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龙夫人--慈禧故事 >

第46章

龙夫人--慈禧故事-第46章

小说: 龙夫人--慈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进一步防止动乱,荣禄的老行当“北京宪兵司令”(步军统领)就交给了端郡王的另一位支持者、内务府的崇礼5 ,宪兵们也重新配备了新式的洋枪和机械火炮。三支满洲旗兵部队和一个火炮步枪营被派去增防颐和园。军机大臣刚毅则被任命为旗兵侦察师的副统带,而荣禄的禁卫军也用现代化的后膛枪重新装备了。

到6 月中旬,百日维新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保守派对皇帝改革的反对越来越强硬,端郡王的联盟正在进行间接的努力,以劝说太后从退隐中走出来。她的一位御前女官向她诉苦:她丈夫(太后的同宗)已经被皇上从礼部任上革职了。接下来,一个由满洲人和蒙古人牵头的代表团颇为古怪地向她抱怨:光绪违犯了列祖列宗的成法(通过干一些个创新的勾当)。慈禧不为所动,并没有因为这些控诉而出面干涉。

这些努力都是军机大臣刚毅指使的。最使刚毅心烦意乱的是,他和军机处的另外3 位伙计如今也处在被革职的危险之中。皇帝已经决定,要委任一帮年轻的维新顾问。保守派担心,这帮维新顾问取代内阁学士恐怕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为了将所有改革者的名声搞臭并阻止皇帝实施他的计划,保守派针对野狐禅康有为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击。他成了纷至沓来的条陈所攻击的靶子,批评他是个歪曲孔子学说的异端,指责他从事“思想煽动”。他的名士朋友们被吓坏了。每当皇帝新生的维新政策应该得到培育呵护的时候,康有为就努力把人们的注意引到自己身上,他的这种做法惹恼了所有的人。野狐禅在都察院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正式奏折,恳请皇上把康有为派到上海去,管理一份政府支持的维新报纸,这不过是一个打发他离京的托辞而已。皇帝欣然同意。但康有为却故意拖延,他和弟子梁启超自夸:他们带着“皇帝的委任状”很快离开了北京,其实一直拖到了9 月,为的是充分利用他们盛大的退场仪式为自己造势。

处理好了康有为的问题,皇帝便乘胜前进,选拔了4 个年轻人(全是汉人),担任他的维新顾问,并让他们负责监督所有维新法令的执行。这些人(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6 )都有权直接向皇上提建议,并为他起草维新诏令,事实上也就取代了内阁学士的位置,同时也绕过了都察院和翰林院。在这样的安排之下,皇帝的维新诏令发布之前,包括铁帽子在内的全体满洲官员还都蒙在鼓里,这样,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准备抵制。

这是危机的起点。

有3 位维新顾问是张之洞总督前程远大的被保护人,作为保守主义清流派的首领,张之洞靠铁帽子们的帮忙而成为权宦,但却是靠自己单打独斗而成为阔人,他和自己所控制省份的外国公司合伙从事商业投机。自从李鸿章总督走下坡路以来,张之洞就成了最有影响的汉人总督。当皇帝告知天下:他正要找几个年轻能干的维新鼓吹者以充任御前顾问的时候,张之洞很快就推荐了几个心腹干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3岁7 的湖南人谭嗣同,其人也是个野狐禅,一个学者型冒险家。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显示出天资聪颖。他的父亲是个鳏夫,1889年成为湖北巡抚,这个职位给了他儿子显而易见的优势。在经过4 次科举失利之后,谭嗣同便放弃了,诅咒这该死的制度,因为它阻塞了才俊之士的仕进之途。他发起了自己的维新学会,然后去了北京,希望认识其他的叛逆之徒,包括康有为。他和康有为失之交臂,却结识了康的追随者梁启超。在京期间,为了支持儿子走上传统仕途,谭嗣同的父亲为他谋得了一份小官吏的差事,花钱买了一个功名(这是做官所必需的)。谭嗣同拒绝了这些,称之为“乞儿伎俩”。他渴望摆脱束缚(这正是父亲所要加于他的),“如鸟兽之出牢笼”。他接受了老家那位革新派巡抚的提议,去那儿帮助宣传维新,因此,当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他并不在北京。作为湖南维新运动的一位魅力非凡的领袖,对于皇上的新顾问班子来说,谭嗣同自然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候选人。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58节木偶戏(5 )

