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帝国的崛起与没落 >

第11章

帝国的崛起与没落-第11章

小说: 帝国的崛起与没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雍正帝在位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此时女真人大多不再弯弓射箭了。   

  为什么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总是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要归结于游牧民族的天性。作为游牧民族来说,在草原生存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放牧,但是,牧草有荣有枯,当一块牧场不能放牧的时候,他们就得寻求新的牧场,   

  然而牧场是有限的,之间必然有争夺。争夺带来战争。于是战争就成了游牧民族永恒不变的主题,而战争中的英雄,将会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所以,冒顿单于即位的合法性,建立在杀死父亲头曼单于之上,这就是匈奴的传统。即使是后世强大的单于或者国王,可以指定某个儿子或者亲属,作为左贤王,而后即位,然而草原更古老的竞争法则,将会打破这种指定。当左贤王强大的时候,尚可以顺利即位,否则便得与人相争了,由是内乱开始。   

  另外一个导致衰亡的显著因素是对外战争。其实,可用相同的道理来解释,这是游牧民族维持游牧生活的必然。如果匈奴人想继续游牧的生活,就必须有可以放牧的牧场,然而在长城以南、延伸到匈牙利平原的大草原,总受到北冰洋寒流的影响,在寒流侵袭的时候,大片牧场就会成为一片不毛之地,匈奴人如果想要继续生存,就不得不替他们自己以及骏马、牛羊,寻找牧场,或者食物。这个时候,他们的目光,就投向繁荣富庶、粮食充足的农业民族,在亚洲,这个目标是中国;在欧洲,这个目标则是罗马。然而,罗马和中国,毕竟是更为发达的农业文明,比起匈奴人游牧狩猎为主的文明形式来说,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一旦有机会,便会迅速恢复,最终给了落后的匈奴人以沉重的打击,本已脆弱的游牧帝国,在此打击之下,总是迅速崩塌。   

  当然,农业帝国也有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匈奴人开始顺利地进入,或者至少保持相当的侵扰,一来二往,农业帝国不得不假意笼络,加以吸收,当这批游牧民对农业帝国有相当了解之后,等待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进入帝国的腹心,或者灭亡之,或者占有之。刘渊的汉帝国和阿提拉帝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但是,南方的农业区并不适合放牧,匈奴人游牧狩猎的生活,也就不能长久,如果不能融入农业社会中,成为其中一员的话,就无法在此安居,因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为农业的民族必然会为阻止农田成为牧场而奋斗,而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和巨大潜力,必将后来居上,摆平游牧的匈奴人。所以定居了的、农业化的鲜卑人、法兰克人成了汉帝国(刘渊建立的)、阿提拉帝国统治区的主人。而匈奴帝国,也随之消散。   

  这就是竞争的铁则:先进的农业文明必将战胜落后的游牧文明。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29节:盛极一时……匈奴帝国(29)         

  2。匈奴帝国 700年:漫长的西征和动力   

  在欧亚大陆的舞台上,匈奴帝国整整表演了 700年,它曾经上演了无数的悲剧和喜剧,带来无数欢笑和泪水、甚至淋漓的鲜血,它有时粉墨登场,大出风头,也有时退居幕后,跑跑龙套。公元 4世纪和公元 5世纪,它先在亚洲、后在欧洲,做了一生中最精彩的表演之后,终于匆匆谢幕了,此后再也不曾走到前台,欧亚大陆的舞台上,再也没有了它的影子。   

  它的一生,虽然出演过无数次的戏剧,但是其中始终擅长的、也是最精彩的乃是西游记。而且这一演就演了 500年。最早一次的表演,始于公元 51年,那一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称臣西汉,开始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不断侵袭他的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此后郅支单于为避开南匈奴的锋芒,第一次把部族西迁。从这一年开始,不断有匈奴人加入这远征的队伍,骑着骏马,赶着牛羊,朝西而去,先是穿过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狭长区域,然后沿着巴尔喀什湖的南端,再走过锡尔河水的北缘,贴着咸海、里海、黑海,渡过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直到欧洲最后一道屏障……多瑙河,这个时候,正是阿提拉王朝兴起的时代,而〃上帝之鞭〃阿提拉则成为西征的最后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一个领袖。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阿提拉成为郅支单于的后裔,因为他继承了郅支单于西征的遗志,并把它发挥到极致。   

  然而,为什么这场伟大的西征会开始?又为什么一去 500年?到底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或者说驱使着匈奴人一路向西?   

