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醒狮 >

第243章

醒狮-第243章

小说: 醒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艘小艇去年6月在武汉船厂开工建造,这家船厂建造过著名的039型“宋”级潜艇。可是041型却是对他们的极大考验,其水密耐压舱的壁厚极大,每一道焊缝都编了号经特别处理,并经X——光、超声波检测,结果记入电脑。好在只有一个人员/战术舱需要如此处理。最后呈现在海军军代表面前的是一艘漂亮的小潜艇:
    ——长42米、宽6米,吃水5米,满载排水量800吨,潜深1000米。
    ——采用七叶高弯角单螺旋桨推进器,串列1台200千瓦巡航电机和1台1千千瓦的加速电机。由于艇身覆盖了“人造鲨鱼皮”,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噪声,而且降低了高速航行时的阻力。巡航速度达20节时,噪声等级仍接近海洋的背景噪声。而其最高速度达到了35节!超过了美军常规动力试验潜艇“大青花鱼”号创下的33节的常规潜艇水下航行最高纪录,与“海狼”的相近。
    ——艇首为单根650毫米鱼雷发射管,1枚“鱼——6”线导+尾流跟踪+主/被动声自导,磁/声近炸引信。鱼雷靠自己的动力离开发射管,无再装填装置;前甲板是32个CZ——1L垂直发射单元,在浮航状态可发射中近程防空导弹、CY——2反潜导弹、C——702反舰导弹;这是潜艇的自卫武器。
    ——由于潜艇的结构简单、任务也比较单一,后面的球形小型人员/指挥舱,仅8名乘员。只有一个微型厨房,食用宇航员的营养餐。只有这个舱是水密耐压舱。
    ——帆罩内有一个折叠式平面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浮航时可展开工作。
    ——最后是设备舱、电池舱和动力舱,串列的巡航电机和加速电机驱动单轴的大弯角低噪声螺旋桨。
    ——由于采用了以往只有核潜艇才使用的电解水制氧机,因此可以长时间在水下潜航。以往由于电解水制氧,耗电量太大,常规潜艇都采用化学药剂制氧,制氧量都有限。
    而且为了更有效地突破美军的反潜网,应该有对付“海狼”的手段,于是又有了艇首采用4个反潜鱼雷发射管的反潜型041H型的配置。装备的是324毫米的“鱼——5B”型线导反潜鱼雷。也无再装填装置。
    在设计组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船厂员工的拼搏在年底先后建成了201号反舰型,202号反潜型。最费时的是对焊缝的处理和检验。在小艇上也采用了多用途通讯/光电/ESM桅杆,它不是从耐压舱中升起的,接收的图象、信息显示在战术舱的大屏幕上。配备了强劲的综合声纳系统:圆柱形艇首基阵,舷侧阵;在反潜型中还有拖曳阵列声纳。
    建成后他们就迅速航行到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证明,海面系统是极难探测到在1千米海下的这款小艇,以20节巡航速度行进时,噪声接近背景噪声。它们35节的最大速度足以与“海狼”在水下一搏。本身简直如同一枚超级鱼雷。
    它们可以在50米深处使用水下天线接收超长波电台的电文,而且在300米的水下使用浮式天线接收通信卫星、短波电台的电文,顶端是一小段浮在海面上的由轻塑料包裹的细小的金属线,颜色与海水相同,仅接收电波,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那么如果在高度危险的战术环境中要发送极重要的信息怎么办呢?它还有一招就是发射一枚“动力发报浮标”,它们如同一枚微型鱼雷,从艇后发射后,在电动推进器的推动下,可以水平移动5海里,浮出海面后,自动发报机发射经压缩的加密电文。通讯卫星或高空侦察机接收到电文就可以转发给总部。浮标随即销毁沉入海中。美军的电子侦察系统即使能高速反应找到浮标的位置,也是无法找到潜艇的。
    正当他们完成了海试,就接到了参加昆仑岛海战的命令。潜艇的指战员不愧为我军的精英,竟然一举击落8架越军的米格——21。如此运用潜艇主动打击敌机,这可是潜艇作战史上的第一次。这又迫使海军参谋部赶紧为它们研究新的战术。后来这款潜艇的优越性能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项目组又发展了一款该型041T型。
    041T型拆除了CZ——1L垂直发射系统,装置了2个球形耐压舱,可搭载24名全副武装的蛙人,650毫米的鱼雷换成了蛙人输送艇。电解水制氧机足以为他们提供氧气,当然需要加大空气净化装置的能力。这是一款极具突击力的人员投送利器。
