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红楼梦新证 >

第6章

红楼梦新证-第6章

小说: 红楼梦新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上,举世著名的作家,就很少有几个能和他相比的。

第二,他的表现的手法的高妙,也是第二流作家所不办。他绝少用正笔,用平笔,用直笔,大抵是手挥目送,指东打西。与雪芹同时的戚蓼生,很能见到这一点,如今引一下他序《石头记》钞本的文章看: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辞,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

认识既洞彻,说得也透辟,高出庸俗的瞎捧与胡批,不知多少倍。此外,脂砚斋也是最能了解他的笔法的一人,许多地方,随手一句闲话,为一般人草草读过的闲话,直待读脂批,才明白它们都有着大作用。例如:第三回,贾雨村补了缺,辞了贾政,到任去了。下批:〃 因宝钗故及之,一语过至下回。〃 同回,贾母道:〃 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 下批:〃 为后菖、菱伏脉。〃 (按此事在八十回后,已不可知)

第五回,秦氏提〃 我那个兄弟〃 ,与宝玉比身材,下批:〃 又伏下文,随笔便来,得隙便入,精细之极。〃 第七回,惜春说余信家的和智能儿的师父〃 咕唧了半日〃 ,下批:〃 一人不落,一事不忽,伏下多少后文,岂真为送花哉。〃 第十四回,为宝玉糊外书房,旁批:〃 却从闲中又引出一件关系文字来。〃 同回,凤姐责罚宁府下人,批:〃 又伏下文,非独为阿凤之威势,费此一段笔墨。〃 第十六回,平儿撒谎,说〃 是香菱〃 ,下批:〃 又伏下多少后文,补尽前文未到。〃 馀如〃 闲闲笔,牵动下半部〃 ,〃 谈谈一句,勾出贾珍多少文字来〃 ,这一类的提示屡见不一见,若不经脂砚点破,我们始终只都是囫囵吞个枣而已。

甲戌本第二回标题诗前,有一引子,是关于文章作法的: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 冷中出热,无中生有〃 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字(戚本〃 字〃 作〃 子〃 )一人,略出其文,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sic )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 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故又怕闲文(戚本误作〃 问反〃 )赘累,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通灵宝玉,于士隐梦中一出,今又于子兴口中一出,阅者已洞(戚本作〃 豁〃 )然矣。然后于黛玉、宝钗二人目中极精极细一描,则是文章锁合处,盖不肯一笔直下——有若放闸之水,然信之爆,使其精华一泄而无馀也。……

第十六回有一条夹批(此批在甲戌本为回前批,文字略有异同),也说:一段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 登高必自卑〃 之意。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派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故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用蓉、蔷来说事作收;馀者随笔顺笔,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

此皆批者深得文心甘苦之处,也正见其手法不凡之一方面了。以上所举,除了后来《海上花列传》一书,专门摹仿,略得一二分之外,几乎并无第二人,能像他一喉而二声,手挥而目送的。

至于写人物写风景,同样是无正笔无死笔,总不过是寥寥一二句便足,从来没有大段的所谓〃 描写〃 出现,例如:第一回,甄士隐梦中惊醒,但见〃 烈日炎炎,芭蕉冉冉。〃 第二十六回,宝玉来到一个院门,〃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第三十回,宝玉背着手,〃 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 进得园来,〃 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 第七十一回,鸳鸯行至园门,〃 只有该班房内,灯光掩映,微月半天。〃 他的〃 描写〃 ,只都这样。在别人,这是有成为套言滥调的危险的。而在曹雪芹笔下,读了只令人觉得如同身临其境。这种着墨无多,语外传神的技巧,却不是某种文学词语概念中的那种〃 描写〃 ,而是与中国旧诗的传统表现法息息相通:造境界,传神韵。他是绝不肯作肉麻的描写与呆鸟笨伯式的死文字而坠入自然主义的恶道中去的。第十六回的一条脂批说得好:《石头记》中多作心传神会之文,不必道明。一道明白,便入庸俗之套。曹雪芹之所以能不入庸俗之套,其原因之一也在于不作正面死笔。

谈到人物的摹写,则曹雪芹的高于他人——至少高于高鹗,更是得需要不怕费事地好好说明一下。这里,我想借重一位比我懂得多的顾羡季(随)先生的话,帮我一下忙。他在《小说家之鲁迅》一文(未刊手稿)里,有这样一段:其二,我说小说是人生的表现,而对于大自然的诗的描写与表现又妨害着小说的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动力。那么,在小说中,诗的描写与表现要得,要不得呢?于此,我更有说:在小说中,诗的描写与表现是必要的,然而却不是对于大自然。是要将那人物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需乎藉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上文曾举过《水浒》,但那两段,却并不能算作《水浒》艺术表现的最高的境界。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之后,〃 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林冲在沧州听李小二说高太尉差陆虞侯前来不利于他之后,买了〃 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天明起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地寻了三日。。。。。。。。。。。。。。。。。。〃 (中略)得知何涛到郓城捉拿晁天王之后,先稳住了何涛,便去〃 槽上鞍了马,牵出后门外去,袖。了鞭子,慌忙的。。。。。。。跳上马,慢慢地。。。离了县治,出得东门,打了两鞭。。,那马拨喇喇。。。。的望东溪村蹿将去;没半个时辰,早到晁盖庄上。。。。。。。。。。。。。。〃 以上三段,以及诸如此类的文笔,才是《水浒传》作者绝活。。。也就是说:这才是小说中的诗的描写与表现;因为他将人物的动力完全诗化了,而一点也不借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

