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大明金主 >

第135章

大明金主-第135章

小说: 大明金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良佐一听到书院两个字,眼睛瞬间就被点亮了。
  那可是书院啊!
  华夏早在夏商传说时代就开始修建学校了,彻底将“教育”理念刻印在基因之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诸子百家大兴私学。如此一直传到了宋朝,官学、私学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大明开国之初,尤其重视官学,将学校修到了每个州县,甚至连云贵、交趾都没有放弃——虽然后来交趾叛乱独立了。从对教育的重视而言,大明是绝对不愧于前朝历代的。
  随着国势日益强盛。百姓日益富足,私学再次兴起。私塾只是小儿科,私家书院更是遍地开花。各自传播自家学说,颇有些先秦遗风。因为书院的创始者本身不是单纯的学者,多有官员身份,所以书院从创建之初,就有了议政的基因。
  张居正去年提出十八字执政纲领,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省议论”。具体如何省呢?就是在万历七年正月展开的“毁书院。禁讲学”运动。
  如今距离省议论运动还有十年,书院仍旧散发着高端大气的金色光晕。
  虽然唐行的经济书院也挂着书院的名号。但是因为没有宗师大儒撑门面,所以只能算是一座大点的私塾。
  升湖书院可大为不同。首先,它建在郡城,这就要比唐行高出许多。其次,升湖书院的山长陈实是个举人,绝非生员挑大梁的私塾可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升湖书院的吉祥物可是徐阶啊!
  有这么一块金子招牌在,这座书院妥妥逃不掉江南王学重镇的地位。
  如果说经济书院是职业学校,那么升湖书院可就堪比国子监了。
  当然,就算升湖书院在高等教育上几乎碰到了国子监的天花板,却一样有附小、附中。
  诚如当日张元忭带张汝霖来松江的初衷:接受更多名师大儒的启蒙。其他人也有同样想法。尤其是孙鑛、刘热恕D昙陀胝旁硐嗬啵ハ乱灿杏鬃哟蹋匀灰此山こぜ丁�
  见识终究不是天天可长的,关键还是要夯实基础。所以升湖学院的附小就主教这些儿童,授业老师起码都是学识受到认可的举人、进士。如徐阶、陆树声这样的大宗师,偶尔也会给小朋友们讲讲概念,种下种子。
  至于生员,除非是名声在外,可以担当助教。否则只能在附中当学生,乖乖受教的份。至于大学部分,则是徐阶等宿老,对张元忭、孙鑛等后进优秀学子进行授课、讲学。
  这种规格,就算国子监都未必能做到。唔,陆树声本人就曾是南京国子监祭酒。
  徐元佐知道张汝霖那些少年基础扎实,天资又好,可以说从幼教开始就领先寻常孩童一步。加上自幼营养好,身心发育也要比寒家少年强许多。
  这些都是徐良佐的弱项。
  “升湖书院的同门之中,多有少年英杰之辈,你即便一时比不过他们,也切切不可自卑自弃啊!”徐元佐先给弟弟打了预防针。
  徐良佐却充满了斗志,道:“正是要一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徐元佐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胡言乱语什么?还教育之……你别叫人家教你做人就好了。”
  “咦?修身齐家,我不就是去学做人的么?”徐良佐一愣。
  徐元佐咳嗽一声:“哥的意思是,别被人小瞧、鄙视、欺负、最后变成只夹着尾巴的丧家犬。”
  “怎么可能!”徐良佐跳了起来:“哥哥也太小瞧我了,也罢,多说无益,且让我去教他们做人,哥哥自然就知道了。”
  徐元佐翻了个白眼,轻轻摩挲着弟弟脑袋:“最好是能跟他们结成朋友。人家家教也都不错。小朋友之间就算有个争执,或是你觉得人家瞧你不起,把心放宽些也就是了。谁还能真的结仇不成?”
  徐良佐道:“我懂,和气生财嘛。”
  “那叫虚心谦和!”徐元佐深吸两口气:“看你这副不懂装懂的样子,真想打你。”
  徐良佐连忙逃开,生怕哥哥付诸行动。他边跑边叫道:“娘!我要去郡城的书院啦!哥哥要送我去郡城的大书院啦!”


