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也。”为一章。“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为一章。不过,这两段显然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里作为一章。
无得,就是实在找不到值得称赞的地方。既没有先进事迹,也没有雷锋日记,想称赞他都找不到借口。
【现实解说】隐居就隐居吧,饿死自己就不应该了。况且,孔子所推崇的隐居,也都不是饿死自己的那种啊。如今科技太发达,要隐居不容易,所以,大隐隐于市吧。
16。34(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解析】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回来奔丧之后又去了吴地,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
泰伯和仲雍是吴国的开国君主,也是吴姓的祖先。
无得,就是实在是找不到恰当的词汇。太伟大了,现有的词汇都不够用了。
【现实解说】只见过不称职的官员死皮赖脸不肯辞职的,没见过主动让贤的。
16。35(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解析】商纣王无道,于是弟弟箕子进谏,被贬为奴隶,叔叔比干进谏,被杀。另一个弟弟微子知道这个国家要完蛋,于是远走东北而去。箕子的后人后来被周武王封在宋国,所以箕子是孔子的祖先。微子逃到了辽东,后来的朝鲜就是他的后代。
基本上,这三个人是三种选择:第一是离开,第二是进谏被贬为奴隶,第三种是进谏而被杀。与前面“邦无道”的三种选择相比,不知道孔子得出怎样的结论来。
【现实解说】仁不仁的,为了商纣王这样的暴君,不值。
16。36(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解析】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与这些人是一类。伯夷、叔齐属于不投降不屈服,绝食抗议的那种,最为高尚;柳下惠、少连属于不同流合污,但是也不直接对抗的那种,次一等;虞仲、夷逸属于逃避现实,闲云野鹤那种,又次一等。朱张呢?是孔子没说还是弟子们忘了记,倒也不重要。
说来说去,还是在说“邦无道”时候的选择,与卫国三君子相同,伯夷、叔齐相当于史鱼,柳下惠、少连相当于宁俞,虞仲、夷逸相当于蘧伯玉。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句话最有意思,说了半天,孔子说我不一定。既然跟他们都不一样,说他们干什么呢?老年痴呆症状。
【现实解说】老妈对孩子们说:“西红柿很好,维生素丰富,西红柿炒鸡蛋很好吃;胡萝卜也很好,维生素丰富,胡萝卜丝炒肉丝也很好吃。孩子们,今天中午咱们吃干煸四季豆。”得,所有铺垫都等于没说。
16。37(18。11)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译文】周代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骐。
【解析】关于这八个人,历来的解释其实都是牵强附会,谁也不知道这几个人究竟是谁,有些什么事迹。不过单从名字看,应该都是周人。有趣的是,伯仲叔季各有两人。
【现实解说】周有八士,今有八婆。
16。38(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解析】周朝初期,周公在周朝中央服务,大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赴任之前,周公给儿子讲了很多治国理念和方法,这是其中的一部分。
鲁国治国的基础是周礼,但是人事原则是“亲亲上恩”,就是亲近亲人,提拔故旧。总的来说,就是任人唯亲,靠宗族血缘来统治国家。所以,周公要对伯禽这样交待。
从当时的情况看,鲁地属于东夷的地盘,伯禽率领周族征服这里,人生地不熟,确实需要一个超强的凝聚力。但是,这样的做法固然提升了国家的统治力,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生产力,对于国家的发展没有好处。相比较是齐国,姜太公的方式是主动融入当地,与当地人成为一家。历史上对两种方式褒贬不一,但是现在看来,都是形势所迫。对于伯禽来说,保持高压是不得已;而对姜太公来说,他能带来的周族的兵力有限,高压很难实施;另一方面,姜太公本身就是东夷人,懂得怎样与当地人打交道。
后来的发展是齐国强大而鲁国落后,但是,姜太公的后代在春秋末期就被外姓取代,而伯禽的鲁国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灭掉。从家族利益来说,鲁国的方式是正确的;从国家利益来说,齐国的做法更好。
鲁国人重亲情的传统后来成为整个中国的习俗,几千年来,这种习俗让一个个家族轮流坐庄,却让整个中国没有进步。
显然,孔子认同鲁国的理念。
【现实解说】注重亲情,很好。但是,把亲情凌驾于法律和正义之上,就大大地不好。在公平和亲情之间,我们宁可要公平。
16。39(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解析】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因为周公是周礼的设计者。年轻的时候,孔子经常梦见周公给自己上课,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到后来颠沛流离,克己复礼基本上没有可能实现了,孔子梦见周公的时候就少了,证明他对周礼的痴迷程度低了。
至于说到老了梦不到周公,有很多原因,譬如岁数大了觉少,做梦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再者,老了之后,孔子成了道家,就算做梦也是梦见彭祖、老聃等人。
表面上在说做梦,实际上是说人老了,就没有什么理想了。
【现实解说】人老了,精力不行了,还是让那些有梦想有精力的年轻人继住开来吧。
16。40(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解析】周公是什么人?简单介绍一下。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
周公的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
周公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教育开创时期的杰出代表。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渊源关系,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着继承关系。周公生活于三千多年前,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作用。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奠基人,那么周公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开创者。
可以说,在孔子心目中,周公地位至高无上。如此完美的一个人,如果骄傲而且吝啬,也就没戏了。因此可见,孔子对于骄傲和吝啬是多么的反感。
那么,孔子在说谁?综合来看,似乎在说季康子。
【现实解说】如果一个人谦恭而且慷慨大方,就算没什么本事,大家也会喜欢跟他交往。《水浒传》里的宋江就是个例子。
16。41(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解析】这一段,几乎都是抄用古本,大致是《舜典》《商书》和《尚书》,对于孔子来说都是古文。基本上,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圣王的执政思路:把功劳归于上天,把福利归于人民,把罪过责任自己来承担。宽厚、诚信、勤敏、公平,于是老百姓都心悦诚服,最终达成和谐社会。
【现实解说】执政为民就是这个意思吧?要让老百姓心悦诚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第十七部分 论学
孔子是个老师,这是孔子最重要的标签。事实上,孔子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最成功的也在于教育。
孔子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知识的丰富,而在于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们。关于因人施教,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那么,关于学习方法本身,孔子的领悟同样超卓。孔子的许多话成为格言,千古以来流传下来,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深远。即便是五四运动之后批判孔子的人们,往往也要引用孔子的话,这证明孔子的思想对所有中国人的影响。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17。1(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