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庄-第5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食多了,李二还是很高兴的。
夏收,是在大唐的五月中旬,就是后世的六月下旬。
这个历法的事情李元兴没有打算改,似乎没什么大的影响。
将来大唐的天文学发达了,自然就会有精通此道的人去提出改变历法,或者是完善历法的建议来,五月收粮与六月收粮,对于李元兴来说是无所谓的。
而秋收,八月初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收粮了。
江南道那边已经有电报过来,水稻已经开始收获,采用的良种种植与简单的堆肥技术,亩产大约可以达到平均三石以上,最高亩产大约为四石。
淮南道也发来电报,他们也是丰产年,最多还有三两曰,就要开始组织秋收了。
江南、淮南两道没有什么粮仓的压力,只是稻米的话这样的丰年还不至于让粮仓装不下。可河南道却是不同了,以洛阳为中心,整个河南道玉米种植、秋季的红薯这两项,预计在八月十五左右,就会收获。
数量巨大!
可就是这样巨大的数量上,李元兴依然认为不够。
“皇兄,眼下看似关中的粮食够了,但未来五年呢?”
李二离开了书桌,坐到李元兴旁边:“五郎,你继续讲。未来五年后会如何?”
“皇兄,先算人口。人口有三笔账要算。”
刚刚坐到李元兴身旁椅子上的李二又站了起来,回到了书桌后,打开一张纸:“五郎你继续说,你自称算学不行,但算账的本事却不是普通的高明。”
李元兴笑笑,站在书桌前。
“皇兄,这第一笔自然要算人口的增长率。其实就是年末人数减去年初人数之后,再除以年人口数的平均值。这个指数,如果是零的话,就代表着人口没有增长。当然,我们不用太复杂的计算公示,我们用最简单的算法,就是一个女人生几个孩子,一户当中,会生几个孩子。”
提到公示,李元兴怕给李二讲不清楚。
李二呢,也不想要复杂的公式,他要的只是数字。
“皇兄,如果大唐这五年来,适龄的夫妻。按臣弟那生了孩子就减税的说法,大唐平均一户,这五年怎么也有三个孩子吧!”
听李元兴这么一算,李二摇了摇头。
“五郎呀,你小看这生孩子减税的政策了,按大唐现在的情况,一户适龄,平均是一男二又四分之三女。当然如果加上侍女婢女什么的,这个数值差就更大了。你要知道,隋末战乱,强征兵源,男人死了有多少?”
“那皇兄说生几个?”
“一户五个最最少,五年,大唐少说也能增加上千万的新生孩童。只要你五郎敢说多生娃娃就减税,甚至免税,这个人口增加的数字绝对超出五郎你的想像。要知道,普通百姓可没有那么多的乐子,到了晚上还能干什么?”
被李二这么一说,李元兴倒是有些后怕了。
“皇兄,照你这么说。这减税之事倒是要重新考虑了,臣弟有些心虚呀。这一千万人口,就按每个人每天一斤来说,一年每个人就是四担,这粮食就需要少说也要四千万担。”
李二在纸上记下了:“四千万不够,一天一斤真没多少!”
李元兴把这一条让过:“皇兄,第二本账是异邦各族,他们不种粮食。当他们归附大唐之后,他们提供的是战力,是工业品,是劳力。但粮食这一项却是要大唐支出。就拿契丹人来说吧,他们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成年人吃的不少呀!”
“契丹人吃肉,这猪、牛、羊什么的,消耗的也是粮食!”
李二也附和着说了一句。
“还有就是,大唐人生娃娃免税,能不对他们免吗?”
好家伙,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
李元兴手上的笔在纸上再没有写一个字,因为这笔账已经不好算了。
除了契丹,还有靺鞨人,室韦人。
虽然说教他们种田,可他们自己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还是靠着军功从大唐换到了更多的粮食,要是不限制人口,将来他们的粮食消耗会更大。
“皇兄,这第三本账就更吓人。大唐现在工业化,许多百姓都看到,作工比种田挣的多,将来种田的人肯定会变少,作工的人肯定会大增,那么皇兄,这个矛盾可怕呀。再说咱们往外占地盘,新占下的地盘至少两年内,粮食是负数,而且负的不少!”
