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说论语 >

第18章

说论语-第18章

小说: 说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扬,可是实际上没有任何用,反而在家里啃老。颜回的死,颜路非常伤心,同时恼火怨恨老师,认为是老师耽误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带着怨气,颜路来找孔子,并且提出一个非常没有道理的请求。

按照周礼,不同层级的人死了,下葬用的棺椁是不同的。所谓棺,就是最里面的一层,椁,就是外面一层。通常,棺比较薄,用木制;椁比较重厚,用好木或者石头。《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孔子的儿子孔鲤应当属于士这个阶层,下葬的时候应该是一棺一椁。大致孔子后来比较节俭,当然同时也不喜欢这个儿子,因此,葬儿子的时候有棺无椁。颜回的身份应该连士都不是,按照周礼,死后就是乱葬岗一埋就行,最多有个棺材。所以,颜路提出要给儿子用椁,确实是太过分。而且,自己又没有钱,要老师卖车,这是明显的刁难老师。对于颜路的无理要求,孔子还算给他面子,没有乱棍打出,也没有说撒泡尿自己照照之类,而是说自己需要车。

此时已经是孔子晚年,颜回的死给他很大的打击。颜回的丧事他本来可以不用管,可是内心的愧疚让他不得不管。其实,以孔子的财力以及子贡、冉有等人的财力,厚葬颜回没有问题。如果颜路不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孔子完全有可能用棺椁来下葬颜回。可惜的是,颜路提出这样的要求,孔子又当场驳回了他,反而没办法厚葬颜回了。

【现实解说】性格决定命运,不能什么事情都赖老师,老师混得也不如意。

6。14(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解析】大家都知道颜回是孔子树立起来的模范学生,大家对颜回的印象也都不错,大家也都知道了颜路故意刁难老师的事情。这个时候,子贡最了解老师的内心,老师最喜欢颜回,肯定想厚葬他,可是碍于此前拒绝了颜路,所以表面上还要反对厚葬他。

此时孔子七十岁,这一类的事情都不会自己亲自出面,多半由子贡和冉有去操办。所以,有钱的子贡和有权的冉有决定厚葬颜回,怎么说也要弄个一棺一椁,搞块风水好一点的坟地葬了他。老师反对,可是反对无效。

就这样,大家不听孔子的话,用士的规格葬了颜回,一棺一椁是肯定的。孔子心里高兴,不过表面上还要坚持原则,还要假装抱怨学生们不听话,因此说了上面的话。

孔子就是这样,面子看得超级重。还好,子贡超级聪明,把老师的内心摸得很透,处处都安排得很妥帖,这也就难怪孔子晚年对子贡十分依赖。以子贡的情商,如果不经商去做官,一定也很成功。

【现实解说】老板的话固然要听,但是有的时候老板的话明显言不由衷,揣摩透老板的真实意图,即便做了事情被老板骂,老板的内心里也是在赏识你。

6。15(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颜回难道注定只能是个平民了?他出仕总是落空;子贡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出仕,选择了经商,总是赚大钱。

【解析】上面这段话,从前的解释是: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错误的。

庶,就是平民的意思。屡空,完整说是“屡试屡空”,说明颜回多次想出仕都没有成功,如果说颜回从来就没有试图出仕,怎么会是“屡”空?后世为了让颜回完美化,故意曲解这段话。

这是颜回去世之后,孔子所作的一个反思和比较。最听自己话的颜回最没有出息,而不听自己话的子贡总是发大财,为什么呢?孔子反思。如果颜回再来做自己的学生,自己还会那么教他吗?

【现实解说】有史以来,在听话的学生和不听话的学生之间,往往是不听话的学生更有前途。

6。16(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解析】孔子还是很怀念颜回,这样的好学生再也难找了。

这是颜回去世之后,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其实,这是孔子对颜回优点的最精准的描述,也能由此看出颜回的人品确实非常好。与颜回相比,尽管孔子小一批的弟子中也有学问不错的,甚至子夏的学问比颜回还好,但是在“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上,真是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颜回。

不过换一个角度,颜回从来不把怒火发在别人身上,从来不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么自己需要承受多大的内心压力?那真是“所有事情都一个人扛”,再加上前途无望,内心忧郁,早早白头和早早夭折不是必然的吗?

【现实解说】有什么不如意就发泄出来,别闷在心里。郁闷死了自己,得到赞扬又有什么用?

6。17(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解析】同上。

【现实解说】略

6。18(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谈论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解析】颜回学习很努力,总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可问题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来干什么呢?用在哪里?能不能用?这些,都是颜回没有考虑的。学而无用,这也是悲哀,或者说是个更大的悲哀。

【现实解说】

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就越糟糕;如果是没有用的知识,学得越努力就越没有用。这是颜回的问题,更是孔子的问题。简单说:这是教育的问题。

【附】颜回,圣人还是腐儒

颜回,后来的历史认为他是孔子最欣赏也是最喜欢的学生,可能也是。事实上,孔子甚至认为自己也不如颜回。

《荀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一天,孔子问子路:“知者怎样?仁者怎样?”

