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166章

小寒资料集-第166章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神普善|保护神毗湿奴|阿修罗:底提耶与檀那婆|火神婆由
佛 学 之 宇 宙 论
第一节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种。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可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界者,持义,各持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别所归趣处。
一、欲界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不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即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孤独地狱:由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
鬼:鬼类中饿鬼最多,五趣中鬼就在饿鬼说。常受饥渴名饿,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云傍生傍行之生类,背负天,披毛戴角,多足无足等。
人四洲:多思虑故名之为人。人处有四洲之别。中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业力,从空界中,十方风起,互相冲激坚密不动为妙风轮。次起金藏云遍布虚空,大洪雨降注风轮上,结为水轮。次起风,击此水,令结成金,为金地轮,于金轮上有九山,须弥山(译云妙高)处中而住,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七重金山围绕之,是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与七山间,各有大海,名为内海。七山外有咸海以铁围山为限,此为外海。外海即咸海,四方有四大洲,亦云四天下。
(一)南赡部洲,此洲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东胜身洲,身形胜故。
(三)西牛货洲,以牛为货。
(四)北俱卢洲,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日月升起,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类,乐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名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有东持国天、西广目天、南增长天、北多闻天。
(二)忉利天,又云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释天。
(三)夜摩天,译云时分,彼天处时时多分快乐。
(四)睹史多天,译云兜率即喜足,于自所受五欲乐生喜足心。
(五)化乐天:自化诸妙欲境,于中受乐。
(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诸妙欲境中,自在受乐。此天能夺他所化而自娱乐。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夺命、障碍、扰乱、破坏。四魔是:
(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
(二)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
(三)死魔:死能断人命根。
(四)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宫,魔王波旬(恶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须弥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释是四王、忉利二处天主,他化自在天王为欲界主。
二、色界
色,质碍为义。此界有情不但无男女欲,复离段食,寂静清净,唯有胜妙之形色,正报的色身,依报之宫殿国土殊妙精好名为色界。欲界虽亦有色,然彼欲胜但言欲。有色诸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处,因禅定有四种浅深,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
初禅有三天:
(一)梵众天:大梵所领所化。
(二)梵辅天:大梵之辅相。
(三)大梵天:广善所生。此三天离欲界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天。
二禅有三天:
(一)少光天:谓此天内光明最少。
(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其量难限。
(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又称光音天,以光为语,口出净光。
三禅三天:
(一)少净天:意有乐受,离喜受乐为净,净不及上位名少净天。
(二)无量净天:此净转胜其量难限。
(三)遍净天:此净周遍。
四禅八天:
(一)无云天:前诸天依云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福生天:有胜福力。
(三)广果天:果报最胜。又有于此立无想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为广果天摄,无别处所。
(四)无烦天:无烦杂。
(五)无热天:意乐调柔,离诸热恼。
(六)善见天:见极清彻。
(七)善现天:果德易彰。
(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后之五天为五净居天,是三果圣者所生之天处。或于色究竟天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主大千界有大势力。
三、无色界
此界无形体之相,欲色并离。正报唯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无有色身。又无依报之国土,唯有以识心住深妙之禅定。无色故不能定其方处,因果报胜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禅定寿命胜劣有殊差别有四:
(一)空无边处天:厌色而作空无边际之观解。
(二)识无边处天:厌外空而思内识无边际之观解。
(三)无所有处天:厌识而思无所有之观解。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心胜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思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阿修罗:译云非天,果报最胜,而无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好斗战。
三界又称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为有。三界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或三恶道,以杀盗淫为因,招感此三恶道之果报。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合上三途为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六道四圣称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处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一境。色无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
四、九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
(一)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定生喜乐地:即二禅天,离初禅寻伺,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粗动有分别之喜,住静妙无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伺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舍念清净。因离喜乐受住清净之舍受名舍念清净。
(六)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内识。
(八)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识,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心胜妙,无粗想非无细想。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天的果报而修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受想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入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伏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界。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界果报。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并未断诸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第二节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娑婆义为,此世界六道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意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烦恼义。
第三节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坏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观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光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后诸有情渐次有生梵辅梵众,下生六欲诸天乃至畜生饿鬼,至最后一有情生无间地狱,成劫满。
(二)住劫:世界成立后安稳存在时,初人寿极长,住劫初寿渐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减劫,无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无减。于劫末刀兵疾横起。坏正报。
(三)坏劫:安住既去归于灭坏,初十九劫坏有情世间,后一劫坏器世间。坏劫与成劫相反,从地狱渐渐上升,至地狱都尽,各随其业因,或升之禅,或转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烧尽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风起,此器世间坏。
(四)空劫:此为破坏后唯有虚空时,亦有二十小劫。此时世界观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虚空则无边无际,世界有无量无边,成住坏空四时展转不停;时则无始无终,绝前后本末,因果相连续,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亦不能测其终。
五蕴
A、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如下:
(一)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二)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三)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四)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五)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B、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c、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D、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也就坏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e、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
这就是说“五蕴根身”是缘生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性”起诸执着,烦恼自缚,就有业报
,因为造业的是由这“五蕴报身”。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因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