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无双-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人手的问题,我想很快这个问题,就不将是问题了。等一会,我带你们去看一个东西,自那以后,苏家才会真真迎来大发展的时期!”苏默说着,拍拍手,已经来了有一会的黄老师傅便进了厅内。
“这是长沙府内最好的木匠师傅,是我重金请来,以后便是济善堂工匠院里的首席大匠了,四叔你所担心的问题,在这些匠人师傅的手中,将不再成为问题!”苏默说完:“走,出城,去江东庄园!”
江东庄园,便是苏默那处江边的盐碱地。
在苏默下山之前,还没对杨家动手之前。苏默便嘱咐松伯去高薪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秘密制作出了一件匠物,除了松伯之外,至今谁也不知道。
只是随后济善堂调拨了大量银两人手,在苏默荒废的那片盐碱地上建起了一个围墙数百步,高堂广屋的建筑群。
而且,苏氏的护院队也分拨了一些人过去,显然是很要紧了。
大家显然也早有耳闻,一路前行,很快便到了一个围墙高立,戒备严密的地方了。
在外面,几人还感觉不出这处院子有什么不寻常的。
只是一进了里面,便是迎面能够看到好几头眼神凶恶的狼狗,扫视着在场众人,而最为吸引人的,则是那几个矗立在江边上的‘大家伙’。
显然,江边是有过一番大工程的。
引水而入,一条条小河道上,一个个矗立着犹如大风车般的水轮~暴露在外。随后,一个个承接的木轴延伸入内,便是一个个广阔的大房子。
这种迥然不同传统的建筑显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苏默一行人入内,入目处便落在了那一个个看不懂的机械上。
苏默目光看向黄老师傅,也就是黄灿。苏默倒是对这些东西已经明白,一路上单独问了好几次,这目光看过去,显然就是要黄灿去给大家作介绍了,这是让他混个脸熟,也是在表示对黄灿的支持。
黄灿一身干干净净的淡蓝色大褂,须发整齐,显然是准备了许久。若不是手掌粗糙老茧纵横,只怕还以为这是个斯文的老儒生:“这是工匠院依照公子从书院取来的图纸所做的‘水力大纺车’!”
第五十三章:突出重围(下)
“水力大纺车?”大家一阵疑惑,互相对视,纷纷在回忆着。显然,这个名字大家至少是听闻过的。
不过古代士大夫读书讲究不求甚解,即便是水力大纺车已经出世许久,甚至在书本之上传播了开来。
但书海无边,过目不忘毕竟是大牛才有的本事,大部分人看过就忘了,更何况还是不大用得上的农书?
良久,苏水禾有些不肯定地说着:“这是王祯《农书》所述的水力大纺车?用来纺纱的?”
“水禾先生果然博闻强记!”黄灿一记毫无水准的马屁,接着转入正题:“不错,水力大纺车,便是依靠水的力量,运转水轮用以纺纱的机械!”
“这个水轮,与水转碾磨工坊相同。水轮使用,已经有千年之久。在工艺之上,毫无任何问题,成本压力,也并非不可承受。水转大纺车的传动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传动锭子,二是传动纱框用以完成加捻和卷绕纱条的工作。工作机与发动机之间的传动,则是由导轮与皮弦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安装并使用这些部件,可做到‘弦随轮动,众机皆动,上下相应,缓急相宜’。工具机即加捻卷绕机构,由车架、锭子、导纱棒和纱框等构成。为了使各纱条在加捻卷绕过程中不致相互纠缠,在车架前面还装置了32枚小铁叉,用以“分勒绩条”,同时还可使纱条成型良好,作用与缲车上的横动导丝杆相同”
黄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一大堆专业术语,尽管现场实地讲解,但这般讲着,众人都有些犯迷糊了,连蒙带猜,才算明白了整个机械的构成。
至于苏默,则思绪有点远,想到了中西之间的差别。毫无疑问,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政治文学,乃至经济思想都是远超西方的。
就说水转大纺车的工具机所达到的工艺技术水平,即使是用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纺纱机器中的工具机为尺度来衡量也是非常卓越的。比如历史教科书上大书特书的“珍妮”纺纱机最初仅拥有8个纱锭,后来才增至12…18个纱锭;而大纺车却拥有32个纱锭。“珍妮”机仅可靠人力驱动,而大纺车却可以水力、畜力或人力为动力。
可见,哪怕是在工业革命初期,中国的甩开西方世界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至于经济上,那更是毫无疑问的超级帝国。
那么,在什么时候,天朝帝国被西方甩开了步伐呢?
