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1284章

国策-第1284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乌克兰沦陷与莫斯科沦陷的意义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当共和国军队推进到第耶伯河东岸的时候,欧盟还会稳坐钓鱼台吗?

暂且不说欧盟会不会参战,做个假设,即欧盟会参战,由此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特别是会对美国、以及美欧关系产生多大的影响?

要知道,美军还在俄罗斯帮助俄军作战呢。

也就是说,除非美军用数万名官兵打了一次酱油之后就打道回府,把俄罗斯的命运留给俄罗斯人,不然就不可避免的要与欧盟军队兵戎相见。到这一步,即便欧盟与美国都不愿意向对方宣战,也很有可能完全敌对。

当然,占据主动权的肯定是欧盟。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欧盟国家的领导人相信美国会战败,就会毫不犹豫的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宣战。

到这一步,美国的日子就难过了。

客观的讲,欧美很有可能宣而不战,特别是在美国特别克制、即尽量避免与欧盟军队在战场上遭遇的情况下,欧盟当局也不会迈出致命的一步。问题是,只要宣战,欧盟就没有理由不履行盟国义务。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只要欧盟答应提供港口,并且支持共和国海军舰艇在北大西洋上作战,就能使战争变得更加简单。说白了,要是让共和国的潜艇进入北大西洋,哪怕美国拼尽全力建造反潜战舰,其生命航线都会受到致命威胁,而且必然会因为丢掉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输掉战争。

由此可见,从战争目的上讲,美国与俄罗斯完全一致,即守住乌克兰。

差别就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

虽然俄军高层一直在叫嚣着发起战略反击,打过乌拉尔山,但是在具体战术上,俄军高层几乎都主张坚壁清野,固守每一条河流与每一座城市,用库图佐夫元帅对付拿破伦的办法来对付袁晨皓指挥的共和国大军。问题是,当今的共和国军队肯定不需要通过烧柴火的方式来抵抗严寒,也不需要以掠夺的方式来获得过冬的粮草。事实上,因为没有牲畜,粮草这个说法就不贴切。也就是说,坚壁清野的战略对阻挡共和国军队的步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共和国军队的进军行动变得更加顺畅。可以说,俄军高层这种言行不一的态度,正好反映出了俄罗斯的根本问题,即在全线崩溃的情况下,俄军需要鼓舞士气的口号,却不敢冒险发起反击。

与俄军高层截然相反,美军将领说得少,做得多。

在反击还是防御的选择上,从杜奇威到身处前线的美军指挥官的真度完全一致,即只有积极主动的反击,才有机会挫败共和国军队的下一次进攻,任何侥幸心理,或者逃避态度都丧失主动权,再次遭受惨败。

实际上,在6月的第一天,杜奇威就联系了契力亚科夫,并且告诉俄罗斯总统,应该积极组织一次目标明确、规模庞大、行动迅速的战略反击行动,牵制共和国军队,从而放慢战争节奏。

当时,契力亚科夫肯定满口答应了下来,只是没有兑现。

这也不能怪契力亚科夫,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俄军主力部队、即在战前组建并且成军的部队基本上全军覆没,仅有的几个主力师也在亚洲地区。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军队面前的几百万俄军,除了少数是再服役的退役军人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民兵、以及刚刚招募的青壮年。不管美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多少武器装备,也不管美国的军火有多么先进,这样的俄军,别说发起战略反击,能够呆在阵地上等共和国军队攻过来,并且勇敢的面对死亡,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显然,杜奇威也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没有逼迫契力亚科夫。

问题很明白,俄军是指望不上了,要想发动战略反击,就只能依靠美军。可是当时美国陆军在俄罗斯只剩下了4个师,这么点兵力别说战略反击,就连发动一场规模有限的战役反击都不够。当然,美国可以增兵,而且杜奇威也是这么做的。问题是,等到美国的增援部队到达的时候,发起战略反击的最佳机会,也就是第二轮进攻战役结束后,共和国军队进行部署调整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面对已经部署到位的共和国军队,别说反击,就算是正正当当的进攻也不见得能够占到便宜。

