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她的最爱。”
第27节:适当调低目标
在一开始制定目标的时候,有可能你跟王林丽一样,对自己实力有所低估,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发现自己可以冲击更好的大学,那么就适当调高你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对自己期望太高,那么也可以适当调低目标,这都是很正常的。
鲁迅弃医从文,先前学的医学知识可谓一无用处,但在日本学习医学的过程,对于他了解国际形势、接触西方先进思想、认识一批仁人志士,对于后来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功不可没。如果他不去日本留学,既成不了思想家,也成不了医学家。孙中山先前支持以变法改良中国,并上书李鸿章。失败以后,转而走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以及军阀篡夺以后,他又提出“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和苏联合作。他在行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近代历史第一人。
有了理想,就立刻付诸实践,又通过实践修正自己的理想,这就是鲁迅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之处。他们都放弃了自己曾经选择的道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向他们发问:“你们后悔自己最初的选择吗?”他们的回答是不难想象的。
在社会活动中是这样,对于那些研究自然科学理论的科学家们也是如此。一位署名castor_v_pollux的作者在新浪网上连载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中专门有一篇短文介绍了近代科学史上为了“证明”某个理论而进行实验,但最后却发现理论与实际不符合,最后彻底推翻这种理论,实现物理学突破的事例:
“近代科学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许多类似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意外实验。也许我们可以从拉瓦锡(ALLaroisier)谈起。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物体燃烧是因为有”燃素“离开物体的结果。但是1774年的某一天,拉瓦锡决定测量一下这种”燃素“的具体重量是多少。他用他的天平称量了一块锡的重量,随即点燃它。等金属完完全全地烧成了灰烬之后,拉瓦锡小心翼翼地把每一粒灰烬都收集起来,再次称量了它的重量。
结果使得当时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按照燃素说,燃烧后的灰烬应该比燃烧前要轻。退一万步,就算燃素完全没有重量,也应该一样重。可是拉瓦锡的天平却说:灰烬要比燃烧前的金属重,测量燃素重量成了一个无稽之谈。然而拉瓦锡在吃惊之余,却没有怪罪于自己的天平,而是将怀疑的眼光投向了燃素说这个庞然大物。在他的推动下,近代化学终于在这个体系倒台的轰隆声中建立了起来。
到了1882年,实验上的困难同样开始困扰剑桥大学的化学教授瑞利(J。W。SRayleigh)。他为了一个课题,需要精确地测量各种气体的比重。然而在氮的问题上,瑞利却遇到了麻烦。事情是这样的: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瑞利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分离气体。一种是通过化学家们熟知的办法,用氨气来制氮,另一种是从普通空气中,尽量地除去氧、氢、水蒸气等别的气体,这样剩下的就应该是纯氮气了。然而瑞利却苦恼地发现两者的重量并不一致,后者要比前者重了千分之二。
虽然是一个小差别,但对于瑞利这样的讲究精确的科学家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为了消除这个差别,他想尽了办法,几乎检查了他所有的仪器,重复了几十次实验,但是这个千分之二的差别就是顽固地存在在那里,随着每一次测量反而更加精确起来。这个障碍使得瑞利几乎要发疯,在百般无奈下他写信给另一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Ramsay)求救。后者敏锐地指出,这个重量差可能是由于空气里混有了一种不易察觉的重气体而造成的。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氩气(Ar)终于被发现了,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惰性气体族的发现,成为了元素周期表存在的一个主要证据。
另一个值得一谈的实验是1896年的贝克勒尔(AntoineHerniBecquerel)做出的。当时X射线刚被发现不久,人们对它的来由还不是很清楚。有人提出太阳光照射荧光物质能够产生X射线,于是贝克勒尔对此展开了研究,他选了一种铀的氧化物作为荧光物质,把它放在太阳下暴晒,结果发现它的确使黑纸中的底片感光了,于是他得出初步结论:阳光照射荧光物质的确能产生X射线。
但是,正当他要进一步研究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天气转阴,乌云一连几天遮蔽了太阳。贝克勒尔只好把他的全套实验用具,包括底片和铀盐全部放进了保险箱里。然而到了第五天,天气仍然没有转晴的趋势,贝克勒尔忍不住了,决定把底片冲洗出来再说。铀盐曾受了一点微光的照射,不管如何在底片上应该留下一些模糊的痕迹吧?
然而,在拿到照片时,贝克勒尔经历了每个科学家都梦寐以求的那种又惊又喜的时刻。他的脑中一片晕眩:底片曝光得是如此彻底,上面的花纹是如此地清晰,甚至比强烈阳光下都要超出一百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元素的放射性第一次被人们发现了,虽然是在一个戏剧性的场合下。贝克勒尔的惊奇,终究打开了通向原子内部的大门,使得人们很快就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04年12月我在湖南长沙师大附中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这样问我:“现在讲学习方法的书很多,到底哪个更有用呢?”我告诉他,其实很多学习方法形式不同,精神实质却是相通的。如果你看了很多介绍学习方法的书,觉得都不错,但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那么,不要犹豫,立即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然后挑出效果最好的那一个。也许你会发现,所有的方法都不好,但这种尝试仍然有用,因为它会启发你创造出更有效更适合你的学习方法。这样的突破虽然无法跟前文的那些划时代的物理学变革相提并论,但你自己得到的好处可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养成了勇于尝试的习惯,谁敢说下一次伟大的物理学突破不能由你取得呢?
