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清泉奇案之城禁-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翁笑道:“用芦苇啊。你觉得钓不上来吗?”
“不用钩是不可能的,芦苇卡不了鱼的喉咙,”少年哼一声,“姜太公不也没钓上嘛,他用的没有钩的鱼竿儿。芦苇不仅没有钩子曲折,而且太过柔软,根本承受不住鱼的力度!”
“哈哈,你小子不懂‘柔弱胜刚强’,你的书念到哪里去了?芦苇这么软,却是有韧性的,鱼的口儿很小,说是打结,哪里是单纯的打个结?不得同打结发丝一般精细,鱼儿可以恰好咬住,也可以正好卡喉,才有可能钓的上来。多一分一毫也是失败!芦苇,它不硬,却有韧劲儿,没有钩子,谁又说不可以呢?”
少年低下了头,用脚踩踩水花,哼一声道:“我不信。”
“我昨天教了你什么?背下来了吗?”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老翁笑道:“傻小子啊,你是真不懂。”
老翁弯腰开始装篓,慢吞吞道:“蛇打七寸,苇也如此。在适当的地方曲折,在适当的地方缠绕,苇也可以变成钩,这是人为。芦苇的软命是老天给的,人要用它捕鱼当然要略做点改变。只是如何做,做在哪,就因人而益了。你这傻小子做不到呗。你师父我就能做到。”
“人不能违背自然,但是可以通晓自然规律做出改变,这是人的胆识和智慧呢,傻小子你懂吗?”
少年头一偏想了想,随后低下头没说话。
他不懂,但不想承认。
“一看就是个不信邪的傻小子。”。
老翁可不是普通人。他通晓这水边飞鸟的习性,岸边的芦苇的特点。他了解太阳,也了解月亮,了解江水下的鱼儿,了解植物的呼吸与星辰的运动,了解漫天夜色在何时吞噬的万物。
老翁把手里剩下的芦苇递给少年,“不信天,自然信人。回去自己试试。”
少年接过芦苇,这是老翁递过来的一根特殊的芦苇,从鱼的嘴里□□,还带着血丝。它不长,上面有一个细小的结,长的特别奇怪。少年想借江火看个清楚。
不像吉祥结,长的竟然像龙须钩。
少年痴痴的看着,而老翁却突然开口了。
“厢泉,你知道你名字的含义吗?”
少年点点头:“我只听师母说,厢泉,是师父酿的一种酒,可是……而我的姓,取自《易经》。”
老翁点头,又顺手拿起一根芦苇。
“厢泉酒,这是东厢房的泉水所酿的酒,很普通。以泉为名,酒却是本质。执着之心如烈酒,淡泊之性如清泉。你师父我一辈子就呆在这乡下破屋子里,研究几本破书,没什么作为。可是你……不一样。过几年之后,师父老了,走不动了,你就替师父出去跑跑。”
少年愣了一下,芦苇在他的手中随风摇摆。
“我……去哪?”
老翁慢悠悠道:“中原,西域,想去哪去哪。”
太阳早已隐去了脸,月出东方,湖面也泛起微光。月下,湖光山色如画,渔火闪亮,芦苇低语。这种景色深深的印在少年的明亮眼眸里。他看着小舟,看着湖水,第一次体会到了何谓“美”。而这种“美”,也在他的记忆中残存数年,挥之不去。
少年发呆,老翁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厢泉哟。你这孩子,看起来傻呆呆的,其实聪明的很。聪明的人,通过一朵花便可知晓时令,通过一滴水,就可以看到海洋。你的洞察力、联想能力,推理能力,远在同龄人之上。
少年嘟囔一声:“我怎么不觉得……何况,这些所谓的能力,并无用处。”
老翁哈哈大笑,惊的岸边水禽一下子飞入夜空,似要穿月而去。
“有无用处,他日便知。但你要记得,聪明归聪明,正义仁爱之心断断不可缺,记住没有?”
少年不耐烦的应和两声。
老翁满意的点点头,背起鱼篓。师徒二人,一路默然归去。
少年跟着师父后面。他此刻不懂天道、人道,到底是什么,也不懂芦苇是否真能弯曲,又有何用。少年在十年后,会偶尔想起这个莫名其妙的夜晚。他心里隐隐约约的觉得,今夜学到了值得一生体味的东西。
老人边走边笑着,他也不知道,这傻小子是他此生最后一个徒弟。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部彻底完了;呵呵今天才出广播剧第二版预告。第一版预告出来的时候,城禁都没发出来………………= =
马上第二部《山歌》,希望大家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