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如松解释道:“兵法有云:归师勿遏,围城必阙!我军主攻平壤城西北南三面。而弛围东面,使其无固守之志。可于城东二门沿江处多设火炮,待倭人败退后渡江时,以炮火击之!”
众将叹服,而这个决定,也是李如松吸取了宁夏之战地教训,事后证明了他这个做法地明智。
李如松指挥若定。气定神闲,一道道军令如流水般分派下去,各将都是大声领命。此时朝鲜国大臣柳成龙也是侍立在旁,听李如松这样布置,他又喜又忧。喜的是李如松指挥周全,光复城池有望,忧地是……
他对李如松道:“李提督,小臣有一言,不知敢讲不敢讲!”
李如松淡淡道:“你说。”
柳成龙施礼道:“天兵霹雳雷霆,倭人定是望风丧胆,只可怜我平壤城内尚多朝鲜臣民,只恐兵火到处,玉石俱焚,小国百姓死伤者众。还望李提督怜惜。”
李如松不耐烦地道:“你事好解决。柳成龙,你可自制一面大旗。用谚文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即可。”
当时朝鲜国士大夫、贵族等人皆以说汉语,写汉字为荣。不过普通的朝鲜国百姓,还是说朝语,并书写世宗创立的谚文,为当时普通朝鲜百姓的文字。
柳成龙大喜,道:“多谢提督大人,小臣代平壤城民众谢过大人了。”
最后李如松厉声道:“攻城之时,各将务必全力以赴,有畏缩不前者,定斩不饶!”
各将都是抱拳轰然响应,帐内一片衣甲之声。众人明白李如松的手段,并不是随便说说而以,如不认真攻城,李如松真会将他们当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在李如松布置的时候,在平壤城内,却是一片的死气沉沉,恐慌的气氛蔓延。
平壤城行辕内,小西行长身上穿着包铁铠甲,上头戴着前立桃形盔,铠甲外面套着红色地阵羽织,只是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地图。
在他的下首,远藤又次郎和大村纯忠二将同样一左一右跪坐一旁。二人头顶牛角盔甲,一副标准的日本战国时代武将打扮。此外还有一些部将武士们环立在旁。
身为第一军团地副将,远藤又次郎年近五十,头发花白,神情阴鸷。他是日军中有名的使用铁炮高手,在日本内战时期,远藤又次郎奉命去袭杀家亲,只用了一颗铅丸便瓦解了一万五千人的攻势。
而大村纯忠,这人也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另类。与小西行长一样,他也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喜好西洋兰学,成为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个天主教大名,还力促长崎开港,派遣天正少年遣欧使团等,也是一时之奇。
不过他的相貌让人大跌眼镜,又矮又小,怕身高只有一米五。厚重的甲胄穿在他地身上,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行辕内一片压抑,小西行长默默想着,由于朝鲜国水军的阻截,国内的给养迟迟不到,城内的粮食不多了,很多士卒生病,士兵们地厌战情绪大,加上唐人大军压境,士卒们就更是恐慌。不过自己身为关白大人的亲信,自己第一军团也是入朝大军中精锐的精锐,虽是种种情况不利,但自己不能放弃。想到这里,小西行长眼中透出了精光。
第155章 三百门大炮、平壤血战(1)
在整个平壤城中,日军总兵力约有一万八千余人,加上五千人的朝鲜新军,合计两万多人。最后,按小西行长的部署,平壤城的守卫中,日军以重兵扼守城的西北方位。七星门、小西门,普通门等地,均有三千人以上的日军把守,配备大量的火枪弓箭等。
在城的东面,小西行长判断明军不会进攻,所以没布置多少人马。最后是在城南的南芦门、含毯门中,则是有五千人的朝鲜新军把守。余下由小西行长亲自带领,作为各门的预备队。
布置完后,小西行长的自信心又回了来,根据他获得的情报,明军火枪的威力远远小于日军的火枪威力,以一些火铳及弓箭,想要攻打平壤这样的坚城,他们最终只能望城兴叹。当然,这是日军整体忽视了明军的火炮情况下。小西行长相信自己,只要稳守稳打,固守待援,最后胜利必将是属于他的。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
清晨,天气还是一样的寒冷,不过平壤城内城外,早己被大战前来临的紧张气氛所笼罩。此时,明军己是整队出营,个个披挂整齐,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城西外之地。
此次援朝的四万余人中,大部都是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的骑兵,依明时军队情况,骑兵都是披甲。各镇骑兵中,不论是士兵还是军官,个个身着八瓣帽儿铁尖盔,身披连环铁甲,每人都是外形威猛。而且他们长年与蒙古人作战,都是各镇精选而出,可说都是骁勇之士。
