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

第15章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15章

小说: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良言,而误了家国,连带也让周皇后赔上一条性命。

“正是深宫三月暮,落花和雨葬婵娟。”诗人所叹的,恐怕也是良禽择错了栖木的最终下场了。

智慧悟语:慎选一位值得跟随的“主”,其实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思考,如果跟错了人,纵使你才德兼备,也不过是江河中的一粒泥沙,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既定的方向。

80。费宫娥和百官之死

明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紫禁城后,思宗于煤山上吊自杀,于是从那一年起,一直到康熙元年,南明兴起随帝殉难的自杀潮,在《明末忠烈纪实》一书中所谓的“甲申殉难”,文臣武将士大夫以身殉主的案例不胜枚举,而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其中又以费宫娥之死,最为后世流传。

那年,费宫娥才十六岁,生得聪慧美丽。思宗和皇后死后,长平公主被思宗斩杀未死,费宫娥与太监将公主救走,自己穿上公主的服装跳井自杀,被农民军以铁钩救起,就伪称自己是长平公主。李自成将她赏给一位姓罗的武将。费宫娥便要求举行轰轰烈烈的完婚仪式,并于罗某宴后醉酒入睡之时,乘夜刺死罗某,然后举剑刎颈而死。

费宫娥在北京城破之前曾向太监王承恩询问军情。王承恩说:“你在深宫之中,何必知道君国之事?”她解释说:“人都混混沌沌的,谁以君国为意?万一不幸,一定得死,也不能平白而死。”相隔数日之后,果然石破天惊,智取敌将性命才从容就义。

当世史学家张岱曾对这股文武百官的殉难潮提出批评:“无奈居官者视遍地烽烟皆不干己事,及至火燎其室,玉石俱焚,扑灯之蛾与处堂之燕皆成灰烬。”又说:“为爵禄者,死护爵禄;为利名者,死获利名;为门户者,死获门户……推此一念,虽名为君父死,而此中真有不可以对君父者矣。救火者死于火,抢火者亦死于火,不可谓抢火之死与救火之死同其一死也。”

如此看来,费宫娥殉难与文武百官之死,何者为义?何者为利?似乎也就不辩自明了。

智慧悟语:十八世纪时,美国有一位工程师克德林说:“我们应该关心未来,因为我们必须在未来之中度过我们的余生。”

构巢于焚室之下,奏乐于漏舟之中,等到屋子烧了,船沉了,所有的身家性命还能存得住么?

81。昏君?罪臣?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思宗煤山自缢之前曾写下《血书遗诏》。赫然提到:“诸臣误朕,文臣个个可杀”。

思宗死后,他的儿子朱慈烺被农民军活逮,李自成亲自审讯,有如下一段对话。

李:“你父何在?”朱:“死寿宁宫矣。”

李:“你家何以失天下?”朱:“误用庸臣。”

李:“你也明白。”朱:“何不速杀我?”

李:“你无罪,我岂妄杀。”

朱慈烺一听,立刻顺水推舟:“如是听吾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我百姓。”说完,又补了一句:“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天就会来向你朝贺了。”

思宗父子二人竟对自己的臣下如此痛恨,这是历史上很特殊的一段君臣关系。

据《烈皇小识》记载,李自成为明思宗和皇后举行殡殓大礼时,“主事刘养贞以头触地,大恸,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者睥睨。”

由此看来,崇祯的满朝文武官员一千多人中,真正对思宗忠心耿耿的,才不过三十多人。“余者睥睨”,仿佛其余这一帮人只是来行礼如仪,做做样子罢了。

其后,李自成升朝称帝,明朝遗臣前来朝贺的,果然有一千三百余人,正应验了思宗父子的看法。李自成为此感叹地说:“此辈不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后来便动了杀戮之念。这些见风使舵、毫无忠义气节的臣子,其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智慧悟语:君不君,则臣不臣。这是一种对应。

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会有一群忠心的追随者。心理学有一种“存款理论”,每一个人都会在另一个人心中开一个户头,你平日所做的每件事,都会转化为户头里的资产或负债,有一天,当清理的时候到来,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富是穷!

