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请回大师兄
在白龙马的劝说下,猪八戒来到花果山。他看到的景象是,只见行者在山坳里,聚集群妖。他坐在一块石头崖上,面前有一千二百多猴子,分序排班,口称“万岁!大圣爷爷!”
看到这种情况,八戒羡慕不已,心想:“且是好受用,且是好受用!怪道他不肯做和尚,只要来家哩!原来有这些好处,许大的家业,又有这多的小猴伏侍!若是老猪有这一座山场,也不做什么和尚了。”原来孙悟空在这里的日子过得这么舒服,真是没想到啊。这下八戒对于能否说动大师兄又有点心里没谱了。不过既然来了,好歹要见上一面。八戒又有点怕见悟空,于是混在猴群当中。这一切孙悟空看得很清楚。对于八戒请他回去的说法,悟空的应对是,请八戒在花果山享用美食、欣赏山间风景。八戒心里急得不行,也只有耐心周旋。
后来,孙悟空又说:我的好兄弟呀,我再带你到水帘洞里去耍耍,怎么样。八戒说:多谢你的好意,不过师父确实等着急了,我就不进水帘洞了吧。悟空说:既然这样,我也就不留你了,就此告别吧。八戒急了:哥哥,你不去了?悟空说:“我往哪里去?我这里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不耍子儿,做什么和尚?我是不去,你自去罢。但上复唐僧:既赶退了,再莫想我。”
你看孙悟空不回去的理由多么充分,态度多么坚决,八戒见到这种情况,不好相逼,只好找路而去。可孙悟空又派了两个机灵的猴子跟着八戒。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悟空这一番安排应对,不过是做样子给八戒看罢了。
孙悟空这一副无比悠闲、自得其乐的架势,向八戒传递出一个信息:这个大师兄我当不当无所谓,我在这里舒服得很,犯不着去受那个气。你要是觉得自己有本事尽可去当。所以,他有闲心情领着八戒欣赏花果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品尝当地的土特产。就这一手,就大大奠定了他以后在八戒面前的心理优势。
悟空反复表明不肯回去,还有另一层考虑。毕竟自己当初是被唐僧赶回来的,那时唐僧做的可绝情了,还写下什么贬书,两位师弟在旁边一声未吭,现在哪能说回去就回去了。去自然是要去的,但也不能说去就去。必须由八戒亲口说出实情,自己有脸有面地回去才行。
结果,八戒在背后骂起了悟空,并被众猴给抓了回来。您也许会奇怪,以八戒的本事,众猴应该是抓不住他的,怎么就被抓回来了呢?不就是因为顾忌着众猴背后的孙悟空嘛。要说这个八戒,关键时刻,对人情世故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当悟空要打他时:
八戒慌得磕头道:“哥哥,千万看师父面上,饶了我罢!”行者道:“我想那师父好仁义儿哩!”八戒又道:“哥哥,不看师父啊,请看海上菩萨之面,饶了我罢!”行者见说起菩萨,却有三分儿转意。(第三十一回)
悟空与八戒的关系变迁(6)
八戒这话似乎大有问题,让师兄看在师父的面上饶了自己,师兄不同意,八戒却要师兄看在海上菩萨的面上饶了自己,这又有什么不一样的。你说怪了,八戒这么说,还真管用。悟空听了这话,为什么会回心转意呢?八戒这话背后是有含义的:你这猴头,自以为有几分本事,可以不给唐僧面子,也许你并没有真心把他当做你的师父,但你有没有想过唐僧的背后是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啊。师父骂你几句,你可以跟师父计较、使性子,你能跟菩萨、佛祖使性子吗?俗话说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僧是唐僧、佛是佛祖,用在这里真是贴切极了。何况唐僧还是佛祖的二弟子呢,这么一想,你说孙悟空能不回心转意吗?您别说,这八戒讲话还真有点艺术。
后来,猪八戒急中生智,使一个激将法,把猴王气的大怒,说“既是妖精敢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要把这妖怪“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报完仇,我就回来。孙悟空的意思是,既然妖怪这么不懂礼貌,我就去教育教育他,教育完了我再回来。你可别理解错了,我跟你回去并不是要保唐僧。对他这话,八戒也很配合,说:“哥哥,正是,你只去拿了妖精,报了你仇,那时来与不来,任从尊意。”那是那是,您只管去报仇,报完仇,回不回来,还是您自己拿主意。八戒的应答也可见出其水平:不管悟空怎么说,把你请回去就是我的成功,回去以后,你的说法可能就变了,因此,现在不同你较真。
