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岛群-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鄙轿簧杓剖Α《夹朔芷鹄矗路鹈恳桓雒锥忌赋龌盍ΑT诎敫鲎闱虺〈蟮某Х坷铮涣锒帕硕蹷—17“空中堡垒”的胴体。巨大的水压机把飞机大梁压出来,龙门刨 和龙门铣把它们加工成图纸上绘出的样子。再用螺栓和铆钉在大梁上搭起框架,在框架中排满电线,钢索、机械传动系统和电力系统。然后,安装首炮塔、中央炮塔 和下炮塔,在炸弹舱里装上挂架,在驾驶舱里装上无线电台和数不清的仪表。
大 部分安装好的胴体被拖到另一个更大的装配厂房里,对接上水平尾翼和机冀,再安装发动机和三个起落架。板金工在桁架上把亮闪闪的铝蒙皮铆在机身上,安装钳工 把一个个部件装配起来,检验员不停地检查安装质量。他们默默地干活,有时偶然商量一下,或者叫来工长和技帅,象—群甲虫围绕着一只硕大无朋的蜻蜒。
飞 机装配好之后,一辆拖车把它拖出装配厂房,加油车、测试车和其他各种车辆围着B—17。发动机开始试车,震得地面发抖,发动机试车完毕后,拖车又把飞机拖 上滑行道,装配车间外面就是试飞场。最后,波音公司的试飞员来了,他们自己先里里外外查看一遍新飞机,然后向老惠特尼和盖达尔等人招招手,就钻入机能。新 飞机在滑行道上开几个来回,试试仪器仪表和操纵系统,就滑上主跑道,试飞员一加油门,拉起襟翼,巨大的“空中堡垒”腾空而起。在大约三千米的高度上,B— 17用三百公里的时速在雷尼尔山、喀斯喀特山、奥林匹克山和戴维逊湖区飞一个椭圆。飞机降落后,试飞员要填一英尺厚的各种表格,虽为战时,亦不能免。晚 上,波音的技工紧张地在新飞机上进行各种调试,拆卸、安装,更换零件。
第 二天早晨,陆军航空队的“家伙”们就来接收B—17了。他们随随便便地在空中兜儿圈,然后加足汽油,飞往美国内陆的几个空军训练基地,有的干脆直飞英国、 意大利和太平洋战场。一架巨大的轰炸机就这么诞生了。它将不停地起落、投弹,直到被敌人的高射炮或战斗机打下来,重新变成一摊破铝片为止。
整 个过程,惠特尼先生和盖达尔先生都非常熟悉。他们是新飞机的母亲,每一张图纸都要细细审过。他俩也认识那些装配工、电工、检验人员和工长,记得他们头发的 颜色,知道他们的父名和外号。有时也同他们一起到波音公司的白助餐厅里喝上一瓶酒。但是他俩今天来可不是看望这些朋友的,也不是看望一架架展翅欲飞的B— 17轰炸机的。他俩有更要紧的事。
惠特尼同盖达尔匆匆穿过忙碌的装配车间,搭了一辆公司的专用小车,开往一排白杨树后面的厂房。那片厂区围了铁丝网,戒备森严,甚至还有警犬。他俩掏出特殊的通行证,把车开到一间巨大的平顶建筑跟前,那建筑象一个大飞机库。
盖 达尔同警卫讲了几句,再一次出示了证件。密封的大钢门在他们面前自动打开了,里面灯光明亮。一架银色身躯的庞然巨物正对着设计师和工艺师,它是一架世界上 从未见过的超级飞机,翼展四十三米,垂直尾翼有三层楼高。它那庞大的金属躯体带有一种人类对机械的征服欲。这只铝合金的大鹏鸟一下子就可以飞行九千三百公 里。
“ 伟大的B—29。”盖达尔先生低声咕噜说。他站在B—29面前,显得很渺小。他双手抱住臂膀,又有一股自信和自豪。他经历了B—29从构想、提出技术要 求、纸面竞争、原型机设计制造、竞争招标、试生产的全部阶段,甚至熟悉它的每一颗铆钉。“它终于要飞起来了。”老惠特尼兴奋地说。他为B-29的批量生产 熬过了整整三年的岁月。许多时间他干脆用帆布行军床睡在办公室里,疲倦了喝杯咖啡,冲个冷水浴。他设计了大量工夹量具,编写了生产工艺和装配工艺手册,使 试制的原型机XB—29,变成流水线上的大批B—29。如果说,盖达尔先生呕心呖血把B—29设计出来,那么,普里斯特利先生则竭尽全力把B—29从图纸 变成实物,从一架试飞机变成千百架能投入战斗的真正的轰炸机。
普里斯特利拍拍盖达尔的肩膀:“老兄,它实在是不赖呀!”
