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710章

燃烧的海洋-第710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趣的是,担任第三舰队指挥官的是尼克松少将。

别忘了,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还是准将的尼克松就是第三舰队司令官,而现在他已经是少将了。

指挥第五舰队的仍然是弗伦奇上将,他也同时是太平洋舰队司令官。

这个部署,足以说明美国海军的战略,以及美国海军对战局的判断,即中国海军将进军西南太平洋,所以美国海军把速度较慢的三支航母战斗群放在澳大利亚,速度较块的三支航母战斗群留在夏威夷。如此一来,只要中国海军进军西南太平洋,第三舰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退守塔斯曼海,等待第五舰队前来支援。从时间上看,第五舰队能够在五天内赶到,而第三舰队依托岸基航空兵,坚持五天不是大问题。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攻打西南太平洋,很有可能遭到美军夹击。

针对这个问题,龚继飞认为,应该首先南下干掉第三舰队,再杀个回马枪,干掉前来支援的第五舰队。

佟少云却持相反意见,即认为应该直接进军夏威夷,干掉第五舰队。如果第三舰队前来支援,就回头收拾第三舰队。如果第三舰队见死不救,则假戏真做,动用陆战队夺取某座岛屿。

显然,龚继飞的观点更贴近周渝生的主张。

虽然看上去,佟少云更加支持周渝生,即把重点放在夏威夷群岛,但是在本质上,佟少云并不反对打一场登陆战役。

事实上,进行登陆作战正是牧浩洋的主张。

不同的是,牧浩洋没有把登陆地点选在夏威夷,而是选在了所罗门群岛。

看得出来,四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

牧浩洋没有以权压人,而是进行了非常公开的讨论,并且非常重视其他人的意见,只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牧浩洋看来,把重点放在西南太平洋上,有一个谁也绕不过去的理由,那就是澳大利亚是对中国本土、以及东方同盟集团绝对防御圈构成直接威胁的头号因素,只有攻占澳大利亚,才能消除这个威胁。

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军事范畴,属于政治问题了。

当时,美军在澳大利亚部署了一千多架轰炸机与近两千架战斗机,还有数百架各类支援性飞机。也就是说,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空中力量,几乎相当于美国空军的四成,而且这里离中国本土也就只有三千公里。

虽然从二零五三年五月开始,美国不再对中国本土进行骚扰性轰炸,但是数千架美军战机没有闲着,而是开始变本加厉的轰炸东南亚国家,甚至长途奔袭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炸毁了一些军事设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东南亚与南亚盟国已经怨声载道了。

仅在七月份,牧浩洋就参加了十一次外交会议,向盟国外交官员说明战局,让盟国相信中国的战略规划是在保护它们的利益。

问题是,仅仅说大话,肯定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想稳住盟国,就得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比如消除盟国受到的威胁。

结果就是,在七月底的时候,黄瀚林曾经暗示牧浩洋,应该在西南太平洋上采取必要的行动。

有趣的是,黄瀚林没有把话挑明。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主要与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的进攻部署有关,即黄瀚林不希望西南太平洋上的战斗影响到大陆战场。说得直接一点,黄瀚林的意思,就是让牧浩洋采取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动,以便安抚东南亚与南亚国家。至于实质性的战略进攻,恐怕黄瀚林根本不会答应。

问题到了牧浩洋这里,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如果只是象征性的进攻,那就只有政治意义,没有军事价值。作为军人,牧浩洋最反感的就是让军人为了政治目的而流血牺牲,哪怕战争本身就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在战术层面上,也应该尽可能的使作战行动具有军事价值。如果仅仅为了政治目的,牧浩洋更愿意让空军挑重担。

明白这些之后,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想打一场什么样的仗了。

攻打所罗门群岛,肯定有非常显著的政治意义,因为这可以看成是中国进军西南太平洋的第一步,或者说是攻打澳大利亚的前奏。对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盟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行动,足以让它们相信,中国正在为盟国奋战,而且有足够的决心与毅力消除盟国受到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这也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军事价值。