  有人说,是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开启了匈奴人的西征,并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当万里长城修建之前,匈奴人和他们的祖先们与南方的华夏族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屏障,所以匈奴人的前身,或者说代称〃猃狁〃,曾经多次离开北方的草原和大漠,深入到周王朝的腹心……今天的陕西一带,大肆劫掠。《诗经》里的名篇《采薇》,就讲述了当时周人为抵抗猃狁、备尝艰辛的故事。到了战国七雄的年代,赵、秦两国修筑了长城,才稍稍缓解了匈奴南下的侵扰,直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后,匈奴   

  人南进的铁蹄才放慢了脚步。匈奴人既然不能随意南下,他们劫掠的本性又无法遏制,终于有一天,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广阔地带。他们也许没有什么规划,只是一路向西,当一处水草枯萎的时候,他们便游走到另外一个地方。他们不愿往东去,因为他们来自东方,东方有难以逾越的长城,纵使可以通过,也必然伤痕累累;他们也不能往南去,南边总是一连串的湖泊;他们更不能到北方去,北方的严寒将会冻僵他们和他们的牛羊,所以,他们边摸索边行走,于是顺利向西前行,直到漫长的多瑙河挡住他们的去路。不过,多瑙河总比不过万里长城,匈奴人在流连徘徊之后,跟着手下败将……阿兰人和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开始与东西罗马帝国……一个与中华帝国同样强大的帝国,展开数十年的征战,最后将不断西移的营帐,紧紧地扎在匈牙利平原上,自此结束了西征。   

  这么一看,匈奴人的这次远征,似乎是件偶然的事情。来自蒙古高原的他们向南劫掠不遂的时候,开始选择新的猎场,在漫无目的的寻找当中,他们来到了多瑙河畔,来到了欧洲,驱动他们不断前行的,唯一可以确定的,似乎是他们不断迁徙、不断劫掠的天性。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呢?   

  这漫长的远征果然只是漫无目的的迁徙吗?到底是什么力量左右其中呢? 当我们把匈奴人的远征绘制成图,将会发现他们第一次的受挫是在蒙古高原以南的中国,当时正是秦汉,他们最后一次,也是第二次的受挫是在多瑙河以南的欧洲,当时正是罗马帝国晚期。当我们对击败或者抗击匈奴的第一个敌人认真观察时,将会发现,这个敌人所居住的区域,被北边的大漠、西边的天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南的横断山脉,以及南边和东边的大海所包围,尤其是秦岭以北的区域,是易于耕种的黄土高原,其东是环境相似的华北平原,在这块开阔而又广大的区域里,因为黄河的关系,互相团结成一个民族……华夏族,他们在长久的历史里,以农耕为生,孕育了强大的文明和文明之下众多的人民。当匈奴人来到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他们也许可以暂时骚扰,但是常常得不偿失,最终在历次的打击之下,退却了。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0节:盛极一时……匈奴帝国(30)         

  然而,为什么匈奴人不能忘怀劫掠和侵扰的生活?似乎停止这些,他们的生命也将随之停止。这种天性,或许植根于他们所产生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众所周知,匈奴人来自蒙古高原,但是,高原的绝大部分区域,乃是滚滚黄沙,除去南端的一部分草原,当春天的时候,匈奴人可以在草原安心地放牧,但是当春天过去之后,匈奴人就要面临难以忍受的秋天和冬天,昼夜温差大,没有牧草,如果当年遇上天灾的话(这在蒙古高原是常见的),这群游牧为生的人,就面临饥饿甚至死亡。所以,他们不得不去四处劫掠。起初当然是邻近的民族,   

