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54章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54章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黑龙江省虎林县红卫公社落户。
    那时虎林的知青都是屯垦戍边,一边种地当农民,一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
装,保卫边疆。海闻来到虎林的时候,“珍宝岛事件”刚刚平息。珍宝岛处于虎林
和密山、饶河中间,海闻还记得“珍宝岛事件”过去后边疆上空那难以挥散的硝烟。
    海闻在虎林一呆就是9 年。这期间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回城了,也有人重新回
到中学读书,可海闻因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只得默默地待在北大荒。
    那个时候海闻特别崇拜英雄,而他心目中的英雄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
他有一张插队时的黑白照片,其造型与杨子荣无异。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北大荒,海闻就像枯木逢春一样看到了希望。
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高考。可他还是在9 年前只读到初中二年级,所学甚少且遗
忘得也差不多了,他茫茫然有些不知所措。
    或许海闻天生就有一种挑战命运的本领,他下定了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
迎难而上。在离高考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内,他拼命地补习初中所学知识,又自学
完高中的全部课程,加入了黑龙江省200 万人的高考大军,竟然鬼使神差般考进了
北京大学,成为经济系的一名大学生。
    当时北大经济系主任是陈岱孙教授,他早年留学哈佛,1927年回国后一直活跃
在我国的经济战线;现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是经济系
的老师。在名师的熏陶下,海闻的英雄梦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延续和张扬。
    有人说,海闻天生具有一种超前意识,看问题总是具有前瞻性。在恢复高考的
第一年,人们的思想还很禁锢,“文革”的阴影尚没有散去,中国的经济远没有形
成热潮,他却选择了经济专业;当他读到大三时,留学潮还没有开始,他已有去美
国留学的打算。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国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额本来就少,
又都是公费,个人自费留学几乎没开先例。
    有一天,海闻和同学们在一起议论老一代革命家当年出国勤工俭学的事。海闻
突发奇想,说,当年周恩来、邓小平能到法国勤工俭学,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写封信,
让中央也同意让我们去?我们可以自费学习,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海闻是个说了就做的人,他真的向学校申请出国读硕士,学校没有先例不知如
何办理出国手续,于是他又向北京市有关部门写信,最后获得批准。他拿到美国加
州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后,便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当他准备辞行时,陈岱
孙教授劝他等到毕业再走,因为如果大学没毕业就走,到了美国很多课还要从头读
起。这样海闻又在学校读了半年多,直到1982年毕业才出国,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
批申请自费出国的大学生之一。
    关于这段经历海闻有过这样的“内心独白”:
    “我在出国的第一刻起就有强烈的归国效力的愿望。在大三的时候我就决定要
出国深造,作为一个年轻的毕业生作出这样的决定,在统分时代毕竟还不多。80年
代初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理想与现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
考,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到北大求学,大家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
‘使命感’。我的大学生涯和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国家的每次尝试都在当时大学生
的视线之内,对改革开放的思索和感受是我们怀有使命感的动力之一。实际上,同
学们都非常羡慕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和救世哲学:为什么他们有和常人不一样的、
超前的眼光和办法?”
    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并不容易。海闻到了美国后才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根本不能
应付基本生活,更别说听课了。为了完成学业,他不得不每天上课带上录音机将老
师的讲稿录下来回来慢慢自学,其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为了赚出学费和
生活费用,他还必须出去打工。刚到美国,一位不知情的朋友推荐他去做夜班接线
生,工作是从夜里12点到早上6 点,老板见他是大学里的研究生便认定可以胜任,
可哪知他的英文不好,根本反应不过来对方说的号码,这样干了一周就被炒了鱿鱼。
后来他的同学告诉他,这样的工作就是美国人都不一定能胜任,不但要反应快,而
且英文要求特高。海闻听后出了一身冷汗。
    由于英文不好,海闻不能在学校里当助教,只得到餐馆打工,或替侍者做助手,
拼命挣钱,拼命读书。他在美国的最初几年真正体味到什么是艰苦和辛酸。
    两年后,海闻度过了困难期,英文水平突飞猛进,还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这时候海闻真想回国。可是他的导师建议他再读博士,多学些知识回国会用得着。
于是海闻又向几所大学发出读博申请,便回国等待消息。
    海闻回到老家杭州,和他相爱多年的女友举行了婚礼,又在杭州大学任教近一
年后,接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1984年9 月,回到美国的海闻,边攻读博士学位,边潜心观察和研究美国经济。他还利用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旧金山)经济系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任讲师的机会,积累了丰富的美国大学的教学经验。1993年他和同好创建了“中国
留美经济学会”并担任理事,后又担任会长。
    用“真心英雄”来指称海闻是不过分的。1993年在美国大学获得终身副教授职
位的海闻毅然回到了祖国,并受聘于他的母校。从1995年到现今,8 年潜心钻研,
海闻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1993年,他
的《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联
合出版,著述中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分析和构想引起海内外经济学者和企业家的兴
趣,也获得到了国家经贸决策部门的关注。其后,他和经济学家林双林合写的《管
理中的经济学》,由他主编的《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中国乡镇企业研究》等学
术著作对中国经济运行  的提示和分析受到高层领导的夸奖。 