子路的回答是:“知者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让别人爱自己。”

“嗯,你就算个士了。”孔子说,尽管子路品味不高,可是至少还算有想法。

同样的问题,问子贡。

子贡的回答是:“知者洞察别人,仁者爱别人。”

“嗯,你就算是士里的君子了。”孔子说,子贡显然比子路要高明了。

同样的问题,问颜回。

颜回的回答是:“知者了解自己,仁者爱自己。”

“嗯,你就是高明的君子了。”孔子说,颜回的回答超出了孔子的最佳答案。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子路的回答说明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他的目的自然是做官。

子贡的回答说明他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从中找出规律去适应和利用,自然,他的目标是经商,了解别人了解市场,在商战中获胜。

颜回的回答说明他并不关注外部世界,而只关心自己的想法。因此,颜回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只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却不关心这个世界现在是怎样,以及怎样改变这个世界。

从理想来说,当然是颜回最高子路最低,子路不追求自由,子贡追求身体的自由,而颜回追求思想的自由。

另一个角度说,子路是俗人,子贡是贤人,颜回是圣人。

那么,孔子自己怎样回答同样的问题呢?

孔子在回答樊迟的问题时曾经说过“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此外,孔子还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境界基本上与子贡相当。也就是说,确实达不到颜回的境界。

可是,就是颜回这个比孔子境界还要高的人,对孔子的学说却没有多少贡献。

基本上,颜回就是一个三好学生,永远听老师话的三好学生。或者说,就是个书呆子,或者说是腐儒。贤是贤了,可是也确实没有什么用途。他永远在精神层面上说话,永远活在自己的梦想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平衡点。

其实,对于颜回的弱点,孔子非常清楚。

有一次,孔子和子夏聊天,说起了子夏的师兄弟们。

“老师,颜回师兄的为人怎么样?”子夏问。

“他这人坚持原则,这点比我强。”孔子说。

“那子贡师兄呢?”

“他的敏锐比我强。”

“那子路师兄呢?”

“他比我勇敢。”

“那子张呢?”

“他比我庄重。”

“那既然他们各自都比老师强,为什么他们都要向老师学习呢?”子夏问。

“我告诉你,颜回坚持原则但是不懂得变通,子贡虽然敏锐但是太好强,子路勇敢但是不知退让,子张很庄重但是不懂得妥协。他们四个人的优点放在一起,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进退屈伸。”孔子这样回答。

圣人与腐儒的区别在哪里?变通。

第七部分 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岁。端木这个姓氏是商朝的姓,因此判断这个家族世代经商。因此,子贡是商人世家,或者说是富N代。子贡是孔子的第二批学生,在卫国入学。据说,子贡入学第一年,认为老师不如自己;第二年,觉得老师也就这样,跟自己差不多;第三年,才承认老师比自己学问大。子贡这人有富家子弟的缺点,但是也有富家子弟的优点。子贡非常聪明,但是有时候爱耍小聪明。不过,一旦他对老师佩服之后,对老师的关怀就是无微不至的。孔子对子贡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很瞧不起子贡,经常讽刺打击他,师徒俩有很多精彩对话都是互相攻击的。之后,觉得子贡人品并不坏,于是尽力去改变他,帮助他改正缺点。最后,则是对子贡的喜爱,到了晚年,则是对子贡的依赖。甚至孔子去世之前,还一定要等待子贡来到交待后事。

子贡对孔子的帮助是学生们中最大的,尽心尽力的同时还照顾到孔子的自尊心和面子。孔子能够回国,能够从季孙家得到额外的补贴,都是子贡和冉有的功劳,而子贡都是推动者。

而子贡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孔子的学说,推崇孔子为圣人。可以说,孔子能够得到后世的尊崇,子贡功不可没。公正地说,对于孔子以及孔子学说来说,子贡居功至伟。

不过,在学业方面,子贡非常一般,他弃学弃官经商,又恰好与孔子的期望背道而驰。不知道,这是不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讽刺。

7。1(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解析】这段话基本上就是在说子贡了,子贡刚入学的时候,就是这个德行。

可以想象一下子贡入学时候的样子,一个富家子弟,很不情愿地被送来学习,看见一帮穷酸学生和一个穷酸老师,他一点也瞧不起他们。可是没办法,还只能待在这里,怎么办?混吧。子贡是个嘴巴闲不住的人,于是整天不认真听课,只管海阔天空天南海北地吹牛聊天,说得嘴顺了就信口雌黄。所有这些,都让孔子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现实解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以孔子的性格看,他年轻的时候也会有人这么说他。这一整段话,相当于老教授看见一对男女在公交车上接吻,老教授叹一口气:现在的年轻人,唉。

7。2(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