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第二帝国-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意大利也认为他们加入同盟所做出的投入,并没有获得预想之内的产出。首当其冲的便是于1894—1896年间爆发的第一次埃塞俄比亚战争。在那场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中,德国和奥匈没有给予意大利以援助,害的意大利军队被一群非洲土著打得落花流水,停战赔款。丢尽了作为欧洲大国的颜面。平心而论,这根实际上本不关德国和奥匈什么事。整个欧洲又有谁能够想到,身为“文明列强”之一的意大利竟然会败给当地的非洲土著?尽管全民皆兵的埃塞俄比亚军队人数超过了10万人,较意大利1。7万远征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此前哪个欧洲列强不是用一支小分队就荡平了偌大一片殖民地的?即便是比利时和葡萄牙这种三流国家,别人在非洲也照样打下了一片让德国都为之眼红的殖民地盘!
而在巴尔干问题上,意大利的扩张脚步则被奥匈所竭力阻挡,这更加深了意大利对三国同盟的不满。随着法意关系的逐渐解冻、和英德关系的不断恶化(意大利高层有很强的亲英情绪,且他们每年所需的煤炭有60%都来自于英国进口),意大利便由同盟国逐渐向协约国方面靠拢,并在1902年和1908年相继同法俄两国单独达成了条约,被德国首相比洛怒斥为“不贞的荡妇”。到了最后,意大利则干脆在协约国所许下的重利诱惑下倒戈相向,对北面的昔日盟友奥匈亮出了刀锋。
虽然意大利军队战斗力“惊人”,经常刷新被俘人数比死伤人数多出10倍以上的世界纪录,以至于在后世流传着一句“3个师即可打败意大利,5个师便能占领意大利,而她的盟友却要花费40个师来保护意大利”的茶余笑柄;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这只砝码的站位立场,却足以在地中海区域内的博弈天平中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翻开地中海地图便可发现,意大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筒靴般的条形半岛陆地深深刺入了地中海内部,以南部塔兰托港口为基地的意大利舰队可以轻易威胁到地中海内的任何一条航道。而在东面,意大利这只靴子的“脚后跟”扼住了奥特朗托海峡,几乎将整个奥匈舰队都锁在了亚得里亚海里面。由于意大利舰队本身实力不俗,其立场站位对于德奥而言便至关重要:如果意大利能坚定站在同盟国这一边,奥匈的舰队就能够通过最窄处只有67km的奥特朗托海峡进入地中海,并与意大利海军一道将协约国的地中海局势搅得天翻地覆;然而一旦意大利投靠协约国一方,那么奥匈海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法意舰队面前将没有任何的作为,只能如历史上一样困守内海一隅,成为一支停泊在港口中等待生锈的“存在舰队”。完全掌控了地中海局势的协约国,甚至可以将部分精锐力量抽调到北海去协同大舰队的封锁,毕竟意大利想要封锁奥匈舰队进入地中海实在太容易了!
因此,在清英的地中海战略中,该如何拉拢意大利这个两面三刀的骑墙派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对奥匈海军的强化工作。
历史上意大利背叛同盟国的原因有很多,对英国的好感、对奥匈的愤恨、国王对德国的厌恶……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利益使然。在战争初期,德军于比利时和法国境内狂飙突进、协约国军队节节败退的时候,意大利便直接中止了同英法的谈判,准备等到巴黎陷落之时就立即作为同盟国的一员糅身参战。而等到马恩河战役之后,德军速胜无望,意大利则又恢复了同协约国的交流,并在两大阵营中来回摇摆,待价而沽。由于奥匈不肯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过多让步,而英法则向意大利开出了战胜之后攫取大量奥匈领土的丰厚诱惑,并向其提供了一笔为数不菲的大额贷款,直接促使了意大利的背叛。基于这一情况,知晓历史走向的清英也思索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便是促使奥匈和意大利就领土争端问题达成一致。