第256章 自家人
  徐贺虽然没有考出什么功名,却是读过书的。这就像是玩一个等级游戏,低等级玩家会对高等级玩家产生信任和仰视。现在他看徐元佐就带着尴尬的仰视。不管怎么说,长子在突然发力之后,一年内成功进学,而且还是双案首。
  虽然一家人坐在一起时,徐贺还是坐在首座,不过气场上却是徐元佐更强一些。
  徐元佐因为徐文静闹着要回家,心情不是很好,话自然也就少了。徐母为了活跃些气氛,又问起了书院的事,好像能够进升湖书院读书,功名就已经成了囊中之物一般。
  徐元佐知道买通郑岳作弊的事可一不可再,尤其是徐良佐的进度的确太慢赶不上,到底能不能进学还得看运气。如果良佐三年后能够下场,那成功率倒是应该挺高——青浦第一年复县,唐行就是县城,周围市镇的户籍未必能那么快移交,所以竞争对手会少一些。
  “你父亲年纪也渐渐大了,明年还是不要叫他去行商了吧。”徐母现在手头越来越松,都是徐元佐按月给的银子。三五十两银子对徐元佐而言只是指缝里漏下来的,对徐母而言却是一年的生活费用都够了。
  “父亲有什么打算么?”徐元佐问徐贺。
  “莫若,我家也开个丝行?”徐贺试探道。
  徐元佐微微皱眉,道:“莫若,父亲再把书本捡起来读书?”
  他的商业帝国是有自己安排的,让徐贺进来纯粹浪费资源。尤其现在徐元佐三个字在唐行十分敏感,若是叫人知道他涉足丝行,难免又是一场风波。
  佐哥儿当然不怕风波,只是现在实在分身乏术。资产管理公司的设想有先天缺陷,如今推广起来举步维艰。纯粹是在当锻炼新人积累经验,已经不指望短时间里能够推广了。
  相比之下,徐父如果读书,那就安稳多了。
  徐贺想了想,道:“去年蒙大郎多拿了货,一路上又顺利。销路也好,跟陆家分了之后还有六百多两。”
  ——那是因为我派人监账。
  徐元佐心中暗道。
  “莫若明年还是再跑一趟吧。”徐贺讪讪道:“许多年不曾好好读书,记账写信还勉强,博取功名实在指望不上了。”
  徐元佐并不介意徐贺的选择,但是看到母亲脸上阴沉,还是劝道:“父亲,如今家里不缺银子,您若是不读书,实在有些可惜。若说放得久了……其实捡起来也容易。大舅不也在松江么?他读了那么多年,跟没读差不多。咳咳……”
  徐沈氏飞了个白眼给儿子,颇不爱听。
  徐元佐用咳嗽掩饰了一下,继续道:“如今我恩师还是知县,父亲若是要考试,县试、府试都该是有利的。最后的道试,只要能够保持中游,也就能进学了。”道试黜落的人数不多。一般在三分之一。在松江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黜落的就更少了。
  能保持中间水准。生员是肯定有的,无非就是生员的级别而已。廪生属于优等生,增生是扩招,最次的附学生员类似委培生。不过政治特权都是一样的,廪生无非可以给人作保,再多拿点糊口的廪米罢了。
  徐贺想了想。道:“我家已经有你和良佐,为父等你们的封赠吧。”虽然略显得有些没出息,不过也能想见当初挫折给他留下的阴影。
  徐元佐觉得这事不能强求,就要作罢。徐母却觉得儿子说得实在太对了,不由发动狮吼功。劈头盖脸地训了上去。徐贺已然是夫纲不振,自己又是理亏——有钱不读书,到哪里都说不过去。
  徐家三个孩子很快就撤出了战场,静观父母对决。
  徐文静知道徐元佐过手的数目之大,埋怨道:“你也真是做得出来。随便借笔银子给爹爹,开个丝行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吧。看大人吵的。”
  徐良佐眨巴眼睛看着哥哥姐姐,只觉得离自己好远,却又有些迫不及待想加入其中。
  “爹那个人,还是没银子的好。”徐元佐撇了撇嘴:“家里不缺银子,他肯安生读书其实最好不过了。”
  徐文静知道弟弟说得有理,叹了口气:“终究是自己爹爹,没他哪来的你?”
  ——也是,这个时代也没隔壁老王什么事。
  徐元佐微微摇头,突然道:“姐姐,你今年都十七了吧?是不是该嫁人了?”
  徐文静脸上变得古怪起来,终于绽出一团红晕,羞怒道:“这是弟弟该跟姐姐说的话么!”
  徐元佐挥了挥手:“这有什么关系?人人都有这么一遭,羞涩什么?唔,姐姐有没有想过找个什么样的?”
  徐文静霍然起身,逃也似地跑了。
  徐元佐还想追过去,却被徐良佐拉住了。
  “哥,你也问得太直白了。姐姐一个大姑娘家,该怎么答你?”徐良佐笑道。
  徐元佐这才放弃了追上去的念头,道:“现在家里缺少帮手,若是姐夫挑得好,咱们家也能轻松些。”
  “你不会是要卖了姐姐吧?”徐良佐整张脸都团了起来。
  徐元佐气得又糊了他一后脑勺:“关键是人品!人品!我还需要卖姐求财么?!”
  ——唔,对,没人知道我还有十万两银子呢。
  徐元佐醒悟过来。
  这十万两银子正是他头痛的地方。
  这么大一笔现银,藏在库房没关系,一旦拿出来做事,肯定会闹得人尽皆知。如果有个姐夫可以挡挡还好,若是以自己的名义,分分钟叫人捅到徐А⑿旖啄潜摺K淙恍煸粝嘈判旖椎难劢绮恢劣谀敲辞常魏我桓稣H颂抵蠖蓟嵛室痪洌赫庖幽睦锢吹模�
  到时候如何解释?我黑吃黑勒索的黑老爷?
  转眼就会被拍死吧!
  人家肯拍,说明是真把你当亲人看呢!下到地府都没处喊冤。
  徐元佐轻轻敲了敲脑袋,听到母亲高亢的声音刺入耳膜,突然一个人影闯进了自己的脑海:表姐沈玉君!
  投资沈家的沙船帮!
  首先有利可图;其次身份羁绊,比与外人合作更加安全;最重要的是,沈家本就有三代人打下的底子,自己投资进去是锦上添花,不是一夜暴富引人觊觎。尤其是能够与金山岛开发的事呼应起来,简直一石数鸟!


