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

第9章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9章

小说: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桨倌甑目Х攘辏亢芏嗍虑槿绻ゴ幽掣鼋嵌认耄允芎φ咧怂伎迹蔷褪侨肭帧N颐且部梢曰桓鼋嵌认耄蛭泄使磺亢罚前涂苏庵挚绻急匦胂蚬使挤庋肟刹豢梢阅兀恳部梢韵耄泄幕┐缶睿哂锌砉愕男男兀钥梢浴鞍荨毙前涂四酥疗渌业奈幕庋胗挚刹豢梢阅兀科涫档背跏撬眯前涂私焦使空飧龉淌欠窆该鞑攀钦嬲Ω蒙笫拥模焦使耍训烙稳嘶嵋蛭槐Х龋怂窃谥泄牧焱辽希凵偷氖侵泄奈幕盼铮吭僬撸乙豢推厮狄痪洌拦税岩獯罄目Х韧ü亲约旱木胨伎迹涑梢恢治幕〈苏车目Х任幕鞘侨思业谋臼隆I砦泄说奈颐牵蚩使竺攀彰牌保颐怯趾卧谡饫献孀诹粝碌幕瞪希⒒游颐亲约旱哪芰τ氪匆饽兀课颐遣欢峡孔爬献孀诔苑梗颐亲约河衷龉裁矗抗使锍四切┙ㄖ铮胛收庖淮泄耸欠裨谡飧龌∩戏⒒游颐亲约旱拇丛炝τ胨伎迹秤栊碌募壑担肯热嗣堑呐α粝鹿使ㄖ颐堑孟砥涑桑颐怯至袅耸裁纯梢员4嬗朐扪锏亩鳎梦颐堑淖铀锟梢越景聊兀�

看问题必须深刻,重点不在于星巴克进入故宫的这个动作,如果故宫不让星巴克进,星巴克进得了吗?而进去了,难道中国的自尊心就这么脆弱?因为触犯民族的情绪,中国人集体把星巴克给赶了出来,难道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国力与强悍?中国人天性喜欢聚众,好像人多了,就不怕了,然而真正的实力如何?我也认为,星巴克能不能进故宫的确有其争议性,但通过这件事,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否曾经思考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否被发扬?借由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与壮大,中国文化是否能够受到世界尊重与景仰,这才是我们这代人该真正去努力的。否则一味吃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其实也跟败家子差不多了。

而在日月潭时,在台湾康福旅行社秦文沂先生的细心安排下,我们一行人颇有机缘地见到了华人佛教圈著名中台禅寺的老住持惟觉老和尚。他也是一个外省人,年纪已经很大,基本上已经谢绝见客,不过我们能够获得首肯与之一见,许多年纪较长的团员都感到非常兴奋。对于有这么多大陆朋友知悉“惟觉老和尚”的名号,我颇感意外,因为台湾的几大山头,中台禅寺似乎在大陆的活动较少,比起慈济、佛光山以及法鼓山等,明显是声势较弱,也因此可以窥知,台湾在宗教上的发展影响了许多大陆朋友,而我相信在宗教的世界里,是肯定可以跨越政治或地域藩篱的。

当然,与台湾人在大陆进行交流,跟大陆朋友亲身前往的交流,两者在感受与影响程度上是大有不同的。因为亲身前往台湾所感受的不只是整个氛围,更可以耳闻眼见一般人的生活状态。这其中就发生了几件有趣的事情。

2 傍晚七点一起倒垃圾

第一天晚上当所有团员到达台北时,我特别安排了台湾的夜市之旅,因为圆山大饭店山脚下就是全台的著名夜市——士林夜市。拖着奔波一天后疲惫的身躯以及刚吃饱的肚子,团员们仍是兴味盎然地在夜市里买与吃。由于是自由行动,我特别告诉团员,不能随地乱丢垃圾,以免受罚,于是就放了大家自己去找寻自己想吃、想买的。

一个小时候后团员集合时,有几位团员大惑不解地问我:“是不是不只是不准乱丢垃圾,而且也不能随便乱丢在垃圾桶?”这个问题问得我一头雾水,忙问是什么情况?我才知道我只提醒了其一,忘了提醒其二。

