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山楂树之恋 >

第1章

山楂树之恋-第1章

小说: 山楂树之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站提供TXT;UMD格式电子书免费下载

《山楂树之恋》(完整版)…艾米 著



  第1部分




  简介及书评

  关于《山楂树之恋》这本书

  原生态真人小说
  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清新明亮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揪心细节,使该小说具有原生态小说不同凡响的魅力。它在亲历者充满悔意的反复追忆下,呈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完美情人”,令所有女人魂牵梦萦。
  传奇之书
  小说中所述的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此时她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看到结局,所有人泪如雨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中国情圣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女人用三十年时间追思而成。每一次追忆,都令其早夭的情人更加具体,这特殊的“写作”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情圣”(苏童语)。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文革后期,而那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永不可再有,这样的爱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山楂树之恋》毕竟出现了,因此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中国式爱情范本。
  所有女性都会为之哭泣。
  它不仅仅将为女性读者钟爱,亦将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型研究材料。
  它所透露出来的“干净爱情”,对于当下情爱观,有着强烈的冲击。
  “山楂树现象”
  由于服务器在境外的“文学城”等网站国内不能访问,国内绝大多数网友之前并不知道《山楂树之恋》。一天,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的老总张小波先生参加一个聚会,偶然听到张纪中先生的夫人樊馨蔓女士和宏基伟业的总裁李明女士在热烈议论这本书,勾起了他浓烈的兴趣。很快,共和联动成为该书的图书和影视改编的版权代理。
  具有多年营销经验的共和联动图书公司,首先印制了五百本试读本,发放给文化界,影视界,艺术界名流,征求他们对此书的意见,希望从这些意见,对接下来成该书的产品形态、市场前景有更确切地了解与掌握。
  由于《山楂树之恋》是一本70年代背景的爱情小说,试读本大都送给了中年以上的文化名人。包括影视圈的姜文、张纪中、张元;媒体圈的窦文涛、赵忠祥,文化圈的朱大可、李银河;文学界的王蒙、苏童、刘心武;企业界的潘石屹、李明等人。
  《山楂树之恋》的试读本在名流圈内引起巨大的轰动,各界名流纷纷以短信、以邮件表达其所受感动。试读嘉宾中的影视界大腕如柳云龙、张元、张纪中、陆川、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则争相抛来橄榄枝要求洽谈影视改编。艾米向张纪中开出天价10万美元影视改编权转让费,就成为一时的大新闻。
  2007年9月初日,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在“山楂树之恋官方博客”上首次公布对众多名流的推荐语,立刻引起轰动,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强名家推荐阵容。随后,聚集在海外网站“文学城”“湾区华人”等处的巨大粉丝群纷纷涌入国内网站,为艾米摇旗呐喊,并自得其乐地为电影版《山楂树之恋》选导演、选演员。
  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都在议论山楂树现象,例如搜狐名博鞠健夫在其博客刊发有关《山楂树之恋》的文章,单篇文章的点击居然达到四十多万。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信息,以每天以惊人数量飞速增长。毫无疑问,《山楂树之恋》,已经流行。

  书评:禁欲主义获得了中产阶级的泪水

  禁欲主义获得了中产阶级的泪水
  …………对《山楂树之恋》洁癖爱情的批判
  周瑟瑟卡丘主义 诗人 周瑟瑟
  在中国人的情爱道德法庭上,情欲的旗帜永远是一面掩面哭泣的真正阳萎的旗帜,只有禁欲主义者才是崇高的真正勃起的元凶,禁欲主义者一定是最后的亢奋的发言者,他们高高在上,义正言辞,以至于到了我们这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他们还能博得中产阶级热烈的掌声。
  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正是一个奇怪的男人在标榜自己不与恋人做爱,而以高尚自居,而获取30多年后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泪水,历史在情爱中最能反应人性的本质。虚伪得没有了性生活成了中国人过去爱情生活最伟大的历史。
  如果你非要问我:《山楂树之恋》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还是史上最不道德的爱情?我只想说:这是一部有洁癖的中国人的情爱史。那段极左生活中的爱情在我今天看来,既是史上最干净的又是史上最不干净的爱情。不幸的是,那样的爱情让今天的名流与中产阶级泪流满面。据悉,影视大鳄张纪中因其爱妻被这部小说感动而要改编成影视剧。影星孙俪小姐已经是泪水汪汪,她显然没有像张纪中爱妻那么老,没有当过知青,但孙小姐无疑是受过虚拟影视爱情的教育。她代表这个时代的男女为《山楂树之恋》中静秋与老三无性的纯美爱情而哭泣。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爱情长篇小说,属于“知青小说”之列,并且我要说这部小说是“伤痕文学”的死灰复燃也并不为过。作者是海外不知名的女作家艾米,她充当的是小说女主人公静秋的记录者。这部小说是突然向以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慕容雪村为代表的时尚小说发射的一枚“催泪弹”,它正在奇迹般地让京城一帮大小名流火速翻找擦拭泪水的黄手帕。他们在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静秋与老三那样拥有纯洁、无欲的爱情?在上个世纪70年代,静秋和老三隔着厚厚的大衣,也有类似高潮的反映,但他们到死也没做爱。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么痛苦的发现啊,中产阶级们显然被静秋与老三的无性之恋弄得做爱也不是,不做爱也不是了,对自己的乱搞而心生悔意了,恨不得回到上世纪70年代重做处女与童男。太动人啦,静秋与老三充当了中产阶级的超级爱情教母与教父,他们的故事理所当然要掀起北京城里一轮“隔着厚厚的大衣,也有类似高潮的反映”的爱情试验。
  这是一个错误百出的网络时代,芙蓉姐姐之后势必会冒出静秋这样干净的女性,连电视红人窦文涛都要“向作者原作者致敬,为了真情实感。那天锵锵我还说了这本书,严酷环境往往是动人爱情的好舞台。”老窦呀,你嘴皮子可甜啦,你是说你向往那样的爱吧?向往做老三那样的男子吧?忽又听到大头美媚陈鲁豫纯纯地说:“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欲望的车轮滚滚向前,窦文涛、陈鲁豫之名流们只能后悔莫及了,时代不同了,你们永远做不了老三与静秋。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金瓶梅》、《洛莉塔》这样的美好情欲小说,也有《兄弟》、《活着》这样苦难革命式的哭泣小说。而现在突然冒出这本反人性、反做爱、反欲望、反高潮的苦难爱情小说,大有要打败琼瑶阿姨、战胜欲望横流的世俗生活之势,实属一个异数。但我这个写情欲大于禁欲的小说的中年人,对静秋与老三那种误导人民群众的神仙爱情生活是反对的,我不提倡荷尔朦处于激剧上升期的80后、90后男女学习静秋伯母与老三伯父,他们是人类情爱历史中的反动者,他们是肉体的囚徒,他们是人性的罪犯,他们是情爱历史的撒谎者。不要学习他们,你们的生活充满了甜蜜的欲望,你们的爱赤裸裸,你们的性比老一辈们要甜美,要科学,要进步,这是时代的必然,这是一个伟大的和谐的时代赋与你们的情爱的使命。
  我要反对静秋与老三的病态之恋!我要呼喊情欲的细雨快快来滋润我们自由而幸福的年轻人!
  2007…9…9 中关村午后