82。崇祯皇帝的棺材本

明崇祯十七年二月,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一路向北京城挺进,明廷大军节节败退。思宗无计可施,便调镇守宁远的吴三桂之父吴襄调兵荡寇。

思宗调吴襄入京商量调兵大计时有一段对话。

思宗:“你率兵入卫京师,需要多少粮饷?”

吴襄:“百万!”

思宗:“为何要这么多?”

吴襄:“军士们在外都有屯田置产,现在要他们舍弃入关,用什么给他们屯垦?换算起来,百万还算少的呢。”

思宗:“你说的对。可是内库只剩七万金,就算连同一切金银珠宝补凑,最多不过二三十万而已。”

宁远调兵之议终因百万兵饷无从着落而暂停。事隔一个多月,李自成就攻破紫禁城了。

据《甲申纪事》记述,思宗与吴襄对谈之后,曾对百官下达“捐饷之令”,如捐纳银两达三万之数者,即晋封侯爵。但令下多日,达官贵人无一响应。

思宗只好密令周皇后的父亲喜定伯周奎带头纳银十二万两,给众官做榜样。但周奎百般推托,硬说家中只剩一万两,并派人向女儿周皇后求助,周皇后送来五千两赞助,反被周奎私吞二千,最后仅以三千两应付了事。

朝中文武百官有样学样,便从几十两到几百两不等,交差了事。

但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城,从周奎家中抄出现银五十二万两,还不含其他价值非凡的珠宝。¨wén rén shū wū¨而明思宗宫里被搜出的库银也有三千七百万之多。皇帝和大臣个个有钱,却不拿出来做为粮草犒军,最后等吴三桂的勤王之师于三月二十日赶到京郊,才知京师于两天前彻底沦陷。

智慧悟语:日本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的名言:“决胜的关键在财务。”

在正确的时间运用金钱,一钱可抵十钱;用在不对的时机,万钱不如一钱。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是值得深思的。

绝美的湖山烟月却流荡着血色悲歌,金戈铁马的汉唐余韵,转为苍凉凄婉的传唱。清朝的灾难是如何造成的?历史是否教育了我们什么?

83。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代大诗人吴梅村所写的《圆圆曲》,曾对明末江南名妓陈圆圆一生的悲欢离合,有极其详尽的描述。“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最为后世耳熟能详。

历史传统,教坊名妓多择贵公子而嫁。陈圆圆号称明末江南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自然更为王孙公子的争逐焦点。

据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记述,最初陈圆圆与他是有婚约的。有一次冒辟疆与友赴苏州,初见陈姬时,竟一见倾心。他为文形容:“如孤鸾之在烟雾,又如芳兰之在幽谷。”又说:“陈姬声口,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而陈圆圆也为冒辟疆的风流文采折服,于是私订终身。

但后来冒辟疆为了营救兵困襄阳的父亲,违了婚期。等他办完事再赴江南时,陈圆圆已被周皇亲掳去,引起另一位爱慕者──吴三桂一怒冲冠,而演出一场回旋曲折的历史爱情戏,引清兵入关了。

陈圆圆被周皇亲掠去为妾一事,史书是有的。“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当时,李自成已占领北京,又叫吴三桂之父吴襄致书招降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本来,吴三桂是准备归降的,可是一听陈圆圆被皇亲所占,一怒之下,立即回师山海关,并向满清求援,声讨李自成。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求援信,就立刻回信给吴三桂。表示对“崇祯惨亡,不胜发指”并且要用“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于是两军结合夹击李自成,而让闯王大溃,这一战是满清统一中国的关键。

明明是家恨,偏偏演绎成国仇;一段个人的三角恋爱,却演变成影响历史的大戏,也着实令人为之动魄惊心不已了。

智慧悟语: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金恩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发现什么值得他去死,他活着是多余的。”

问题在于“值得”两字,那是一种生命的价值观。美色、财富、权势与历史定位、良知、荣誉,往往是一道选择题,就在于你如何去排定它的顺序了。

84。超人皇帝

清康熙皇帝玄烨,自八岁即位,六十九岁过世,整整在位六十一年。

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每日清晨五、六点就开朝会。开会的地点通常在乾清门、乾清宫东暖阁或瀛台等处。但紫禁城实在是太大了,何况群臣从住家到宫门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程。北京一到冬天,常刮风下雪,这些大臣们冷月寒星地赶路,常累出病来。吏部尚书黄机年逾七十,经不起每天冷风冷雨的折磨,就具疏请求恩准退休。刑部尚书魏象枢也是年近七十,有一次赶早朝,因为太累了,还在乾清门跌了个四脚朝天。