因为台北市的垃圾处理费是随着垃圾袋征收,袋子越大,收取的费用越高,因此如果是在别的店家购买的食品所产生的垃圾,丢在这一家,这一家就会不愿意,而整个夜市是有公共垃圾桶的。其实一般而言,台北市民在垃圾减量上大多都能自发遵守,所以自备购物袋什么的,已经是普遍的行为,真正需要在外丢掷的垃圾并不多,因此台北市街头少见垃圾桶,而许多店家也会贩卖有自己特色的购物袋,让消费者购买,像大陆朋友耳熟能详的诚品书店,就有各种尺寸与材质的购物袋可以选购。因此买了东西结账时,可以看到台湾人大多会从自己的包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折叠整齐的购物袋,将购买的物品自行装袋。这一点在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我竟然疏忽了提醒团员们。

几乎每天傍晚七点左右,在台北市的街头巷尾,或许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男女老少,纷纷自动从家里走出来,“好厝边”(台语:好邻居)利用这个时间相互嘘寒问暖。共同点是,他们的手中都拎着一袋或两袋装满东西的塑料袋,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塑料袋长得都一模一样。

等到大家都群聚得差不多了,街的那一头响起“少女的祈祷”,答案揭晓,垃圾车出现了,这些群聚的人们纷纷将手中的塑料袋交给车上的工作人员。街头巷尾很快又恢复了平时的宁静。

台北市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至今已经有八九年,我记得是在马英九先生担任台北市长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开始推行。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一个民选市长在他即将要面对续任的大选之前推出这样一个“扰民”的政策,胆识不可谓不大,而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马英九对于台北市民的素质高度信任。

马英九先生通常给人温文儒雅的印象,做事一向是温良恭俭让,不喜欢哗众取宠。也就是说,许多人认为马英九是一个很在意民调而且做事相对保守的政治人物。我也这么认为,甚至觉得他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因此,他敢于提出这样的政策,当时也令我相当钦佩。

这大概就民主最大的弊病了,民选的政治人物会为了讨好选民,推行一些讨好政策,而真正有利国家民生却可能相当程度需要牺牲人民部分便利或利益的政策却乏人问津。不过,我记得,当马英九市长宣布要推动台北市垃圾不落地时,许多电视名嘴以及媒体也感意外,甚至还发出“马英九是不想连任了”这样的惊叹!

文但我记得当时马市长是这么说的:全世界第一流的城市例如日本东京都已经是垃圾不落地,台北市也在全世界一流大城市之列,我相信台北市民的素质,一定可以将别的城市市民可以做好的事同样做好(非原文,记忆所及)。

人于是垃圾不落地开始推动,并且同时推行“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政策之始民怨是有的,例如七点左右收垃圾,上班的人们还没到家没法丢垃圾、垃圾袋有仿造的、收费的垃圾袋尺寸不够齐全、价格太贵等等。结果许多怪相也出现了,譬如台北市民将垃圾丢到邻近的台北县、将垃圾丢到街头上的公共垃圾桶导致垃圾桶爆满(附注:过去台北市征收垃圾处理费是随水费征收,也就是水费越高者垃圾处理费就越多。但此种计算基础有失公允。因此台北市改采随袋征收,也就是民众在购买垃圾袋时,其费用包含了垃圾处理费。而垃圾袋分尺寸,用得越多、越大,垃圾处理费就越高)……

书有趣的是,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之后,台北市的垃圾减量不少。同步推出的配套政策还有垃圾分类,每周也有固定几天是收取回收的垃圾。这分类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宝特瓶、玻璃以外,还有大型家具、废弃物以及厨余。

屋因为丢垃圾很麻烦,所以干脆减少垃圾“产量”,原本会随手乱扔懒得分类的瓶瓶罐罐也因为会占据“垃圾袋”而宁愿费点劲分类,而分类之后的垃圾也的确大幅降低了垃圾处理的成本与可能产生的有毒物质。

目前全台各县市大多改采垃圾不落地政策,但随袋征收目前只有台北市施行,效果显著。而这样政策也使得台北市民普遍具备了“使用者付费”的思想。所以在台北市很少有免费的措施,政府用人民的纳税钱建设好硬件,但想使用就必须由使用的人付钱,作为后续维护与营运之用,这一点思想上的进步我的感受是,垃圾费随袋征收的政策有推动与促进的积极作用。

附带一提的是,马英九在担任了“总统”一职后,明显是延续了他在台北市长任内的垃圾处理政策的思维,实施了全台的禁烟政策,也就是两人以上之室内、公共场所乃至公园等地都不允许吸烟。早几次我在桃园机场都看不到吸烟室,而且在台北市街头的写字楼周边可以看到男男女女群聚吸烟,场面颇为壮观。后来带大陆朋友赴台参访,在一五星级国际大饭店门口看到一群人围着附有烟灰缸的垃圾桶前吞云吐雾,有许多还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子,景象煞是有趣!

