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革命很是反对,毕竟他们主要是在城市呆久了,对农民、农民的概念很是淡漠,只会办报和发动学生,农民是发动不了的。
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次大会开到第三天就暂时休会了,百般无计的杨锐本想把这些不支持农会革命的人换掉,毕竟他们身上的书生气太浓了。即使想去做农民工作也怕是不行。但看到他们革命都极为热诚的份上,他又想了另外一个主意,那就是干脆把剩下的会放到灾区去开,若他们还是对农民运动不认可,那就换人或者靠边了。
1906年各地水灾都极为严重,春夏的时候,湖南那边就普降暴雨。恰逢长江泄洪,洞庭湖的水排泄不畅,发生两百年不遇的大水灾,近五万人被淹死,几百万人受灾;而后江南梅雨季节同样是暴雨,浙江、江苏、安徽也频发水灾。以徐州、海州、淮安三府为最重。更可怕的是,江浙一带因为商业经济发达,粮食自给不足,大米都是从四川、两湖等地输入,可上半年湖南受灾,大米输入有限,本地又是遭灾。几百万灾民无米可购,嗷嗷待哺。现在东北农垦公司已经在海州开了一处码头,每天拉着灾民往东北去,杨锐要去的就是海州。
既然是出租界,那就是要有掩护的,通过虞辉祖的关系,穆湘瑶从通商大臣兼红十字会会长的吕海寰那里,弄来几十套中华红十字会的文书。一行人就这么坐着装粮的船往海州而去。不过既然是货船,那自然就没有邮轮舒服,即便是杨锐也是把铺盖躺在粮食堆里,货仓里毛糙的麻袋让他不由得的想到小时候家乡的粮管所,他不由的感慨,即使过了一百多年,麻袋还是这样的麻袋。
“为什么这么香?”粮食堆中;程莐躺在杨锐的怀里,她现在把头发束了起来,脸上抹了碳灰,黑的很。不过脸上的灰黑和脖子上的雪白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杨锐很多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的去亲吻她,弄的她颈里痒痒的。
“是豆柏。菲律宾运过来的。”美国的棉籽油涨的厉害,很快就超过了价格线,菲律宾的榨油厂开了,贴着美国制造的人造黄油源源不断输往欧洲,而榨油之后的豆柏卖给当地的农民。
“豆柏?”程莐有些吃惊,眼睛瞪的圆了起来,她记得家里甘蔗园就是用这种肥料的。“这东西能吃吗?不是肥料吗?”她惊问。
杨锐不动声色,从麻袋的缝里挖出一点豆柏,塞到嘴里,边嚼边道:“现在那边都要开始吃人了,这个总比草根树皮香一些,也更压饿。再说沪上米价每石马上到十块了,这个拉来只要两块。”说到米价,杨锐又恶狠狠的说了句,“米商都该杀!”
“啊!”杀人杀过,吃人却没有见过,程莐有些花容失色,“真的是这样啊?”
“我也只是听说的,但是没有见过,不知道真假。”杨锐摸着她的脑袋安慰她道,不过说完便是摇头,再道:“这几年我算看出来了,在这个国家,没什么不可能发生。”
沪上晚间上船,次日又睡了一夜,待到天没亮的时候,便到了一个灯火斑斓的港口,此处就是以农垦公司救灾名义兴建的海州马腰新港,位置就是在后世的连云港港区,不同的是,历史上这个马腰港区还是民国晚期建的,而现在,有着无数免费劳力的灾年,修建港口只是规划、物料的事情。
货船靠了岸,陈广寿出去交涉了一会,诸人便上岸在港口简易的工棚里开了个短会,告知接下来的航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几个会员其实心里都是抱怨道灾区去,但看着杨锐和程莐还有章太炎三人带着头,没有人敢说不去的屁话。众人歇息片刻之后就上了一排运豆柏的木帆船,帆船往北几十里,再左拐进临洪河,行到半中午的时候才到海州外城北侧的新铺港,海州城处于水灾范围之外,县境各道又有清兵设岗威逼劝诱灾民回籍,一时间倒也没有看到成群成群的灾民,只见城北港区虽是茅草屋一片,但也是有些热闹。
