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重启高一 >

第166章

重启高一-第166章

小说: 重启高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乘缆车把西峰上下一个来回,中间众人谈论了许多华山美景,心情都舒畅起来。
  随后开始攀爬北峰。
  李蕾继续出了三道难关的第二道,乐。
  在华山道旁,有穿着古装衣服的男女乐师,或吹奏笛子,或弹奏古筝,或吟唱诗词。让张谭根据这些音乐,来回答乐师们演奏的是什么曲子,或者吟唱的是哪首诗词。因为事先就把答案告诉过张谭。
  所以,很顺利的通过了乐这一关。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九点十分,众人登上了索道广场,在这里,迎来了三道难关的第三道,射。
  广场上有箭靶。距离十米远,让张谭射箭,射中即可。
  十米是很近的距离,张谭昨天下午还特意去了射箭馆。练习两个小时的射箭。因此当弓箭握在手中,立刻摆好姿势,做出弯弓射雕的pose。拉成满月再松手,离弦之箭瞬息射中靶子。
  有点偏。但稳稳的挂在上面。
  “好!”身边众人,一起鼓噪。
  至此三道难关全部完成。众人直接登上了北峰峰顶。
  山风拂面,李蕾喊出了三场节目的第二场,书。
  一块包裹着红布的巨石,立在顶峰小广场上面,镜头直播中,张谭上前,将红布扯下。巨石露出了真面目,是人工塑造的石头,上面用朱红颜色雕刻出四个鲜红大字——华山论剑,旁边还有三个小一点的红字——谭张题。
  这一副字,是前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张谭现场写出来的大字。
  将作为华山的景点,保存在山上。
  不得不说,张谭的毛笔字进步很大,这一副字,棱角分明,钢筋铁骨,有如九天银蛇飞舞盘旋,格外的有气势。
  ……
  西岳庙分会场,上千谭张迷聚集于此,看着大屏幕中的直播。分会场的主持人,恰到好处的与主会场连线,让谭张迷们评价张谭的这几个字。
  分会场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有谭张迷说:“银钩铁画,王羲之在世不过如此。”
  有谭张迷说:“探长的字仿佛得了颜真卿、柳公权真传,十足的颜筋柳骨。”
  还有谭张迷说:“我不会毛笔字,但我就觉得好看。”
  也有谭张迷说:“写得好,写得好,写得好,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
  面对分会场书迷们的捧场,张谭说起了自己学毛笔字的经历:“我们家世代务农,我外曾祖父是过去的教书匠,教私塾的,我爷爷放牛娃,小时候在门外偷学,因此被我外曾祖父相中,教他读书写字,后来还把我奶奶嫁给了我爷爷。”
  “因为外曾祖父写一手好毛笔字,传承给了我爷爷,我爷爷又传承给了我父亲兄弟几个,和我们这些小辈。基本上我的叔伯、兄弟都会写毛笔字。我成为作家后,我爷爷便告诉我,字如其人,作家写不好字是会被笑话的,督促我时常练习毛笔字,这几年一直没有落下过。”
  笑了笑,张谭又说:“不敢说写得多好,至少能看得入眼。”
  队伍里的张大胡子,也是书法爱好者,当下点评说:“你谦虚了,你这个字啊,入木三分。书法精髓有三,创体、表美、蕴意,别的先不说,至少占了表美这一点。”
  笑笑闹闹,书这一场节目也过了。
  至此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剩下一场数了。
  数在六艺中,是九数的意思,九数就是九九乘法表,古代的数学。而今天的数,则安排为《谭张华山论剑》的重头戏——主会场华山论剑。
  “北峰海拔1561米,这个主会场只有110平米,我们的主办方拿着凳子一个一个地量过无数遍,最后发现上面最多只能摆30把椅子。所以,这时隔八百年的第四次华山论剑,就在我们三十人中间,角逐出天下第一!”
  主持人李蕾郑重的介绍。(未完待续。)