一旦欧洲局势骤然紧张,奥匈则可以通过保证两国之间的争议领土在战争结束之后以全部或部分划归意大利的方式来稳住意大利,使其履行三国同盟的有关条款义务。只要德国提前对奥匈晓以利害,清英相信维也纳的决策者们不会为了边境上的那几块巴掌大的、且意大利人占据多数的领土归属问题而在战争中又多结下一个“强敌”。退一步讲,如果奥匈那群大国沙文的民族主义分子和歇斯底里的战争贩子们如历史上一般不肯让步,那么德国则可通过在其他地方的“开源”来满足意大利人的贪婪胃口: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众多法属殖民地都可以在战后划归到意大利的掌控之下。而就算他们像历史上一样对奥斯曼帝国的利比亚地区下手,德国也会竭力促使奥斯曼帝国向意大利妥协,以一个体面的方式将这片地区交予意大利控制。
除了这些战后实现的空头支票的利诱之外,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在战场上取得连续不断的进展,让意大利决策层认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将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只要德国能在战场上能够持续获胜,并呈现出明显有利的态势;那么即便是意大利高层再怎么倾向英国,其国王本人再怎么厌恶德国,那么他们也是不可能和实打实的利益过不去,站到摇摇欲坠的协约国一方去。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清英在很久之前就对威廉提出了在地中海组建奥意土三国联合舰队、迫使英国大舰队分兵的战略构想,德国对意大利的拉拢幅度远较历史为甚。此番比洛结束对维也纳的访问之后,便立即乘专列前往罗马同意方高层会晤,以加深德国同意大利之间的盟友关系。在德国的调解下,奥意双方已经就边界领土问题展开了谈判,一张囊括了几乎整个法国在北非殖民地的大饼也被比洛画在了意大利人的面前。如果不出意外,意大利将在这一位面搭上德国的战车,真正以三国同盟对抗三国协约。(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hugetiger的打赏~
第235章 竟然停战了
夜色弥漫,星光点点;皎洁的月光下,一列刻有霍亨索伦家族徽标的列车喷吐着白色的蒸汽,徐徐驶入了柏林火车站中。汽笛长鸣,舱门开启,一名身材颀长的青年缓步走下站台,而后登上了一辆早已等候在此的小型轿车,疾驰而去。
时隔半月,再度回到高楼林立的柏林,领略到维也纳华美建筑的清英已经对这些古板刚肃的线条没有任何的反应了。霓虹闪烁,晚风扑面;过不多时,一座恢弘壮丽的宏伟宫阙在楼重宇复中倏然出现。小车马力不减,径直入内,少顷之后,清英便站在了威廉那间熟悉的亮着灯火的书房跟前。拾阶而上,推门进入,随即清英便有些惊讶的发现,体型干枯瘦弱的施利芬竟然也出现在了威廉的房间里面。他正襟端坐,正和自己的便宜老爹在低声交谈着什么,口唇开合间,枯瘦脸颜上悄然浮现出些许凌厉之色。听得身后响动,施利芬微微偏过头来,当他看清了来人之后,单边眼镜下的浑浊眼眸中陡然绽放出一丝锐利的神采。
见到清英出现,威廉脸上露出一丝喜色;然而他很快便是想起了什么,骤然明亮起来的目光也变得渐渐平淡了下来。对于威廉和施利芬有些异乎寻常的表现,清英心中没够感到任何的讶异,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完全是由于自己前些日子向柏林发回的一份报告的原因。
此次维也纳之行,清英原本的打算是解决奥匈陆军内部的语言问题,顺道加速其海军的无畏舰进程。然而在与赫岑道夫会晤的时候。他却意外发现了奥匈军队内部近乎无法解决的严重症结。
在当下。即便是维也纳知道了动员后的军队会因为语言交流的问题而难以正常作战。他们也无法将其现行的奥匈军团的军队指挥体系推广到其他的少数民族中去,否则便会有发生动乱和国家分裂之虞。如此一来,奥匈帝国真正能够在战争中进行兵员征召的群体,只有德意志人、匈牙利人、以及少量忠于他们的捷克人等,其总量不超过他们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这个数量甚至比英国陆军和意大利陆军都还要不如。而实际上,奥匈即便是连这些人也不能放心招募!
