否则也不会降元了。所以听到这些并不是非常惊讶。
    “拥兵自立吗?应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光复军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军队,不容朝廷那些无能之人胡乱指挥,光复军打下的地方就要实行我们制定的政策,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许汉青想了一下说道:“但朝廷我们也不是不管不顾,在适当时机还是应该加以援手,毕竟它还是无数大宋子民的希望所在吗。”
    陈复文点了点头,“属下明白了,我们不做那飞蛾扑火的孤臣孽子,也不做那袖手旁观的小人。”
    “不错,就是这么一说。”许汉青高兴地答道。“所以光复军才要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招揽更多的人才加入,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说话也才有分量。”
    “确实如此,”陈复文深以为然地说道:“光复军有大炮,手雷等利器,打几个大胜仗,再推行这些政策,这样就容易多了。”
    “是呀,我许汉青名声不显,只能*多打胜仗来扩大影响了,可比不得文天祥文丞相,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呀。”许汉青遗憾地摇着头。
    “英雄不问出身,许大人雄才大略,目光深远。文丞相吗?虽有一腔报国忠心,却是个不知兵的书生,我看,成不了什么大事。”陈复文对宋朝这些官员都很了解,看事情十分透彻。
    “恩,确实是这样,现在的朝廷真的没有什么出色的将领,张世杰,百败名将,文天祥,书生意气,以后也只有*我们自己啦。”许汉青叹息道。
    “属下追随大人,定当尽心竭力,助大人成就不世这功。”
    “好哇,陈先生对汉青有信心,我许汉青定不负陈先生和千万大宋百姓,定要打出一个光明的世界。”许汉青信心百倍地说道:“对了,我想请陈先生组建内政部,具体负责行政,财政,监察。所需人员可以从光复军中抽调一些识字的士兵,由您来负责教导,希望陈先生能尽心助我。”
    “陈某敢不从命。”
    …………………
第十七章 确定人选
    “报告,张统领已经到了。”门外卫士的声音打断了许汉青的思考。
    “让他进来吧。”许汉青坐正了身子,在属下面前还是要有一些威严的。
    不一会儿,张天河迈步走了进来,端端正正地向许汉青行了一个军礼,开口说道:“大人,末将奉命来到,请大人训示。”
    “坐吧,不要拘束。”许汉青轻轻摆了摆手,在军队中待了那么长时间,他非常喜欢军姿端正的形象。
    “谢大人。”张天河坐在椅子上,腰板仍挺得直直的。“不知大人唤属下来有什么吩咐。”
    “恩,是这样的,光复军现在虽然有了戴云山这个根据地,但回旋余地实在是不大,辐射范围太小,这个问题,已经影响了光复军的发展壮大。所以我准备派你带一个旅出去,再建立一个根据地,这样两个根据地就能互相呼应,牵制元军的兵力,又能扩大我们的队伍,你看怎么样?”许汉青说完便注意观察着张天河的反应。
    张天河低下头想了一会儿,说道:“大人所说十分正确,如果我光复军局促在戴云山中,时日一久,光是粮食就难以保证。但不知大人要派属下去何处再建根据地?军需又如何解决?”
    许汉青听着张天河的分析,欣慰地点着头,看来自己没看错人,这个张天河确实是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将才。
    “不错,天河呀,看来你确实能当此重任。”许汉青夸奖道。“我准备在闽北的武夷山再建一个根据地,那里东连浦城,南接邵武,西临光泽,群山环抱,峰峦叠嶂,附近还有什么江源银场,建宁金场等地,是一个建立根据的好地方。”停了一下,继续说道:“至于军需方面,我准备让你带一批工匠过去,刀枪,手雷,投石机这些能够制造出来,至于大炮,太笨重,就不要带了。还有就是粮草,你们走时可以带着一批,但以后就要*你们自己解决了。怎么样,还有别的问题吗?”
    张天河的眼睛亮了,出外独立发展,虽然是困难丛丛,但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打出了名堂,可不是留在戴云山所能比的。况且许汉青如此看重自己,把这么重的任务交给自己,本身就是一种赞赏和提携,再有了工匠们的帮助,有了可以随时补充的武器弹药,信心立刻充足了起来。
    “大人放心,此去武夷山,属下一定完成任务。”张天河站起身,斩钉截铁地答道。
    “别急,别急,先坐下,我还有话没说完呢!”许汉青赶忙示意道。
    “天河呀,虽然你为人稳重,又有谋略,但有些话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许汉青语重心长地说道:“此次你率部进入武夷山之后,切不可急于建功,首先要站稳脚跟,再图发展。与元军接仗时,千万要记住安全第一,不能硬拚。凡事要与参谋们多商量,要知道我可是把六七千战士的生命都交到你手里了,不可不慎啊!”
    张天河感受到了许汉青那发自内心的关怀,脸上透出感动。“大人的嘱咐,属下都牢牢记在了心里,进入武夷山后,定当稳扎稳打,谨慎行事。”
    “那就好,从现在开始你便着手开始准备吧,人员如果需要从其它师抽调,你可以把名单报到我这里,其它细节你可以随时来找我商议,等派到武夷山打探消息、熟悉地形的人员回来,你们便动身。”
    “是,大人您请放心吧,属下定不负您所托。”
    …………………
    &;&;&;&;&;&;&;&;&;&;&;&;&;&;&;&;&;&;&;&;&;&;&;&;&;&;&;&;&;&;&;&;&;&;&;&;&;&;&;&;&;&;&;&;&;&;&;&;&;&;&;&;&;&;&;&;&;&;&;
    挺进武夷山的事情暂时交待下来之后,许汉青便把大部分精力投到了后勤司。
    手雷虽然在这几次战斗中大显神威,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需要点火后再投掷出去,如果是雨天,肯定要出问题。于是,许汉青提议研制拉发式手雷,就象现代用的一样。经过几次试验,确定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拉发装置采用与地雷相似,拉发后引燃一根火线,火线再引燃火药,造成爆炸。与之相配合,手雷的形状作了改变,一个长的空心木柄,里面是适当长度的火线,木柄前端才是爆炸部,为了减少重量,爆炸部用很薄的铸铁制成,里面装了很多预制破片来增大杀伤力。思路确定下来,剩下就是不断的试验和完善了。
    再就是在床子弩、神臂弩上加装荆轮装置,以减少操作的人员或减少操作人员所费的力气。在火炮还不是很完善,数量还不是特别多的时候,这种武器在远程攻击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看着这把精致的十字弩,双手轻抚光滑的木臂,许汉青心中对古人的智慧和技巧赞叹不已。自己只是拿出了几张图纸,讲述了一些关键的地方。他们竟能造出这样的利器,真是了不起呀。
    经过改进后的弓弩用三尺长,近二分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