 谭嗣同最大的劣势是:他对权力的真相一无所知,这让他很容易受到那些老滑头的攻击。这种无知,在他轻易被日本人给骗了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明显。东京方面一直兴致勃勃地注视着北京的进展。1898年初,在谭嗣同被选为御前顾问的几个月之前,3 个日本参谋总部的军官来到中国,表面上是就组织新军的事拜见张之洞总督。湖南湖北两省的新军是在日本顾问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化训练的。几个日本军官在湖南的时候结识了年轻的谭嗣同,他们提议:在中日之间建立一个秘密联盟。这不仅可以让中国学习如何现代化并效法明治维新以图自强,而且日本还可以展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当然是秘密地,这样可以避免满洲人不必要的恐慌。他们向谭嗣同保证:日本的动机纯粹是利他主义。很不幸,谭嗣同果然上当了。

于是,当他在御前维新秘书的位置上就座的时候,谭嗣同就风风火火地发表这样的观点:邀请有资历的日本人来北京定居,充任大清皇帝的私人顾问。说句公道话,铁帽子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对的,鉴于日本人在将“维新”带给朝鲜的时候所扮演的要命的角色,谭嗣同的这个计划未免太欠考虑了。不过谭嗣同毕竟还是个年轻人。

皇帝还选拔了两个年长一些的顾问,一个是举人杨锐,和谭嗣同一样,他也是本省(四川)维新学会的会长,另一个也是四川人,39岁的刘光第,他此时正在刑部当差。

第4 个也是最后一个新任顾问是林旭,一个年轻的福建举人,他也是本省的维新学会会长,还是康野狐从前的追随者。

新顾问们就职两天之后,光绪皇帝详细地听取完他们的建议,便发布了一连串整肃令。令外国使馆感到惊讶的是,他把张荫桓爵士和伟大的李鸿章也革出了总理衙门,一同被解职的另外两位衙门大臣被认为是李鸿章一伙的。起初,人们对此的评价是:看来它给李鸿章漫长的事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这未免太小看李鸿章了,尤其在他被逼到墙角的时候。

白发苍苍、像个老爷爷似的李鸿章如今75岁,最近遭受了一连串麻烦,使他悲惨地既丢了老脸,又丢了银子。他被人当作替罪羊,为满洲人的错误的和中国制度的失败而代人受过。

虽然李鸿章不再是总督,但他仍然是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他的被保护人包括:步兵统领、水师提督、警察局长、文职官员、银行和商号的首领、航运巨头、邮政和电报局长、帮会和教派领袖、新芝加哥式的黑社会(比如把持沿江沿海口岸城市的“青帮”)的老大。通过他的这些被保护人以及他和西方外交官、商人、记者的良好关系,李鸿章继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杠杆作用。如今,他可以通过这些人发起还击。在他这样的年纪,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在收复失去的脸面之前,他将不会善罢甘休。

结识了《泰晤士报》的莫理循(只不过是通过了像德璀琳这样的第三方),李鸿章发动了一场形象塑造活动。他打定主意,要尽可能多地出现在外国人的聚会上,包括罗伯特。赫德的草地晚会。赫德评论道:“每当收到邀请,中堂大人就欣然前往,出现在窦纳乐的除夕化妆晚会上显得非常不合适,总是带着他的袖珍痰盂站在显眼的地方。”没人确切知道李鸿章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他们都严重低估了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这样大概过了几个礼拜,他开始扭转局面,维新派和铁帽子们同样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天真的光绪皇帝对于这场即将把他卷入其中的阴谋和背叛的狂风大浪毫无准备。

