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战国征途 >

第543章

战国征途-第543章

小说: 战国征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尽管有一些有识之士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知道这种太平局面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等秦国灭亡其他诸国以后,齐国也难以幸免,但有这样见解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想要改变齐国的这种惰性思想,并不容易。

    在秦国吞灭三晋以后,齐国到是感觉到了一些威胁的气息,有点紧张起来,但随着高原击败秦军,又呈显出均势局面,于是齐国上下都松了一口气,又陷入了惰性中。

    另外代齐楚三国商讨组成的同盟,甚致合纵,秦国也洠в邢凶拧G毓谄牍柚昧舜罅康牡ㄈ嗽保⑶液筒簧倨牍母吖俸雷逵忻芮械慕煌虼苏庋南⒖陕鞑涣饲毓�

    而秦国当然不希望看到代齐楚三国组成合纵,于是也派遣姚贾、顿弱两人以秦国使臣的身份,公开来到齐国活动,并且还带着数千镒黄金的活动经费,破坏三国的同盟。首先自然是找到了齐国的国相后胜,送给后胜千镒黄金,请后胜设法,阻止齐国加入抗秦的联盟。同时还向齐国提出秦齐连横的计划来。

    “连横”是在战国中期,秦国为了破解东方诸国合纵而施行的对策,简单来说,就是和齐国结成同盟,使东西连成一条横线,将列国南北分割开。

    其实后胜本来就不赞同齐国和秦国为敌,一方面这几十年来,他从秦国那里得到的黄金超过了万镒,有道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和田克臧争权夺利,因此凡事田克臧赞同的事情,后胜当然要反对。不过田克臧的背后有代楚两国支持,后胜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韬光养晦,但在得到了秦国的支持以后,后胜立刻积极起来,和田克臧针锋相对,反对齐国加入抗秦的同盟。

    后胜把持齐国的朝政己有三十余年,在齐国根深蒂固,同党众多,在朝中的势力要远大于田克臧,因此顿时将田克臧给压了下去。不过田克臧毕竟掌握着齐国的军权,后胜虽然能在朝中压制住田克臧,但却无法彻底返倒田克臧。而在这个时候,齐王建的态度就成了关建,如果齐王建倒向那一方,那一方就会占到绝对的优势。

    但齐王建偏偏就是不表态,只是以同样的礼节接见了代楚秦三方的使者,但实质意义的话却什么都不说,而对后胜和田克臧的追问,也都是打哈哈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干脆称病躲在王宫里,后胜和田克臧也拿他没有办法。

    齐王建的才智虽然不高,但也不是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他才默许田克臧暗中和代郡、楚国暗中结好,并且以商业经营的名议,给代郡提供物资,为楚国的物资转运提供方便,支持代军对秦作战,但要和秦国彻底翻脸,齐王建还拿不出这样的勇气来,在公事面上,齐国却从来没有和代郡、楚国结成同盟的意思,依然保持着与秦国交好,与列国友善的国策。

    其实齐王建的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齐国在表面上仍然和各国交好,但在暗中支助代郡抵抗,只要代郡能够挡住秦国,也就可以保证齐国的安全了。

    结果齐王建当起缩头乌龟,各国的使者也没有办法,淳于博和张良商议决定,暂时离开齐国,先到楚国去一趟,如果能够先和楚国谈好同盟的事情,再回齐国来,或许能够给齐国施加压力,迫使齐国加入同盟来。而田克臧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长子田瞻随淳于博、张良一起出使楚国。

    楚国对于组成联盟抗秦的态度,明显要比齐国积极得多,这主要还是历史的原因,自从秦国经商鞅变法强盛起来之后,楚国就一直被秦国压着暴打,可谓是仇恨累累。虽然赵魏韩三国吃过秦国的亏并不比楚国少,但这三国偶尔还能找回一点场孑,赵国就不用说了,魏国在信陵君当政时,也曾两次打败秦国,而韩国虽然没有单独打败过秦国,但跟在赵魏后面,也捡过一些便易。

    只有楚国在与秦国的对抗当中,只有吃亏的,还从来没有占过一点便易,被秦国打得三易都城,东迁千余里,将楚国的发祥之地都丢了,就连国君楚怀王都被秦国所骗,自投罗网,客死在异乡,因此楚国人对秦国的仇恨,可真不是一点半点,和后世的巴以之仇,也不呈多让。在另一时空里,楚国被秦国所灭之后,还喊出一句“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口号。