设计师说:“我的谢尔盖死了。你的查尔斯还在作战,但愿B-29投入战争以后能够减少美国小伙子的伤亡,早点儿打败日本。”
“它现在还够不到日本。”
“从珍珠港起飞,它可以飞到中国。”
“可它不是去观光。”工艺师笑笑。“它起码要携带两吨炸弹,这也仅仅是一架普通的B—25的载弹量。”
“它可以从中国的机场起飞轰炸日本,这么一来,就近多了,带的炸弹也重多了。”
惠 特尼招呼盖达尔坐在一个铁桌于前的钢折椅上,自己也搬了一把椅子坐下来,一位认识他们的工程师给他俩端来两杯茶。“你真是个书呆子。益达尔先生。”惠特尼 说:“诚然,依B—29的航程,从中国的桂林、柳州机场可以空袭日本的九州等地。但是你知道这种轰炸的代价吗?我遇到阿诺德将军的一位后勤中校贝克,他原 是查尔斯在西点的同学。天,我简直想象不出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困难的事了。
“ 贝克告诉我:一艘美国的自由轮或胜利轮,装上供轰炸日本所需要的燃料、轮胎、电火花插头、汽化器、备用引擎、随机维修工具、炸弹、燃烧弹、引信、降落伞和 空军人员的生活用品,从东海岸的诺福克或西海岸的旧金山,航行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或者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印度西海岸卸货,航程起码要在一万二千英 里以上。
“ 然后,经过效率最低的印度港口——它正忙着抢卸缅甸战役中英军斯利姆将军的军用物资,不过斯利姆也是用它来打日本人——物资装上火车,沿着一条十分拥挤的 国内铁路被运到加尔各答,又是一千五百英里。从加尔各答到阿萨姆邦的利多,全是窄轨铁路,要变三次轨距,真不知英国人搞的什么名堂。宽阔的布拉马普特技河 上还没有铁路桥,全凭驳船摆渡。这条铁路是印度人官僚腐朽、办事效率奇低的典型。不知在哪个车站、哪股叉道上就会把你的车皮甩下来,让沿线居民洗劫一空, 然后拿到黑市上去卖。
“ 到达印度东北部空军基地群的物资,分门别类,被锁入仓库中,等待有飞机时运往中国。翻越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叫做‘驼峰’,它是一段异常艰险的航线。冬春 两季气象恶劣无法飞行。天气好,一架C—46运输机每月够飞两个来回就不错了。阿萨姆机场简陋不堪,地勤人员严重不足,维修设备和零件也少得可怜。飞机损 坏和事故率极高,每月损失的飞机平均达十三架之多。驾驶员有的冻死在雪山上,有的饿死在森林中,有的被日本人俘虏后开膛破肚,有的降落伞缠住树梢活活吊 死。‘驼峰是一条’死亡航线’。贝克中校这么对我说。”
盖达尔先生简直听呆了。他的手一直握住茶杯,但杯中的茶水早凉了。他感慨地说:“我猜中国的效率也不会比印度高。”
“你算是说对了。”惠特尼先生从夹克中掏出一个笔记本。
“驼峰物资运到昆明以后,还要用汽车、小船、毛驴甚至挑夫转运到几百英里外的其他几个机场。陈纳德上校向日本人头上投下一吨炸弹,得运十八吨各种物资到中国,而这些物资全要绕过半个地球才能运过去,而且大部分都被蒋介石总统贪污了。中国官僚历来就有贪污的传统。”
“你是说我们利用中国的基地轰炸日本很不经济T”
“是的,仗要这么打,我们就甭想赢。”
“那怎么办?”
“只有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或关岛。别的海岛上都无法修筑大型机场,B—29必须有二千七百米以上的跑道。”
“那就又得靠你的查尔斯他们这些陆战队员了?”
“没有别的出路。战争也许是人类最难理解的行动,它要求进行战争的军事机器环环相连,丝丝入扣。我们在帮查尔斯的忙,查尔斯也在助我们一臂之力。”
一位穿着波音工作服的工程师走到老惠特尼跟前,对他讲:“普里斯特利先生,您的电话。”
他一拿起听筒,就感到有些异样。他说不出来什么感觉,只觉得心怦怦跳。
“喂,我是普里斯特利。”
仿佛从遗远的天边,经过无数交换机传来一个失真的声音:“爸爸,我是查尔斯。”
一股热血涌上他头顶:“喂,查尔斯,你在哪里?”“我在华盛顿,在海军部。”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不早来封信?”