    当然我军现有的潜艇力量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如前所述,3艘092型夏级导弹核潜艇、5艘091型汉级攻击核潜艇按照预定方案经过了电器推进系统的改造,采用了定型生产的HD——08核电一体化装置,艇身粘贴了“人造鲨鱼皮”。再加上2艘093型攻击核潜艇和2艘094型导弹核潜艇,可以说我军已经真正地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位的核潜艇大国,形成了一支现实的核威慑力量。
    然而更重大的转变是运用战略的改变,092与094型导弹核潜艇加大到太平洋各海域的探测巡航的航次,搞得美国人神经非常紧张。而汉级作了重大的改装:1艘改作远程蛙人输运艇,4艘编入了航母集群。2艘093级则作为导弹核潜艇出航的护卫艇,并装备了潜射型巡航导弹“CTF…1”远程战略巡航导弹,这款巡航导弹的性能接近美国的“战斧”,采惯性制导,地形匹配,GPS等联合导引方式,精度可达25米!以小型涡扇发动机推进射程远达2,000公里,可作为远程对陆打击力量。
    海军参谋部支持新的研制方向,分别研究专用的095型攻击核潜艇和096型导弹核潜艇。项目组提供095型的初步设计令与会者震憾:——以瓷钢建造的无磁性的艇身,长85米、宽9米、吃水9。5米,水下排水量仅5500吨,可潜深至1千米;——主要武器是2管650毫米的重型反舰鱼雷发射管;4管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但也能发射324毫米的鱼——5甲反潜鱼雷。还备有“CTF…1”远程战略巡航导弹,也可从鱼雷发射管发射。共备弹24枚。
    ——前甲板配置了16个CZ——1垂直发射单元,后甲板有16个CZ——1L单元,装备了“天罗盾L”战术系统;在浮航时有相当的对空作战能力。
    ——人造鲨鱼皮使它的低噪声巡航速度达到20节,在1千米深的海下,接近了背景噪声。
    ——研制小型化的HD——09型核电一体化装置,功率仅1。5万千瓦,但全寿命期不用换核装料,配合金龙电池的巨大储电量足以为全艇提供巨大的峰值功率。最高航速可达37节。
    ——由于各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系统又作了简化,艇员仅58名。
    它将全面超越俄国“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
    096型艇首只有6枚324毫米的反潜鱼雷,无再装填。作为最后的自卫武器也有16个CZ——1L垂直发射单元,可发射中近程防空导弹。不过它最有效的自卫武器是1千米的潜深和低噪声。前甲板仍是16枚潜射导弹的发射舱,不过装备的已是“巨浪——3”型远程弹道导弹,它有分导的3个核弹头,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射程8000公里。不过已经研制了常规战斗部的CTF——2远程巡航导弹,可装入垂直发射筒内潜射,射程3000公里。
    095、096型的设计将于明年初完成并开工建造。我军将拥有足以与美军抗衡的战略核力量。
    我国庞大的常规潜艇,除了6艘039型进行了改造,15艘035型改进型也先后完成了改造。其实这支力量最可宝贵的是那些艇员,那可不是容易培养出来的。新技术为他们插上了翅膀。全部改用了电解水制氧机,可全程在水下潜航。去掉了柴油机和原来的电动机,改用了大功率的永磁推进电机以金龙电池供电,推进低转速低噪声螺旋桨。人造鲨鱼皮的降噪减阻效果同样明显,它们以20节的经济航速可以潜航4000海里,最大速度为28节。减少了大量的艇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那个巨大的电池舱可派上了大用处:
    ——有4艘改为油料输送艇,可运载220吨航空煤油,在远洋为水油——6供油,而水油——6升空后可以为歼——11空中加油。
    ——6艘改装为蛙人输送艇,电池舱改为人员居住舱,可搭载60名突击队员。
    ——还有5艘的电池舱改为了24个CZ——1L垂直发射单元,如同041型拥有了相当的防空能力。
    可以说就这些现有的潜艇装备也是十分可观的一支打击力量了,绝对不是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这些国家的海军可以抗衡的。甚至日本人也不是对手。我国材料科技的跳跃式进步对潜艇的性能提升作用最突出。
