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40-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对政治不太感兴趣。可以说他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日后内阁的主要话语权肯定还是黄福手里。
在新一届的内阁名单上,黄福被任命为国务卿,虽然距离总统的未来还有一小段距离,但只要熟悉澳洲政治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肥差,也同时是最具有潜力的位置。
内政部,教育部,司法部,等都是激进派成员。国防部和外贸部以及国土安全部没变之外,其余部门的负责人都有变化,这一次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外交部长的位置换上了激进派人员。
至于保守派的领导人老吴的去处也已经定了。农业部就是他的归属。
这次人事上的变动,可以说是自穿越以来变动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大选,激进派已经与军队达成扩军协议。会加大力度支持他们的扩军,为开阔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优良的保障。
激进派需要扩张,扩张便需要军队的保驾护航。同时他们的扩张政策也是符合军队里一批扩张主义所提倡的大国沙文主义。
这次激进派上台,军队里首个收到好处的就是,海军,据说黄福已经私下透露将会在今年四月拿出六十万元对海军舰船的建造和维护,虽然钱不多,但在如今这种经济情势下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实属不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项基础设施的修建都需要大量资金。
可见新一届政府对于扩张的决心,绝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绝对是动了真格的,要不然也不可能一上台就首先拨款给军队,即使要干预大明事务,现在也不是时候。
激进派的上台,一些政策还没有实施出来就已经开始流传了开来,尤其扩大生产加大国民收入这个消息,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是最具诱惑的,因为普通百姓想的只是怎么提高收入,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收入提高了自然生活也就好了。
老百姓是没有那么多考虑的,而且他们也不会在乎谁上台,只要日子越来越好就行。
正式的交接时间定在了2月中旬,因为新老一届内阁都需要一个磨合期,所以黄启水与周爱国商量,最好是提前两周让新内阁成员参与到政府的事务中来,这样有利于新一届政府的工作。
既然都决定已经退出政界的周爱国,自然大方的同意了,虽说两百有争执,但毕竟在很多地方大家的目标还是相近的,而且大家还必须为接下来的事情做全力准备。
李自成的进京,后金的入关等都是急需解决解决的问题,以及驱逐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
接下来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澳洲历史上最为忙碌和关键性的一年,因为澳洲的出现,蝴蝶翅膀的挥舞之下已经不是原本那个所熟知的历史世界。
大选的投票结束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庆功宴,几个月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下,这对于黄福来说绝对是一件最为高兴的事情。
这几个月来他为了大选,做出的努力所有人都能看到,东奔西走还要处理自己生意,用工作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战斗满满的,从黄福的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人的**一旦被唤醒的可怕,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人到中年的黄福也是蛮拼的,就连赵世杰和刘云这些年纪相对比他小的人都没有那么拼。
不过老黄也给激进派里的年轻人上了一堂课,让他们知道要努力,不管有大胜券,都要全力以赴。(未完待续。)
第487章来降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就在澳洲大选落下帷幕的同时,发生在大明的局势也已瞬息万变来形容最为不过了。
李自成新胜,占领西安后,在一帮手下的簇拥下,登上了帝位,正式建立大顺朝,这个消息传到京城自然是让崇祯愤怒不已,一方面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一方面命令大同等地的军队做好出战的准备。
