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说论语 >

第8章

说论语-第8章

小说: 说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杞国不足以印证了;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宋国不足以印证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不足的缘故。如果文字资料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印证了。”

【解析】孔子对周礼很感兴趣,因此对夏礼和商礼也都很感兴趣,但是多数是听说或者推演,而无法得到印证。孔子曾经向杞国国君请教夏礼,因为杞国是夏朝的后代,并且孔子去了杞国考察,结果发现杞国本身也并没有保留下多少夏礼;孔子也学习商礼,似乎也去了商朝的后代宋国去考察,同样发现商礼所剩的也不多了。孔子由此认为,自己可能是世界上夏礼和商礼的头号专家了。

【现实解说】强势文化存续,弱势文化消亡。古埃及文化我们能说,可是在埃及已经看不到了;巴比伦文化我们能说,可是在伊拉克已经看不到了;古印度文化我们能说,可是在印度能看到的已经不多了;春秋文化我们能说,可是能看到的也已经不多了。

2。5(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礼。”

【解析】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夏朝重牧,礼法比较简单。商朝重商,特别重视信用。而周朝重农,礼节比较繁复,但是更多借鉴了商朝的礼仪制度。

孔子生长在鲁国,对周礼很了解。回到祖先的国家宋国之后,对于商礼的迂腐保守自然很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宋国是落后挨打的国家,商礼自然属于落后文化。当时最先进的其实是晋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的礼仪制度是周夏融合和周商融合,可见周礼也未必是先进文化。

不过,一辈子宣扬周礼,遵从周礼的孔子,到了临死也是晚节不保。临死之前孔子对子贡说:“夏朝人出殡殡在东阶,周朝人出殡殡在西阶,商朝人出殡殡在两柱之间。我昨天做梦梦见我殡在两柱之间了,看来我还是要按照商朝的规矩啊。”就这样,孔子这辈子最后一件事情没有遵从周礼,反而遵从了商礼。

夏商的制度适用于夏商,就如周朝的制度适用于周朝。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周朝的制度已经不能适用于春秋了。孔子研究夏商周的制度变化,却没有领悟到这些变化的必然性,没有领悟到周朝的制度也已经需要变化了。

【现实解说】人类发展的阶段不同,当然需要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当然需要不同的制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向最先进的文化学习,借鉴最先进的国家的制度,而不是死守旧道,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2。6(3。10)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解析】禘礼是国君祭天或者祭祖的大礼,灌就是向先祖献酒。之后就是按照祖先们的先后顺序祭祀。为什么孔子看到灌之后就不看了呢?因为后面的仪式是孔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不愿意看?孔安国的说法,是因为祭祀的顺序错了,把鲁僖公提前了,这一点《春秋》上有记载。按何新的考证,是说灌之后有男女交合之戏,孔子认为这不合周礼。在这点上,采用孔安国的说法比较合理。

鲁国这个时候礼崩乐坏,确实有些乱七八糟,孔子看不下去也是正常。而礼崩乐坏的最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公室衰微,养不起公务员,导致大量人才流失,剩下的也是混日子,自己也搞不懂周礼是怎么回事了。所以,还是管子那句话是真理:仓廪实则知礼节。国家穷了,就没有什么礼节可讲了。

【现实解说】跟朋友吃饭,第一次敬酒之后就赶紧走,否则就可能醉驾。就算你不醉驾,你朋友也可能醉驾。不管谁被抓进去,你都有责任。

2。7(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解析】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了如指掌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现实解说】掌握了大的原则,其余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2。8(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解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当今人们去烧香拜佛,不是求财就是求色,丝毫没有诚意,所以神仙也不愿意帮你。如果再去烧香拜佛,最好默念“祝佛菩萨万寿无疆,永享香火”,这样,神仙们感到你的诚意,随便赏赐你一点什么运气,说不定就够三辈子用了。