苏默想的有点远,黄灿则还在继续滔滔不绝地介绍:“大纺车虽然是用于纺麻,但稍作修改,缩小尺寸,又可用来捻丝”
此刻,一直晕乎着的苏水华终于打断了黄灿的话,提问道:“那是否可以纺棉?”
黄灿作难,棉花毕竟和丝麻是不同的:“暂时不行!”
苏水华凝眉,一干主事人互相对视,解释看到了眼中的期盼。这里没一个傻瓜,相反,一个个都是老奸巨猾之辈。苏默带他们来这里解决人工问题,显然就是指的这些水力大纺车。
能够用机械代替人工,其中能够产生什么变化,哪怕大家一时间还没想那么深远,但光是人工成本降低,也足可令人兴奋了。
节省了丝绸所需的工人,此减彼增,棉纺可以用的工人就更多了,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
而苏水华就想的更多了,若是水力大纺车可以纺棉,那岂不是棉纺的成本可以大降,产量也可以大增?
由此,一增一减,多出来的可都是利润啊!
只可惜,水力大纺车不能运用到棉纺作坊里。
“唉”从黄灿口中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一片叹息之声响起。
这个叹息声惊醒了苏默,回过神来,笑道:“都唉声叹气地作甚,现在暂时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黄道婆未出来的时候,谁想到棉布竟然可以这般方便快捷地纺织?”
苏默这么一说,苏水华也反应了过来,一把握住黄灿老茧纵横的右手,激动地说:“不错,济善堂的工匠院是不是?我记住了,黄老师傅,您老尽管研制开发,人力物力,还有相应的技术资料和其他合理条件。您老只管提,只要能研制出来,奖,大大的奖!”
“好,好!”黄灿激动得摇晃着苏水华的手【ps一段,握手不是西方专有的礼节,古代也有,三国的时候就见着史书描写了。比如执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咳咳,偏题了】,直到苏默轻笑着,这才尴尬地放下。
对此,苏水华没有不适,反而轻笑着撇过此事,继续问起了水力大纺车的问题。
黄灿也是神情一振,显然很是昂扬。
一边的苏水禾感叹着:“诚如王祯所言:‘大小车轮共一弦,一轮才动各相连。机随众欓方齐转,纑上长纴却自缠。可代女工兼倍省,要供布缕未征前’此物一出,苏家未来,将光明百倍啊!”
“九弟记性可真是极好,所言,也是极好啊!”
大家纷纷说着,一直不大说话的苏水繁也提问了:“一个大纺车,一天能出多少丝麻?”
“一日可纺百斤,而且凭借了水力,工人并不辛苦!”黄灿又说着:“比用陆车,愈便且省!”