但这道命令就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了音信,虽然眼下大明的军队还有几十万人,可是真正能够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作战的恐怕只有山海关的关宁军可以与之一战。
大同等地加起来的几十万军队,看起来是非常大的数量,可是真正实力如何,就连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们都不相信,要是实力强悍也不至于一败在败。
更让人可恨的是,前方统军的将领对朝廷的旨意不回应,朝中的大臣们对于李自成的到来已经在做准备,这些读书人对于辞旧迎新虽说没有做的明显,但是暗地里的商量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东林党人一方面在朝堂上打压对手,一方面确是和关外的后金以及李自成的大顺军秘密联系,企图在李自成的大顺军入京后再次保持自己的地位。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和李自成身边缺少人才和读书人有很大的关系,东林党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只要新朝建立,必定是要重用读书人,可是他们没有想过,李自成这家伙是一个农民起义家。
他攻打下一座城市和土地便宣布免除三年赋税,这个政策虽然好,但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很大经济危机,先不说他的庞大的几十万军队依靠什么去养活。还有占领地内的官员俸禄的支出等。
有时候不得不说,李自成的想法其实有过太理想话,虽然依靠这种方法可以拉拢人心,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致命的伤害。
为了筹集军饷,李自成颇有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情怀,只要被他抓住的官员都会逼着交出金银作为军饷。甚至有时候说使用的手段之残忍。
但即使是这样,东林党对于他还是抱有很大的幻想,毕竟自己是读书人,这家伙要治理天下,就必须要用读书人,你在怎么打仗都没用,没有读书帮你管理,出谋划策你就是一个莽夫。
带着强大的自豪和自信心的东林党们频繁的与李自成接触,双方甚至商量一旦闯王入京如何迎接的地步。
这些人吃里扒外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即使崇祯i听到一些消息,也不敢轻易的动这些人。
天下人什么人最得罪不得,这些读书的嘴可是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主,你要是给他们来意什么罪名,立马就能给编制出一个什么理由。
读书的除了嘴巴厉害之外,就是写文章最拿手,而且这一时期的东林党很是团结,你敢治罪他们能把你骂死。
历史上的大明亡。和东林党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崇祯自己作死。原本以宦官集团为一派的和东林党形成相互制衡,他一登基直接来了个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这不是正好和了东林党的心意吗。
没有了制衡,对于帝王来说就非常可怕了,古代的明君基本上都是懂得如何玩制衡之术的,只有两派人不断的争斗。最终皇权才会最为稳固,因为他们双方都需要皇帝的支持,这个时候皇帝的支持就非常重要了。
所以崇祯是自己作死有很大原因,除了这个之外,就是碰到小冰河时期。遇到粮食减产,几种原因加在一起,大明也就自然亡了。
历史上李自成能快速进京的原因还有一个,大同宣府,居庸,阳和等镇几十万大军的投降给了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带着大军浩浩大荡的杀入了京城。
如果李思思上,这几十万人可以有效的抵抗一阵,或者是遇到一个名将,李自成想要入京可能还真的没那么容易,只要他不入京,吴三桂也就不会反叛投靠后金,大明也就能继续得以延续。
但历史就是历史,曾经穿越众里有人提议过是否可以在这几个关键点将几位总兵和将领杀了,以此延续大明的寿命,可是没有得到通过,原因在于没有一个合格统兵将领,即使这几十万人不投降最后也会投降,光靠杀几个人是不够的,而是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太弱了,又缺乏一位强有力的统军将领,自然是投降。
其实李自成一路走来可以说挺顺风挺顺水的,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太大挫折,这也是为什么他手底下人认为是天命所归,应该进京的主要原因。