第28节:用行动寻找状态
四、用行动寻找状态
我们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没状态。”或者“我对此缺乏信心。”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高考可不会专门挑你“有状态”的那一天举行,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让“有状态”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学会用行动找到状态,用行动找回信心。
有的同学经常以“状态不好”作为偷懒的理由。他拿起一张试卷,草草的看了两道题,觉得好像都不怎么会,于是他告诉自己:“今天做题不在状态,不如出去踢会儿球,等什么时候有了状态再做。”
如果这样,你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状态”,或者“状态”总是在你不做题的时候来临。上了考场,你会发现,几乎每次都“状态不好”,因为你已经让“不在状态”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找到“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立刻行动。
一个野心勃勃却没有作品的“作家”说:“我有很多很多的好想法,但是我一直写不出象样的东西。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有灵感才行,这样才会提起精神去写,才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忱。”
说实在的,写作的确需要创造力,但是另一个写出畅销书的作家,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有了灵感才去写,那样根本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静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我还没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
行动本身会带来状态,不行动只会带来恐惧。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
有一位先贤曾经说道:“犹豫不决是魔鬼最喜爱的工作。”
要想“没有状态”的话,只需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有一次一个伞兵教练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让人难受的只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在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跳第二次,他永远当不成伞兵了。跳伞的人拖愈久愈害怕,就愈没有信心。”
三年以来,我讲课的场次上百场但每次开讲之前,仍然会感到一定的紧张。演讲的时间是早已确定的,我不能到了开讲的时候以“状态不好”而不讲。所以,在每场演讲之前,我都会讲两句笑话,首先是给听众振奋振奋精神,其次也是为了让自己进入状态。一旦我把这个笑话说完,我会变得非常轻松,后面的演讲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你害怕上课回答问题吗?马上就举手,你的恐惧便会一扫而光,万一你仍旧拖拖拉拉,你会愈来愈不想回答了。你害怕去找老师问问题吗?马上就拿起一道题,到办公室去问,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如果你现在不能鼓起勇气去提问,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会鼓起勇气去了。
总之,我们不要对自己说:“我现在没状态。”或者“我对此缺乏信心。”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高考可不会专门挑你“有状态”的那一天举行,我们唯一的办法是让“有状态”成为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学会用行动找到状态,用行动找回信心。
你想做一件事情而担心做不好?那么,现在就去做吧。
五、行动可以帮助你摆脱痛苦和压力
记住,行动比思想更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行动是医治悲伤的良药。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心情的变化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也同样成立: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影响他的心情。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这样说道:“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大多都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成开心的唯一办法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且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以及行动。”
戴尔·卡耐基这样评价詹姆士的这句话:
“这简单的小魔法真的有效吗?你自己去试试看吧!先在你的脸上堆起一个真正的微笑,放松肩膀,好好的深吸一口气,再唱首歌。如果不会唱,就吹口哨,不会吹口哨的,就用哼的。很快的,你就会明白威廉·詹姆士的意思……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的是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卡耐基又讲了一个自己所亲见的事例:
“殷格乐先生因为发现了这个秘密而能活到今天。
殷格乐先生十年前得了猩红热,康复后,却发现自己有肾脏炎。他遍访各地名医,偏方也都试过了,但却医不好他。不久,他又得了种并瑗症,他的血压上升,他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他的血压上升到二百一十四。当然情况很危急,他最好先安排后事。
他说:’我回家了,查了我的保险都还有效,我办了告解,接着陷入消沉。我把每个人都弄得不痛快。我太太及全家一片愁云惨雾,我自己也不能自拔。过了一个礼拜自怨自哀的日子,我对自己说:你简直就是个傻瓜!你可能一年内都死不了。为什么不让眼前的日子过好点?
我放松肩膀,挂上微笑,作出一切正常的模样。我得承认开始都是装出来的……不过我一直强迫自己开心年,结果不但对我家人有益,更帮助了自己。
首先我发现,我开始觉得好些了……简直像假装的一样好,情况越来越好,直到今天……过了我的死期好多个月……我不但开心、健康、活着,连血压也下降了!我能确定的一件事是:如果我一直让‘快死了’的想法环绕心中,医生的预测一定不会错的。相反的,我让我得身体有机会自愈,完全是因为我得态度改变了。‘”
第29节:关键就是假装快乐
在这个故事中,重病缠身的殷格乐先生本来是为了让家人快乐才决定“假装”快乐,但没想到自己真的快乐起来,而这种乐观的情绪又使自己身体变得健康,显然,这个转变的关键就是……“假装”快乐。
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伤心难过的事情,我们首先应该以积极乐观的事情去面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想开点”。但肯定有那么一些事情是没办法想得开的,至少在短时间内让自己想通是不可能的,只有感情完全麻木的人才会完全避免伤感。对于这种实在无法想通的伤心事,应该怎么办呢?立刻行动。也就是说让自己忙碌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等你忙完了手头的事情之后再来想想,你会发现心中背上的情绪已经消退很多了。
不可放纵自己的感情。悲伤有的时候就有点象滚雪球,你越是不克制,让它顺着山坡滚,它就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最后你根本无法让它停下来。
“工作是医治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