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说论语 >

第29章

说论语-第29章

小说: 说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娜钡悴环牛虼擞肴讼啻Σ皇翘茫蠹叶运炊吨W诱庞行├Щ螅次收飧鑫侍狻2患#褪遣灰プ」サ氖虑椴环牛徊蝗胗谑遥褪遣桓米约褐赖木筒灰ヅ俑实祝拖癫灰ケ鹑说奈允乙谎

过去,由于把“登堂入室”错解为形容学问,因此这里的“入于室”也就被想当然地以为是在说学问。这,就是以讹传讹的坏处。一开始错了,后面的都跟着错。

其实,学生们问问题都是有目的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被记录下来。孔子的回答都是针对学生的不足,而不是泛泛而谈。因此,当一句话不容易弄懂的时候,就要从对话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方面去分析。

【现实解说】孔子在交友方面对学生的教导也很有启发,前面说过交友要交人的长处,现在又说与人相处要保持距离。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一个人是可以交到不少的好朋友的。

11。10(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察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慢慢浸透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猛烈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察的了。像水润物那样慢慢浸透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猛烈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解析】整部《论语》,问明的也就是子张同学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子张跟大家的关系都处不好,总觉得这个有这个问题,那个有那个问题,可是事实上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子张很困惑,很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了解同学。于是,来问孔子。

孔子的意思就是告诉子张,同学们之间免不了经常有些背后的相互议论,而这种议论多半不是好事,你不要听风就是雨,听了就信而且坚信不疑,不要因为同学的议论就轻易得出结论。

【现实解说】一个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能与多数人有利益冲突。所以,当他与多数人的关系都不融洽的时候,说明他的判断出了问题,说明他对别人的认知太过轻率。

11。11(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命百岁;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解析】对于崇德,孔子用大话套话轻轻带过,因为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辨惑。子张先问明,再问辨惑,可见得确实有点迷茫,有点整不清东西南北了。孔子告诉他,说你太死心眼钻牛角尖,认为一个人好的时候,就什么都是好的,放个屁也是香的,恨不得他长命百岁;可是某一天突然发现这个人有什么缺点,骤然不喜欢他了,就觉得他没有一点优点,简直是要诅咒他死。这你能不迷惑吗?昨天全盘肯定,今天全盘否定,那不等于是自己否定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所以,看一个人要一分为二,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交他的优点,回避他的缺点。这样,你就不会困惑了。

【现实解说】我们的习惯思维很像子张,对一个人的判断是按照“好人”和“坏人”做标准的。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什么都坏。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经常感到困惑。任何事情都要客观,都要一分为二,这样才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才不会自己困惑以及让别人困惑。

11。12(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让百姓得到好处而自已不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怨恨;有所追求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怎样叫让百姓得到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让百姓得到好处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求仁得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杀戮叫做虐;不提要求只要结果叫做暴;不加督促导致超过限期叫做贼,该给别人的却拖延克扣,叫做官府。”

【解析】这句话中的“不亦”,是“不就是”、“不正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这段话很长,五美四恶,从内容来看,颇为丰富,如果不讲解,还真是云里雾里。

过去讲治理政事,孔子基本上就是讲礼。可是这一段不讲礼了,讲什么?讲法,讲治国的技巧。孔子的这一套不新鲜,是管子的理论。所以,这段时间,孔子一定钻研了管子的学说,然后大为叹服,于是讲给学生。

先说五种美德,“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修水利、建设道路就是典型,利国利民的事情,老百姓愿意干,而且是自带干粮,相反的是修公室修狩猎场。“择可劳而劳之”,秋收之后,大家比较闲,这个时候干活就不会有怨言,如果再有工分挣,大家还会唱赞歌。“欲仁得仁”,就是说你的目标就是为了老百姓的福利,老百姓高兴你就高兴,你当然就不会去贪。其余两条简单,不去说了。

再说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就是没有法律或者没有宣传法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标准去杀人;“不戒视成谓之暴”,你不先提要求,却要人家去做到,做不到要惩罚;“慢令致期谓之贼”,你督促管理不力,自己渎职导致超过了限期,却要老百姓承担责任;“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该给人家的工钱,你拖延克扣,就像官府一样。有司,就是官府。

虐、暴、贼的概念早就有了,不算是孔子的发明,可是把拖欠克扣工钱这种行为称为官府,这是孔子开始的。从后来的历史看,孔子的说法非常正确,官府常常比强盗还要不讲理,还要贪婪,还要无情。征税收费罚款的时候毫不留情,可是到了该给老百姓钱的时候,则能拖则拖,能赖则赖。

【现实解说】比之于那些不着边际的各种标准,“尊五美,屏四恶”是老百姓更关心的。如果以五美四恶为标准,社会离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11。13(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解析】孔子的回答有些随意,看上去道理很好,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不是孔子的习惯做法。所以,这个时候孔子已经有些不喜欢子张,或者认为他这样的人根本做不了官。想想看,子张的性格不招同学们喜欢,同学们谁会在老师面前说他好话?而孔子对他的劝说也没有什么效果,孔子对他越来越不喜欢也是正常。

事实上,子张一辈子也没有做官。

【现实解说】如今有俗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11。14(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显达?”孔子说:“什么?你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家做大夫必定有名望,当卿大夫的家臣也必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只不过是出名而已,不是显达。所谓显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朝廷和卿大夫的封地里显达了。至于出名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毫不疑惑,这种人,在朝廷里和卿大夫的封地里也都会出名。”

【解析】孔子对学生的问题提出了反问,这在《论语》中有过吗?没有过。很明显,孔子的反问说明了孔子对这个问题的不满或者说不耐烦。子张的回答被孔子一顿痛斥,说是你说的那种达根本不是达,而是闻,你想要做的那种人不过是伪君子。子张所说的达,也就是他的奋斗目标,所以孔子的回答几乎就等于说“你就是个伪君子”。

孔子为什么对子张如此不满呢?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在孔子的定义中,闻人不一定就是好人,或者说几乎就不是好人。

察言观色,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名人、闻人、达人,三种名称,定义是不一样的。当初上海滩三大闻人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明显是没有学过《论语》的。如今不说闻人,只说名人与达人。不过,媒体记者喜欢自称“新闻人”,是不是也没有学好《论语》?

11。15(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怎么一定就是高宗呢?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解析】按理,子张提出这样的问题,孔子应该高兴,可是孔子的态度却有些轻蔑,好像告诉子张这根本不算学问,古人都这样的,别大惊小怪。

古时候守丧三年,父母去世,守墓三年,不能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基本上就像是国外申请破产一样。冢宰在周初就是首相,意思就是国君守墓的时候,他就是老大,所以叫冢宰。

【现实解说】后代就没有这样的做法,三年之间不发号施令,你就根本没有机会从墓地回来了。

11。16(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出行的道理。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蛮貊地区也可以去。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有人欢迎你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做到这点,然后再出行。”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解析】孔子的话还是直接针对子张的缺点,不过这个时候孔子认为子张的缺点已经很要命了,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这话其实都是说子张的,说是你不改这些缺点,去哪里都不受欢迎。子张不知道是真傻还是不傻装傻,总之就当不知道是在说自己,还恭恭敬敬把这段话记在了裤腰带上,不知孔子当时是被感动了还是觉得好笑。

【现实解说】出门在外,一不要露财,二不要贪财。要小心谨慎,不要出格不要诈骗,因为你也不知那里的水多深。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没有害人之心,则别人也不会轻易害你。

11。17(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解析】子张的性格,讲这些大道理是很适合的。基本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