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63章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63章

小说: 回到明朝做千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黄来福虽有许多事情可以交给何副千户等人去做地。但他也是有底线的。别的权力他可以分出去。但是财政和兵权,他是一定要劳劳地抓在手中的。

现在想想,这大舅兄顾世宝算是自己人了,如果黄来福来让顾世宝来管理农场。一是得力,二是旁人也不会说什么外人夺位的问题。毕竟这个时代,用自己家族的人,是很正常的事。再说顾世宝在岢岚州城,也有管理田地的经验,虽说一下子可能不熟悉五寨堡农场地事,想必过一段时间。测试文字水印9。他就会上手。

当下他笑道:“三舅哥何必谦逊?你在岢岚州经营农田。不也是有声有色?这样吧,小弟现在也是事情繁多。五寨堡各个农场地事,一直无力分身管理,杨管家又年纪大了。三舅哥既然来了五寨堡,不如过来帮小弟地忙如何?帮我管理五寨堡的各个农场。”

顾世宝听了又惊又喜,道:“妹夫的意思是让我来管那些农场?……那敢情好,只是,我怕我会管不好。毕竟那是几十万亩田地。”

黄来福笑道:“没关系,我相信三舅哥的能力,听顾伯伯说,你们家在岢岚州地田地,都是三舅哥在经营管理,如果一下子不熟,也没有关系,我会让那些农场的管事配合你的。”

顾世宝有些激动地道:“既然妹夫都这样说,那我便厚颜答应了。妹夫你放心,我一定会管好各个农场的。”

黄来福微笑地点了点头,心中也是欢喜,总算找到一个得力的人来帮忙自己了。对现在农场的事,他其实并不担心,依他设定的农场管理制度,环环相扣,相互制衡,是不会出什么事地。而且重要地是,他各个农场的帐房,都是独立地,不归各个农场的管事,总屯长管理,而是直接向黄来福的总帐务周文栋负责,然后周文栋又向黄来福负责,最大力量地避免了将来农场发展后可能的手下串通一气,产生的财务问题。

一旁的面白无须,身材肥胖的四舅哥顾世铜一直坐在旁边听众人说话,此时也是有些心动,心想:“看五寨堡现在的样子,我以后要来五寨堡发展了。”他一直在岢岚州城经营几个店铺,自以为很不错,不过眼下听了黄来福和他几个姐夫的谈话后,这才发现,和黄来福等人比起来,自己却是相差太远。

他道:“听妹夫这样说,我以后都来想五寨堡发展了,就不知做些什么好。好象能赚钱的,都让那些商贾们瓜分了。”

黄来福笑道:“四舅哥能来五寨堡,那是最好不过了,至于做什么。”

黄来福沉吟了一阵,道:“四舅哥要不帮帮三舅哥,帮他一起管理各个农场的事?如果不愿意的话,五寨堡将来各种货物越来越多,大舅子不如办一个榻房,专门做些运货的事。刚才四舅哥也听到了,我五寨堡将来要和几个姐夫的城堡互通有无,各种煤铁都会汇集到五寨堡,做个榻房,做些货物运转的事,也是获利非常丰厚的。”

顾世铜喜道:“如此就好,如此就好。我决定了,过些天,就搬来五寨堡。”

此后各人更是喜气洋洋,又讨论了一些事,黄来福看了看天色,道:“天色不早了,该准备晚上宴请张大人的事了,不如几个姐夫,舅哥也一起参加这次晚宴吧?”

各人忙道:“好啊,好啊。”

特别是三个姐夫,更是高兴。他们以前地粮饷,都是靠张文保的拔给,以前是没有机会巴结,现在有机会和他搞好关系,那是再好不过了。

公元年9月9日。

整个五寨堡内都是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

今天是千户大人黄来福和岢岚州城顾家小姐的大喜事,这也同样是五寨堡各个军户们的大喜事,托千户大人的福,五寨堡人人都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好日子。现在千户大人有喜了,这做人可不能忘本。

因此这天中,除了千户宅内张灯结彩外,五寨堡各个军户们也是忙着在自家门口挂出了大红喜灯笼,贴上新的喜联,一起同喜。

还有五寨堡的各个经营店铺地商人,在店的门口也是同样张灯结彩。依现在黄来福在五寨堡的威望,就算各人心中想什么。但在眼下这种喜庆的气氛中。如果自己不表示什么。被堡内的军户们非议的话,怕是将会被赶出五寨堡,那这样自己就完了。