我有一台湾朋友是个老烟枪,对此政策非常不以为然,常说,那烟民的人权呢?据我的观察,此政策之所以在台湾并没有遭遇太大的民意抗议,是因为此前就已经实施了吸烟与非吸烟区域的严格区分。一般来说,台湾的烟民早在全面禁烟以前就懂得尊重不吸烟者的权力,只要在场有人抗议,都懂得回避。不过这次我从桃园机场回北京发现,桃园机场设立了吸烟室,看来也是因应许多国际的观光客所为。而随着香烟高额收取的“健康捐”也使得每回我来往两岸之间必带的免税品就是香烟。更有返台省亲度假的台商说,最怀念大陆的就是自由自在的吸烟环境!

垃圾与二手烟恐怕是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如何处理得好且公平,让人们可以解决这些讨人厌的东西,恐怕需要为政者的大智慧才能妥适处理。在此也提醒许多赴台的大陆朋友们,垃圾与香烟在台湾都是不能随地丢、随地抽的,毕竟,入境还得随俗,除此之外我想,台湾还是一个随兴且自在的好地方!

整个旅程非常辛苦,但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据我所知,从上海来的那群团员彼此成为好朋友,而且还曾在旅行后聚会彼此交换出游的照片,分享心情。而我自己感觉到,因为本身常在两岸间穿梭往来,一切的不同对我而言都已经是习惯,但在他们的眼中,一切我已忽略的感受被重新唤起,而这些种种都不可能从报纸杂志或几部台湾电视剧或新闻中可以感受。我的一位好友曾经长期观看台湾新闻,当他自己真正去过之后他也说,原来他未曾真正地了解过台湾,同样的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也有相同的状况,因此每当有网友告诉我他长期看台湾电视而显现出一副很了解台湾的样子时,我都持保留态度,就如同我曾在新浪微博上遭遇许多网友因为看了几年台湾电视甚至交了几个台湾朋友,来教训我这个本地台湾人对于台湾的分析与看法,这令我啼笑皆非。

3 谦卑,彼此交流的第一步

除了这个大团,其实我在之前或之后都有带着两三位大陆朋友赴台旅游的机会。2008年11月,陈水扁要被检方收押的那天上午,我跟凤凰网的总编辑邹明先生正在台北出差。同时间我们在新光三越百货站前店的楼上与凤凰卫视台北站的同事们吃饭。饭后,当我跟邹明先生走出百货公司大楼,看到不远处站着一排镇暴警察,他问,那是在干吗?

我说,那是特侦组的办公地点,一会儿陈水扁要来接受调查,有可能要收押,现场会群聚许多陈水扁的支持者,为了预防可能的冲突场面,因此镇暴警察要先做好部署。

他问我,是否可以靠近看看?我立刻带他靠近。在靠近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问我还可以靠近吗?我觉得奇怪,为何如此啰唆?直到接近了,他在镇暴警察前拍了照,我问他刚才为何一直问是否可以靠近?他告诉我,在大陆如果有镇暴警察的现场,别说拍照,就算要靠得如此近都不可能。

他还说,真没想到,一个被新闻镜头看来是全部状况的新闻现场,其实不过就在街头一角,而街的这一头,一个百货公司的商业区,人们如常购物、逛街与工作,大家都在做着平常不过的事情,包括抗议。

我曾经参加过多次街头游行,每次抗议完然后去逛街、吃饭甚或看电影,我不会因为抗议的情绪打扰到我原本的休闲或是工作,而休闲与工作也不至于让我无心去抗议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他则感叹地说:“媒体的台湾和真实的台湾,是两个面貌。”

作为两岸交流的中间人,我不仅仅接待去台湾的大陆朋友,在大陆期间也接待了不少的台湾友人,并带他领略大陆的风光,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大陆。

在北京的这几年,陆陆续续接待过的台湾朋友也记不清有多少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曾经招待过一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这已经是远得不能再远的关系。→文¤人··书·¤·屋←初来乍到的台湾朋友在北京碰上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