第273章 哭惨了

  卫星直播,只有陝西卫视和部分陝西省地方台可以看得到,《开坛》制作的特别节目《谭张华山论剑》,会等到下一期《开坛》播出时剪辑播放。
  不过就是这场直播,让陝西卫视的监控后台,看到了收视数字,竟然达到了20%的省内收视率,远远超过了同时间段,陝西卫视正常的收视率。
  论剑主会场安排座位的时候,王渭林收到了这一组数字,很兴奋的对张谭说:“直播的收视率到了20点,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省内观众,都在看这场直播。这场华山论剑,影响力空前。”
  王渭林有理由兴奋。
  陝西电视台策划这一期《开坛》特别节目,还与省旅游局一起,把华山风景区封山,直播的人力、物力投资,超过了三四百万人民币。这么多钱,都够制作一部电视剧了,陝西电视台不是大台,很久没有这样大手笔。
  大手笔带来的就是大风险和大压力,栏目组看重的是张谭的名气,看重的是谭式武侠的影响力,希望借着华山论剑,提升《开坛》节目档次和陝西省旅游质量。
  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直播节目的收视率。
  如果观众都漠不关心,说明这场活动纯属扯淡,白做一场。几百万的投资打水漂,搁谁心里都不好受,尤其是他这个揽了差事的副台长。
  如今结果是圆满的。
  20%的收视率,把这场直播的影响力,完完全全的发挥出来了。也真正见识到了享誉华人世界的作家之王、青年领袖、武侠大宗师谭张的号召力。
  这必定会是一场成功的活动策划。
  与王渭林的兴奋相反,张谭听到这个收视数字。并未有多大的感想。只是简单的应和了一句,转头就忘掉了。
  对于自己的号召力。张谭很清楚。
  他不是普通的作家,身后是有一个专业的版权运作团队,在帮助他经营事业。深受未来大数据影响的张谭,很早的时候就让庐州工作室,制定过有关张谭和他的小说各类版权的大数据信息。
  大数据在未来是很平常的一个词汇,很多公司都在搞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来直观的反应出问题,预见计划的结果。
  譬如张谭的小说,每本书卖出多少本,哪个地方的读者买的多。哪个年龄段的读者买的多。有了这样的一组数据,今后的宣传工作就能适当的调整,更有针对性去向潜在客户群体宣传。
  这只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方面,目前还不够精确,但足以当作重要的参考条件。
  张谭参加节目的大数据,同样被记录过。
  《杨…澜访谈录》的当期收视率,能挤进该节目2005年的前十名,仅次于采访了几位天王歌手、明星和重量级政要的收视率。
  《艺术人生》的当期收视率,更是该节目今年的收视最高一期。重播的收视率也远远高出其它期。张谭和朱军的有趣交锋是一个方面,张谭的号召力同样是一方面。
  说他是家喻户晓的国民级男神,毫不为过。
  华山论剑能取得这样高的关注和收视,并不夸张。在张谭的预料之内。
  此时他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论剑。
  现场直播,可不能丢了自己才华横溢的风范,得把早早准备好的一些精彩台词。不露声色的派上用场。
  不能再学往日发挥段子手属性了,这毕竟是一场学术交流。得更加严谨和严肃。
  ……
  说来冗长,其实节奏很快。
  三十把椅子都坐满了人。当中一圈十个人,分别是两位主持人王涛、李蕾,论剑主角谭张、武侠导演张维申、清华教授王鲁湘、北大教授严家炎、孔子传人孔庆东、巴蜀鬼才魏明伦、关中刀客杨争光和反伪专家司马南。
  剩下二十人,包括王渭林等随行人员、几家媒体记者和几位粉丝代表。至于先前的大批记者,都被安排去了北峰的一个小亭里,观看直播了,峰顶太小没他们的位置。
  王鲁湘是华山论剑主会场的现场主持,当先开头:“谭张在射雕三部曲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华山论剑,是他对武侠境界的三次不同理解,一颗说是认识的深入和递进。第一次华山论剑……第二次华山论剑……第三次华山论剑……这写描写表现出了谭张对武学当中某种境界的思考。”
  罗里吧嗦一大通,主要就是说张谭写得三次华山论剑很吊。
  这是今天论剑活动的开场白。
  在王鲁湘的洋洋洒洒之后,话题渐渐打开,十个人你来我往的讨论武侠,讨论武侠文化,讨论侠义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和爱情,讨论武侠与历史的结合,讨论背后的人文关怀。
  魏明伦问张谭:“鲁迅有部小说《铸剑》,讲快意恩仇的,这和你的‘华山论剑’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在哪里?”