当然,除了五寨堡堡内外。堡外的五寨堡各个农场中,也是同样装扮得喜气洋洋的,到处都是挂满了大红喜笼,鞭炮声,不断听闻,这让一些机灵地商人大发了一笔,因为他们贩来地灯笼红纸等。已经早被抢购一空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盘算,此次千户大人喜事。自己要送些什么礼才好呢?虽说千户大人黄来福说了,此次来喝喜酒地人都会欢迎,不需要送什么礼,但对各个五寨堡军官们来说,对五寨堡各个商贾们来说,千户大人说是这样说,但自己可不能失礼不是?

因此,五寨堡的军官们,自何副千户以下,这天一早,都送来了丰厚的礼单。五寨堡的商人们,从渠源锐以下,也同样是送来了丰厚地礼单。至于五寨堡普通的军户屯丁们,虽说他们送不起什么贵重的东西,但千户大人给了自己好日子,这做人不能忘本不是?俺们送不起大礼,就送点薄礼表示心意不是?

五寨堡第三农场。

五寨堡第三农场离第一农场不是很远,第三农场管理周边田地一万多亩,有屯丁们二百多人。不过加上一些屯丁们的家属后,已经有了近千人的样子。

这个农场中,除了原来一些五寨堡的军户外,还有一些原来是流民屯丁们。不过现在这些流民屯丁们已经全都加入了五寨堡的军户户籍了。

没办法,有五寨堡军户户籍和没有五寨堡军户户籍,这待遇就是不一样,依黄来福定下地制度,没有五寨堡军户户籍地流民屯丁们,不论是月粮,还是奖励,都是没有军户屯丁们高。看着同样的工作,待遇却是不一样,这些原来地流民屯丁们,便全部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五寨堡的军户户籍。

当然,加入了五寨堡军户户籍时,这些原流民屯丁们,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挣扎的,毕竟他们以前也是听说,见多了,各地州县卫所等军户们的悲惨生活。

不过在五寨堡,这种情形却是反过来,现实摆在面前,有了五寨堡的军户户籍的人,可以过上好日子,而且还是稳定的好日子,只要努力干活,就不愁没饭吃,拥有黄来福大人说的,那个叫什么:“铁饭碗!”而且一年的收获下来,光是农场的总丰收奖励,就让每个屯丁们笑倒大牙了。

这个年景中,有口稳定的饭吃,比什么都强。再看五寨堡生气勃勃的样子,将来只会越来越好,在现实的比较下,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这个情形,当然也是普遍发生在五寨堡各个农场中,基本上的,五寨堡原来的民户屯丁们和流民屯丁们,已经全部加入了五寨堡军户户籍,并在这此次的大丰收后,纷纷将自家的妻小接来。这也让五寨堡明面上的人口,带各个农场在内,突破了二万大关。当然了,现在在五寨堡内一些混饭吃的商贾们和流民们并没算进去。

经过几个月的经营,五寨堡第三农场外表已经有些小军堡的味道,而关于堡内的修建情况,都是由管事们提交报告,到了黄来福手中后,集体拔下钱粮修葺,不论是堡内的总屯长和监管们,都是没有权力自作主张,留粮修葺农场的。

此时第三农场门口已经是喜气洋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着。

第61章 成亲(2)

不过此时第三农场上的各人,都是聚在晒谷场上。各人议论纷纷,等会下午时就要到五寨堡内去喝千户大人的喜酒了,大家送什么礼好呢?

晒谷场很大,因为当时黄来福修建各个农场的时候,考虑到这些农场将来的发展,所以各个农场的建设都往大处去想,宁愿农场内留出地方来,也不愿挤了,小了。而且农场内的建置也有一定的规划。如街道的划分,水井的位置,庙宇戏台的位置及各户院落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考虑。

黄来福还考虑到,将来屯丁们可能会有家属住进来,所以当时在修葺各个农场的时候,便修建了许多类似四合院的房子,每一个四合院中,住入一个小屯,约是十户人,内中管理人员就是小屯长,这样的架势,也容易管理。

除此之外,各个农场内还有仓房,粮库,牲畜栏,晒谷场,公共澡房,公共大食堂,公共大茅房等设施。最后一个个四合院,加上各个公共设施,加上堡墙等,最后便形成了整个农场。