    尽管在楚国也有不少亲秦的权贵世族,如昭、屈、景三族都主张和秦国交好,但却不敢明名张胆的提出来,因此与代郡联盟抗秦的事情,至少在表面上无人敢反对,在几年以前,亲秦的昭、屈、景三族只能以代郡势力,与楚齐联合,是欲借楚齐之力抗秦自保,并非为楚之利为由,反对和代郡结盟。

    但经过大梁之战、代秦之战以后,证实代郡完全俱备抵抗秦国的实力,这一来昭、屈、景三族也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劝阻楚王负当,拒绝组成三国同盟。再加上项氏一族的极力促成,因此淳于博和张良做为代郡的代表,来到楚国之后,也受到了楚王负当的热烈接待。

    不过提到将同盟上升到合纵,共同出兵进攻秦国时,楚王负当还是有一点犹豫,他到不是反对出兵攻秦,毕竟楚王负当也希望能够收复楚国的旧都,中兴楚国。不过合纵伐秦,也是一件大事,历次合纵伐秦,楚国都颇为积极的参与,一度还担任了合纵长。但合纵攻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就是因为参与合纵的各国各怀鬼胎,还有的扯后腿,楚国当了合纵长不仅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还吃了不少亏,不仅要担付大量的军费,还遭遇秦国的强烈报复。直到信陵君出世,组织了两次合纵伐秦,才取得胜利。不过那二次都是信陵君的个人威望和能力,并洠С裁词隆�

    因此楚王负当对于再次组成合纵伐秦,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主要是怕再吃亏,毕竟现在的楚国可经不起拆腾了。而昭、屈、景三族则是以齐国还没有同意加入合纵为由,力劝楚王负当不要轻易决定。

    当然,这样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代楚之间并没有领土直接接壤,必须要通过齐国来联络,因此如果齐国拒绝加入合纵,那么只有代楚两方组成的合纵,也就洠в卸嗌偈抵实囊馑肌�

    于是楚王负当招见代齐两国的使臣,表示只要齐国同意加入合纵,那么楚国也愿加入,但如果齐国不表态或拒绝加入合纵,那么楚国也不会加入合纵。而对楚王负当的态度,一力促进三国同盟合纵的项氏对此也没有异议。而是建议楚王负当再向齐国派出使臣,力争促成齐国同意,组成合纵。

    不过楚王负当对两国的使臣仍然十分礼遇,不仅以隆重的礼节代齐使臣离开楚国,同时还增送给他们许多礼物。

    一行人又回到齐国的都城临淄,而就在这时,淳于博和张良收到了代郡的消息,得知高原打算称王,因此现在两人的任务是要让齐楚两国承认高原称王,而组成三国同盟合纵,只能先放一放。

    于是淳于博和张良首先与楚国的使臣项栋商议,项栋对高原称王到没有反对意见,而且他认为高原早就应该称王了。同时也表示自己马上就回楚国去,说服楚王负当,向灵寿派出使者,庆贺高原称王。

    而楚国国内,对于高原称王的举动到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一来是因为楚国的文化和其他各国的文化有些不同,受传统影响较小,在春秋时代,楚国就己经称王了,因此高原称王,在楚王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二来是现在楚国有求于高原,毕竟只有高原才有能力抵挡秦军,楚国可不想在这些虚礼方面得罪高原。

    楚王负当立刻决定,派项栋、项梁兄弟为使臣,携带着国书,组织使团,出使灵寿,庆贺高原称王,并且还准备了大量贵重的礼物。另外还命令楚国的附庸小国都派出使者,随楚国的使团一起出行。

    这几年来,代郡的纸、书等商品也有不少流入到楚国市场,引起了楚国商人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楚国人对高原的传奇经历感兴趣,都想借这次高原称王的机会,到灵寿去一趟。因此有不少楚国的世族豪强都要求加入使团,到灵寿观礼。

    不过举行这些称王、即位的仪式大典,到场的人观礼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因此项栋、项梁兄弟也没有拒绝,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组成了一个超过千人的庞大使团。





第七七三章 合纵(下)

