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夫人--慈禧故事-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需要的是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可笑的是,由于保守呆板的礼节约束,慈禧根本无法会见赫德并与他面对面谈话,直到13年后,她才打破了这个规矩,安排了一次私人朝见。在此之前,这种姿态是她公开表示认可的唯一方式,理论上,光绪皇帝如今是大清帝国的独裁统治者;但事实上,他只不过是这种体制下的一个傀儡。在他的统治时期,自始至终他就没管过什么事,除了1898年的那几个月。在他的统治初期,他的决定都是在他的师傅翁同龢和恭亲王的指导下作出的,再后来就是他的父亲醇亲王。1891年醇亲王去世之后,庆亲王(李鸿章的鹰爪)开始辅佐皇帝。光绪一直是被操纵的对象;他也从未主张过要采用康熙和雍正那样的方式,来残酷地清除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不可否认,光绪还只是个孩子。很多人都知道,每当他觉得长时间的公务劳累之时,他就会溜下御座,偷偷摸摸地躲到纱帘的后面抽口烟。
1890年辽阔的华北平原遭遇严重干旱,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就像一场滑稽剧,生动说明了满清政府的衰落气象。关于光绪皇帝在这一滑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罗伯特。赫德写道:“皇上和朝廷……苦苦地祈雨,不但要下雨,而且要‘及时雨’!现在,他们又祈祷天晴,不过努力的程度好像不够!城市已是汪洋……街道皆成河渠——所有的庭院都成了游泳池,所有的房子都成了淋浴间。”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45节礼教的人质(5 )
光绪皇帝19岁那年第一次接见了外国公使,时间是1891年3 月5 日,对于公使们来说,这是自1873年他们和同治皇帝潦草马虎的会见以来,首次受到一位皇帝的召见。对光绪进行过细致观察的田贝说:“他外表上是个体质很差的年轻人。又瘦又小,给人以体力不支的印象。看上去面色苍白但很聪明。他的眼睛又大又黑,脸庞光洁无须。”
公使们都注意到他说话有些口吃,但另一个古怪的特点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像田贝所说的,“他说话有些结结巴巴,并且……他说得很慢、很吃力。虽然他性格沉静,但据说他很倔强。”可是(田贝继续写道),每个人都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铁路,电灯,自然科学,全新的海军,改良的陆军,通用银行系统,造币厂,所有目前尚在萌芽状态的事物,很快都能开花结果……年轻皇帝的统治时期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时代。”
田贝还真说对了,这的确是个令人难忘的时代,但不是因为铁路和电灯。
三年之后,当他22岁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大清帝国自1860年以来最糟糕的军事溃败: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战争。这是就光绪的宿命。对于慈禧来说,这场战争却意味着又一场呼唤她出场的宫廷突发事件。对于大清王朝,她作为一个主宰者的重要性,这些年有了稳步的提升,因为那些操持朝政国事的人,要么死掉了,要么被政敌赶下了台。在所有人当中,只有她幸存了下来。这就是慈禧的宿命。如今,在她60岁生日的前夕,是中日战争的危机(而不是她“贪得无厌”的个人野心),再一次把她推到了舞台的中央。
「译注」
1 宣统皇帝溥仪是醇亲王奕譞的孙子,光绪皇帝的异母弟醇亲王载沣的儿子。
2 以上引文均出自溥仪《我的前半生》第一章第5 节《亲王之家》。
3 田贝,即查尔斯。登比(Charles Denby 1830…1904 ),美国外交官,1885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
4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二章第3 节《母子之间》。
5 光绪四年五月十一日上谕,《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四册第161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6 翁同龢的父亲,即翁心存(1791…1862 ),字二铭,号遂庵,别号千日醉道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书。咸丰八年授体仁阁大学士。
