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金鳞开 >

第344章

金鳞开-第344章

小说: 金鳞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皇太子精明,此刻当面撒谎颇有些胆怯,但他仔细打听过皇太子的行程,以及手下重要的幕僚谋士,应该没能这么快收罗他的罪证。
    他的罪过无非就是喝兵血,吃空饷,占些田地,挖空卫所罢了。
    只要不谋反,朱慈烺根本没有细细追究的打算。
    “他报了多少人马?”朱慈烺问身边参谋。
    总参谋部派遣随同的副官参谋飞快应道:“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二人,战马一千匹,各色驮马驴骡两千匹。军械若干。”
    “全都认了。”朱慈烺道:“让萧陌就照这个数目交接部队。今天就让他带上随身细软,离开军营,自己谋生去吧。其名下所有田产、宅院,尽数收缴。如果无处可去,给他驿票,让他去北京住宿舍去。”
    参谋应声而退。
    左右卫士架起目瞠口呆连求饶都忘了的方国安一并出去。
    朱慈烺看了看身边的闵子若。道:“你跟在我身边也这么久了,如今局势安定,可想过下部队挣个前程?”
    浙镇肯定不会有五万余人的规模,如果能够收纳一万合格兵员,加上新练的南兵,第一师也就可以扩建成军了。闵子若从入伍就是朱慈烺的贴身侍卫。若是愿意领兵,此刻倒是个机会。
    闵子若想了想,道:“殿下,卑职还是愿意跟在殿下身边。”
    “哦?”
    “卑职惟愿练成师父那样的拳法,实在没精力放在练兵打仗上。”闵子若自觉道:“而且以卑职的功夫,保护殿下还有些用,但真的进了军阵之中,却是有力使不出。”
    军中也练拳架,也要站桩。同样有近身搏击之术。然而真正上了战场,火炮先打,火铳次之,如今能与野战精锐刀枪见红的部队也只有东虏了。而东虏也是越打越弱,最近辽东战报中提及的战斗,全是萧东楼和陈德主动发起的。
    这种情况下,单兵的武力的确没有作用。
    朱慈烺点了点头,不再提下部队的事。其实他也更乐于看到经验丰富的闵子若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只是担心他的前途罢了。
    方国安一倒,其家丁有愿意追随而去的。也有希望留在浙江继续当兵吃粮的,但没有一人愿意卸甲归农。明朝是农业专业化的重要时期,加上晚明的高难度气候条件,已经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农民了。
    萧陌自然对此十分欢迎。戚继光选用的浙兵打下了戚家军的威名,乃至于浑河之战,浙兵也是让建奴望风而逃。萧陌此番来到浙江。又在扩军的关口上,自然要近水楼台先得月,挑选一批精兵种子。
    相比北方的疮痍,浙江的确是天堂一般的地方。就算是国变引起的举国动荡,市井之中仍能保持整洁。朱慈烺只在杭州城里转了一圈。重新委任了浙江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要员,旋又出城住在了军营之中。
    宋应星对于皇太子不进城也十分好奇,很快他就知道了其中缘故。
    皇太子开始带着一大帮人开始四处“游山玩水”,有时候连军营都不回,直接就地宿营。若非天气转暖,以他的身体素质还真的有些扛不住。
    朱慈烺此番南下浙江,却是想利用宋应星的头脑,大力开展蚕桑业。
    从国家层面来看,让江南种田,显然不如养蚕收丝收益更大。
    桑树对土地并不挑剔,无论贫瘠、肥沃还是过干过湿,都能存活。仅仅是桑叶的收益,每亩每年能有三两六钱,堪比上好的田地。而且田地种植庄稼,有各种风险,而桑叶的风险却可以忽略不计。
    更何况桑树不需要占用上好田地,无论是坡地还是边角废地,都能种植,还可以提供桑葚和柴木。
    而且江南养蚕、缫丝颇有民间基础,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都是丝户。从婆婆到幼女,都会养蚕缫丝。而生丝和丝绸的收益,自然要比粮食的收益更大。何况生丝还是换取日本铜、银、硫磺的重要商品。