“今天上午刚到。”
“那你什么时候回家?”老惠特尼急迫地问。虽然他不断地安慰着盖达尔先生,可是他也同样爱自已的独生儿子。
“来不及啦,我明天一早就得走。”儿子遗憾地说。“我刚见到金上将,专门汇报塔拉瓦战役情况。海军马上要”电话那头变得沉默了,显然是涉及到军事机密。
“家里一切都好。”父亲说。“戴维又长了二英寸。我还在忙那‘宝贝’,你妈身体也挺好。我们昨天还提到你,你妈天天为你祈祷。”
轮到父亲沉默了。自从一九四二午十月“海魔”师投入“瞭望台”战役以来,父子俩有一年多没见面了。查尔斯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作战,参加了吉尔伯特作战,九死一生,当爹当妈的多么想看看儿子啊,戴维多么想偎在爸爸身上啊。老惠特尼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爸爸,”查尔斯打破了沉默:“我给戴维找到了一个妈妈——范尼尼小姐,在惠灵顿。
“啊,好。”老惠特尼迟疑了一下,立即首肯。“好吧,你把范尼尼小姐的照片寄来让我们瞧瞧。如果她有空,就邀请她来凯尔索镇上住一段时间吧。反正她要嫁到美国来。喂,听名字象是意大利人吧?是天主教徒吗?”
“是的,范尼尼小姐的祖上在罗马。”
通话活跃起来,老头子开始关心未来的儿媳妇,查尔斯也打听十三岁的小儿子。四十年代的英国,家庭观念还比较浓。惠特尼家族的传统观念也很深。老少惠特尼的恋爱观都相当古板: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社交界承认,教堂大礼,好好人家,规规矩矩。
“喂,爸爸,你那‘宝贝’几时搞出来?连‘东京玫瑰’也天天在嚷嚷什么B—29啦。”
“今天我已经看见凤凰被孵出了蛋壳。”
“谢谢。”
虽然四十出头了,可是在普里斯特利先生眼里,查尔斯永远是孩子。
“喂,你给家里挂了电话吗,是谁接的?”
“没有,没时间,我猜您一定在工厂里。”惠特尼顿了一下。“我还有别的事忙,请代我问候妈妈和戴维。”
“你下次回国一定来呀。”
“当然。‘’
惠特尼挂断了电话。普里斯特利的耳机还久久握在手里,直到盖达尔提醒他上B—29的内部去检查一遍,他才醒悟过来。老惠特尼格格地笑着,耸耸肩,对朋友说:“我今天运气真好!”
他走路摇摇晃晃,仿佛喝醉了酒。可是干起活来,从未象今天这么带劲,这么有效率。给他接电话的那个系蝴蝶领结的工程师问别人:“老惠特尼先生这是怎么了?”
5
上 午七点半,底特律充满烟尘的天空下,响起了上工的汽笛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如果从北郊的布卢姆菲尔德山上用望远镜看去,整个大汽车城都苏醒过来。 成千上万的甲壳虫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蠕动着。车流和人流缓缓移动,从许多叉路汇集到干线上,然后再从干线分散到各家工厂里。福特的厂、通用的厂、克莱斯勒 的厂,还有其他一些没有老大哥那么出名,然而也颇具规模的公司,已经开始了早班的劳动。路很脏,人很乏,汽笛声已经使他们麻木了。但是,一到自动线上,他 们就立刻像一部自动机器的齿轮一样开始转动。在这一天,尽管美国东西海岸之间有近四个小时的时差,但是,美国的工业齿轮运转正常。
在 汽笛响之前两小时,巴巴拉·休伊太大就起床了。她忙着招呼黑人女仆波尔曼烧咖啡。她给两个小家伙——路易斯和乔尼穿好衣服,喂过牛奶。她打开公寓的门,先 看信,没有;然后取出报纸来,扫了一眼散发着油墨味的报纸。她丈夫休伊·莱顿可是在太平洋战区打仗的,太平洋的消息通常轮不上头版,总是挤在里页。底特律 的报纸同全国的一样,充满党派倾向:倾向民主党的《晨报》总爱登尼米兹将军、舰队或海军陆战队的消息;赞助共和党的《邮报》一定有麦克阿瑟的大照,而且总 是他的私人摄影师拍的。
休伊太大先翻翻《邮报》,因为她还没有勇气翻看《晨报》。
今 天,一月二十四日,西南太平洋上没有什么大事。麦克阿瑟将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