7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上谕,《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七册第4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8 《孙子。用间第十三》。
9 北圻湾(Tonkin),又称东京湾,东南亚一历史地区,为南中国海的一支。该地区包括现在越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从1887年到1946年,这里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
10柯钦,印度西南的一个区域,在阿拉伯海的马拉巴尔海岸。1503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663年由荷兰人取代,1795年被英国占领。
11奕劻(1836…1918 ),清宗室,爱新觉罗氏。光绪十年(1884)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封庆亲王。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旋任外务部总理大臣,后又任军机大臣,兼管陆军部。1911年改任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义后,主张起用袁世凯。清帝退位后避居天津,病死。
12隆裕皇后(1868…1913 ),满州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名静芬,慈禧太后的侄女,都统桂祥之女。光绪十五年,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被立为皇后。1908年,光绪帝去世,宣统继位,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1913年在北京病逝,谥“孝定隆裕景皇后”。
13珍妃(1875…1900 ),满洲镶红旗人,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光绪十四年(1888)和姐姐瑾妃一起应选入宫,初封为珍嫔。二十年,晋封珍妃。光绪廿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时年25岁。
14瑾妃(1873…1924 ),满洲镶红旗人,他他拉氏,礼部侍郎长叙之女,珍妃的姐姐。光绪十四年(1888)以秀女入选为瑾嫔,二十年,晋封瑾妃。宣统即位后,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1924年去世,谥“端康皇贵妃”。
第三部分新的铁帽子王第46节新的铁帽子王(1 )
日本企图削弱中国在朝鲜的领主地位已经有很多年。如果日本人获得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他们就能威胁北京,并进而对大清王朝的存续构成严重的威胁。如今,这个泱泱王朝,其生存竟然依赖于一个变化无常、软弱无力的年轻皇帝和一个年事渐高、对真实世界又所知甚少的老太后。于是,大清帝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李鸿章总督如何应对日本人的挑衅。
朝鲜因为其统治家族的长期内讧而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在这个国家,中、日、俄三国的代理人逮着机会就要管它的闲事。20年之前的1873年,刚愎自用的朝鲜摄政者李昰应1 (软弱无能的高宗李熙2 的父亲)被迫下台,大权落入闵妃3 和野心勃勃的闵氏家族之手。东京迫使朝鲜开放和日本人的贸易。这使得北京不免有些惊慌失措,他们认识到:日本人所获得的正是中国人所失去的。
1882年,一群乌合之众在日本人的支持之下,企图废黜闵妃并恢复过去的摄政王,他们攻打汉城的皇宫,国王和王后差点送了命,几位朝廷大臣被剁成了肉酱。这种混乱的结果给中国出兵干涉提供了借口,李鸿章总督派遣他最有前途、最阴险狡诈的得意门生袁世凯带领一支4 ,000 人的军队驻扎到了朝鲜半岛。在接下来的12年里,袁世凯(我们第一次认识此人是在罗伯特。赫德的草地晚会上)成了李鸿章在朝鲜的首席代理人。他是个诡计多端、狂妄自大而又野心勃勃的家伙,对于女人、食物、金钱和权利,有着永不餍足的胃口。