  《铸剑》是鲁迅根据干宝《搜神记》里面的《三王墓》改变的小说,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
  说的是周宣王时代,楚国的楚王好杀人,找来了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和他的老婆“莫邪”,为自己铸剑。苦苦铸造了三年,两人终于铸造成了两把剑,一把雌剑一把雄剑。莫邪很有先见之明,让干将把雌剑献上去。
  果然,楚王得到了宝剑,怕干将为别人所用,就把他杀了。
  莫邪暗中留下了雄剑,含辛茹苦将儿子“眉间尺”养大,把干将被楚王杀害的情况告诉了儿子。
  眉间尺于是提着雄剑去刺杀楚王,没杀掉,反被通缉。侠士“宴之傲”找到眉间尺。说他可以杀掉楚王,但需要眉间尺的头颅和雄剑一用。眉间尺毫不犹豫把头颅交给了宴之傲。宴之傲便带着眉间尺的头颅去觐见楚王。
  然后设计把楚王的头给砍掉了,和眉间尺的头一起掉进鼎里煮。这两个头在鼎里打架,眼见少年眉间尺不是楚王的对手,于是宴之傲自己也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合力把楚王的头咬死了,最终都被煮成了白骨。
  楚国王公大臣分辨不出哪个是楚王的头,就把三颗头都以王礼安葬,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这个故事,可以说颇具有侠义的精神。
  张谭看过鲁迅的《故事新编》,读过这篇小说。
  表面上他在微笑。其实心里在吐槽:这什么狗屁问题,《铸剑》和华山论剑有一分钱的联系么?你究竟读过我的小说么?强行扯上联系是吧?
  对着镜头微微一笑,张谭还是迅速组织好了语言:“华山论剑说的是武林,是正道胜过邪道,更是大侠之间的豪情壮志,鲁迅先生的《铸剑》是侠士之间除恶扬善,都是侠的不同面展现。说起《铸剑》,其实这篇小说对我写的《倚天屠龙记》是有影响的,倚天剑屠龙刀可以号令天下。如果你为百姓服务,用之可以倚天,如果你不为百姓服务,别人亦可屠龙。”
  张谭的回答。得到了现场的一致掌声,不知道别人听懂了没有,反正都在点头。
  话题就这样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时间也一点一点过去。
  王涛问:“谭张的小说。构建了一个很庞大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价值。行业里很多人都在围绕着你的小说,创造很多岗位,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谭式武侠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
  张谭摇头:“我不否认我的小说,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运营,的确是越来越完善的体系。但是产业需要的是稳定,时间才能证明一切,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杨争光说:“谭式武侠虚构了一个江湖,人们在太压抑的时候可以躲进去休闲娱乐,这是非常愉悦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使得武侠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最大助力。”
  张谭笑了笑,谦虚的说:“我的小说是一种虚构、想象的东西,我的希望和最大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愉快的享受。有些朋友把我的小说提到很高的高度,引起很多文学批评家的反对。朋友的好意我非常感谢,抬高也好、反对也好都太抬举我了,我很感谢大家的评论。”
  快到论剑结束的时候。
  李蕾找到机会提问:“谭大侠的书感动了无数人,您本人写作的时候,是否也曾经被感动过?”
  张谭回答:“我写书大概哭过三次吧,第一次是杨过赴小龙女之约的时候,苦苦等到太阳下山;第二次是张无忌与小昭分离的时候;第三次是萧峰误伤了阿朱的时候。”这些都是上辈子,张谭看书的时候,真正流过泪的桥段。
  他不是一个容易伤感的人,但当时真的热泪盈眶了,金老爷子写感情戏,确实能深入人心,好多好多情节,张谭都感觉到眼睛的温润。
  “回忆起这些片段的时候,是否还会伤心?”
  “会的,校订的时候重读会很难过,等编写成剧本的时候,更觉得伤心,总有不完美,萦绕心头。”
  这时候,在分会场里,谭张的书迷们,也在现场主持的引导下,说起了自己看书时候,有没有哭过,看到什么情节哭了。
  书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