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医卫 >

第712章

锦医卫-第712章

小说: 锦医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比起心地纯真的青黛和没心没肺的徐大小姐,昔日的相府千金更为深知朝堂倾轧最无情,从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当年权倾天下的太师首辅,谁会想到在死后遭到清算?为万历新政立下汗马功劳的江陵党众位大臣,谁能料到他们尽数遭到贬谪?
    秦林感叹之余,看看张紫萱隆起的肚子,又看看桌子上叠起的《反经》、《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鬼谷子》等书籍,不由得叹口气:“现在我很担心哪,受这样的胎教,将来紫萱妹妹要生个什么样的小怪物?”
    “怪物,什么怪物,怪物在哪儿?”徐辛夷如一团烈火撞了进来,戎装掼带,显然是刚跳下马背,睁着双杏核眼东瞅瞅西看看。
    秦林和张紫萱相顾一笑,还是这家伙最没心没肺……(未完待续)RQ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正文 960章 银弹攻势
    紫禁城御书房,盖着“万几宸翰”的条幅下面,身材矮胖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双眉深锁,来来回回的踱着步子。
    陪在陛下身边的只有当今内廷第一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张鲸,他特意挑选了张诚不在的时候,又把洒扫值守的小宦官被远远的打发出去,现在御书房里只剩下两个绝对可靠的心腹小宦官,再没有郑贵妃和张诚的耳目。。
    做到这一点对张鲸来说并不太难,王皇后失宠是不消说了,李太后也青灯古佛常相伴,郑贵妃虽然专宠六宫,毕竟是妃子身份,想要上下其手,到底隔着一层颇为不便,所以紫禁城中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他张鲸张司礼。
    万历不知道踱了多少圈,终于缓缓开口沉吟:“秦爱卿到底年轻气盛,办事之心过于操切……”
    这位陛下擅长权谋制衡,连一个锦衣卫,尚且要安插骆思恭去分刘守有和张尊尧之势,比锦衣卫地位更高的东厂,又岂会遗漏,任秦林从容坐大?
    其实从最开始,万历调秦林以武臣身份执掌东厂,就有这方面的考虑——他根本不认为秦林能够切实掌握东厂的权柄!
    其一,从来没有武臣提督东厂的先例,秦林行事必定颇多掣肘;其二,张鲸、邢尚智一伙趁着冯保倒台,在东厂苦心经营,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动摇。
    这样一来,秦林能拿到东厂两三成的权柄,就算非常不错了,万历既能以督主之位酬庸功劳,又可借秦林之手制衡一下越来越势大的张鲸——经历了前十年的隐忍。这位陛下可不希望张鲸变成第二个冯保,司礼监掌印,和锦衣卫刘守有的关系很好,又通过邢尚智遥制东厂,仅仅是个苗头。也很值得警惕呀!
    如果秦林在东厂被邢尚智压得大败亏输,说不得,万历还要出手扶他一把呢。
    可现在形势发展完全出乎意料,秦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将东厂的局势彻底翻转过来。从科管事、掌班、领班到档头、番子,全都俯首帖耳听命,自上而下如臂使指。
    这就严重背离万历的初衷了,他是希望秦林制衡张鲸、邢尚智,绝不是要秦林独掌东厂!
    张鲸将万历的心思揣摩得非常通透,见陛下意动,赶紧又告刁状:“秦林到底年轻。过于心浮气躁,皇爷啊,老奴听说严老尚书的病,就是被他气出来的!”
    什么?万历眼睛一眯,脸色变得格外阴沉。
    万历对严清是真有几分欣赏的。因为严清是个真正的清官,张居正当政期间,他是六部尚书当中唯一没有给江陵太师送过礼的,在清廉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官员做得好。
    只可惜他还是个顽固不化的守旧派,一心一意想要废除改革新政!
    想想关中山西那些渴盼清丈田亩降低赋税的农民。想想蓟镇的边军儿郎,想想淮河岸边的父老乡亲,不论严清怎么清廉如水。秦林也只有请他滚蛋,正如张居正推行新政时所言:虽芝兰挡路,吾亦锄之!
    但现在的万历,作为大明朝至高无上的天子,他亲政还不到三年,身处九重丹陛不知民间疾苦。哪里想得到那么深远?他只是觉得,自己一力提拔重用的吏部严老尚书。被秦林气得告了病。
    万历阴沉着脸,喃喃自语:“秦林委实锋芒毕露了点,余懋学、丘橓等多有怨言,他又气病了严爱卿……”
    张鲸的脸色越来越好看,就等着万历下定决心。
    严清从排名倒数第二的刑部尚书,被陛下手诏提拔到六部第一的吏部尚书位置上,受到的宠信还在申时行这些阁臣之上——如果不是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旧例,搞不好严清就是当朝首辅了!