自然,曹雪芹笔底下的人物与鲁智深、林教头等一流英雄好汉是两不相涉,难找一样的例子。但他之将人物的动力诗化了而一点不借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则正复与《水浒传》作者无异。不妨举一个小小的例证:第四十三回,凤姐过寿,府中热闹万状,宝玉却于头一日就吩咐焙茗备两匹马,在后门口等着,次日天亮了,只见宝玉徧体纯素。。。。,从角门出来,一语不发。。。。跨上马,一弯腰,顺。。。。。着街就赶下去了。。。。。。。。焙茗只得加鞭跟上,忙问往哪里去,宝玉道:这条路是往那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地,没有可顽的。宝玉道:好,正要个冷清地方。说着,加上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

请看,这是不是正和顾先生所提出的标准相合呢?现象不同,而道理相通的例子这里就不再举。写人物,除了动作,自然还有神情。曹雪芹写人的神情,语句都简洁之至,却又无不恰到好处,如今也只举一例作为说明:第六回,宝玉遇警幻之后,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却唬的忙退出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涨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按此时袭人为十二岁,参看第六章),近来也渐通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一半了,不觉也羞的红涨了脸面。。。。。。。。

后来,宝玉含羞央告他勿告别人,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

及至宝玉将梦中之事细说了,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

我此处所以单单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曹雪芹的用笔到底是否简洁,看他写这种事,便体验出究竟来了。但是却让我们欣赏一下高鹗的改笔(所谓〃 程乙本〃 )罢:袭人……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了一半,不觉把个粉脸羞的飞。。。。。。。红。……后来宝玉含羞央告,袭人也含着羞悄悄的笑。。。。。。。问道:〃 你为什么。。。。……〃 说到这里,把眼又往四下里。。。。。。。。。。。。瞧了。。瞧,才又。。。。问道……宝玉只管红着脸,不言语。。。。。。。。。,袭人却只瞅着他笑。迟了一。。。。。。。。。。会。,宝玉才。。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请看!高鹗把两个天真小孩子的胡闹却写成如何下流不堪的神情了?!天下还有比这个更肉麻、更恶劣、更令人恶心的文字吗?!我要大声疾呼在此提醒读者:去翻一下高鹗的程乙本罢,凡是他所添所改,汪原放先生认为〃 心折。。〃与〃 入。微。〃 的〃 细腻〃 文字,也就正是这些混账已极、笨劣无比的〃 扭捏〃 !难道我们容忍叫我们的伟大作家受这样的污蔑糟踏,还让那种拆烂污的本子照旧流传下去,散布毒素,惑乱听闻么?

正确地了解了曹雪芹的文章风格、艺术技巧、写作意旨,然后再去细读全部《红楼梦》,则理解才能正确,才能深刻。关于前二者,风格与技巧,在这样一篇绪论里,也只能粗略一提。而后者写作意旨,这更不是寥寥数语所能尽,而是需要另有专著全面分析研究了。

第四节几点理解《红楼梦》是曹雪芹长期体验生活、观察社会,在他的思想认识之下,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写出的一首对封建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挽诗。曹雪芹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他的时代和阶级,还保有某种感伤的情怀——依恋和徘徊。因此从他这部作品的世界观看,不可避免地流露着若干对垂死阶级的悲悯之情。但在创作上,无容置疑,作者是以现实主义而广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面貌和实质。这部不朽的著作描写了一个四大家族走向衰微的三代生活,而且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耻和罪恶,明显地暗示了封建时代必然消亡的历史趋势。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红楼梦》所描写的〃 贾府〃 就也不能是离开时代社会而游离存在的。要想了解和研究这部文学名著和它的作者曹雪芹,就必须从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和那种特定社会关系的联系中去着眼了。

这实在不是很简单容易的工作,本书对于这一时代的社会性质上的变化,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交替的复杂关系和情况,还无力作出研究。现在初步整理归纳的几点看法,大抵限于一些政治事件的关系和影响上。

第一个使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从清代的历史来看,入关后的要政实皆出多尔衮之功;第二代的康熙皇帝以六十年的时间,平定叛乱,统一河山,全力经营,奠定基础,到雍、乾之际,正该是全盛黄金时期,该是所谓河清海晏,颂德歌功才是,怎么单单在此时却出现了一部《红楼梦》呢?

从历史说,乾隆朝不但是清代盛衰的关键,恐怕也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至衰的转捩点。这样说来,乾隆朝本就不是什么全盛,而实在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这一返照之后,再无更苏之日,剩下的只是些微的淹留残喘而已。这个巨大的总崩溃,是一个不可挽还的命运;时代推移、社会演变的征兆契机,就被伟大的时代文学巨人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