到这一步,杜奇威不得不放弃战略反击的想法。

当然,放弃想法,不等于问题就不存在了。谁都知道,共和国军队不存在美俄军队的那些问题,而且袁晨皓也不会在进攻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所以随着天气转暖,共和国陆军肯定会再次发起进攻。

不管怎么说,杜奇威肯定不会忘记,如果让共和国陆军抢先发起进攻,就算美俄军队全力以赴,得到的也是失败,区别只是多大程度上的失败。

对杜奇威来说,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化解危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积极主动的发起进攻,而且是抢在共和国军队之前发起进攻。

在杜奇威看来,如果能够精心策划,还有可能借此机会化危为机,夺回战争主动权!

第82章 大好机会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美军与2058年6月中旬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部署调动是由陆军参谋长布吕歇尔上将策划与组织的,但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轮调动的真正策划者是住在白宫里的杜奇威。

必须承认,杜奇威确实是一位军事才能非常出众的统帅。

调整防御部署的时候,杜奇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出人意料:向俄罗斯增兵。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杜奇威不但让布吕歇尔把美国陆军的精锐部队派了过去,还将出兵数量增加一倍。在俄罗斯成立东欧战区,将司令部设在莫斯科,前去担任战区司令的也是随同他参加过中东战争的陆军上将阿尔梅尔。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曾经担任美军欧洲战区司令、在2045年任美俄军事协商委员会美方首席代表、并且在2052年帮助俄罗斯起草了军事改革方案的施泰德上将更适合莫斯科的职位,但是考虑到施泰德的民族身份(德裔)、以及在俄工作期间与俄军闹出的事情,杜奇威还是把具有荷兰血统,而且办事更加稳健的阿尔梅尔派了过去。

暂且不说别的,仅仅这个人事任命就让人难以理解。

要知道,除了杜奇威与陆军参谋长布吕歇尔之外,阿尔梅尔是美军中东战区司令的最佳人选。因为前两者都不可能出任战区司令官,所以阿尔梅尔实际上是中东战区司令的头号人选。战争爆发前,阿尔梅尔就是地中海联合部队(由美国、以色列、土耳其与马耳他等四国出兵组建的区域性军事力量)的司令官,长期在土耳其活动(司令部就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非常了解中东局势。按照美军习惯,参战之后,阿尔梅尔就以联合部队司令官的身份行使战区司令官的职权。也就是说,杜奇威已经默认由阿尔梅尔出任中东战区司令,并且希望这位参加过中东战争的“老兵”能够在这块连接欧亚非的战场上取得骄人战绩,扭转被动的战场局势。

更重要的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替换阿尔梅尔。

众所周知,2041年的中东战争,美军一败涂地,特别是在北方战线上,美国陆军几乎输掉了所有本钱,反而是陆战队与以军主导的南方战线有点起色。即便不考虑美国陆军在这场被称为“败得最彻底”的战争中损失了多少优秀军官,参战的大部分美国陆军将领都受到牵连,布吕歇尔是在10年后才借扩军的机会在最后时刻晋升为陆军上将。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太多的将军遭到贬黜,布吕歇尔才在没有多少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于2055年出任陆军代理参谋长(受中东战争影响,直到这个时候,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位置都空着,要么由国防部长兼任、要么任命一位代理参谋长),并且在2057年初得到杜奇威支持,正式出任陆军参谋长。到战争爆发的时候,7个战区级司令中,只有阿尔梅尔是陆军将领,其他6个都与陆军无关。虽然在美国陆军中,仍然有一大批上将,而且从资历来看,在2054年才晋升为上将的阿尔梅尔确实年轻了一点,但是从经验与才能来看,确实很难找出一个比他更加适合中东战场的指挥官了。