苏水繁颔首。
苏默看着一干人兴致勃勃,心中也是欢欣,只不过,他可没因此失去理智。水力大纺车的确是利器,优点显著,但水力大纺车的缺点也不少,只不过苏默并不打算过早说出来。他希望能够由工匠院的工匠们,使用大纺车的工人们找出来。
比如,水力大纺车在传动机构方面,大纺车(工具机)与水轮(动力机)之间仅仅通过皮带来传动,而皮带运动不够规则,难以保证纱锭的均速转动。同时,在皮带之外别无调节机件,不能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整纱锭转速,因此纺出来的纱不仅会时粗时细,时松时紧,质量不均,而且在纺纱过程中还容易断头。更重要的是,大纺车上没有牵伸机构,因此只能用于对纤维较长的麻、丝进行合股、加捻和卷绕,而不能用来纺纤维较短的棉
认清楚机械的优点大家会有兴趣使用,但也得认清楚缺点,这样大家才会改进。而非让机械一直这样,最后逐渐落伍。而事实上,水力大纺车的缺点依着眼下的技术水平,是可以改进的。
例如,在传动机构方面,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麻纺机的传动机构,也仅是传动皮带之外再加上一个螺旋调节装置,使操作工人能够根据需要拉紧或放松皮带,达到皮带运动的规则化。同时,在转动轴与纱锭之间,用齿轮传动装置取代另外一条传动皮带,即可使得纱锭运转匀速,保证纺出的纱粗细松紧均一,不易断头。
还有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上的牵伸机构,不过就是安放了两根可前后滑动的木杆,并用一个木托架代替执棉条的那只手而已。纺纱时,纺工用手托住木托架,使之来回行动,另一只原来就摇纺车转动曲柄的手,仍然摇动曲柄使纱锭转动,这时棉条从两根木杆中间穿过绕到锭上,由于木杆的移动,棉条在受到拧绞的同时得到拉伸,从而解决了纺棉纱的关键技术问题。阿克莱的纺纱机用4对由1个轮子推动,但速度不同的滚筒代替了木杆,使得拉伸工作更为规范化。这些改进在工艺上并不困难,其所需的工艺技术知识,也“并未超过元代中国人的技巧之所及”
就算工匠们愚笨,最后想不到如何去解决。
苏默也并非没有后手,比如在清代创造出的利用张力和捻度控制牵伸的纺纱用大纺车(即多锭纺纱车)。这种大纺车不仅设有罗拉作为牵伸机构,而且增加了加压装置以调节棉纱的粗细,同时在纺纱的方法上也与过去传统的方法有相当的不同。经过这些改进,大纺车完全可以胜任棉纺工作。
而且,在水轮上,苏默所知道的依据现在技术水平,还可以继续改进,而不需要担心技术不达标。事实上“对于一个早在宋代就已制造出双动活塞投掷机的民族来说,这应非不可克服的困难”。
苏默惟一担心的问题仅在于没有人去进行这些方面的改进工作
一干人兴致勃勃地想着如何扩大生产,江边庄园上水力大纺车的规划,以及对苏家未来将产生的变化。苏默没有多说什么,他却想的更远。
毫无疑问,眼下中华帝国的技术能力是十分优秀的。作为前蒸汽机时代,唯一的非人力畜力动力。水动力的使用在国内已经得到实现,但依着苏默的见闻。无论是纺织业发达地区还是水力发达地区,都没有见到大规模使用的情况。
【注:elvin;thepatternofchinesepast;p。199。】
【注:参见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第196页】
【注:elvin;thepatternofchinesepast;p。199】【查资料太辛苦了。。。】
第五十四章:底牌(上)
据苏默所了解在历史上,就算多锭纺纱车出来。也并未改变这种格局,反观两百年后的大不列颠岛,阿克来水力纺纱车一经出现,却迅速传播,可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
仅仅从技术上将,阿克来水力纺纱车并未超过王祯《农书》上的水力大纺车,甚至,四个世纪的时间,有足够多的质疑可以指向阿克来水力纺纱车是复制于四个世纪前中国的水力大纺车。
只不过,出现了阿克来水力纺纱车的英国自此爆发了功业革命,不仅在技术上迅速赶超了老大帝国清国,而且,还在国力之上全面超越这个古老而荣耀的国度;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为广袤的大帝国。
苏默的疑惑,在后世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李约瑟之谜”。为何同样的技术革命,在中国和英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呢?
在人类历史上,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出现,代表了近代大工业时代的开端。这与王祯《农书》中的水转大纺车所遭遇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伊懋可评论水转大纺车时说:“虽然这种机器还不是非常有效,但如沿其所代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的话,那么中古时代的中国很可能会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就出现一场纺织品生产上的真正的工业革命”然而,这场看上去似乎有可能会发生的工业革命并没有发生。不仅如此,连水力纺纱机本身也像一现的昙花,失去了踪影。又要再等待四个世纪之久,它才又以新的面目重新出现于英国,并引起一场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革命。元代水转大纺车后来所遭遇的情况,令人扼腕不已。
苏默眼下很明白,这种楚才晋用的情况非常遗憾,但事实上并不能存下诸如“技术进步必定能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