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茅蓬语录 >

第77章

茅蓬语录-第77章

小说: 茅蓬语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能所既无,则见闻觉知无地可寄。到这里,即是从上诸佛菩萨善知识放身舍命处,亦是大休歇大解脱大安乐之地,亦是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之三昧。心无迷悟,性无向背。但人立迷悟见,执向背解。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断行踪,但一心一智慧,离内外中间取受,三际理玄,便入无为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身心世界,圣解凡情,皆是颠倒情识,虚幻浮影,梦觉觉非,觉非亦妄。无论染法净法,既有此法,便有对待。既成对待,便是有为,便有生灭。一有取舍,便违正宗。了了见者,知一切法无有二相。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十法界。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凡夫之着能所,小乘之灭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无根无实耳!能所平等,同于幻化。何由执着?何须灭证?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欲心得正,必须把握「中」;欲求把握「中」,必须诚其意。离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离诸动定,名大坐禅。出离生死名出家。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越是想把自己背负的痛苦推到一旁,它越是成为一种负担。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着意求真真转远,凝心断妄妄更多;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要从忍辱下手。无相即是中庸,设立任何一点,即非中庸。我们无始劫以来,最大的毒瘤就是一个「我」字,众生无法染净不二,因此放也放不下,躲也躲不开,痛苦不已。理性的使命乃是在于发现真理。因此,理性的滥用,亦即用理性来遮盖真理、歪曲真理,必造成极大的害处。天下并没有绝对坏的祸害,连最可恶的批评家,对我们也都有益处。生者必灭,会者定离。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它并不是来自本性的东西。凡事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对否定的一面。人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若你常当批判者,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批判。如何无是非?从你自己开始做起。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菩萨的伟大,就是能自我处理心中矛盾的问题。远离是非即是纯善之心。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百不见,百不闻,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只要不着动、静于声尘而起作用,所有的音声,皆不碍我们的闻性。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着于正念。行蕴皆是苦,涅槃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无作」——即善恶平等,而不招感一切业力。用透视的眼光,既不否认有相,也不执着于无相的念头(无着于有相,亦不住于无相)。不要用讨厌或排斥境界的方法来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须要超越境界。让自己的心跟随着中道。见性成佛不困难,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般若现前。圣人无心亦无境,境界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度众。不要用对立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界。对立将变成孤立。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乃无造作、无爱憎、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即是。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勤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在大彻大悟的圣者眼里,生与死是同样的意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真正快乐而和平的。涅槃之有或常,非相对的有无之有,常与无常之常,而是一绝对的超概念的真常之常,妙有之有。此一真常妙有的深义,即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无有法,无有处。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凡免我于危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平日可喜人也。顺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是坏。想到对岸去,就不能只沿着岸边跑。「身」为苦本,「我」为罪薮。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负担的。无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有用之人,就有所不用,无用之人,就无所不用。痛苦是快乐的兄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非」如屠宰场。无所得就无所失。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禅——超是非,超善恶,超有无,超好坏。地之污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亲密是敌对的开始。毅力过人的人和上帝一样,常常创造「奇迹」。一般人的喜乐中却隐藏着悲伤。长生不老,那是愚痴的人对世间无理的要求。长时间的快乐终归于单调、枯燥与无聊,伴随而来的是沮丧、痛苦等结果,一般人都有这种经验。绝对的本体是超越了相对的变动。只要活在无知的黑暗中,我们就会有「我的」和「你的」这种念头。不生不死的本体是超越了开始和死亡。当我们接受爱与恨两者观念,并且不使心灵受到影响,宁静和平就降临了。黑白歧视的痛苦、种族的优越感、超强的自尊心、宗教教条的迷信,都会形成知性上的桎梏。琴弦调得太松,则琴不鸣;琴弦调得太紧,则琴易断。琴弦调得适中,则声音悦耳。诞生和死亡同时表演。他们在一起表演。他们的游戏是和谐的游戏,而常常是在生命无限广阔的胸膛上表演。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利己主义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必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潜能就是——我们愈敢做事,就能做得愈多。尝试去喜欢你厌恶的东西,奇迹必会降临。不走极端,对人少怀恨之心——中庸之道。黄金很好,但如果把金沙抹在眼睛里,你会吃不消;黄金很好,把黄金绑在鸟的翅膀上,鸟就飞不起来了。死神那儿并没有日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佛性是绝对的——绝诸对待。对花开过于雀跃不已的人,必然会为它的凋落而悲伤。心地无非则体大,利他无我则用大。要求佛,不如学佛;要求道,不如行道;要得道,不如悟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悟门了当,彻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但於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离生灭而求寂灭。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直了上无佛果可求,下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所谓同体大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佛性乃绝对者,本来圆满现成,无因无果,无取无证,不受后有,超越时间和空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不去妄想不求真。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及知见立知等。未曾见佛性以前,思想人生、万物、宇宙皆是生灭相对的。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法门中不舍一法。苟遣恶而存善,欲望吾至道之体,不胜其邈矣!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有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法无凡圣,亦无沉寂。妄想寂则生,寂生知则现,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见。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宇宙是绝对,万物是相对,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无名无相无真假,有修有证有轮回;非心非佛非空实,无来无去即无为。悟时有悟悟非悟,心到无心心乃心。若迷悟见亡,向背解绝,则此心洞明如皎。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声闻人见无明生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