不管今后是否通过所罗门群岛进军澳大利亚,美军都不可能回避,因为所罗门群岛是澳大利亚的门户,也是整个西南太平洋的门户。如果所罗门群岛被中国军队占领,中国舰队就能自由进出珊瑚海,轰炸澳大利亚本土,而且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中国战机能够更加便捷的轰炸澳大利亚。除此之外,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潜艇、哪怕是全电动潜艇,都能到塔斯曼海活动一个月以上,而塔斯曼海是美国到澳大利亚的战略航线的必经之路,每天都有数百艘船只通行。

可以说,只要丢掉了所罗门群岛,美军就肯定会丢掉澳大利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日本就在所罗门群岛鏖战一年多,最终在这里挡住了日本的扩张步伐。当时,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与中途岛海战,共同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

事实上,从美军的部署也能看得出来,美军会不惜代价守卫所罗门群岛。

要不然的话,美军没有任何理由把三支航母战斗群派给第三舰队。

更重要的是,从四月底开始,美军就在加强所罗门群岛的防御部署,到八月,美军已经在所罗门群岛上部署了六个陆战师,修建了四座大型机场与十多处野战机场,还构筑了极为完善的防御工事。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到七月底,美国向所罗门群岛运送了一千二百万吨水泥与四百万吨钢材,动用了近一万人的工程队伍,以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霍尼亚拉为中心,构筑了三道防线。

这是个什么概念?

美国动用的工程物资,足以修建一座规模为二十万人的中等城市。如果用来修建防御工事,足够把瓜达尔卡纳尔岛变成一座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能够容纳十万以上守卫部队的巨大堡垒。

当然,这还没完。

军事情报局已经发出警告,美国很有可能向瓜岛运送了一座小型聚变反应堆,而且在岛上修建了一座掩埋深度超过一百五十米的地下发电站,从根本上解决了供电问题,也为今后部署远程电磁炮打下了基础。

更要命的是,美军在运送了如此多的工程物资之后,不可能不向岛上运送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药、燃料、食物、药品等等。以美军的运输能力,这显然不是问题。也就是说,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守军有足够的给养。

果真如此的话,就不可能像攻打马里亚纳群岛那样攻打所罗门群岛。

原因很简单,美军囤积了能够用上好几年的物资,而且有足够的电能供应,封锁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也就只能强攻所罗门群岛,准确的说是强攻瓜达尔卡纳尔岛。

事实上,这正是牧浩洋最担心的问题。

别忘了,他的时间窗口只有三个月左右。如果在三个月内拿不下所罗门群岛,就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而且还得面对获得了六艘超级航母的美国海军,也就有可能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这场战役。

面对这个问题,牧浩洋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打这场仗了。

第一百三十一章 扫荡

第一百三十一章 扫荡

八月上旬,牧浩洋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

只是,最后确定下来的作战方案,已经与他最初设想的完全不一样了。

按照新制订的作战计划,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掩护陆战队扫荡密克罗尼西亚,主要攻占莫克洛特群岛中的波纳佩岛,把防线向东推进一千公里,并且在此建立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主要就是在主力舰队南下的时候,不用担心来自后方的威胁。

也就是说,在占领波纳佩岛之后,至少需要一个月进行工程建设。

到时候,将在岛上部署数十架反潜巡逻机。

如此一来,攻占波纳佩岛的时间不得晚于十月底,因此作战行动必须在九月份开始,争取在十月中旬登陆。

问题是,到九月份的时候,海军只有两艘航母可用。

所幸的是,李明阳送来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美国海军新服役的三艘航母将在八月份返回圣迭戈,进行服役后的首次检修。准确的说,是在完成海军验收测试后,进行必要的维护与调整。

到了八月二十日,军事情报局再次发来消息,三艘“美国”级航母都有问题,而且不是小问题,很有可能在圣迭戈呆到年底。也就是说,在中国海军攻打波纳佩岛的时候,美国海军能用的只有第三舰队。