    海军航空兵
    现代的海战早已脱离了依靠舰炮对射的作战模式,战机成了最重要的打击力量。即使以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直升机或战机进行中继制导。俄国的SS——N——22“白蛉”反舰导弹,以其高速可以在120公里射程时不必中继制导,但是当射程增加到150公里后还是需要中继制导的。
    我国已经建成的2艘航母上首次装备了固定翼的舰载机,而且出手就是苏——33型的重型战机。不过更大量的还是陆基战机。如前所述,我国在战机制造技术上有了惊人的进步,初步摆脱了对俄国的依赖。归纳起来,海航有了歼——11系列重型战机,“飞豹”攻击机、歼——10、歼——8等战机,性能都有了极大的改进;歼——17系列小隐形战机、Q——6、水轰——6、H——6和H——8这批采用电动螺旋桨的远航程战机。这次总装备部的汇报非常振奋人心,难道又研制了新型战机?非也。这次专家推荐的“1号工程”却是“曲面相控阵雷达”。
    曲面相控阵雷达
    读者一定会以为是搞错了,相控阵雷达从一出世就是平面天线的。不像以往的机械式雷达,天线以各种抛物面的截面出现,五花八门十分壮观。那么相控阵雷达的天线为什么那么单一呢?原来这些平面天线上整齐密集排列的都是移相器,通过计算机控制这些移相器的状态,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就变成很窄的波束,并且指向指定的方向,只要改变移相器的状态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电扫描,当然比机械扫描速度快得多。宙斯盾的天线甚至可以让一部分单元发射的波束指向一个方向,另一部分单元发射的波束指向另一个方向,也就是把一个平面天线的波束“分裂”为多个不同指向的波束。如此一来就可以同时跟踪几百个目标、锁定几十个目标了。
    那么相控阵雷达天线为什么一定是平面的呢?为了取得某一指向的波束,计算机要确定天线上各单元的参数,平面布置时算式最简单。如果天线是曲面,那么设定各个单元状态参数的算式极为繁杂,计算机无法及时给定,扫描的速度将慢得无法忍受。在地面或战舰上天线布置成平面,并不成为问题,巨型的预警雷达天线有几百平方米呢;宙斯盾雷达天线做成4个平面,可以在360度范围内快速扫描。
    可是对机载雷达,平面天线就成了很大的限制。以歼——8II为例,机头部分的截面直径为80厘米,平面天线直径至多也只能做到80厘米的园面,面积大致是0。48平方米。天线前面的锥形雷达罩内并不能放任何东西,以免阻挡雷达波。这么小的面积当然放不了多少移相器。当国际上的战机纷纷采用相控阵雷达时,我国未能及时跟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希望通过与美国格鲁曼公司的合作来取得先进的机载雷达的制造技术,后来由于美国的“制裁”,只是得到了一些雷达,未能得到技术。其后在与俄国的合作中,引进了几款比较先进的机载雷达,并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机载相控阵雷达的制造技术。不过任何国家也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出口的。俄国提供的歼——8II的“甲虫”雷达,是机械扫描的,扫描角才+——30度,前向搜索距离是80公里。后来经过很大的努力从俄国引进了用于苏——30的N001P雷达,算是苏——27的N001E的改进型,下视能力较强,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同时打击其中2个目标。
    我国的常鸿电子集团公司原来是研制雷达的研究所,在大裁军的年代,军品任务大幅度缩减,才改组为制造电视机、录像机等民品的大公司。当不少人热衷于“下海捞银”、“股海淘金”时,以陈国方教授为首的一个研制组始终瞄准着国际最前沿的机载雷达,仍在为发展我国的机载雷达而拼搏。日子是很艰难的,经费真少啊,人员也走掉了不少,但并没有动摇他们振兴中华的决心。以陈教授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学术上的声望,前来聘请他的大公司何止十几个,他的学生就是某跨国公司的技术主管,但陈教授就去作了几次交流报告,收集了不少技术资料,很快就回来继续自己的研究。他们研制组的好几项成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