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惟有清风-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吗?其实你不必如此小心翼翼,既然来了四哥府上,四哥自然会照料你!”胤祥边说边兴致勃勃地凑了过来,看到风华在地上挥洒,呆住了,呃,鬼画符?
胤禛慢慢踱步走了过来,负手仔细端详了一番风华的杰作,淡淡地道,“你做下准备也好,今儿早朝后,二哥和老九特意堵住我询问,如今都知道你住进了四贝勒府,别的人是不敢乱闯,可也不是什么人都忌惮我这四贝勒府。只是……总而言之,没事就待在屋里,或者爷身边,免得惹来祸患!”
胤禛话音刚落,风华也刚画完了最后一笔,竟是一次性成功,她心情大悦之下,扔了树枝,活动活动胳膊腿,伸了个舒服的懒腰,方笑眯眯地道,“四爷莫非忘了,风华是要随您下江宁啊,还在屋里待什么?另外,风华还有一笔产业要打理,至少要保证年老有所依,又哪有时间窝在房里?”
☆、第五十三章 心意改变
风华住进四贝勒府不到三日,朝廷里关于南下江宁视察河工的人选便下来了,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如胤禛自己所料,既不是太子党也不是八爷党,是在朝中有“孤臣”之称的他,带着老七和小十六做先遣部队,康熙率领的大队人马要绕道后再至江宁。
如此一来,风华也来不及收拾院落,碧檀立即便开始整装,只恨不得把整个家当都给搬上车,一直呆在马厩里的早早和默默仿佛也明白将要出行,也兴奋起来。
风华放出马车,原也是准备了胤禛分享的,她将马车稍稍改变了一下,将马车头部原先的座位拆了,安放了一张舒适的单人床,里外都安装了推拉门,其他依然照旧,改造完毕,便遣碧檀去询问胤禛可还有甚要求。
碧檀离开小院,向下人打听了一下,得知贝勒爷在书房,她进了东书院,透过打开的窗子,正看到一名千娇百媚的少妇捧着一碗汤,倚在胤禛身边,楚楚可怜地说着什么,胤禛看似温和,只是碧檀毕竟不是凡人,感官灵敏,却能察觉到他那深深的不耐烦。
碧檀虽然跟着风华混迹人间也有几年了,毕竟不是人类,对人类复杂的感情完全无解,压根不知道啥叫回避,况且在她心里,也只有她主子才值得她全心全意地对待,其他人都是浮云啊浮云,当下不卑不亢地向守在门外的苏培盛敛袖一礼,“苏总馆,我家公子有事禀报贝勒爷,不知可否通报一声?”
碧檀的嗓门不大,但是门内的人自然听得见,苏培盛还来不及说话,门内便有一道沉稳的声音传了出来,“进来吧。”
碧檀闻言,平静地朝苏培盛点了点头,越过苏培盛走了进去,见那女子已经坐正,只是依然靠着胤禛很近,着一身湖蓝色旗装,满头珠翠,粉面桃腮,一双描画精致的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碧檀,含着强烈的审视意味,待看清碧檀清秀温柔的精致小脸,那审视立刻变成了敌意,她也不以为意,目不斜视地朝胤禛行了一礼。
“连谨让你来做什么?”胤禛却是丝毫没有尴尬的情绪,淡淡地问道。
碧檀恭敬地低着头,吐字却是清晰分明,“回禀贝勒爷,公子让奴婢前来询问贝勒爷,公子的马车已经准备妥当,不知贝勒爷可还用那辆?若是要用,需要哪些准备?贝勒爷的行李预备放在哪里?”
胤禛微微一愣,想起风华那辆神奇而华丽的马车,严肃的面庞上,不由得露出一丝丝微笑,这也落入了旁边少妇的眼中,少妇不由得暗了暗眼眸,心中十分不满,却也不敢表现出来,只在心中牢牢记住了能让爷变得温和的风华。
胤禛正要吩咐,一侧头,却看见丝毫不回避地坐在自己身旁的妩媚少妇,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你怎么还在这里?爷有正经事要办,你回去罢,爷不在京里的这段时间,你把弘昀照顾好便是,别浪费心思在别的事情上!!”