李二在表章堆里开始翻。
很快找出了一份表章:“萧瑀的,应该也抄送了你秦王府。只是你在外面征战,这事情你可能不知道。”
李元兴翻开表章一看,正是自己说的第三条。
仅仅是现在占下的高句丽这些地方,萧瑀计算的结果是,每年需要至少二千万担粮食,才能勉强够用。因为高句丽人种粮,真正可以让他们自己吃饱,至少需要再有三年时间,建安城的新粮田,到明年才能养活建安的驻军。
仅仅是驻军,想给周边的矿区调些粮,怕都紧张。
“一个人几亩田?”李元兴问了一句似乎不相关的话题。
李二没有立即回答,他在回忆自己看过的户部表章,夏收的时候有过全国土地的数据。大约为二百六十万倾。
“一人有十亩吧!”李二也不敢肯定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
李元兴伏在李二的书案上,开始在李二那张纸上画着:“皇兄,大唐现在有多少田,皇兄你说不清,臣弟也说不清。户部交上来的数据,只是各州县报上来的数据,这东西不怎么准,相差也不少。”
“恩,此事在武德年间为兄就知道,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整一整!”
“皇兄,大秦的时候,才多大的国土,有二千五百万人口,当时有田差不多一个人八亩左右。西汉最强的时候,人口超过五千万,最巅峰的时候超过了六千万人,一个人七亩半。东汉末年为十一亩。”
李元兴说的这些,李二不会怀疑,他如果需要证实查史料就是了。
“我大唐,现在拥有三百六十万户,差不多就是一千二三百万人口。可是我们有的良田只有不到五千万亩,其余的劣田产量太低!”
劣田产量有多低,平均下来连一石都不到,只有八斗半!
“皇兄,良田一个人才五亩。咱不说这亩数,再说一个人有多少粮食,不算长安与洛阳。大唐依一亩二百斤的均产,每个人一年才一千斤粮。皇兄怕不怕臣弟不知道,反正我怕了!现在不动手,三年之后臣弟怕有心无力!”
李元兴怕什么。
不用解释李二也知道,大唐现在是飞速发展,可一但粮食跟上不发展,那就有可能出现动乱,而且会让江山不稳。大唐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大唐百姓在消耗,还有许多对外的消耗,这会让大唐的粮食压力变大。
“皇兄,臣弟请天英阁议事。”(未完待续。)
第722节 大唐第一次农业扩大会议【第三更】
“天英阁议什么?”李二问道!
“皇兄。臣弟其实就议两条。一是说粮食,二是给这些家伙施压,三省主官必须在秋收前选出来,并且上任。臣弟要在冬天整一整这田里的事情,明年要是没有一个好收成,臣弟拿什么支付打高昌的军费呀,后年呢?臣弟打倭岛的粮食。再往后?”
谁敢说粮食不重要,李二就能把谁砍了。
那怕你金子堆成山,没粮食这大唐也就是毁了。
在即将丰收之时议农业危机,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居安思危!