  可是,不久这些邻近的民族因为本来的境遇相似、生活方式相同,又很快地臣   

  服于他们,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于是就更加重了匈奴人的负担。高原之上,既然无可掠夺,只好把目光转向高原之外,他们首先看到的,当然是南方的千里沃野和数不尽的粮食以及财富,这些增长了匈奴人的掠夺心。但不幸的是,当匈奴人大举入侵之时,他们不知道南方的这个民族人数远远超过他们,又更为富强,因此,入侵的结果,常常是自身的损伤,特别是万里长城,更使这些劫掠为生的匈奴人陷于绝望。   

  南方既然不能获得所需的物资,以帮助他们度过漫漫的冬天或者灾荒的年份,只好把目光转向他方。高原的北方是漫长的冰原,东边有兴安岭的阻隔,唯有西边,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露出一丝光亮,那是中亚一望无际的草原,一直向西延伸到欧洲,连接到匈牙利平原。于是,他们开始向西前行。当然,他们也可以像以往那样,在短暂的迁徙之后,等待蒙古高原的春天到来,再次回到故地。然而,时间不等人。当他们刚刚离开之后,一批新的游牧民族就占据了这里,他们是鲜卑人。鲜卑人之后是柔然人。一代一代,旧的走,新的来,新的不能安居于高原,就开始南侵,南侵如果失败,就向西迁移,于是新的西迁队伍跟在匈奴人的身后,他们如同背后的芒刺,刺激匈奴人的西移。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我们最后将会发现,它正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就像一个发动机,它不断产生出强悍和劫掠的力量,而高原西部的亚洲草原、欧洲草原、匈牙利平原,则是这种动力的传送带,而这种动力的载体,便是蒙古高原之子……匈奴人,而传送带的另一端是欧洲,是罗马帝国。这种不断向西传送的强大动力,在摧毁罗马古典文明的同时,为之提供了迈向近代的能量。如此说来,匈奴人不过是这种动力的载体,在完成他们的使命之后,随之退出,似乎就是必然的宿命,如此,也就不用为匈奴帝国的崩溃感到奇怪了。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31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1)         

  第二章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   

  他们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在沙漠中诞生,在沙漠里死亡,默默无闻,与世隔绝。直到有一天,最后一个先知偶然降临在这里,他们才骑着骆驼、唱着美丽的歌,开始远行。两河的新月,因了他们,再成满月。当希腊、罗马、印度、波斯的芳香散尽之时,是他们将遗留的种子,深深埋下,用心浇灌,最终培育出更灿烂的花朵,芬芳满园人人夸。忽然有一天,前门进来一名强盗,举着十字架,狠狠地将枝叶击打。不久,后门又来一位劫匪,骑着骏马,粗暴地把花朵践踏,它这才花瓣凋零。然而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早已飘过沙漠、山脉、海洋,几乎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   

  一 。先知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阿拉比亚人   

  1、阿拉伯人的起源:走出沙漠的最后一支闪族   

  原始的阿拉伯人,是沙漠里的贝杜因人,因居住在阿拉比亚,又称作阿拉比亚人。   

  阿拉比亚三面临海,一面又以沙漠与世隔绝,所以古代的阿拉比亚人,把它唤作阿拉伯岛。阿拉伯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很久很久以前,它是亚洲漫长的沙土地带的继续,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连成一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被尼罗河和红海隔开。阿拉伯半岛,东西面临海洋,但都太狭窄,海水释放的水蒸气,不足以打破连接亚非两洲的无雨气候。南方的印度洋,虽然跟着东风,送来些许的雨水,但也不足以影响内地的沙漠。所以,这里是全世界最干燥、最炎热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贝杜因人,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追逐水草而居住。他们住在羊毛或驼毛织成的毛屋里,在同一古老的土地上放牧绵羊和山羊。适宜耕作的   

  土地太少,只能产出些许小麦,所以他们不喜欢农业。他们生活在沙漠里,与世隔绝,所以也不喜欢工商业。只有少数的树木可以在这里生长,比如椰枣,在绿洲之中,还有些杏子、甘蔗、西瓜之类的水果。南方的土地上,还有茂盛的|乳香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