在加上各路大明的总兵游击等的投降,给了他们更大的信心,唯一感觉受到了阻力不容易的时候是,遇到了周遇吉,同时面前方还有几十万人的军队在等着他,第一次他感觉到如果朝廷的军队都这么顽强抵抗,自己是否能够入京。
就在他犹豫不觉得时候,与他一样想法的另外两位大明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通亦二人也在思考何去何从,说着的这可是关系到身家性命,而且最重要是荣华富贵,如果自己这个时候投降新朝建立,自己就是有功之臣。
眼下李自成势大,几乎一路走来投降者甚多,就能说明一切,不头像肯定是不行的,继续抵抗肯定也不行。两人一合计干脆就降了,反正迟早这天下都是他老李的,老朱家气数已尽,自己这个时候头像也不算什么背信弃义有负圣恩。
既然打定了主义投降,二人自然是要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洗脑说服自己,不然心里肯定会说不过去。
二月初姜王二人派出使者送去降表,并且开城门欢迎李自成,正式的投降大顺,这个消息一出不但震惊了京城,同时各地的总兵游击也开始更加关注起局势来,一旦这两地的总兵投降也就意味着进京的路线如无人之地,在也没有大规模的军队能够抵抗。(未完待续。)
第488章入京
姜王二人的投降,让北方的局势瞬间发生了变化,原本还在思索是否出兵回援京城的吴三桂,立马改变了主意,以后金进犯为由,回复了崇祯。
崇祯等一干大臣,在看过回信之后,不但没有治罪于吴三桂,还夸其深明大义,这个时候走不得,一走就会让后金趁虚而入。
其实东林党的那帮子伪君子们,已经猜到吴三桂不会回京,眼下各路总兵皆投降缴械,他吴三桂难道会一根筋的答错走到底,这种事情是绝不会发生的,甚至可以说吴三桂就是在等一个机会,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
只要能李自成能顺利入京,这个机会就会到来,东林党人又何尝不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他们也在等待李自成入京,好继续保持自己的高官后路,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李自成最后会把他们杀了。
顺风顺水的李自成大军终于要入京了,作为另一股强大势力存在的张献忠却是突然攻破成都,进驻巴蜀,自封为大西王,建立历史是上的大希望王朝,这到是可历史的上时间有些出入,不过相差并不大。
穿越众眼看因为自己的到来导致时间上的事件的变化,也更为关注起大明来,因为李自成已经宣布进京。
这个消息一出,崇祯并没有感觉到害怕,而是轻捏的笑闯贼异想与天开。
不管是李自成异想天开还是怎么样,但他入京已经再无阻力,加上吴三桂的观望,将会直接导致大明的提前灭亡。
虽说此时投降的趋势一片倒,但是南方此时还是相对平稳的,并没有出现什么过大的波动。历史上后来几个几个被拥护为皇帝的朱家王爷还没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朝堂之上仍然是争吵不休,此时东林党人可以说已经完全将筹码压在了新朝上,期待着李自成的进京给他们加官进爵。
不过李自成在收编了姜王二人的部队后,并没有立马进京,而是对部队进行了一番整肃和补员,使得人数超过了五十万。
号称五十万大军杀入京城。并派人给崇祯写去了一封信,让他遵从天意,退位让贤,以免百姓受苦。
崇祯自然是不会退位,而是骂闯贼无耻,以及那些投靠李自成的家伙贪生拍死,一面又在次征召敢战之士。
说是征召,但没有钱的崇祯根本召集不了人,即使有热血青年愿意加入。但最终也会因为没有武器而最终不得不得放弃。
想要从那些东林党大臣们手里募捐,简直想都别想,崇祯即使自己一天吃两餐也不够再次招募新军。
眼下各镇的部队是根本不可能用了,这些人在战场上不来个倒戈相向就非常不错了,更何况是这个时候。
为了让将士们努力抵抗李自成,崇祯也算是下了血本,各种口头的封赏已经毫吝啬,这种口头不用实物的东西。只要能让他们卖命抵抗就非常不错了。
不过即使这样,但还是没有多大成效。那些统兵的将领似乎已经看准了大明的气数已尽,自己在这么跟着耗下去便是死路一条,就在姜王二人投降不久,接着又有几镇统兵和县衙知府带着人投靠李自成。
局势越发对崇祯不利,也让身处南方的沈犹龙感觉到了不对,两广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一旦北方发生了不好的变化,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南方一定会陷入到一场短暂的混乱,自己看来是要做好提前准备。
新军招募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尾声,目前正在体能训练。而另外一项工作也在进行中,就是税务改革的制度,目前算是得到了大部分的商人支持。
一周前,张天文通过领事馆给沈犹龙准备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是提醒他要做好准备,李自成很可能进京,到时大明的天下将会陷入到一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