特别是辽东镇的辽东铁骑,更是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就是骑兵全持火器…………三眼铳。三眼铳,以精铁打制,有三个铳管,捆焊在一起。射击时可连继发射,二十步内,火力强悍。由于三眼铳铳管短,铳膛大,所以很少有炸膛的危险。在马上连继三轮射击后,对面的敌人。很少有不垮的。
就算敌人还不垮,虽说辽东骑兵人人配有腰刀,但似乎他们很少用。因为他们的三眼铳中都安装有长长木柄,使整铳达两米长。在射击完毕后,他们抡起三眼铳,就可当狼牙棒使用,谁被他们砸一下,不死也要去半条命。唯一缺点就是三眼铳射程不及步弓远,而且遇到下雨天气。真的只能作纯狼牙棒使用了。不过辽东骑兵中,也相当一部分人配有弓箭。
黄来福看了后,很有感想。心想自己回去后,也可尝试一下这样做。
此外,惟忠部领的浙兵,一身赤红的鸳鸯战袄,手持狼筅,长枪,鸟铳,藤牌,长牌等各种兵器。站在队列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还有来自福建地三千藤牌兵,每人左手中套着近两米高的藤牌,这种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挡住任何火铳的射击,只是怕火炮的轰击。他们的右手中拿着长刀,腰间还别着十把阔口投刀,远看过去,他们在密密层层藤牌的遮掩下。就如一座藤牌地城堡。
还有来自山西镇五寨堡的军队,也是牵着马,军将全身披甲,整齐而严肃地排列着,旌旗猎猎,如云般的随风飘扬。显示出一般强烈的肃杀之意。
各色地传令兵。巡视旗来来往往。不时传着中军提督李如松地各种命令。各阵中充满了紧张之色。不过除了大战来临前地紧张外。各阵中地明军士兵们。人人脸上还有一种明显地兴奋之意。
因为昨日时提督大人早己传下命令。此战有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五千两。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自然是让各军将们兴奋不己。人人想着奋勇。虽说提督大人昨日还特别强调。此战只可向前。不可停下来争抢割取倭人地首级。有点美中不足。不过有这些赏银。那也够了。
在中军位置。李如松仔细地打量城头地动静。那上面。满是日军各样迎风招展。绣着各样醒目军徽地军旗。可以看到那边密集如林地竹矛。还有各样手持火铳地日军铁炮手。正如临大敌地看着城下地明军们。
“倭人看来己是准备好了。等会将会有一场恶战吧!”李如松心想。
此时。小西行长正在城西各门督战。果然按他昨晚地布置所料。唐人大军。主攻方向就是这里。这让小西行长心下宽慰。自己一晚地忙活没有白废。
在城头上。小西行长戴着前立桃形盔。身穿厚厚地盔甲。只是凝神地看着城下地唐国大军。他地身旁。站着几个穿着沉重又红红绿绿地豪华铠甲地日军将领。这些华丽地盔甲。罩在他们普遍身高不到一米六地身上。颇有滑稽之感。
除了这些大将外,他们的身后,还有众多的旗本亲随,铁炮众,黑衣母众,赤衣母众等人。除了这些人外,城头上就是密密麻麻戴着圆锥形阵笠的普通日军士兵了。
旗本算是高级武士,每人装备有锋利的武士太刀,不过这些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装备得起铁制铠甲及马匹跟马具的。日本还是太穷,就算是几万石的大名,一般只养得起几百人地杂兵,没有大名会给手下的武士杂兵发放良好的盔甲。
西行长算不错了,身为丰臣秀吉的亲信,他率领的第一军团是侵朝日军中精锐的精锐,装备最好,高级武士中,大多配有铁甲。普通的武士,还有一些弓组头,铁炮足轻,也配有一些足轻胴(皮革铁质铠甲),或是皮甲和纸胴。至于普通的日军士兵,自然是什么盔甲也没有了。
至于此时日军的编组中,一般以备及队来分。一备为六百二十八人。其中骑兵约有五十人,步兵三百九十人,还有两百三十八名非战斗员。一备又为多少队。每队约为二十五人,其中指挥官1人,骑兵2人,长枪兵8人,弓兵5人,铁炮兵4人,持镰奉行(负担地军役)与小幡持(旗手)5人。
不过他们所谓地骑兵,都是骑马上战场的人,只限于亲卫队母衣众,旗本,还有传令兵及将领等人。真地要上阵打仗的时候,在战场时,除了将领绝对不准下马外,剩余骑兵都要下马作战。事实上,此时日军的骑兵,基本上都是马上步兵。
最后在此时日军中,很少有盾牌手,那是因为日军的弓是出名的软弓,威力不大,没有什么有威胁的远程武器,所以不需要用盾牌来挡箭。此外,由于日人喜欢肉搏,崇尚进攻的思想,也造成日军很少使用盾牌。此时在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中,就没有一个盾牌手。
“进攻吧!”