唯一可以公休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到正月十七日,这段年假是因康熙“封印”,才得以休息二十七天。群臣虽然放假了,但康熙仍然要忙着接见属邦贡使,赐宴藩部王公,以及参加各种祭祀大典……

康熙是一个全年无休的超人皇帝。

康熙能开启清朝第一盛世,绝对和他的精勤与格局有关。

据《起居注册》记载,康熙亲征准噶尔期间,在关外时,每天五鼓就起程,中午时分驻扎,每天只吃一餐,从不在白天补眠,当夏天炎热的气候,也不用扇。

用兵时能保持高度的精勤,就连休闲时也是如此。他在承德有座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康熙每回前来,每天晚上都还要在灯光下批阅奏折,处理朝政。山庄中有座“木兰围场”,是他和百官秋猎的地方。说是“围猎”,其实也是一种军事演习;尤其是利用此一机会和场所,康熙就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头头互动交谊,偶也谈论一些双边政事。所以说即使是休闲时刻,康熙仍然是不会忘记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智慧悟语:拿破仑有句名言:“为了要拥有优秀的军人,一个国家必须经常作战。”

人生也是一样,“安逸”往往会造成头脑和灵魂的锈蚀,不是么?用坏了总比锈坏了好。

85。权臣与少主

康熙即位时,年方八岁。顺治在驾崩之前,便指定四个顾命大臣,奉遗诏辅政。

四个顾命大臣都出身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本就位高权重。名字分别为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其中属鳌拜野心最大。

四大臣辅政期间,相互倾轧;索尼早逝,苏克萨哈为鳌拜构陷而死,遏必隆知道斗不过鳌拜也惧祸引避,于是大权独揽于鳌拜一人之手。

鳌拜经常欺凌幼主康熙;例如他对汉人成见很深,便擅自作主更改朝廷旧制。又如康熙八年春节,众臣上殿贺年,鳌拜竟穿一件与康熙一模一样的黄袍,仅只有帽子上打了个红绒结,以小别康熙帽上的东珠。又有一次,鳌拜装病不上朝,康熙前往探视,他竟敢冒大不韪,在床头放了一把短刀。凡此种种,少主康熙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一面暗中布属,终于在康熙十六岁时,时机成熟,鳌拜也难逃被没籍抄家的命运。

历史上的“权臣”很多,但像鳌拜这样的嚣张跋扈、欺凌幼主的,并不多见。

偏巧他碰上的是史上著名的“英明少主”康熙,最后还是难逃康熙之手。且来看看康熙的厉害之处。

康熙即位初期,自知鳌拜手握大权,又爪牙广布,便决定隐忍不发,再以智取。他先让索尼之子索额图辞去吏部侍郎之职,以解除鳌拜的戒心。又暗中和索额图选了几十名手脚利落的少年,陪他一起玩“角抵”之戏,相当于现在的相扑。这些长年陪伴康熙的少年,经过几年的操练,个个都成为摔跤勇士,也成为康熙的心腹。有一天,康熙单独宣召鳌拜进宫议事,鳌拜不查,等康熙一声令下,勇士们便扑上前去,一举将鳌拜擒获。

小康熙智擒鳌拜是懂得“等”,沉得住气,他的英明大业从小就能看得出来。

智慧悟语:日本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的臣属曾经问他:“杜鹃不啼,该怎么办?”他回答:“杜鹃不啼,就等他啼。”

德川家康后来能灭掉丰臣秀吉,开创三百年的一统江山,后世以为是能“忍”的缘故。但一把刀放在心上,你忍得住么?

86。功臣的下场

康熙六十一年冬,圣祖驾崩,雍正因隆科多与年羹尧之助,取得大位。

隆当时是步军统领,专责卫戍京师,又是康熙的内弟,在康熙病危时,只有他一人随侍在侧,对雍正的继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年当时是川陕总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