由于其国内头重脚轻的轻重工业比例、以及严重失调的经济发展速率造成的悬殊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不少穷困潦倒的底层民众对哈布斯堡皇朝的统治。怀有痛入骨髓的怨恨之情。维也纳繁华富丽、纸醉金迷的灿烂绮景背后,也有着无数蜗居在桥洞和下水道中的流浪贫民,其贫穷程度和人员数量,都与目前的德国社会有着天壤之别。(ps:元首当年也是维也纳流浪汉中的一员)如果这些人被征兆入伍并发放枪支的话,无疑将是一股极端不稳定的因素,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因对现状的愤恨而化身成为爆炸的火药桶,对哈布斯堡皇朝的统治反戈一击。因此奥匈帝国陆军的实际战斗力,最多只有德国总参谋部先前设想的三分之一!
这么一个超级悲剧的消息传回国内,当场就让皇帝威廉和总参谋长施利芬呆在了原地,半晌都没缓过神来。尽管当年施利芬也曾注意到奥匈这个二元君主国的复杂民族组成。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他们的战争能力,但他却沉浸在他那份“坎尼战役式的行军”的作战计划的制订中。并没有对奥匈的情况有过多的深究,更没有想到这个因民族问题带来的这个战斗力下跌的幅度竟会有这么剧烈。奥匈陆军的悲剧境况,直接让他们在施利芬的心中从一个极富实力的股肱臂膀骤然跌落至二流的渣渣货色,同盟国一方所拥有筹码急剧缩水,再难于英法协约之间的博弈中保持之前的有利态势。
在奥匈陆军疲软乏力的现状面前,清英成功加速了奥匈海军的无畏舰进程的成果也就变得黯淡无光了。毕竟德奥同盟的主要战场仍是在陆地,奥匈海军就算声势造得再大,也要通过一系列七折八拐的间接作用才会对德国在战争中的形式产生有利影响。更何况法国也不是什么吃素的角色,虽然他们总体实力和德国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但高卢鸡表示在地中海收拾奥匈还是没有任何问题;之前法国海军的倾颓状况,全是因为奥贝及其新学派拥趸的胡乱折腾,使得他们点错了科技树才造成的。目前法国海军决策层已经回到了舰队决战的正道上来,凭借着他们远胜于奥匈的财力、造船力和当年世界第二海军的国内环境底蕴,打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舰队完全没有压力。
本来威廉的心情还因为近期德国新式战列舰的陆续开工而颇为欣悦,接到清英发回的这个报告之后,顿时就像在喝了一半的美味鲜汤中发现了一只死苍蝇一般郁闷恶心了。由是见到离开柏林半个月的次子再度出在在他面前的时候,脸上仍旧是一副爱理不理的表情;过了半晌,方才很不情愿的对面前这个始作俑者挥了挥手,让他落座在了施利芬的旁边。
“此去维也纳访问,你虽然在前一周的时间里都在和桑妮娅四处观光游览,极大的败坏了我霍亨索伦家族的形象声誉;然而看在你超额发现了奥匈陆军弊病的情面上,这次就暂不予以追究。”在清英抗议的目光中,威廉淡淡哼了一声,话语中满是不可更改的独断之意。说到这里,威廉脸上表情渐转凝重,徐徐道,“不过,你今天来得倒真是凑巧。就在十分钟之前,伯爵刚刚向我禀报了一件对德意志并不有利的消息。”
“根据我们驻圣彼得堡大使所发回的消息,俄国已经接受了美国政府的调停,宣布在满洲地区暂时停火,以同日本进行谈判。而日本方面也以出人意料的积极姿态回应了美国方面的斡旋,称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目前日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争端。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嗜血恶魔到仁慈天使的华丽转变。如果不是我深知小尼基和那群黄皮猴子的德性,我几乎都认为他们会手拉着手共同唱赞歌了。”威廉淡淡说着,眼中却带上了一丝嘲弄和失落之情。
“什么,日俄之间的战火就这么平息下去了?我半个月前起身前往维也纳的时候,他们不是都还在准备酝酿第三次奉天战役的么?”清英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呆了片刻,而后用满是难以置信的语气出声问道。
“的确,本来双方在满洲地区已经集结了超过100万的兵力,世界都在屏息等待着新一场电闪雷鸣般的惊天战役。然而一周之前的戏剧性转折却改变了这一切。” 坐在清英旁边的施利芬轻声开口,眼中光芒流转,而后在清英的询问声中,用他那独特的沙哑声音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他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