  书评:革命年代的爱与恐惧

  革命年代的爱与恐惧
  ——评《山楂树之恋》
  中间代诗人评论家 马策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泛性时代。不必细数充斥电视荧屏的各类性暗示广告,更不消说互联网上泛滥成灾的五花八门的性想像、性行为,单表一则新闻——日前广电总局封杀四川、成都某某广播电台有关涉性节目,就足以支持这个“泛性时代”判断。广电总局措词严厉,称某某电台“用两到三小时公然谈论、肆意渲染,描述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和性器官,大肆吹嘘性药功能”,“内容淫秽不堪,色情下流。”……在此泛性时代阅读以革命(禁锢)年代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不免让人觉得,透过时代变迁,这纷扰人间的世俗之爱还得持续寻找出路。
  泛性时代爱情唾手可得,但它很可能将爱简约成性,感官很可能替换了感情。禁锢年代,爱情看上去纯洁而理想,其实,这样的爱情压抑、变态得要命,说它被革命/政治一整套意识形态逻辑所劫持殊不为过。只不过,人们通常看不见,爱情这个热烈的身体上原来还有扭曲的意识形态冰冷的投影。此所谓,爱情被革命禁锢,理想被政治绑架。再宽泛一点说,泛性时代以娱乐、消费的名义,利用强势媒体放大爱情主题,但难免有性无爱。而革命年代,以意识形态的名义,通过政治洗脑作用于爱情,因此也难免有爱无性。两者一路货色:都是灵肉分离。所以我不说革命年代的爱要好于泛性时代的爱。所以我要说这两个时代的爱都不是正道。所以啊,时代都不对,爱情都错了。
  《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于1974年春。老三是那个年代的帅哥,静秋是彼时的美女,都是正当肾上腺素贲张、荷尔蒙奔涌的年华。有道是野百合也有春天,爱情说来就来,但是,的确,“毒草”没有爱情。
  多么可怜的静秋,多么压抑、扭曲、变态的她啊。她听到老三说出“爱情”、“追求”这样的字眼,会心惊肉跳,会尴尬不堪,这是少女的羞涩吗?既是也不是。说不是,更多的是因为,静秋在跟老三稍微亲密接触之后,都会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资产阶级情调”,羞涩于是变成苦涩。静秋家庭出身不好,是地主的后代,她早已学会遵循革命主题思维、行动。革命/政治议程操控了她的精神,她时刻自觉地在灵魂深处“狠批私字一闪念”(小说中尽管没这么提,但它是当年触及灵魂的时代风尚)。对高中女生静秋来说,革命更多地以学工、学农、学军、学医等方式展开,但行为的每一个环节都得“政治正确”,这是头等大事,否则势必断送前程,还可能危及她成分有问题的家庭。静秋可是一直紧跟时代风尚要求上进的好学生、好女儿。关于爱情,当年“政治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谁跟谁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之类。静秋中了意识形态的毒,时代语境规制了你:你要是不中意识形态的毒,你本身肯定沦为时代的“毒草”。静秋的爱无力:无力穿越禁锢年代。她和老三的爱情无法不陷入囚徒困境。压抑、扭曲、变态的首先是意识形态本身。在革命和生活之间潜藏着深刻的恐惧:人对意识形态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适时转化为对爱情的懦弱。
  意识形态无时不在。就说俄罗斯经典民歌《山楂树》,那可是为50年代的过来人所钟爱,而50年代为中苏蜜月期,初生的共和国天空无比明丽。到了静秋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