    文臣之中要说谁最简在帝心,除了严清再没第二个人,现在严老尚书却被秦林气得大病,万历想不生气都不行啊。
    看来,是该打压一下秦林了……万历这么想着。
    “传朕的旨意”万历思忖着,这道旨意既要让秦林知道厉害,又不能影响大局,最好还能安抚安抚受挫的旧党清流。
    张鲸喜不自胜,一溜烟的跑到御案旁边,亲自动手磨墨铺纸。
    突然外头一阵喧闹,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太监兴奋的呼叫,近处则有急促的脚步声,似乎不少人要去看什么稀奇。
    万历的思绪被打断了,皱了皱眉头:“怎么回事?”
    正等着拟旨发落秦林呢,搞什么鬼?张鲸满脸郁闷,不得不搁下笔,亲自走出门外,出门左拐到甬道上,就见几个小宦官满脸喜色的往东边跑。
    “哎哎,猴崽子跑什么跑?”张鲸叫住他们。
    宦官赶紧跪下禀道:“回老祖宗,银子,好多银子解到内承运库来了,白huāhuā的好看得很,小的们过去瞅瞅沾点喜庆。”
    张鲸先是一惊,接着就暗道不好,赶紧追问道:“内承运库金huā银,每年分四季入缴,今天还不到时候,是哪省的缴来了?”
    宦官回答:“不是哪省,是东厂秦督主押的车,小的们也不大清楚。”
    啊?张鲸心头咯噔一下,脸色顿时黑了下来。
    “老祖宗、老祖宗?”小宦官们心头忐忑,照说内承运库有银子,从上到下都有个盼头,张司礼那份也很不少,实在不明白他为啥闷闷不乐。
    “都,都去吧”张鲸虚弱无力的挥了挥手。
    宦官们又磕个头。欢天喜地的跑了,太监见银子如苍蝇见血,就没一个不喜欢的,历年来内帑紧张,连嫔妃的赏赐都稍嫌微薄,太监岁末得的犒赏也不怎么丰厚,想必今年陛下总得意思意思,大伙儿雨露均沾了吧?
    张鲸心情郁闷的往回走,那位陛下的性情,他还有什么不清楚的?狠狠捏了捏拳头,这会儿只好先把那道整治秦林的圣旨先弄出来,抢着发出去,大约还有三分机会吧……
    可惜得很,秦林连三分机会都没给张司礼留着,急匆匆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张诚叫道:“张司礼,少待一步。”
    张鲸苦笑起来,这种时候总少不了老搭档兼老对头的张诚啊。
    张诚进了御书房,毫不迟疑的向万历报喜:“陛下,秦林、秦林他押着五十万税银,刚刚送进了内承运库。”
    万历先是一怔,露出不敢置信的神情,接着就板起了面孔,为人主者喜怒不可形于色,只是语声中到底掩饰不住欢喜:“秦爱卿办事,竟有这样快?”
    张鲸郁闷了,开始万历叫的是秦爱卿,自己告了刁状,陛下变成直呼秦林二字,现在又变回了秦爱卿。
    张诚恭恭敬敬的道:“启奏圣上,秦林少年得志,锐意进取,所以办事格外勤勉,不似那熬年资迁转的,因循守旧得过且过。”
    张诚也不是善茬儿,前头捧秦林,后面什么因循守旧,那就是背后给刘守有下刀子。
    二张眼神一碰,空中又是一串火huā。
    万历点点头:“唔,秦爱卿如此勤勉,朕也该勉励他一番,才是君臣相得呢!他在哪里,朕亲自过去。”
    “岂有君见臣之理,罪过,罪过”张诚连声劝阻着,不过最后还是说出来,秦林在内承运库那边办交接。
    万历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哪儿是去勉励秦林,明明是上紧着那五十万银子。
    张诚肚子里偷笑,秦林真是算无遗策,就说了陛下知道消息,一定会赶紧过去。
    内承运库就在紫禁城东北面的墙外头,属于皇城的范围内,秦林指挥着陆远志、牛大力等人交卸银两。
    开春之后土默特部大军西进,两位法王座下乌斯藏各部群起呼应,名义上统治整个西域的叶尔羌本来就是要和大明做生意的,哈密、准噶尔部、东察合台汗国后裔诸部都知情识趣,做生意大家有好处,打仗只等着倒霉,谁还犟着谁傻逼!