悟空与八戒的这一段交锋,真是有趣得很。打从八戒在花果山现身,孙悟空就看得很清楚:师父一定是遇到了八戒、沙僧应付不来的麻烦。所以他做出一副不着急、不上心的架势,因为他心中有数,这一次要吃定了八戒。他把八戒晾在一边,也是给八戒一个教训,让他今后老实一点。你看悟空的话:
行者骂道:“这个好打的夯货!你怎么还要者嚣?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第三十一回)
按悟空的说法,我在这水帘洞里,天天想着师父呢?明明很上心,却显得不上心;明明很在意,却装作不在意,这就是孙悟空的心机了。孙悟空在这种情况下重回取经队伍,他的状况大有改善。现在取经队伍里的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基本事实,要想到西天,少不了孙悟空,这一点不明确,八戒是不会死心的,他对孙悟空也是不会服气的。
回到宝象国,孙悟空也不忘敲打八戒、沙僧一番,前面讲过他与沙僧的一番对白。在救被变成老虎的师父时,悟空又有一段话:
行者笑道:“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八戒道:“哥啊,救他一救罢,不要只管揭挑他了。”行者道:“你凡事撺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原与你说来,待降了妖精,报了骂我之仇,就回去的。”沙僧近前跪下道:“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若是我们能救,也不敢许远的来奉请你也。”行者用手挽起道:“我岂有安心不救之理?快取水来。”(第三十一回)
孙悟空先是把师父、八戒数落了一通,又把救完师父后就回去的话再说了一遍(其中似乎有点威胁的意思,虽然很含蓄)。在这种情况下,沙僧跪下恳求,悟空才改变态度,对他温言抚慰,这个大师兄做得确实很有技巧。当然,他这么做,都是为了取经大业。
从八戒的角度讲,这次到花果山请大师兄,触动也挺大。首先,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师兄原来在花果山有这么好一处所在,真是自有一番天地。如果他有这么个好地方,都没有兴趣参加取经行动了。说得也是,放着现成的福不享,受那份罪干什么。另外,从他们的一番应对中,八戒也看出孙悟空这人一点不傻,明白着呢,可不像原来想的那么好糊弄,只是大师兄很多事情不愿与他计较罢了,如果悟空要对付他,招数多了去了。加上他前一阵体会到做大师兄的一些辛苦。多方面一综合,自己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比不过大师兄。在回去的路上,还亲历了孙悟空在东海洗澡这一幕,这些都使他对大师兄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在此后的取经路途中,八戒虽然对悟空还有一些不满,但其性质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其目的已不在于挤走大师兄,而只是为了发泄一下情绪,获得心理的平衡罢了。
悟空与八戒的关系变迁(7)
(3)八戒行为的变化
经过这件事以后,八戒断了挤走大师兄的念想,安心做他的“二师兄”。但这并不意味着八戒就转了性,前面所说八戒的利益格局,以及他的基本性格并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八戒还是要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过他使用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
就猪八戒来说,要最大化其利益主要有两条路径:①提高自己能从取经行动中获得的收益,这主要通过取代孙悟空的位置来实现;②如果第一条行不通,那么,剩下可行的渠道是降低自己付出的成本,其主要做法是少付出劳动,少承担责任。
有人认为,《西游记》的写作中有一个重要漏洞,就是猪八戒的本事前后差异甚大,以至于在取经路上,有时一群小妖都能捉住他。其实,这不是吴承恩写作中的疏漏。如果猪八戒在每次战斗中的战斗力都一样,那就不是《西游记》,而成了“隋唐演义”、“封神演义”。那样写,英雄人物太过脸谱化、符号化了。