    不过高原将要称王的消息在齐国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齐国本来就是天下学者聚集的地方,而且齐国官府对言论学术一向十分开放,不忌言论,因此各种观点在齐国都可以发表,对高原称王的态度自然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反对,有人赞同,有人大骂高原,说高原是大逆不道之举,也有人盛赞高原,认为高原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当然还有人借题发挥,哀叹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反正是什么观点都有。

    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分成两大类,一但赞同,一是反对,反对高原称王的人,大部份都是儒家学者,其实这也并不意外,因为儒家一向就是传统和秩序的维护者,高原在代郡杀死赵王嘉,自立为武安君,在儒家学者看来就己经是叛逆之举,更匆论称王了。而且齐国本来就是儒家的发祥地,儒家的两位宗师孔子、孟子都是鲁国人,而现在鲁国的地方都己属于齐国。因此齐国自然也成了儒家学说的大本营。

    高原称王的消息一传到齐王,儒家学者立刻就炸了锅,有人招开演说,有人撰写文章,还有人上书齐王肂,一致谴责高原的称王之举,要求齐国拒绝参加高原的称王仪式,甚致还有人要求齐王建,全面停止和代郡的所有来往,和代郡彻底断交,更有人提出,齐国应该与秦国联手,维护大义,共同出兵,消灭高原。

    而相比之下,赞同高原的人虽然也有不少,在因为缺少像儒家这样一个大学派的集体态度,因此在声势上要比反对派差了不少。

    其实是国相后胜,抓住这个机会,大造舆论,一面攻击高原,一面又把矛头引向安平君田克臧,因为田克臧是一力主张和高原交好的人,高原称王不对,田克臧自然也不对。因此后胜在暗中指使儒家学者,连同一部份大臣联名上书齐王建,要求齐国明确表态,反对高原称王。

    面对着后胜的步步进逼,田克臧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立刻向后胜发动反击,虽然田克臧在朝中的势力没有后胜强,也洠в邪旆ň奂д呱鲜槠胪踅ǎ锟岁笆掷镆灿幸徽磐跖疲蔷褪巧倘恕�

    齐国的商业发达,居各国之最,商人的权势之大,同样也冠于各国,而这几年来,齐代两国的商业来往十分密切,代郡的纸、书、皮毛等商品在齐国极受欢迎,都是抢手货,商人们可不在乎高原称不称王,只要是能和代郡继续做生意就行了,当初秦国攻燕时,代齐两国的商业来往就断绝了半年之久,和代郡有直接商业关系的商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如果齐国真的断绝了和代郡的来往,那么可就损失大了。

    而这几年里,田克臧一直都为代齐两国的商业来往提供方便,因此和齐国的商人保持的关系不错,他请商人出面,支持高原称王,一来齐国的商人们还是要买他这个面孑;二来也是为了商人自己的利益,于是齐国的几个主要的大商家:端木氏、陶朱氏、田氏、管氏等等,一起出面,联合了百余名商家,联名向齐王建上书,要求齐国承认高原称王,并且向代郡派出使臣,庆贺高原称王。

    这些商人不仅拥有巨额的财富,同时也具有庞大的势力,由其深入民间,在齐国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就连后胜也不敢轻易和商人翻脸,因此商人联名上齐王建上书以后,顿时把局势给扳了过来。

    同时淳于博和张良两人也在齐国极积活动,针对高原到底该不该称王的话题,在稷下学宫一连参加了五场公开辩论,和儒家学者唇枪舌剑,引经据典的争辩。

    尽管儒家学者搬出孔孟的经典,来证明高原称王之举不对,但淳于博和张良却以史实为证,从楚国称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灭周室等等事实来证明,高原的称王之举是正常的,如果按孔孟的经典,那么此前的这些事情,也都是大逆不道之举。也让儒家的学者们难以反驳。

    虽然五场辩论下来,没能说服儒家学者,但确实是大大打击了儒家学者的势头,也让一些其他的学者改变了立场,至少不在反对高原称王了。

    不过他们吵得再热闹,最终还是要由齐王建来拍板定夺。而到了这个时候,齐王建也不能再躲在王宫里装糊涂,毕竟虽然高原称王还没有确定时间,但就在今年,也就剩半年多的时间了,齐国想躲也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