航船在海州西面的通淮门驶入盐河,未行几里,便看到有十来个衣衫不整的兵丁在河岸上乱七八糟的或坐或躺,似乎在监督河边的几艘小船,这些小船不断在河面上捞着从上游下来的尸体,尸体在水中多日,泡的面目全非,一具具肿胀的不得了,见者无不侧目结舌。更吓人的是,这些尸体拖到岸上就堆在一起用火焚毁,尸臭和烟火味即使隔的极远都能闻的道。杨锐只觉得的被程莐抓的手猛的一紧,不过一会就松了开了。
对于杨锐和程莐等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是初见,但对船老大来说却很平常了。行过捞尸的关卡,每当有尸体撞到船上,他也是只是对天合掌;念念有词之后又开始挥动橹篙开始撑船。盐河是古漕河,唐初的时候开凿,历经千年仍在使用,河面大约四五十米宽,虽是初秋,水深亦有一两米。五十吨的木船行起来很是方便。船上过了一夜之后,第二日中午便到了沭阳。其实在老远的地方,杨锐就看到了农垦公司的绿色农字旗和沪上红字会的十字旗,天高云淡之下,两面旗帜在秋风中欢快的飞舞,很有一种惬意的感觉,不过在旗帜下面。却是着一望无际的黑灰棚户和棚户里衣衫褴褛、面无菜色的灾民。这些灾民排着稀稀落落的长队,正在十几个施粥点领饭,说是饭,其实就是豆柏。
“这里有多少灾民?”程莐问道,木船上无法安睡,她刚才在坐在豆柏堆上靠着杨锐的胳膊半睡,听到河岸上的人声便是醒了。
杨锐也不知道沭阳到底有多少灾民,只是看着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棚户。漠然道:“估计有七八万吧。”
“他们都有吃的吗?”程莐站起身,看着那些领饭的人们问道。
“这里的有。”杨锐还是漠然。整个江北几百万灾民,可不是农垦公司能救的来的。沪上盛宣怀在募捐的时候说‘每一两银可救一民命’,但灾区却不止江北一处,四川、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都有水患,灾民加起来千万不止。这还只是今年,河工不振。水土不保,防灾不利,从02年到现在,每年报纸上都有各种灾荒。真要赈灾不如赈国。
杨锐只说这里的有,那意思就是别的地方没有,想到那顺江而下的尸体和恶心的尸臭,程莐不再问了。
这边沉默间,却有人坐着小船上了粮船,带队的是早前见过的山东人陆挽,他之前在山东协助调查青苗会,七月底的时候,农垦公司转移到海州赈灾运人,人手不够便把完成第一阶段调查的调查组派到江北来。此有帮忙赈灾的意思,更有策划日后举事的的意思。
陆挽现在的装束和以前不同了,他不隶属红十字会,而是穿着农垦公司的制服,或是知道杨锐要来,他把上船之前把全身都用湿布擦了一遍,但尘土不再,污垢却依旧黏在衣服上面,再配上脏兮兮的头发和消瘦脸庞,更像是一个灾民。
“情况怎么样?”杨锐没有嘘寒问暖,而是直接问他具体的情况。
“报告先生,沭阳有四十余万灾民,我们正在全力救人。”杨锐的出现让早已疲倦的陆挽忽然有了一股劲气,他说话的声音刻意的提高,“只是粮食不够,怕是救不了那多人了。”高音过后,他的声音到了最后便无奈的低了下去。
“救能救的吧。”杨锐道。
陆挽在灾区待了一个月,对待生死早已麻木,只是道:“先生,前面再走就是清江浦了,皖南江北的灾民都聚在那,有数百万之巨,粮船过去危险的紧。上月,便是军粮都被灾民抢了。”
陆挽不说还不知道,他一说杨锐倒想起来委员会商议的时候,有提到灾民抢劫过境运军粮的船只。他讥笑道:“哪里灾民多就是要去看看,不然很多人对农民毫无印象。再说,”他看着跟陆挽一起上船的那些手持木棍的人,“你这不是带了兵吗?”
