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第1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正阳语意真切,渴望改变滇南面貌的心情溢于言表。
“但是想要依靠滇南本身力量来实现大的突破很困难,所以这需要中央在这方面大力扶持,现在我们滇南面临这样一个巨大历史机遇,我们滇南省委也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比如以昆州为基地的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核心产业的生物产业和以先进机器设备生产为主的高端机械仪器制造产业,以曲州、红山等地基地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其附属衍生产业为主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另外就是旅游产业,这三项产业将是我们省委基本上定下来的优先发展产业,而在五到十年的规划里,我们还将利用滇缅油气管线的建成,推进能源和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年后,让生物产业、有色金属加工、高端机械仪器制造产业、旅游产业、能源及其附属精细化工产业,再加上烟草业,成为我们滇南的主导产业。”
啥也不说,第一更求票!V
第十七卷 谁持彩练当空舞 第五十五节 谈话(2)(第二更!)
文国基微微点头,他注意到蔡正阳回避了水电产业列入能源产业这一点,取而代之是称之为在滇缅油气管线建成之后的能源产业,足见这位省委书记的心细。
在关于怒江开发之争尚未尘埃落定之前,的确不宜高调提及这方面的问题,能源产业笼统而言,一般人也挑不出什么漏来,也可以避免引来无谓的争论。
“正阳,我看你重点提到了生物产业,这一点我很赞同,滇南生物资源冠绝亚洲,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数,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滇南大有文章可做。”
文国基一边笑着,一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似的道:“看来滇南省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像大生物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值得着重培养。”
蔡正阳意识到总理还有后续话语要说,集中注意力倾听。
“我有一点感想,就是我们在培育优势产业上,不一定非要做大,我觉得在做强上更适合像滇南这样的省份,如果滇南真的能够在你们省委提出的这六大支柱产业中,选择两三样做到最强,比如像大生物产业和旅游产业,事实上像这些产业一旦真正做强了,它们的衍生产业也相当可观,比如像滇南的生物资源全国无出其右,发展生物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环保,这些分支产业都是紧密相关环环相扣,能够做强一样,进而延伸到其他周边产业,形成大产业,我觉得就很难得了,希望滇南在这方面认真研究一下,正阳,这是我一管之见,姑妄听之吧。”
总理很谦虚,说是一管之见,却是说到了当下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关键命门上。
眼下一些地区一味贪大求全,动辄罗列一大堆所谓主导产业,个个都要兼顾,结果却是变成遍地开花,形成不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政策资金上也众口难调,大家分食,结果到最后就是一大摊子中不溜求的货色。
“总理,您的意见省委一定认真研究,考虑怎样把优势产业做强的问题,滇南的生物资源优势相当明显,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是历届省委都提出来的意见,但是却没有真正能够实现突破,我希望在我们这一届能够真正实现一个质的转变。”
蔡正阳点点头,表示会认真考虑总理的建议。
“嗯,正阳,滇南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千万不能错失,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推进,滇南是中间最重要的一环,滇南省委在选拔任用干部上也要多把一些政治素质好,思想观念新,善于搞经济工作的干部放在重要岗位上,有时候用好一个干部,就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正阳,相信在这一点上你应该是有体会的。”
文国基微微笑了起来。
蔡正阳也笑了起来,“总理怕是说赵国栋吧?嗯,当时安原省委把他从能源部里要回去,我也有些舍不得,但是考虑到年轻干部能够在基层多锻炼打磨一下,也对他的成长有好处,所以也就同意了,没想到这家伙一回到安原就给你放了一颗卫星,连续两年GDP增速夺冠,现在宁陵都成了全国闻名的硅城,新能源之都,GDP在我们中西部地区地级市里率先破千亿,中央安排他到我们滇南来担任组织部长我都觉得有些可惜了,没准儿让他担任分管工业这一块的副省长,也许更能发挥他的长处呢。”
“正阳,我觉得中央把赵国栋放在组织部长这个位置上也是有其考虑的,是合适的,你不能因为他擅长经济工作就让他一直在这个领域工作,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使用要从全面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我觉得他在组织部长这个角色上的表现未必就逊色与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从三江地区这一次考察我就感觉到,这样的干部现在不多见了,只要能够沉下去,扎扎实实到基层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就没有什么工作做不好。”
文国基语气中对赵国栋的表现相当肯定认可。
蔡正阳心中也是一阵亮堂,总理看来这一次考察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基本认可的,对赵国栋的看好无疑也是对自己这个省委书记的表扬,而总理的态度要让蔡正阳心中宽慰不少,问题肯定有,但是对省委目前推进情况只要满意,他心里也就有底了,下一步工作该怎么开展,他也就更有信心了。
总理一行人终于离开了,赵国栋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找到合适机会向总理进言,好在临上飞机之前,赵国栋瞅着一个机会等到总理和蔡正阳道别谈话时,他有些不顾礼貌的插话提了一提,总理未置可否,只说让滇南按照程序进行报批,究竟结果如何,谁也无法预料,但是总算是让总理知道了这事儿。
剩下来的事情就该是省政府这边的事情了,昆文高速公路要跨越昆明、红山和文城三个地市州,这样一个项目在前期并没有列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为滇南安排的项目中,但是在赵国栋向总理提出这个构想时,总理并没有一口否决,而是让省里边先行按照程序报批,这无疑就是暗含了一丝希望,对于滇南来说,这样一个大项目对于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尤其是推动文城地区和红山州北部地区发展有着莫大的助推力量,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那也得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在获知了这一消息之后,无论是韦文明还是吴元济和李庆,都对这个消息热情十足,一条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带来的拉动效应不可小觑,即便只是建设阶段,一样可以对沿线地方的建筑、建材和消费带来相当大的拉动,这还不算真正建成之后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坐吧,怎么,到我这儿来还变得生分起来不成?”赵国栋摆摆手示意霍云达入座,自己头都没有抬,自顾自的圈阅着文件,“稍等一回儿,马上就好。”