    朱慈烺前世读小学时养过一版蚕,也没怎么管它,最后有三四只结茧,最终成了蚕蛾。所以要让他来指导养蚕,无异痴人说梦。不过这并不是问题,因为朱慈烺虽然不会,但他有权,可以招揽足够多的蚕户。
    从湖州到苏州,每个村子都有养蚕年数在八年以上的蚕户被征召到杭州。离开这些养蚕主力,家中可能今年就没法收获足够的蚕花了,所以官府给了一家十两银子的“买断费”,就算是往年劳心劳力也未必能赚这么多。
    给的银子足够多,自然有人为这美差争破头。在基本条件上却不太敢有人作假,生怕过去被人识破,犯了欺君大罪。当然,胆子大些的还是敢以三五年蚕龄的亲戚硬顶上去,反正不是新手。
    孙家娘子就是如此。她今年也有二十三、四年纪了,是三个孩子的娘。因为本家堂妹嫁了县里典史做妾,所以捞到了这门美差,拿到了四两银子的“买断费”。家里有婆婆顶着,一样是个养蚕能手,所以家里今年仍旧要养蚕,这买断费纯是白赚的。
    在三月头上,孙家娘子就与附近村的姐妹汇聚到了县里,坐上了四个轮子的太平车,然后转了船,在三日之后抵达了浙江首府杭州城外。
    眼看着大车连城都没进就往乡野之地跑,吓得一车小媳妇们以为被人卖了。
    不等她们惊慌闹将起来,眼前已经出现了一座白墙黑瓦的山庄来。只从这墙上涂的白来看,显然新修没有多久。
    这山庄之内是大片的平房,也不知道要给多少人住。造得却是考究,非但门窗有纱罩,就连地上都是青砖,而非简单的夯土。孙家娘子随着大队走进庄子里,却见这些平房也不是木砖垒起来的,下面竟然都是条石,也不知道为何下如此之大的本钱。
    “这些都是蚕房,日后用来养蚕的。你们的宿舍在另一头。”庄子里来接应蚕妇的是个宦官,声音尖细。他在大内养了几十年的蚕,当然不是真的为了取丝,而是皇子公主们的常识教育。
    这回将他调过来,也是出任工头,就算他的技术不好,总算知道皇太子的规矩。
    蚕妇们的住所很像是临时兵营,房子还没蚕房考究,更没有条石、青砖铺地的待遇。八个人一个房间,不过一丈长宽,放了四架高低床,木板草席,两床薄被,便是她们的住宿待遇。
    即便如此简陋的待遇,也是无从挑剔的。蚕妇们见这里包吃包住,已经欢喜得很了。何况家里未必有这么簇新的草席睡。
    第二天一早,孙家娘子就被一声凄厉的哨声吵醒,眼看外面天色已经蒙蒙亮了,不由脸红:定是路上太累,竟然睡过头了。看来这回主家有些生气了。
    哨声过后,有人挨着房间敲门,高声喊着:“起床,起床,过了六点就没早饭了。”
    那人敲了门就走,也没进来用大棍子打人。
    孙家娘子小心问道:“六点是啥辰光?”
    同室蚕妇也没一个知道的,但谁都知道“早饭”的意思,生怕误了点,急急忙忙穿好了衣服出来,寻找吃饭的地方。
    在每个宿舍区都摆了四五张方桌,上面是大锅米粥,还有一桶桶的萝卜干、咸鱼。每个走过来的蚕妇都被太监和女官用小旗指挥着排成一队,挨个取了餐盘和木碗、木碟、筷子等餐具。然后依序走过餐桌,便有专人舀了一勺粥——正好一碗,一碟萝卜干,一条咸鱼,最后是两个炊饼。
    这已经是农忙时候的伙食标准了。
    孙家娘子打了饭,找了个台阶坐下就吃,一边又打量着附近的情形。她很快就在发餐区后面看到了一座大大的泰西物事。上面有一个圆盘,以草码写了一到十二的数字,其中有根短针刚刚指过“五”,多半是与那管事工头说的“六点”有关。
    等吃过了饭,预想中的繁重工作却没有来。孙家娘子与其他蚕妇汇聚一处,有女官上前把她们按照身材高矮排了队,列成一个方阵,让她们记住自己的前后左右位置,又挨个发了竹牌,上面一样有草码数字,然后才带她们朝庄子后面走去。(未完待续)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五三八 头发不梳一月忙(4)
    庄子分了前中后三重。
    前面是蚕室和养蚕娘子的宿舍,中间是办公区域,进行数据统计以及观察蚕体发育,绘制成图。整个养蚕过程都依赖养蚕娘子提供的老经验,然后由宋应星这么个从未养过蚕的人将之总结成技术规范。