    眼看丝绸之路就要重新开通。
    不过要等作为商税的银子收上来,只怕到明年都不一定能真正见到成效,毕竟商路从开通到繁盛还有个过程,贸易不会立刻就兴盛起来,另外关山万里、文牍往来、衙署设置、沿途转运,税银到京师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这些银子是秦林自掏腰包垫付的——以前五峰海商和漕帮的分红就不消说了,近来朱应桢拼命拉拢,京师权贵都想在这空前的大生意里头分一杯羹,单单是交到秦林手里的股本金都有小两百万,垫付五十万只当毛毛雨。
    明制每斤十六两,五十万两也是三万多斤,秦林故意不用金子、会票,全拿大车运来,每车运一千斤,光大车就是三十多辆!
    金huā银大元宝每只五十两,整整一万只大元宝,装在一百口银箱里头,每只箱子的盖儿都揭开了请内承运库的库大使点验,白huāhuā的一大片,把人们的眼睛都给晃huā了。
    无论是库大使还是小太监,全都心huā怒放,大河有水小河满,陛下的腰包鼓起来了,大家伙儿在里头掏摸掏摸,也有油水可沾嘛!
    当然,被银子晃huā眼睛的可不止是太监。
正文 961章 阳明门徒
    万历天子朱翊钧仍然板着脸,摆出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心术,可微翘的嘴角和眼睛里闪烁的贪婪到底掩饰不住,有心人很容易猜到他的心情究竟是如何愉悦。
    倒不是朱翊钧特别贪财,和前代蒙元、后世满清的皇帝相比,大明朝的天子们实在是“清廉”得过分,名义上每年一百万金花银入内帑,但其中大部分要用作边军将士和武功勋贵的犒赏,留给皇帝自由支用的份额其实非常微薄。
    万历六年朱翊钧大婚之后开销渐渐增多,他软磨硬泡使尽手段,当时的首辅帝师张居正终于答应增加二十万金花银,由朱翊钧亲自掌握,用于皇室的各项开支。
    张居正时代,万历受到这位首辅帝师的严格约束,动不越规、行不逾矩,多了自由支配的二十万金花银,已感觉手头颇为丰裕。
    等到张居正魂归西天,江陵党尽遭罢斥,李太后青灯古佛,冯保黯然南逐,再没有谁能管得住当今天子,于是朱翊钧二十岁前受到的压抑通通爆发出来,不仅权欲空前炽烈,花销也越来越大,那点可怜巴巴的内帑就越来越不够用了。
    大权在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弄点银子还不容易?万历兴致勃勃的开干了。
    首先他想到加派金花银,但这个计划遭到了户部的强烈反对,很多御史言官不怀好意的看着皇帝,希望能骗一顿廷杖,得到和海瑞、余懋学、赵用贤、吴中行等前辈相同的待遇。
    万历只好偃旗息鼓,接着把手伸向云南历年所积的矿银,这一次户部没闹了,换了云南道监察御史、云南巡抚和布政使司,他们摆出为民请命的架势,表示杀头掉脑袋在所不惜……好吧,万历妥协之后偶尔也会怀疑,那笔账面上的银子,是不是早就进了那些为民请命之士的腰包。
    最后。走投无路的万历使出了最后一招,他派太监充任矿监税使,派驻到各地去替他收税,事实证明这依然是个昏招,太监们兴高采烈的把银子搬回自己家,随便剩下一点应付皇帝,文官清流们则火力全开,痛斥陛下此举是与民争利——其实士大夫口中的民就是他们自己。因为矿山和商业的利益,一向是属于他们的。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万历吃到苦头,渐渐明白大明朝这个建立了两百年的官僚体系,究竟有多么难对付了。
    明白归明白,生活还得继续,皇长子、皇次子先后降生,潞王外封,里里外外花钱的地方只有更多的。开销日益增大,万历六年增加的那二十万金花银根本不够支用,富有四海的朱翊钧。却常常感觉自己穷得叮当响。
    当然,几十万两银子怎么说都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万历如果能稍稍缩减开销,内帑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再穷也不能穷了皇帝,万历亲掌权柄再无制约,胃口越来越大,他能委屈自个儿吗?
    所以得知秦林运银子送进内承运库时,万历的心情简直就是想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