袁世凯到朝鲜后,中日两国便轮流坐庄,支持互相对立的汉城政治集团。1884年,朝鲜的激进分子发动了一次政变。策划政变的这些人受到了东京方面的资助,并得到了一支由日本密探和前武士们所组成的精锐力量的支持,这些家伙全都假扮成朝鲜人。虽然此次政变很快就被袁世凯和他的中国军队所镇压,但有一个叫金玉均4 的政变首领,却逃到了日本,在那儿,他成了一只令中国人头痛不已的牛虻。
为了避免韩国的局势演变为全面的军事对抗,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又称《朝鲜撤兵条约》),在接下来的10年里,这一条约就像一只软木塞子,好歹把朝鲜这只瓶子给塞住了,但在桌子底下,中日两国却一直在继续他们在朝鲜的阴谋活动。这一时期,中国再三试图从日本引渡朝鲜的麻烦制造者金玉均,日本人拒绝合作。袁世凯便派刺客去暗杀他,而金玉均一直受到日本玄洋社5 的成员组织“天佑侠团”的保护,这是一个由军事指挥官和黑社会歹徒所组成的极端民族主义秘密组织。虽然如此,金玉均最终还是被中国驻日公使所说服。公使说,如果他秘密地去上海(那儿的外国租界很安全),将会安排一宗交易,让他出任汉城新政府的首脑。1894年3 月,他住进了上海外国租界一家日本人开的旅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在那儿被人开枪打死了。金玉均的被杀,是身在中国的李鸿章、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以及身在日本的中国公使所共同密谋安排好的。
金玉均被杀后,李鸿章向中国驻日公使表达了他的私人感谢:“他的被杀如今提供了一个及时的解决办法。我收到了袁世凯的一封来信,他说朝鲜朝野欢呼雀跃……他深深感谢你在诱使(金玉均)去中国一事上所帮下的大忙。”
不过,这种“欢呼雀跃”未免太早了点。他们谁也不会想到:金玉均的被杀是导致1894…1895年间损失惨重的中日战争的催化剂。金玉均和天佑侠团的紧密联系,使得这个日本秘密组织可以利用他的被杀作为借口,发动战争叫嚣。日本外交部和军队的高级官员,尤其是鹰派代表人物山县有朋6 ,都相信可以用武力占领朝鲜。但他们知道:伊藤博文首相不会合作,除非这一次危机被推到了悬崖边上。日本陆军参谋总部的缺德头子偷偷地建议天佑侠团去“放一把大火”,这样,他们就有“责任”去“灭火”。天佑侠团很高兴能帮这个忙。
在朝鲜放上一把大火,并不是一桩多么难的事情。朝鲜的小农阶级受压迫的程度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许多人不得不到一个被称作“东学道”的宗教组织中去寻求庇护。天佑侠团的密探们煽动东学道武装起义,反抗朝鲜统治者。中日两国纷纷派兵干涉。东学道的农民兄弟被自己开启的事端给吓坏了,慌里慌张丢下他们手中的火把,但火势已经无法控制。袁世凯仅仅派出了1 ,500 名中国士兵增援,而日本军方则故意向伊藤博文首相夸大其词,东京方面对此的回应就是派出了8 ,000人。日本军队蜂拥进入朝鲜,来扑灭他们自己点燃的大火。一旦强势介入朝鲜半岛,日本人就要求组建一个联合委员会,以改革朝鲜政府,这是一个强迫联合统治的借口。
看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袁世凯偷偷地溜出朝鲜,乘船驶往天津。眼下正处在他事业生涯的早期,他还不准备把自己奉献给一桩注定要失败的事业。
1894年7 月25日,日本海军舰队司令官接到密探的报告:一艘从英国租来的商船“高升号”载着大批中国军队和军火被派往朝鲜,已经驶出了旅顺口。日本舰队截住了高升号,并要求高升号跟他们走,遭到中国人的拒绝。日本人立即向高升号的舷侧开火,继而发射鱼雷,高升号连同船上的所有人就这样慢慢沉没了。那些没有淹死的人则因为他们坚守在船的残骸上而遭到机关枪的扫射。
在北京,罗伯特。赫德面对这个消息,不由得陷入绝望:“中国保持了一两天的沉默,以观察英国将会采取何种行动,同时也留出时间让英、俄、德三国进行联合的外交努力……以说服或迫使日本熄灭战争的火炬。但这一两天的等待并没有换来任何允诺,中国恐怕只能独自行动。我唯一的担心是灾难将会随之而来。日本佬将会从一开始就一路凯歌,而中国将会在怯懦恐惧中举手投降。”咱们赫德说的多么正确。
赫德当然不知道,日本已经得到了英国不干涉的许诺,俄国也是如此。
自从恭亲王倒台以后,铁帽子们在北京拥有了支配性的地位,占据了皇座周围大多数高级职位。所以,在这些好斗的谋士们的强烈要求之下,慈禧和毫无经验的光绪皇帝不得不投入战争。满朝文武谁都瞧不起日本人,在外交通电和皇帝谕旨上,提到他们的时候,均称之为“倭匪”或者“倭寇”。然而,时代已经变了。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便开始了工业化改造,为彻底打破东亚的势力平衡而不断武装自己。赫德是少数几个明白中国已经力不从心的旁观者之一。多数西方人认为:长时间地看,中国人完全能够借助人数上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