毫无疑问,这份情报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八月二十一日,牧浩洋签署了攻打密克罗尼西亚的作战命令,而且陆战队已经在八月中旬开始进行作战准备。

二十二日,舰队离开了那霸。

总共是两支舰队,而不是一支舰队。

担任太平洋第一舰队指挥官的是龚继飞中将,由他指挥的战舰为两艘航母、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八艘反潜战舰。担任太平洋第二舰队指挥官的是佟少云少将,由他指挥的战舰为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八艘反潜战舰。

此外,陆战队还从扶桑出动了一支登陆舰队,由司马文正中将指挥。

因为已有四艘护航航母与八艘火力支援舰完成了改装,所以登陆舰队得到加强,具有相当可观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里面,最引人瞩目的不是护航航母,而是火力支援舰。

从外观上看,护航航母非常像二战时的直通甲板航母,只是在飞行甲板前部安装了一台电磁弹射器。因为没有采用斜角甲板,所以无法同时起飞与回收战斗机。对于专门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的护航航母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问题,而且护航航母的主要载机是具备垂直降落能力的倾斜旋转翼飞机。也就是说,即便倾斜旋转翼飞机在满载时得滑跑起飞,也能同时进行回收作业。只有在使用舰载战斗机与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时候,才只能单独进行起飞或者回收作业。

有趣的是,当时护航航母的舰载战斗机是J…25M,而不是J…33,也不是J…32。

当然,这与护航航母的用途有关,即其主要用途是为陆战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不承担舰队作战任务。在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时,经过改进的J…25M不比J…33差,而且作战效费比更高。主要就是,J…25M的翼载比J…33大,低空稳定性更好,且具有更好的任务弹性。

事实上,这也与陆战队的地位有关。

大战爆发前,中国陆战队得到“升级”,主要就是仿效最强大的对手,组建了单独的航空兵。

问题是,在陆战队航空兵成立的时候,空军与海军都持反对意见,连陆军都借此机会要求扩大陆军航空兵。结果就是,陆战队航空兵的规模很有限,而且得到的全是海军淘汰下来的战斗机。

也就是说,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只有陆战队航空兵装备了J…25M。

有趣的是,这些战斗机没有部署在两栖攻击舰上,因为两栖攻击舰没有弹射器,也没有跃飞甲板,无法让J…25M正常起降。结果就是,陆战队的J…25M全部部署在地面上,更像是一种摆设。

战争爆发当天,美军甚至没有轰炸停放在跃龙基地里的J…25M机群。

大概,在美军看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早已落后的战斗机上浪费昂贵的巡航导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部署在四艘护航航母上的四十多架J…25M,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部署在跃龙基地。

相对而言,真正强大的支援战舰,还是用集装箱货轮改装的火力支援舰。

当时,八艘火力支援舰上,各有四门大口径电磁炮,只不过是较为老式的轨道炮,主要是线圈电磁炮的产量不是很大,而且得首先提供给大型综合战舰。结果就是,海军把为“台湾”级巡洋舰储备的轨道电磁炮拿了出来,临时改装之后,以集装箱组合的方式布置到了火力支援舰上。为此,海军还从陆军那里借用了八套小型聚变反应堆电力供应系统,为火力支援舰上的电磁炮供电。

与线圈电磁炮相比,轨道电磁炮唯一的缺点就是射程只有四百公里。

显然,在支持陆战队登陆的战斗中,四百公里的最大射程已经非常充足了,而且实战中的射程往往不会超过两百公里,因为担任支援任务的舰队肯定得留在登陆场附近,不会与登陆舰队离得太远。

正是如此,海军后来对轨道电磁炮进行了简化,在把射程降低到三百公里后,把投掷能力提高了一倍,即让这些原本该淘汰的电磁炮能够投掷重达三百公斤的炮弹,大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