杨锐一说,陆挽便不好意思了,这些拿木棍的灾民都是他借职务之便用书上、报上看来的练兵之法练的,根本就不能算是兵,他不好意思的道:“先生,这哪能算是兵啊。”
“废话不多说了。你去前面带路,哪里灾民多就往哪里去。这一次去,就是要被灾民抢的!”杨锐死死盯着不远处的灾民营,斩钉截铁的道。(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九章夜谈
装豆柏的船队在沭阳稍作停留,便分出一小支逆流而上,往清江浦而去。同行的除了之前带队的陆挽,还有早先回江苏做徐宝山工作的费毓桂,他在江北多日,对于灾区很是了解,知道这么几船粮食往清江浦去,一定是被抢的。粮食不重要,但是先生和诸位代表的安危却是要极为要紧的,不过杨锐是铁了心的要让诸位代表见识见识草民的力量和草民的悲惨。费毓桂无奈,交待了船老大之后,派了一条船的农兵跟着,生怕有人受伤。
挂着农垦旗和红十字会旗的粮船行在盐河很是招惹人眼,出了沭阳不远便有人追着旗子跑,不过或许是因为饿的太苦,跑了一段这些人大多就扑倒在地,怎么也是追不上了。不过沿岸都有灾民,这赈灾粮船引得无数灾民前仆后继的过来,到晚上的时候,船老大不敢像昨日一样靠岸休息,趁着月色明亮,又是往前行了不少路,最终找了一块水宽的地方停船过夜,以待天亮再行。
“这可是要带我们来收吃苦的啊。”江西的代表邓文辉看着同一条船,满脸愁容的广东代表黄世仲,没心没肺的笑道。他混过会党,苦吃过不少,是以高兴的紧。
“大家都吃苦,我也愿意,就是这睡觉太不好睡啊。”黄世仲只是个办报的文人,对农民不熟,也没吃过什么苦。
“大家都是一样的睡,有什么不好睡的。”谢缵泰插话道,说着把从船舱里拿出来的棉被给了过去。
黄世仲接过棉被,还是道:“难道就不能睡到岸上去么?”
“岸上,哈哈,”邓文辉笑了起来,“船停在这里,你要是睡在岸上,明日一早估计就被灾民踩死了。我教你一个乖,明日若是碰到灾民抢粮,立马跳船游上岸的好。”
“那么吓人?”黄世仲犹自不信。
旁边四川的杨沧白也道:“这河面这么宽,那些人能跳的过来?”
邓文辉是见过湖南那边几个月前水灾的,见他们这些书生还是不相信,还是笑道:“你们不信明日看便是了,明日不成,后日一定如此。这船可是到不了清江浦的。”
他们几个在闲聊的时候,湖北的代表李长龄则正在向杨锐汇报湖北那边的工作:“日知会议案,牵连惕庵等数人被捕,所幸是日知会骨干都是教会信徒,张之洞心有顾虑不好处死,加之美国公使关注,这些现在只是被官府监禁,并未处死。我会以及日知会大部分的骨干都还俱在,是以仍可以作为运动学界、军界之基础。竟成先生在沪上所说的农民运动,我觉得很有道理,但农民运动毕竟是另起炉灶,现今的关系完全用不上,这样放弃实在太可惜了……”
李长龄四十余岁,湖北天门人,是湖北新军第八镇三十一标的营部书记。他长的是一副农民的相貌,日知会案发的时候清兵曾把他抓捕,但他辩称自己不是会党,带队的清兵见他貌似老农,便把他给放了。
“筱香兄,此次可是幸苦你了。”杨锐客气的说道,他对湖北不走农村道路没有意见,只是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得不把他也一起带过来。“湖北那边,从你的报告来看,还是从新军士兵入手的好,至于上层的军官,怕是运动不了的。”
“那就好!那就好!”李长龄算是松了一口气,“百姓乃国之根本,复兴会以民为本革命必当成功,更别说有竟成会长身先士卒,大家何苦之有?”
“哎。我是怕有些人认识不到百姓的重要性啊。”杨锐站在船头,水中倒映出一个微缺的满月,只不过,总有些尸首会从上游漂下来破坏这美景。“对了,筱香兄,武昌那边可以多建一个外围组织,然后把日知会以及其他会的人都拉进来,不然如此狭小的地方,大家都在活动,万一彼此误会露了风可是不好。”
杨锐所言正是李长龄所想,他道:“如实建立外围组织,当以什么为纲领好?”
纲领问题倒是杨锐没有想到的,虽然就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是使内中成员日后加入复兴会的关键。他道:“这个问题还是待回去沪上之后再商讨吧,武昌是九省通衢要地,马虎不得,日知会招募会员的方式很好,但还是要换着一些法子来的好。新军中那么多兵,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的,把他们分类之后再细细研究,总是能投其所好的,拉人不能只有一个套路。”
杨锐说的还是细分市场、目标客户那一套,在他看来,干革命两本书最要紧,一本是毛概,说的是斗争哲学,另一本就是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