李元兴下了圣旨,八月初四,就是大考结束之后,天英阁会议。要求长安城内六部五司九寺所以六品以上官员到场。各州县来到长安的公干的官员,六品以上全部到场。
圣旨写的曰期是八月初一下的旨意。
可就两天时间,大唐礼部下属礼宾司的人忙的脚不粘地,才勉强在八月初四清晨将会场布置好。开会的地方就在新皇宫正殿左侧,天英阁大议场之中举行。
会场主台上只摆着七把椅子。
七把椅子前有条桌,再往前的空地处摆着两只被布盖着的笼子,然后是两棵树。
两侧是十二把椅子,也就在那笼子的两旁。
台下,才是参会的官员,坐位的安排是礼部经过非常认真考虑的,李元兴没有过问,李二也没有管。
百官到场!台上的位置依然是空着的。
接下来,第一位走出来的竟然是萧瑀,许多官员都感觉有些意外,这萧瑀这个时候不在辽东吗?怎么会出现在会场之中。
再接下来,大唐十道、京兆。一共十一位二品的封疆大吏坐在那十二把椅子上。
因为官位一样,职位一样,所以礼部是按年龄排的坐次。
二十位大员坐好之后,天英阁现任阁主王及善、三省现存最大的官,仆射长孙无忌。长安城名宿虞世南、名儒颜师古。四人分别坐在七把椅子的外侧四个座位上。
李渊抱着武曌这个时候竟然也出现在会场上,让人意外的是,李渊与武曌竟然坐两个次座上。大唐皇帝与大唐秦王同时走了出来。李二自然是坐在主位。
这样的会议,竟然没有秦王的座位,百官哗然。
“安静!”李二冷喝一声。
李元兴却是笑了笑,试了试别在衣领上的麦克风,大步走到台前:“今曰是会议,时间可能会久一些,每一个时辰会有休息的时间。本王只有一句话说,就是会议讨论不出结果来,那吃喝睡就在这会场之中,一直到有结果为止。”
今是是论农,圣旨上已经写的清楚了。
众官员落座,李元兴指着那两只大花盘之中种的树说道:“这是两棵槐树,一棵是年初种下的,就是小树苗了,另一棵却有五年了。”说罢,李元兴示意将两个笼子的布拉下来。笼中是两只狼。
一只是幼崽,一只却是成年巨狼,嘴上都被套着铁笼头。
“不借助工具,弄断这树。想来树苗要容易些。这两只笼子,如果把在座的众位中那一位关进去,怕是都会选择这只小狼的。”
众人都笑了,这东西不会有第二种选择,那成年狼就算戴着铁笼头,也一样让人害怕。
李元兴挥了挥手,示意将这些东西搬下去。
来到台前,李元兴大声说道:“麻烦这个词,在座的都是博学之士,本王就不解释了。但本王想说的,麻烦这东西就和这树一样,在小的时候好解决。在麻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却会变的很麻烦!”
李元兴说的绕嘴,在座的人却没有听不懂的。
“本王不是什么大才,解决麻烦的能力有些人认为还不错。事实上,本王总是希望在麻烦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先解决了。所以才显得本王有些许能力吧,这一次的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就是在粮食的麻烦没有出现之前,现在就开始解决!”
“殿下,我岭南的粮食就从来没有够吃的时候。”冯盎开口说道。
陇西上都督也说道:“陇西苦寒,粮食也不够。”说完,转头看了一眼河南道的上都督说道:“你们河南道粮食听说仓库都装不下了,我这边想交易,商人们就说运粮不算费用,仅跟上消耗就至少是三成粮食,甚至是五成!”
“铁道部无作为!”河南道上都督冷不丁来了一句。
刚刚上任,还没有干过什么大事的铁道部从三品尚书冷汗直流呀,可也不知道如何解释。
李元兴笑着伸手压了压:“各位,先不及提困难,咱们一条一条的议!”
“听秦王殿下的!”淮南道上都督就是李神通第一个开口支持李元兴。
“先说第一件事情,本王前几天与皇兄作了一个计算,就是大唐现在有多少田。本王记得武德四年就有法令,成年男子得田一顷,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女子少些,但也有二十亩。那就是说,大唐至少每个人有五十亩了。可本王却怎么看不到这些田在何处?”
司农寺的官员头上冒汗了。
今天是大议,大错者怕是会重重责罚,他有些怕了。
别说是他,户部尚书崔君肃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这要问责之下,他逃不掉责任的。
大唐现有田地才二千六十万亩,连永业田人均标准都达不到,更不要说还有口分田了。
“本王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今天不是来给各位找麻烦的,只是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永业田不允许买卖,各州县都有记录。问题出在那里本王不管,这是刑部、吏部、户部要考虑的。”
李元兴让官员们悬着的心放下了。
“大唐有多少田,本王第一个提议是,秋收之后,全国大查。在冬天实测各村、乡、县、州拥有的良田与劣田数。以及可以改造成良田的劣田数。更重要的是,顺便再作一次人口普查,本王以为大唐有多少人口,这要有一次清查。”
说到这里,李元兴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来扔在一旁,只穿着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