    杨子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艺术中的英雄形象,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贫乏
的英雄梦中的一个公共标签。时间过去了若干年,梦幻一样的英雄之歌已不为新生
代所熟知,然而对海闻来说,尽管如今身处显位,但虎林屯垦戍边的生活仍然记忆
犹新,就像杨子荣的形象至今使他倍感亲切一样。因为正是这种最原始的英雄主义
的冲动,才使他有了铭心刻骨的英雄情结,才有了后来的强国梦。

                               海闻(2)
    在“WTO 与强国梦”讨论中脱颖而出
    海闻一直行事低调,从不张扬自己。2000年他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就中国
入世问题与网友真诚交流,是近年来少有的在媒介抛头露面。也正是这次公众对话,
使海闻的知名度突破了学术圈,在公众领域刮起了“海闻旋风”。
    海闻是国内公认的WTO 问题专家,由于他回国前在美国从事国际经济学理论研
究,并没有直接接触中国加入世贸的事情,但是他在外围的沟通和说服工作做得十
分仔细,影响了很多人。
    1995年他参加国内一个世贸研讨会的时候,还是当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
院院长邀请了他。当时的海闻在国内远没有现在的知名度,整个会议他都坐在旁听
席静听。在会上,外国学者一直向中国游说开放的种种好处,然而中方学者不停地
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当时海闻觉得很遗憾,因为大家始终没有真正沟通。
    后来海闻出席了一个国际性的谈判会议,在会上他问美国的首席谈判代表:发
展中国家是怎么回事?对方说:我们从来没有认为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是
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大国可以影响国际价格,所以不能适用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条
件。海闻想,这种沟通上的障碍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后来他在很多的国际研讨会上,
都向外方解释中国的意图。他说,要别人听得懂,重要的不仅是会英语,还要知道
别人的立场和逻辑,要知道别人的顾虑是什么。
    1997年,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访华时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海闻直接问他
们最担心中国什么。美国客人告诉海闻,美国担心中国的改革方向是不是会继续朝
市场经济进行下去;中国的国有企业会不会在中国加入世贸后,因为特殊的身份在
国际市场进行不平等的竞争等等。海闻告诉美国的客人,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就
是因为中国有建设市场经济的决心,而且中国也是把加入世贸组织当成是促进中国
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来看的,中国只会继续改革。同时,他也告诉美国的客人,
如果中国开放得太快,会有众多的复杂问题难以解决,对中国的改革只会适得其反,
从而造成经济社会的各种震荡。
    1999年朱镕基访美,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协议仍没有签订。当时海闻教授正在美
国几所大学参加中国加入WTO 的研讨会,恰巧跟踪了整个过程。海闻看到,朱镕基在
访美期间跟很多美国人做了很好的沟通,没达成协议完全是美国的原因。他看到,
美国有很多利益集团,共和党完全撇开经济上的考虑,搞出什么献金案、间谍案,
一定要把克林顿跟中国联系在一块,把他描绘成出卖美国利益的总统;而民主党则
是考虑政治上的压力,因为当时美国国内的媒体反华情绪非常大。
    有一天,海闻和美国财政部长鲁宾一起共进早餐,海闻问鲁宾:朱总理访美时,
为什么你不同意和中国签协议?鲁宾说,他其实是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因为
这对中美确实都有好处,但他觉得当时的情况下签协议政治色彩太浓,所以只能推
到后来,但他也没想到会发生轰炸使馆的事情。
    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引发了国内积蓄已久的反美情绪,那时海闻教授在全
国一片伐美声中,搞讲座,写文章,希望能够通过舆论给国内的人们澄清思想。直
到1999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中美双边协议正式签订后,海闻仍在做这种耐心
的说服工作。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找上海闻的。
    海闻在这个主题为“WTO 与强国梦”的讨论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了深怀
已久的强国梦,分析中国入世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带来的各种机遇,指出入世是中国
追求强国梦的必由之路,从而慢慢排除了沉积在网民心中的种种忧虑。这次讨论在
网民中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今余音袅袅。据称还有一位高层经济官员把这次讨论稿
下载,分发给相关部门,作为有价值的资料来研读。
    鼎力支持中国汽车工业而非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
    “专跟林毅夫唱反调”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的林毅夫,是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
朱基任总理期间的经济智囊,也是海闻教授的顶头上司。1979年5 月,26岁的台湾
军官林毅夫从金门涉海来到大陆,进入北京大学学习,获得北大经济系政治学硕士
学位,后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获得经济学
博士学位。1987年后他回国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一直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
的研究,成就斐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1993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
大任教,与海闻、易纲、张维迎一起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海闻和林毅夫同生于1952年,是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关系非同寻常。他们在
学术上各有所专,工作上配合默契,这一切北大人都是看得见的。何来海闻专跟林
毅夫“唱反调”之说?
    这是一个网友的“发明”,源自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中有关中国汽车工业问题
的一次讨论。
    两年前,海闻作客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事大讲堂》节目,一个名叫“生是林
教授的人死是林教授的鬼”的网友向海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林毅夫教授是您的上司,但他认为中国大陆不应该像韩国那样生产汽车,而
是应该像台湾那样生产汽车零部件,可为什么您,海教授,为什么您专跟他唱反调,
认为中国离开汽车工业似乎活不  了了?” 
    林毅夫对中国民族产业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水平,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而产业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