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

第2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2章

小说: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35)
读《经典常谈》(45)
《国文教学》序(51)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56)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64)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74)
认识国文教学(8)
中学国文教师(91)
大学一年级国文(98)
中文系——致教师书之八(106)
国文常识试题“(110)
讲解(112)
再谈讲解(116)
中学国文学习法(120)
改变字风(132)
认真学习语文(137)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147)
去年高考的语文试题(159)
重印《经典常谈》序(162)

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166)
小学高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168)
《开明国文讲义》编辑例言(169)
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171)
谈识字课本的编辑”(173)
关于《国文百八课》(177)
谈语文教本—《笔记文选读》序(182)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序(188)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乙种》序(190)
《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编辑例言(192)
《开明文言读本》编辑例言(195)
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199)
《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205)
《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212)

《文章例话》序(212)
文章例话(选录)(228)
《背影》(朱自清)(228)
《浴池速写》(茅盾)(233)
《现代建筑的形式美》(丰子恺)(236)
《分头努力》(韬奋)(239)
《北平的洋车夫》(老舍)(243)
《包身工》(夏衍)(248)
《看戏》(鲁迅)(252)
文艺作品的鉴赏(257)
未厌居文谈一(273)
《孔乙己》中的一句话(273)
略谈韩愈《答李翔书》(276)
责己重而责人轻(范文选读)(279)
读《五代史二伶官传叙》(288)
读《飞》(390)
关于《读<;飞>;》的一封来信和答复(311)
读《史记叔孙通传》二(320)
读《凤波》(327)
揣摩(339)

对千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344)
作文论(352)
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391)
作自己要作的题目(395)
“通”与“不通”(399)
“好”与“不好”(444)
写作什么(410)
怎样写作(416)
语体文要写得纯粹(422)
开头和结尾(425)
论写作教学(434)
以画为喻(444)
谈文章的修改(447)
谈叙事(454)
写话(454)
拿起笔来之前(458)
和教师谈写作(465)
先想清楚然后写一(465)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467)
把稿子念几遍(469)
平时的积累(470)
写东西有所为(472)
准确、鲜明、生动(474)
写什么(476)
挑能写的题目写(478)
要写得便于听(480)
“上口”与“入耳”(485)
“教师下水”(488)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491)
评改《当我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495
评改《最近半年工作情况汇报》(516)
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543)
评改一篇作文(556)
《文章评改》序(569)
端正文风——在新华社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的讲话(573)

文章病院(588)
杂谈读书作文和大众语文学(642)
语言与文字(695)
读《文言虚字》(648)
语文随笔(614)
拆开来说(616)
多说和少说(621)
谈搀用文言成分(628)
一些简单的意见(632)
语言和语言教育(636)
文艺写作必须依靠语言(643)
从《语法修辞讲话》谈起(648)
广播工作和语言规范化(654)
文字改革和语言规范化(658)
什么叫汉语规范化(665)
关于使用语言(672)
谈语法修辞(683)
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696)
谈谈翻译(698)
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744)
文风问题在哪儿(705
怎样改进文风(707)
改进文风(709)
说“之所以”(713)
六、语文教育书简(716)
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这个问题,读者诸君如果没有思考过,请仔细地思考一下。如果已经思考过了,请把思考的结果和后面所说的对照一下,看从中间能不能得到些补充或修正。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因此,中学阶段必须继续着小学阶段,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学习国文。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虽然抗战时期,书不容易买到,买得到的价钱也贵;但是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所藏当然有多有少)不是随处都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摘录:
……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
……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札记
一、“知”“行”之间的补充
1、叶老所说的中学学习国文的要求“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其实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这种必要型的体现,就是在效率上一定要高于小学,而且注重“运用”这是非常正确的。
2、叶老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是我高度赞同的,“知行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式,但一直以来在“知”和“行”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如何过渡。
从上面这两点来看,我所提出的阅读“知、解、体、用”与作文“知、思、悟、行”的思路是可以在原则上初步解决“知行”之间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的问题。
叶老的文章中把学习国文的目标,说成“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未免有些简单。这里面有两点没有说清楚:
一是国文教学是否只操练“阅读和写作”就行了?恐怕并不能这样简单,这种说法是传统的中国式评价,现在的课标也一样。却缺少实际的可操作性,所以把语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定位其实依然很宽泛,再往后应该有宏观的解决办法了吧?可惜,没有了,只有一点一滴的总结和设想,但人的总结和设想往往是具有理想色彩的,而教学则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不同,学生的不同,都可能让一个好的总结或好的设想落空。渐渐的老师们觉得只有教自己能把握的东西才有安全感,只有教教材的内容才有稳定感,他人的总结和设想再好,也敌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的一声大吼。
二是“习惯”其实并不能作为一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因为“习惯”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而教学是有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