经过挤走孙悟空又请回孙悟空这件事,猪八戒承认自己不如猴哥。从此以后,我们很难看到八戒奋勇争先的情景,对他来说,奋勇争先的意义也不大了,反正什么事有孙悟空顶着,就算自己再积极、再卖力,也不影响结果,主要功劳也不会是他的。既然收益基本上是固定的,那么,从改善自身处境的角度出发,只好从减少成本、或者降低投入的方面着眼,主要就是搭大师兄的便车,这个便车一直搭到西天就最好不过了,你看沙僧不也是如此吗?毕竟,八戒比沙僧的本事也强不了多少。他就算拼死战斗,也不会使整体局面有多大改观。
另外,八戒在夺权行动失败后,对孙悟空还是有些不满,心理上仍感到有些不平衡,这种心理经常找机会表达出来。在平顶山巡山的时候,他就骂道:“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跄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所以他不好好巡山,找地方睡觉去了。这次他去睡觉,是有意的行为,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减少自己的付出。
孙悟空看见八戒睡觉,变成一只啄木鸟啄了他一下。八戒看见啄木鸟,咬牙骂道:“这个亡人!弼马温欺负我罢了,你也来欺负我!”八戒这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悟空的不满。他是在“无人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认为弼马温经常欺负他。这也表明了他不肯付出劳动的态度,他对妖怪的态度是,“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尽量回避,不主动去招惹,更没有主动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的想法。
后来在乌鸡国,八戒又试图暗中报复悟空。为了撺掇师父念紧箍咒,还费了不少心思,我们很少看见他为打妖怪而费这样的心思。当孙悟空骗他从井下救回乌鸡国国王的尸体后:
那呆子心中暗恼,算计要报恨行者道:“这猴子捉弄我,我到寺里也捉弄他捉弄,撺唆师父,只说他医得活;医不活,教师父念《紧箍儿咒》,把这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走着路,再再寻思道:“不好!不好!若教他医人,却是容易:他去阎王家讨将魂灵儿来,就医活了。只说不许赴阴司,阳世间就能医活,这法儿才好。”(第三十八回)
你看八戒的做法,先是要给师兄出难题,让他救活人,不然就让师父念紧箍儿咒,把悟空念得死死的,他才高兴。他是一边走一边想,对此“再再寻思”,可谓深思熟虑,思考的结果是这样不好,太容易了,要增加难度,不许悟空找阎王,要在阳世间就把国王医活。回去以后,果然八戒在唐僧面前一番言语,唐僧念起紧箍咒,“勒得那猴子眼胀头疼”。行者十分生气,八戒却“笑得打跌”。
值得注意的是,八戒从来没有在唐僧面前进沙僧的谗言,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进谗言并不是八戒的习惯,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利益关系使然。
随着取经行动的深入开展,后来,八戒的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慢慢地,时间抚平了八戒的不满。到取经行动的后期,八戒对悟空越来越佩服,是真心服气了。有时候能够主动上前帮助悟空对付妖怪,也不在师父面前进悟空的谗言了。人毕竟都是有感情的,八戒也不例外。
悟空如何获得对八戒、沙僧的调度权(1)
在唐僧师徒的四人结构中,唐僧是师父,另外三个是徒弟。从生物学角度说,师徒关系并不是血缘意义上的家庭关系。不过,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尊师重道,强调师徒如父子。师父就相当于家长,徒弟就相当于子女,“父为子纲”的观念在传统师徒关系中也得到体现。如果徒弟背叛师父,是“欺师灭祖”,在峨眉掌门灭绝师太手下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另外,在师门内部,大师兄的地位非常高,仅次于师父,相当于家庭内的长兄。当师父不在或遇难时,大师兄便担当起责任,行使相当于师父的权力。这是“长兄如父”的观念在师徒关系中的延伸。
从理论上说道理虽然是这样的,但孙悟空一开始并没有这样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