碧檀听到这里,立刻明白眼前这个少妇的身份,正是四贝勒府这几年颇为受宠的格格李氏,刚刚去了没多久的弘昐的生母,她对李氏表现出的敌意并不放在心上,四贝勒对女色的冷淡在这个时代也是少有的,此人的盛宠只是相对于四贝勒府其他人而言,和历史上真正的宠妾简直没有可比性,且连生三子皆逝,晚景凄凉,气运如此之差的人,也不值得她注意。
胤禛的口气不可谓不重,显然起先这李氏正向胤禛祈求着什么,只可惜胤禛并不是什么怜香惜玉之人,也并没有给她特殊的脸面,当着碧檀的面就发作了一通,弄得李氏脸涨得通红,双目盈泪,委委屈屈地下了炕,幽怨地瞟一眼胤禛,却见胤禛已经收回目光放到折子上,只能心中暗恨,娇娇弱弱地告了退,一边脉脉含情地望着胤禛,一边还不忘抒发心意,“奴婢听爷的,定会好好照顾弘昀,爷一个人在外,也请多保重身体,奴婢和弘昀,就在家等爷平安回来。”
碧檀差点没笑出来,到底性子稳重,知道不能放肆,忍住了,却还是憋得辛苦。
待李氏委委屈屈地退下去了,胤禛才转向碧檀,口气一如既往地平淡冷然,“连谨都准备好了?”
碧檀回道,“公子一切已准备妥当,只是想着若贝勒爷要坐那辆马车,自然不敢让贝勒爷用那些民间简陋之物,最好是把贝勒爷寻常用惯的贴身衣物器皿先行安放好,故遣奴婢来请贝勒爷示下。”
胤禛点了点头,表面淡定无比,对于风华这般细节都为自己想到,心中是十分之满意,再想起当时风华给他使用的那些闻所未闻的东西,不由得心动——这可比他寻常用的东西都稀罕。
“你去找苏培盛,衣物由他负责,其余便让连谨准备便是。”
碧檀听了有些诧异,不过还是恭恭敬敬地应下了。
转眼便到了出发的日子,这次因有风华陪同,王露便留在了京城,替胤禛留意京城的动静,十三爷胤祥一向是被康熙带在身边的,也不和胤禛等人同路。
风华当仁不让地成了胤禛的马车夫,好在早早和默默都是开了灵窍的,只要吩咐下去,它们自己就可以辨识路途,遇人避让,遇坎绕路,遇到十字路口也知道停下来等候吩咐,车速保持得很是平稳,却不用风华费什么神,只是做做样子罢了,胤禛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是什么都没说。
这次与胤禛同行的除了七阿哥和十六阿哥,还有几名工部户部的官员,由于明确知晓康熙就在他们身后,又有个铁面无私的冷面阿哥跟在身边,也无人胆敢偷懒,俱是快马加鞭,恨不得一日就飞到了江宁,赶路倒是十分积极。
实际上,此次前去江宁,除视察与钱塘江相连的滨江,更重要的却是沿途视察黄河河工,此次比往年更加受朝廷重视,却是因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始贯彻实施康熙的命令,康熙当初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曾对诸臣说:“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河底浚深,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兴化、盐城等七州县无汎滥之患,田产自然涸出。若不治源,治流终无裨益。今黄、淮交会之口过于径直,应将河、淮之堤各迤东湾曲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不致倒灌矣。”
先不说张鹏翮本人的官品如何,但在治河上,他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他首先拆除拦黄坝,深挖入海河道。旬日之间,河床深了三丈,宽了二十多丈,河水滔然入海,沛莫能御。
张鹏翮的举措,确实在康熙四十年底挡住了当年特大洪水的灾难,经受住了考验,而这一工程,在四十年初的时候,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要工程款到位,当地的官员不过分贪婪,也就没什么问题,而今年没有参与修建的钱塘江大堤,才是真正值得关注警戒的,这也是胤禛此行的重心在江宁而不是黄河的原因。
这一路,可以说是胤禛多年出差以来最舒心的了,他看似淡然从容,却是因为康熙对他的不良评价,逼得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性子,真正的他,却是个急躁又追求纯粹完美的性子,一旦差事到手,必定是雷厉风行,恨不得顷刻间就能解决,以往为了尽快办好差事,他从来不在路途上耽搁太多时间,总是急于缩短赶路时间,于是风餐露宿也不在话下,常常到了目的地,他都能瘦一大圈。
这一次就不一样了,早早和默默异乎寻常的神骏,以及马车本身超级出色的减震措施,使得马车行驶的速度完全跟得上单骑全速奔驰的速度,用在赶路上的时间几乎比他平时骑马还要少,而他自己舒舒服服地待在马车中,完全感受不到颠簸难过,甚至还能安安稳稳地批改些紧急公文,饿了可以吃到可口的热食,渴了可以喝到清新的茶水,马车里随时都保持着温暖如春,他只需披一件单衫,完全感觉不到外面的寒气,总而言之,这次的出差,让他感觉到了比在家也不差什么的舒适方便。
虽说四爷崇尚节俭,生活朴素,饮食简单,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愿意生活过得舒心点,毕竟是养尊处优的皇阿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绝对不逊于风华,虽然不要求顿顿都吃山珍海味,但是能喝上一碗热汤消除赶路的疲惫,能在困顿的时候睡上松软温暖的床,那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啊!