“你忙你的,赵部长,我反正没事儿,坐一会儿就算是在您这儿休息休息。”
霍云达也注意到赵国栋似乎被滇南的日光晒黑了许多,但是精气神更显得健旺,他是到省政府那边来办事儿,办完事情顺便来老领导这边来坐坐。
世事变化莫测,他还在琢磨着半年后自己就该回宁陵去时,赵国栋却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一下子从宁陵市委书记跳到了滇南担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这中间的跨度实在太大,让霍云达一时间都有些难以接受,紧接着就是自己不再是以交流干部身份担任红山州副州长,进州委常委也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一连串的变化让霍云达也不得不考虑自己今后的前途。
事实上红山州就是整个滇南的一个缩影,烟草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构成了滇南现有的两大支柱产业,尤其是烟草业,几乎占据了滇南小半个财政收入,其他产业虽然看似也红红火火,但是并没有真正培育出多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来,像所谓先进机械制造产业也不过是一星半点,难以撑起大局。
霍云达有时候很羡慕宁陵的情况,依托原有的电力设备和材料制造产业,又抓住了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产业的契机,而领导干部都有着一种你追我赶的发展心理,一下子就实现了质的飞跃。
但是在这边,红山州基础条件不能算很好,但是却也绝对算不上差,不过最大的问题是领导干部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不及宁陵那边,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渴望变化发展的氛围,这极大的制约了州里边招商引资和培育新兴产业的能力,这也是霍云达目前最大的苦恼,他之所以来赵国栋这里,也就是想要向老领导倾诉一下自己内心的烦恼。
要说到红山这边自己一下子就变成了州委常委、副州长,比起在宁陵担任一个县长似乎一下子升了几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副州长很多事情并没有决定权,很多工作反而受到了制约,眼睁睁的看着时间一晃而过,到红山来这么久并没有真正做出多少像样的成绩来,这才是霍云达最为沮丧的。
冲刺,冲刺,最后三天了,兄弟们的月票还藏着掖着干啥,砸出来吧!
第十七卷 谁持彩练当空舞 第五十六节 新派系人马(第二更!)
赵国栋注意到了霍云达表情的犹豫,目光一凝,“云达,怎么走到我这里来还忸忸怩怩的?难道说有啥话还不能对我说?是工作上事情还是个人问题?是不是想把你老婆调过来?”
“不,不,没那意思,至少现在还不需要。”
说实话霍云达还真有些舍不得宁陵那边,尤其是在东江那边刚刚打开局面,和区委书记简虹的配合也相当默契,可以说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这一下子被弄到了滇南,一切从头开始,而且人生地不熟,短短一年时间要想拿出一份拿得出手的成绩来,哪有那么容易?
他当然知道赵国栋的好意,来这边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台阶,否则留在东江,就算是简虹只搞两三年,自己继任区委书记,那至少还要在区委书记位置上打熬两三年,而到这边一下子就跨越了书记在一个台阶,直接上了副厅级,而且现在赵国栋一来还把自己推上了州委常委的位置,可以说至少节约了五年的奋斗时间,这五年时间对于一个像他这个年龄这个层次的干部来说是何等珍贵,有时候就是一年时间就能改变人一辈子的命运。
但是他还是有些遗憾这是在滇南,他需要时间和经历来熟悉周围这一切,而不像在宁陵,他有太多的人力资源可用,用人调人都是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而在这里,你就得一点一滴从头开始,一点一滴重新积累,现在赵国栋把他扶上了州委常委、副州长的位置,可以说骤等高位,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调整,还要一些时间来拿出一份像样的成绩来证明自己,赢得尊重,只有这样他才能算是在滇南扎扎实实站稳脚跟。
“那你这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干啥?是工作上干得不顺心?李庆对你不待见?”赵国栋不相信。
“赵部长,不是那样说,李书记人还是不错,准确的说,对我很客气,对我分管的工作也很支持,但是我总觉得在红山干得不那么得劲儿。”霍云达也就不在赵国栋面前遮掩啥,“一个原因可能是吴书记走了,李书记的风格需要重新适应一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州长迟迟没有到位,这班子不全,工作推动起来就不太顺畅。”
“唔,这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很正常,可以理解。”赵国栋舒了一口气,他还真有些担心霍云达在这边适应不了,现在看来还行。
“赵部长,还有一点,??????”霍云达似乎是在斟酌言辞,觉得怎么说才能完整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好一阵后,直到赵国栋的注意力也被他的表情吸引住了,他才缓缓道:“我有一个感觉,或者说有些一直不太适应的因素吧,就是我总觉得这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工作人员,在求变谋发展的心态上不那么积极,或者说没有什么压力感,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淡定从容,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小富即安缺乏进取心,都喜欢和比自己差的比较,而不愿意与更好的比,这种心态应该说很重,我觉得在这个观念心态上如果不能彻底转变,始终是制约这边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
赵国栋眼睛一亮,看来霍云达并非只管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那种人,他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边干部的一种闲适心态,不能说这种心态不好,但是放在目前这种滇南亟待发展的机遇期,这就成了一种负面因素了。
事实上他也早就觉察到了这一点,这不是什么滇南特有的毛病,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在观念心态上的差异也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而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东西积累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