李鸿章已经谈好了一宗秘密交易,把南满洲里的控制权交给俄国,以此作为阻止日本走得更远的一种手段。但现如今光绪希望得到日本人的帮助,并且任命了由年轻的改革者所组成的亲日顾问团,他们迫使皇帝摆脱掉了李鸿章和其他所有他们认为亲俄的官员。他们并没有领会到李鸿章和俄国的共谋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作为中国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他的野心可远远不只是回扣和贿赂。正如他的贪婪和自私,李鸿章身上还体现出了汉人所特有的精明和能干。而那些满洲人,许多年前,要不是李鸿章保护了他们免于因极端无能而垮台的话,他们也许早就被吊死在他们的红漆大梁上了。这样说来,李鸿章的残忍和危险也就是必然的了,但他不止一次很克制地放过了为自己攫取皇位的机会。和那些小肚鸡肠的家伙不同,他很清楚:做董事长要比做皇帝强多了。光绪皇帝如果更聪明一些的话,他或许会给李鸿章所有他想要的权利和声望,以取得他的帮助,这也正是恭亲王和慈禧为什么这么干的原因之所在。然而,光绪却草率地采取行动,把他最精明的仆人拱手转让给了他最狡猾的敌手。从此以后,李鸿章制造了所有的麻烦,并使它们看上去像是铁帽子们所引起的。在1898和1900的木偶戏中,所有的线都是由李鸿章牵着的。

通过自己的密探,再加上沙俄拥护者的情报,李鸿章很早就发现了光绪皇帝正盘算着要跟明治维新的设计师伊藤博文签订一份秘密协议。中日战争期间,伊藤博文是日本首相,如今是一个老资格的政治家。伊藤博文正打算来中国,此行被打扮成一次私人访问。而事实上,他将在北京讨论让他担任光绪皇帝改组政府的一名特别顾问的事情——此事并未征得御前会议的预先同意。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李鸿章反对任何将日本官员安插在紫禁城以及让日本密探渗透到中国官僚机构的交易。李鸿章的俄国朋友也慌了神,敦促他抢先阻止日本人。作为年轻皇帝最近的一位受害者,李鸿章发现自己置身于陌生的一伙人当中:恰好是那些在中日战争结束时反对他的铁帽子们。如果他把那桩即将和伊藤博文达成的秘密交易告诉铁帽子们,那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偏执狂并凿实他们内心中最坏的担忧。他知道端郡王和他的追随者们一直在设法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大的控制:警察、军队、财政和控制机构。他也知道得很清楚:他们对于皇位的野心,他们要将所有洋人赶出中国的长期密谋。李鸿章再一次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能够起到一种催化剂或搅屎棍的作用。凭着李鸿章这样狡猾的头脑,完全有可能让他的两帮对头——铁帽子和维新派——互相攻击,然后,他就躲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

1898年9 月11日,荣禄总督在天津欢迎伊藤博文的到访,并举行了一次“诚挚的会谈”。几天之后,当他乘火车抵达北京的时候,伊藤博文和老对头李鸿章进行了一次私人谈话,并会晤了总理衙门的大臣们。

如今将近60岁的伊藤博文外表文雅,出现在破败、炎热的北京胡同里令人印象深刻。他修剪整齐的铲形胡子已经全白了,映衬着红润的面色,他有着一个武士的轩昂举止,尽管他穿着漂亮讲究的三件套,看上去更像是个英国投资银行家。这位明治宪政体制的创造者,行走在这个气数将尽的大清王朝潦倒破败的首都。

从表面上看,伊藤博文的宪政体制恢复了日本天皇的权威(这种权威已经被仇外的幕府将军们僭越了好几百年),并且给它披上了一件基本公民权利的外衣,乍看上去倒蛮像是民主制度。而事实上,明治天皇只不过是一大帮形形色色的权利掮客们的奴隶,这些掮客包括:实业家、军国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他们打着现代化和维新的幌子,将旧的封建势力集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取而代之。北京的情形与此明显类似的是:那些惶惑不安地依附于中国权力的满清贵族与此休戚相关,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权威得以增强,而不是削弱。照着日本人的模式,铁帽子们将会被扫进垃圾箱。

皇帝和改革家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他们希望看见的。对于理想主义者光绪来说,明治的实例似乎昭示着这样一个前景:有了仿自日本国会的新式行政工具,就可以恢复皇帝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卓越地位,在日本,大量的日常行政事务似乎都交给了国会代表(这仅仅在表面上是真的,就像伊藤博文的外套,只是看上去像是在萨维尔。劳8 裁制的)。很明显,光绪想当然地认为:这次复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把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反动派全都给解雇了,然后再让一大帮新进的维新分子取而代之就行了。他不会懂得:日本国会其实是由像军国主义者山县有朋和天佑侠团的老大这样一些人幕后操纵的,他们不顾伊藤博文的好意,联手制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