    这些规范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温度和湿度控制,同时要兼顾采光、通风。如今的温度计虽然不足以进行精确化学实验,但控制屋内温度是没问题的。朱慈烺也用这种温度计测过自己的体温,读数略微偏高,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湿度计的研发有些坎坷,朱慈烺给出的方向是毛发湿度计,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只能是小学自然常识课的手工品,对于生产和实验而言实在太过粗糙。后来经世大学的学生们还是利用水蒸发时的热现象,发明了干湿球湿度计,在使用时必须要对照一张公示表,才能知道室内湿度,不过这已经是当前能够做到的最高科技了。
    这两件小东西的应用,使得集中养蚕成为可能。在蚕种的孕育过程中,民间所谓催青,需要妇女用自己的体温来催,所以催青速度不一,不能保证蚁蚕的同时孵化。有了温度计之后,室内温度能够模拟出蚁蚕最适宜孵化的环境。
    过冷则用地火龙增热,过热则开窗通风。
    湿度方面也是如此。过干则用湿布挂墙,过湿则通风放碳。
    在蚕种不变的情况下,用这种人工控制的方式,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催青带来损失,让尽量多的蚁蚕孵化出来,然后送进养育室。
    对于蚕农而言,催青只是第一道关。催出健壮的蚕宝宝之后。还要有大量的桑叶供给。一般来说,一张蚕种需要七八担桑叶,寻常人家是不可能自给自足的。而桑叶必须要新鲜,不能隔夜,所以事前囤积也不可能,只能从桑园购买。
    购买桑叶也分现货期货。
    因为现货价格往往极高。所以普遍流行期货,也就是所谓“梢叶”。在蚕季之前先预付款,然后到了蚕宝宝要吃叶子的时候就去桑园拉货。这种交易方式对小农之家的经济压力可谓极大,必须要筹钱预付整季的叶子钱。
    这时候,他们只能出外借高利贷了。
    与此一样的还有“青苗钱”,那是所有春耕种粮的农民都要借的贷款,所以在大明要想彻底杜绝高利贷,必须有一个强大且有信誉的金融体系。
    朱慈烺本着主人翁的精神,很想将蚕农从高利贷的压迫下解救出来。好为他生产更多的生丝。作为皇太子,经济手段比政治手段更简单,只需要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就可以了。贷款形式也不需要真银,以大米作为硬通货,准许农民以蚕茧偿还。
    结果这种“善事”受到了桑园主的抵制——他们本身也是兼着高利贷者的身份。于是桑叶价格高涨,仍旧是一副逼着农民举债的势头。
    朱慈烺是个可以接受失败和打脸的人么?
    当然不是!
    “我本来想着,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解决。他们偏偏觉得我好欺负?让浙江按察使派人下去查!有哪家桑园主不甘心只赚叶子钱的,我就让他什么钱都赚不到。还得给我吐出来!”朱慈烺厉声下令。
    在三五个不信邪的桑园主被没收家产,举族发配辽东之后。民间总算反应过来了:皇太子要做好事,谁敢让这好事变成坏事,谁家就没好事。
    也是托庇于皇太子的铁腕手段,崇祯二十年浙江农民总算过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好年。非但没有朝廷正税,就是层层聚敛的乡绅也不得不收起尖锐的爪牙,看着一大块肥肉从爪下溜走。
    宋应星在这件事上可谓是出力良多。非但教会了养蚕娘子读取温度计和湿度计,还要设计铜管水空调的走向,为下一季养蚕做好准备。如今在北方也有养蚕缫丝的,不过因为蚕种问题,质量和产量都不如南方。南方能够养难度更高的四眠蚕。而且水热条件良好,桑叶也可以一直供给,只养春蚕实在太过浪费。
    只是南方夏天温度偏高,疾病、病毒防不胜防,小农若是养夏蚕乃至秋蚕,很容易亏得血本无归,所以民间只养春蚕。
    朱慈烺花了这么多钱,又是改进蚕室,又是总结技术规范,当然不是为了一年一季的春蚕。他要的是在夏天、秋天等等各种环境下都能让蚕宝宝吐丝结茧的“金山”!
    温度不够可以用地火龙,温度过高就只能用铜管走冰凉的井水,借此降温。如此一来沈廷扬带来的蒸汽抽水机倒也派上了用场,产值肯定比放在矿山上抽水高许多。
    孙家娘子总算守到了蚕宝宝们“上山”吐丝,忙过了最后彻夜难眠的时段。在整个蚕宝宝发育过程中,桑叶一刻不能停,否则蚕宝宝就会饿死。外加庄子里的“技术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