杜奇威把阿尔梅尔派往俄罗斯,显然意义深远。

再从增派的兵力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相信,杜奇威打算在俄罗斯大干一场。

到6月30日,美军就向俄罗斯增派了4个整装主力师、用来补充在之前战斗中遭到重创的4个师的近5万名官兵、以及用来重新武装这4个师的全部重型装备。虽然补充兵员大都是新招募的“娃娃兵”,很多都是18岁到20岁的年轻人,而且缺乏训练,有的甚至刚刚高中毕业,所以这些补充兵员都得在俄罗斯接受为期数个月的训练,但是从这一行动看的出来,杜奇威的决心非常坚定,即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俄罗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美军新兵去俄罗斯接受战前训练,也是比较符合情理的。原因很简单,等到这些美国新兵具备基本的战斗素质的时候,俄罗斯已经迎来2058年的秋天,因此让这些美国大兵尽快适应俄罗斯的环境,特别是秋冬季节的寒冷环境,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很有帮助。也正是如此,美军将训练基地设在了涅涅茨自治区的伯朝拉河河口(北极圈内,而且远离北大西洋暖流,距离最近的城市有数百公里)。

相对而言,6月份只是小打小闹。

7月份,美军增援俄罗斯的行动才算进入高潮。

根据美国军方的记录,仅在7月10日之前,就有12支运送作战部队与专门为美军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到达俄罗斯。因为摩尔曼斯克的吞吐能力非常有限(虽然名义上是俄罗斯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但是年吞吐能力还不到2000万吨),即便随着夏季到来,阿尔汉格尔斯克也能接纳商船(该港冬季封冻,船只需耍破冰船的帮助才能进港),俄罗斯北方地区的港口仍然无法接纳这么多的船只,而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港口全都落入共和国手中,所以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船队都去了波罗的海。问题是,除了加里宁格勒之外,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只有圣彼得堡一座港口城市(确切的说,只在芬兰湾东部有一段长度不到500公里的海岸线,而圣彼得堡就位于芬兰湾的最东端),且吞吐能力也最多只能支持一支船队。受此影响,美国不得不出面帮助俄罗斯说服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是欧盟成员国,而且与俄罗斯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不可能向美国船队开放港口),让这3个与俄罗斯有着密切关系的波罗的海国家开放港口。

显然,要宣布中立的国家开放港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但是作为欧盟成员国,都享受欧盟的集体安全保护,即任何入侵这三个国家都是入侵欧盟,将遭到欧盟集体反击。如此一来,美国与俄罗斯都不敢拿这3个小国怎么样。作按照相关的国际法,只要不参与军事行动、不为交战方提供军事援助、不帮助交战方获取军事力量,即只要不对战争产生影响,国家间的正常交往不受影响,而且人道主义援助等旨在保护战争国平民的行为还得到了国际法的支持与保护。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借波罗的海3国的港口向俄罗斯运送粮食、药品、乃至工业原料等非军事物资,而将军事物资与作战部队送往俄罗斯的港口。当然,美国与俄罗斯都得为借用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而支付巨额费用。

当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与立陶宛向美俄提供便利,肯定让共和国非常不满。

早在年初的时候,即美国参战后,利用这3个国家的港口向俄罗斯运送物资,共和国就向欧盟与3个当事国发出了正式外交照会,要求3个波罗的海国家严守中立,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中欧友谊的事情,不然将为此承担一切后果。因为在接下来的第一轮进攻战役中,共和国军队摧枯拉朽般的歼灭了100多万俄军,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上千公里,甚至越过了俄军的乌拉尔防线,攻入了欧洲地区,所以波罗的海3国在物资过境问题上还有所收敛,一度只让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船只进港,运送其他物资的船只则被拒之门外。

受此影响,在做出出兵俄罗斯的决定之前,美国就加强了在挪威的军事存在(挪威是西约集团成员国,而不是欧盟成员国),还一度让第二舰队进入波罗的海,向欧盟与波罗的海国家施加压力。相对而言,俄罗斯反而没有向波罗的海3国施加压力,毕竟当时俄罗斯是大陆战场上的直接参战国,对欧盟成员国进行军事威胁,等于对欧盟进行军事威胁,也就等于与欧盟为敌。在一个敌人都嫌多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肯定不希望惹上第二个敌人,特别是一个强大的敌人。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远在万里之外,而美国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