第257章 洽谈
  在徐元佐一门心思建设自己的根基时,崇明沈家正面临最为艰苦的时期。
  八月底九月初,飓风侵袭台州之后犹不解气,一路碾压到了崇明。崇明虽然每年都要抗风,不过今年这飓风实在可怖,摧房拔树,暴雨如注,许多百姓因此受难。沈家自然也受到了牵连,损失不小,幸好底子厚,只要有船就能恢复元气。
  然而受难的百姓多有借沈家高利贷的,经此一劫,非但还不上款,还得找沈家周济。
  面对这种境况,有的人家不管不顾,甚至抢掠人口抵债,这便是所谓的劣绅。不过更多的人家还是要顾忌乡党情谊,顾忌家族几代人扎根于此的清誉。并不愿背上“劣绅”这么个恶名,所以沈玉君早早就离开了崇明,辗转南京、苏州等海内大郡,采购粮食、木材,以便重建地方。
  这看起来应该是朝廷做的事,但是灾害报上去未必能被认可,所以赈灾的主力还是地方大户。朝廷衙门大部分情况下是出来组织,叫人拿钱,所谓卖面孔。就与后世碰到了灾害,政府发动社会募捐是一个意思。
  徐元佐要见沈玉君的事,通过大舅沈本芜传递了消息。沈家人自然知道该去哪里找她,很快就回信,约了在上海见面。
  徐元佐先回松江检查了一下工作,旋即带着人赶往上海。他在城中还算胆子大,身后不过跟三五个人,一旦出城,非得带足二三十人不可。其中还有五匹快马做前锋探马,以免受到伏击。
  他本担心被人嘲笑胆小,谁知众人却是十分理解。罗振权更是直说:“当年最喜欢绑那些轻车简从的大户,也好教教他们:这世上不全然是温文尔雅。也有血雨腥风。”
  徐元佐不打算被强盗教做人,自然不会节省人力。当初他千里迢迢让罗老爹把人招过来,不正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制造他人危险的么?
  此番跟徐元佐去上海的是罗振权。他已经跟浙兵汉子融在了一处,与甘成泽分工,轮流跟着徐元佐。自从徐元佐上次交代说要收罗更多的家丁护院,甘成泽就将重心放在了新人培训上。跟罗老爹推进正宗的戚家军练兵法。
  众人一路到了上海城厢,尚未进城就见到了沈家的人。
  领头那人见过徐元佐,请他稍等,自己去找沈玉君了。
  不一时,沈玉君带着一队沙兵出来,看了看徐元佐身后跟着的浙兵,目光中也是光芒闪烁。
  “表弟此番急着找我,所为何事?”
  沈玉君就在路旁草地里命人扎了帷幕,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