辰时,天色己大亮,李如松挥了挥手,立时一场名留青史的恶战开始了。号炮响起,随着中军位置一阵骚动,明军中一辆辆重型偏厢战车被推了出来。战车中,安放着一门门用多道铁箍配备铁爪,铁绊等固定好炮身的大炮。这些大炮,都是重达数百斤,长达两米,被封为大将军的佛郎机重型火炮,可发射重达七斤重的铅弹。
这样的威力,换成西洋的火炮,算是七磅炮了,不过纵观西人近代史,还没有出现过同时使用一百多门七磅炮的历史,就算在拿破仑的炮兵营中,也不过是有两门榴弹炮和三门六磅重的大炮。一个军团四万人,炮兵纵列也不过才六十门六磅重大炮。他们的野外拉行火炮,也出现得更晚。
很快,明军中一百多辆重型偏厢战车被推了出来,此外,还有两百多辆中型偏厢战车也被陆续推了出来,上装着两百多门重量略轻的灭虏炮。
偏厢战车车轮前高后低,大炮可在战车上直接发射,炮手们列阵完毕后,看到中军位置下令开火的旗号后,就赶忙装弹。明军中的佛郎机火炮,与后世的火炮有所不同,都是配用后装子铳。子铳战前先装好铅弹,铁砂,石块,火药等物。打完一炮后,就换上另一个子铳。这样快速装填,速度堪比后世的榴弹炮。
一般而言,明军的佛郎机火炮中,都配有四到五个子铳,这样就可以一直保持大炮轰击的火力。被几百门这样的大炮轰击,可说是一场悲剧。当然,有利有弊,佛郎机火炮后膛配发子铳。加快了发射速度,却牺牲了距离,一般的重型佛郎机火炮只可打出一里远,轻中型佛郎机火炮就打得更近了。
不过黄来福认为,只要将来不是和西洋人作战,眼前的对手,不论是蒙古人,还是满洲人,还是日本人,有佛郎机火炮对付他们,己经足够使用了。事实上,如果不是明朝财政崩溃,以至于万历后期无财可用,坚炮利甲尽数丧失,满洲人也没有兴起的机会。
而此时在城头上的日军将领,从小西行长到普通士兵们,却是傻呵呵地看着城下的明军在忙活着,不明白明军是在做什么。
也怪不得他们,日军火铳虽略优于明军,但他们却没看过什么大炮。因为当时日本的文化,禁止车轮运输方式,火炮不能在野外移动,所以他们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称为石火矢的大炮,一直到第二次朝鲜之战,也不过才有四十门,不过却没有几人会使用。
因此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城外的明军炮手从容布置,然后三百多门佛郎机火炮对着城头齐轰……
事后朝鲜国如此记载:“城外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第155章 三百门大炮、平壤血战(2)
震耳欲聋的炮响声不断,无数的铅弹、铁砂、石块,不时横扫在平壤城西头。
火光烟雾冲天,在明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城头日军伤亡惨重。而且日军没见到什么大炮,所以他们不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只是傻头傻脑的挨炸,或是抱头鼠窜,哭嚎着不知该如何应对。
说实在,此时的明军火炮,就类似一种大号的霰弹枪,一炮打出去,就是一片铁砂弹幕笼罩方圆之地。被铁砂扫中,就是一片肢体横飞的血雾。三百多门火炮一齐射击,那威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