【现实解说】如果空有仪式,而内心没有诚意的话,还不如没有仪式。搞那么多的竞赛,却不是为了彰显公平,还不如不搞。

2。9(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解析】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谦虚,孔子对于周礼的实践,基本上也就是婚丧这一块了,太庙这样的地方,不是他寻常可以去的,对这一块的知识,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因此,进了太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这不奇怪;另外,很多知道的也需要进一步印证,这也不足为奇。孔子认为,不懂的就要问,这就是周礼的体现。

这当然是孔子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且是第一次进太庙。在鲁国,大致士以上阶层才有资格进太庙,逢年过节之类才能去。

【现实解说】不懂就问,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2。10(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解析】这是孔子当官的那段时间的事情。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献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另一方面,孔子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现实解说】给上级送礼,确实就是献媚。

2。11(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解析】孔子认为,礼就是治国的万能良方。

【现实解说】统治者如果真心想治理好国家,怎么会做不到呢?

2。12(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解析】就如法治不仅是法律条文一样。孔子还在强调对于周礼要从精神上去执行,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

【现实解说】缺乏内涵的表象是没有意义的,就如比赛场上,难道就只是金牌的争夺?夺得金牌就是为国争光吗?以服用兴奋剂、改年龄、让球等等手段拿到的金牌,只不过是放大耻辱而已。

2。13(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析】上面的这个解释似乎是很统一的解释,并不是因为这个解释就很正确,而是因为大家都找不到正确的解释,所以一并蒙混过关。对于这一条,笔者也没有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因此只能勉强把公认的解释放在这里,希望后来者能够有更合理的解释。

【现实解说】略

2。14(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懂得礼,就会觉得很累(因为掌握不好尺度);只是谨慎而不懂得礼,就会畏缩拘谨(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只是勇猛而不懂得礼,打仗就会自乱阵脚(因为掌握不好进退);只是直率而不懂得礼,就会说话尖刻(因为掌握不好用词)。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解析】任何事情,任何美德,都需要规矩或者度,也就是礼。只有掌握了礼,才能让美德真正体现为美德。掌握了表象而忽视了本质,就会适得其反。

可是,如果根本就没有礼,或者没有恰当的礼给你去遵守,也是扯淡。孔子的这番话当然有道理或者说是真理,可是孔子想没想过,为什么大家不重视礼了?因为旧礼已经不适合新社会了。

可是作为统治者来说,旧礼不适合新社会不应该是不守礼的理由。祖宗制定了礼,该修改就修改,这样祖宗的工作才是没有白费。如果明明知道不适用了还不去改,那就等于彻底抛弃了祖宗的伟业。

孔子只强调遵从,忘记了修正;只强调恢复,忘记了变化。这就是孔子最大的问题。脚长大了,还要去穿旧鞋,怎么行?但是按照旧鞋的模式,根据脚的大小和穿旧鞋的体验,打造一双新鞋,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吗?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最致命的问题是:礼在哪里?能够给大家去遵从的礼在哪里?没有。

【现实解说】当今的礼在哪里?为人之礼?为政之礼?如今写个信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怎么落款,除了“此致敬礼”和“祝你健康”之外,真不知道怎么写。

2。15(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解析】国君以礼法来约束自己,老百姓也就会用礼法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上好礼,是礼法的“礼”,不是礼品的“礼”。

2。16(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基于利益的目的而去做的事情,多半会招致怨恨。”

【解析】孔子的意思,做事情应该基于礼,而不是无原则追逐利。对于统治者来说,与民争利是最大的罪恶。统治者应该做的是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和平公平的环境,让老百姓可以得利。百姓得利了,国家自然也就和谐了;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现实解说】为什么很多政策受到百姓的抱怨和反对,因为这些政策就是要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

2。17(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解析】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来之后的问题,最早孔子是注重礼的仪式,后来是仪式和内容并重,后来是更重视精神层面。

【现实解说】许许多多的历史最大、空前成功的背后,就是奢侈浪费。孔子这段话,非常有意义。

2。18(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