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列复句,分句间用“亦……亦……”连接。(2)连贯关系(顺承关系)
(37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公输》)
——“闻”和“起”,表示时间上先后相继,不用关联词语。
(37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用“而”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相继。
(374)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蒲松龄《促织》)
——用“则”字表示分句间的承接。
(37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史记·鸿门宴》)
——用“因”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的承接。因:就。
(376)韩信已定临菑,遂追至高密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用“遂”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的承接。遂:就。
(377)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列传》)
——用“乃”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的承接。乃:就。
(3)递进关系(层进关系)
(378)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后一分句用“且”字表示程度比前面的分句更进一层。且:并且。
(379)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尚……况”表示分句间的意思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况:何况。
(380)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用“犹……况”表示分句间的意思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况:何况。
(381)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隆中对》)
——用“非惟……抑亦”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不但……而且……”。
(38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用“非徒……而又”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不但……而且……”。
(383)非徒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汉书·贾谊传》)
——用“非徒……亦”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不但……而且也是”。
(384)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计算》)
——用“而况”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何况”。
(4)选择关系
(385)与其坐而待亡,孰如起而拯之。(《冯婉贞》)
——用“与其……孰如”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与其……怎如”讲。
(38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用“其……其”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是……还是”讲。
(387)非死,则徙耳。(柳宗元《捕蛇者说》)
——用“非……则”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不是……就是”讲。
(388)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
——用“不……则”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不是……就是”讲。
(389)王以天下事秦乎?且事齐乎?(《战国策·齐策》)
——用“且”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还是”讲。
(390)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用“抑”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还是”讲。
(391)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楚辞· 卜居》)
——用“宁……将”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宁愿……还是”讲。
(392)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没用关联词语,分句问为选择关系。“事齐乎?事楚乎”意为“是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2。偏正关系
(1)转折关系
(39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然”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但是”讲。
(394)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用“而”字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却”讲。
(395)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用“然而”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但是”讲。
(396)卿非刺客,顾说客耳。(《后汉书·马援传》)
——用“顾”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只是”讲。
(397)豫州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虽”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虽然”讲。
(298)成述其异,宰不信。(蒲松龄《促织》)
——不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意思上为转折关系。
(2)条件关系
(39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用“纵”表示分句间的条件关系。当“即使”讲。
(400)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乃”表示分句间的条件关系。当“才”讲。
(40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用“无”表示分句间的条件关系。当“无论”讲。
(402)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报刘一丈书》)
——用“即”表示分句间的条件关系。当“即使”讲。
(40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用“则”表示分句间的条件关系。当“那么”讲。
(404)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
——没有使用关联词语,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清楚。
(3)假设关系
(405)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如”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406)苟富贵,莫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用“苟”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假如”讲。
(407)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
——用“使”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408)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己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用“向”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409)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治邺》)
——用“即”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410)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中山狼传》)
——用“脱”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假如”讲。
(411)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韩愈《祭十二郎文》)
——用“如……则”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就”讲。
(41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用“藉第令”表示分句间假设关系。当“即使”讲。
(413)若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若”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414)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用“倘”表示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415)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没有用关联词语,前后分句为假设关系。
(4)因果关系
(4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由因推果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没有使用关联词语。
(41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用“以”表示原因,当“因为”讲。
(4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用“为”表示原因,当“因为”讲。
(419)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用“以故”表示结果,当“因此”讲。
(420)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用“是以”表示结果,当“因此”讲。
(42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用“缘”表示原因,当“因为”讲。
(422)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取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故”表示结果,当“所以”讲。
(42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用“以是”表示结果,当“所以”讲。
3。多重复句
(424)先帝属将军以幼孤,①‖寄将军以天下,②|(并列) (因果)
以将军忠贤,③‖能安刘氏④(《汉书·霍光传》)(并列)
——共四个分句,第一层次为因果关系,各有两个分句,“以”是连接它们的关联词语。①和②、③和④作为一个整体看,都各自形成了第二层次,都是并列关系,都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同时,第二层次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只有一个分句了,不能再分,所以整句为二重复句。
(425)诚宜开张圣听,①‖以光先帝遗德,②?恢(连贯) (并列)
宏志士之气;③|不宜妄自菲薄,④?引喻失义,⑤‖以(转折) (并列) (连贯)
塞忠谏之路也。⑥(《三国志·诸葛亮传》)
——共六个分句,①②③与④⑤⑥为第一层次,结构关系是转折关系(关联词语应是“而”,但没有使用)。①②③三个分句中,①分句是第二层次的前面部分,②③两分句是它的后面部分,结构关系是连贯关系(前面部分表示行为,后面部分表示目的,“以”是关联词语)。②与③两分句构成第三层次,结构关系为并列关系,没有使用关联词语。依次方法逐层分析④⑤⑥三个分句,亦可得出第三层次。所以此句为三重复句。
(42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①?而封之以膏腴之
(递进)
地,②多予之重器,③‖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④|(并列) (转折) (连贯)一旦山陵崩,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假设)
⑥(《战国策·赵策》)
——共六个分句,①至④分句是第一层次的前面部分,⑤⑥两分句是它的后面部分,第一层次的前后部分没有使用关联词语,结构关系为连续关系(顺承关系)。①至④分句中,①②③与④构成第二层次,为转折关系,关联词语是“而”(却)。①与②③构成第三层次,为递进关系,关联词语是“而”(而且)。②与③构成第四层次,为并列关系,没有使用关联词语。⑤与⑥构成的第二层次是假设关系。整个句子是四重复句。
【相关链接】
文言文中的复句,类别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所使用的关联词语是有别于现代汉语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而”、“又”“亦……亦……”、“既……又”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且”、“而且”、“尚……况”、“犹……况”、“非惟……抑亦”、“非徒……亦”、“而”、“而况”等。表连贯关系的关联词语有“而”、“则”、“因”、“遂”、“即”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与其……孰如”、“其……其”、“非……则”、“不……则”、“且”、“抑”、“宁……将”、“与其……孰若”、“宁……宁”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
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有“然”、“而”、“然而”、“顾”、“虽”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有“纵”、“乃”、“即”、“则”、“无”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如”、“苟”、“使”、“向”、“即”、“脱”、“如……则”、“藉第令”、“若”、“倘”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以”、“为”、“以故”、“是以”、“缘”、“故”、“以是”、“因”、“是故”、“由是”、“以此”等,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
文言文中也有多重复句,其分句间的关系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也和分析现代汉语中多重复句的方法一样,首先要弄清整句中有几个分句,各分句的起止,哪些是关联词语,各分句的意义怎样;然后结合关联词语,串通整句的意义。
其次要统观全句,找出基本的结构关系,即统驭全句的第一层关系,把它分为前后两部分;如果第一层次的前后两部分或其中任何一部分有两个以上的分句,就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按照分析第一层次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就得出第二层次结构关系。依此类推,层层分析下去,找出第三、第四……层次,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附录一: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
50篇目录
孔子语录 《论语》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曹刿论战 《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出师表 诸葛亮
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