按五寨堡第三农场的规划,里面分为二个大屯,有总屯长一人,副总屯长一人,监管一人。每大屯有屯丁一百人,设大屯长一人,副屯长一人。每大屯又分为十个小屯,每小屯屯丁10人,设小屯长一人。当然,这只是屯丁们人数,不过现在各屯丁们纷纷将自家的老小接来,这五寨堡第三农场人口已是越来越多,屯丁们加上他们家中妇女,老人,小孩,已是过了一千人,有一个小镇的样子。

当然。和五寨堡比起来,各个农场,当然包含第三农场内,还是显得粗陋了一些。五寨堡的外形建筑是砖石。里面有一条青石大街,堡内各个建筑都显得高大,堡内店铺也多,商业繁华,是五寨堡周边的决对中

五寨堡第三农场堡墙堡门等却只是夯土板筑。农场内也没有青石板街道,都是土路,各人住的四合院房屋大部分也是土墙加茅草屋顶。泥土的主街道上有时会挤着一些小摊小贩,乱蓬蓬,一切都是显得很杂乱。

但屯丁们却是很满足,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吃饱穿暖,有一份稳定地工作。作为五寨堡的屯丁们。他们每当走出去时,那些各地民堡的民户们,还有一些逃荒到五寨堡来讨生活的流民们,看向他们地眼中,都只有羡慕。

每当看到这种眼神时,各人走起路来。不由都是挺着腰板。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民户的姑娘们,也越来越愿意嫁入五寨堡各个农场中来,放在以前,这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在五寨堡,有个军户户籍,便容易找个饭吃。因为相对五寨堡的快速发展。只要肯干活,就不愁找不到活干。有了活干。就可以养家糊口了。

不知不觉,千户大人黄来福的“铁饭碗”之说,在各人心中,便越来越有市场。想起以前自己衣食不周地生活,再看看堡外各地朝不保夕的生活,各人都很珍惜现在的日子,惟恐犯下错,被赶出农场,那自己地一家老小,那就完了。

当然,各个屯丁们和其家属,在他们住进五寨堡各个农场,并在里面生活时,其实有也有段时间的不适应,主要是以前那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变了。

在五寨堡各个农场中,是没有闲人之说的,每个屯丁们,每天都要被组织起来干活,毕竟每个农场的粮食的定额产量都在那里,干得好,超额完成任务,整个农场都有奖励。干不好地话,整个农场都要受罚,特别是总屯长,监管之类的管理人员,思想压力更是重,所以平时农场内的活计,都是管得很严,没人可以偷懒。

除了这些屯丁们外,他们的家属,也有一样有活干,老人和妇女,或在各个大畜场做事,或就在农场内做事,各个农场中的食堂啊,卫生啊,打扫啊,这些活都是要人去干的。大老爷们不可能干这个事吧,所以这些事,都是老人和妇女去干,就是连一些小朋友,可以干活地,都被组织起来去干活了。

这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组织起来干活了,成了后世的工厂工人,所谓的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已经不存在了。

一开始,这多少让人有些不适应,一些流民们地家属过来,女人们依以前家里地习惯,说俺们还是待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带孩子,侍候男人,养些鸡,或是搞些纺织之类的事情吧,女人家出去做事,抛头露面地不好。不过很快的,她们和家里的男人便发现,这样待在家里不划算。

说到做饭,她们发现,各个农场都有五寨堡军户们开的大食堂,每天吃的都很便宜,饭菜的品种也很丰富,想吃节省点吧,一家老小,花个几文钱,就有米饭吃,还有各种青菜,足以吃饱了,如果你要吃好点的吧,多加个几文钱,就有鱼肉吃了。而自己买菜,做饭,一个月下来,花的钱不比食堂里少,还累得慌,家里生火做饭,烟熏火撩的,也脏得慌。

慢慢的,各个女人们做了一个多月的饭后,她们和家人都不耐烦起来,纷纷一家老小到食堂吃饭去了。这也形成一个壮观的情形,每天早,中,晚三餐时,各个农场的食堂内便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一些在农场内经商的商贾们和一些路过的民户们,也发现了门道,在农场的食堂内吃饭,饭菜便宜品种又多,各人纷纷涌进五寨堡各个农场中的食堂内买饭吃,这让各个农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