至于这些超出常理存在的东西风华到底是从哪弄来的,以前的四爷还会去好奇,质疑,甚至猜忌,而现在的四爷,压根问都不问,风华也不打算解释。
四爷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多疑小心眼,从不轻易去信任一个人,哪怕是把人祖宗十八代的历史都翻了出来,他也很难给你哪怕一茶匙的信任,在出现疏漏的时候,他就会立刻翻脸,睚眦必报,绝不给人翻身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有魄力的人,一旦真正把你纳入心中,哪怕你做的事情再匪夷所思,他也只会默默地看着,绝不去猜疑防范,给予了你最大限度的信任和包容。
就如同现在,哪怕风华刻意在他面前使用太阳能充电器,用电磁炉做饭,他也能视而不见,只等安享风华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
风华在试探了又试探以后,终于决定放弃这种幼稚的行为,没有必要了,如果一向疑心重小心眼的胤禛能对她放纵包容到这个地步,眼里心中都是全然的信任,她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全心全意地帮助他?
若说以前她决定帮助胤禛,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胤禛的帝王命格来积累功德,一方面是她过得太过无聊想好好地入世修行一把,那现在的她,就开始真心想要帮助胤禛这个人,得到他想要且应该得到的东西!
☆、第五十四章 微服私访
南下的路上并不十分顺利,车队逐渐临近黄河两岸,胤禛的心情也由先前的平和舒缓变得沉重——路上开始出现成群结队、扶老携幼的流民,尽管还没有传出水灾的讯息,可黄河附近的百姓已经怕了,每当这个时候,都不得不怀着不舍和悲哀的心情地背井离乡,希冀在将要来临的天灾面前保住自己一家的性命。
跟随胤禛首次出门的老七和十六也心情沉重,原先因为终于可以出门办差还有些兴奋交加,如今就只余下迷茫了。
沿途田亩中的冬麦绿油油的,预示着一场好收成,可与之相反的是,随处可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更有头插草标的干瘦孩童,目光呆滞,神情麻木,仿佛喜怒哀乐都从它们的身体里剥除,余下的,唯有生存的本能。
这就是所谓的康熙盛世,如果不是亲身走遍大江南北,风华真的很难相信,史书上不逊于贞观之治喧嚣繁华的“康熙盛世”,背后居然会是这般惨淡凄凉的情景,真正生活在这个时代以后,风华才真实地感觉到清朝统治与唐朝明朝统治最大的不同——异族统治。
也许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训,清朝统治者对外一直是宣扬“满汉一家”,并且录取汉族士子进入朝廷,充任官员,可无论表面上是多么漂亮,这也只能蒙蔽无知之辈罢了。
一边说着满汉一家,一边又把汉族当做二等公民,肆意盘剥,时时将满族的利益凌驾于汉族之上,甚至朝廷中的满汉官员都是泾渭分明,在一个国家中,对治下百姓实行这样的两种政策,也难怪贯穿整个清朝的农民叛乱、汉族反抗等等,从来都不曾停止过。
这真是一个讽刺。
在风华心中,对康熙的敬仰敬佩一路降至史上最低谷,作为一名帝王,他是成功的,他将平衡术玩得炉火纯青,中央集权在他手中几达巅峰,但作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远没有他的继任者务实,他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丰功伟业,却没能让百姓摆脱贪官污吏的压榨,过上真正太平安稳的生活。
请苏培盛给同坐一辆马车的老七和十六送去了饭菜,风华端出她和胤禛的份,放到桌上,胤禛这才放下看了半天的的公文,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盯着晶莹的白米饭,忽然问道,“蓬莱山庄可做粮食生意?”
风华一愣,立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