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红楼之林家皇后 >

第23章

红楼之林家皇后-第23章

小说: 红楼之林家皇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孩子又一溜跟着贾敏走了。

贾敏走的慢,拉着婉玉能面前走到一块去,后面两个则是你瞪我一眼,我撇你一眼的,要不是嬷嬷看着,说不定都动上手了。

贾敏喜滋滋的,方才当着孩子一句话没说,不过两人的眼神交流孩子们也看不见不是。

她的夫君是个大英雄。

林如海将几人半赶半撵送出去,坐在桌前开始写折子了。林如海文采极好,这是优点,他自己也知道。折子洋洋洒洒上千字,里面全是夸皇帝的。

从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到感谢皇帝的提拔,甚至上河堤也想的是要回报陛下这些年的恩宠。写的略有含蓄,不过该说的也都说了。

等到折子写完,林如海又从头细细修改一遍,这才又重新抄写一遍,准备跟着明日上京的税银一块送去。

当然还有那十把万民伞,林如海说了,他得皇帝钦点探花,是天子门生,假借陛下的名义办事,这万民伞实属陛下所得。

这折子写好了送出去,林如海还找了个空闲的时间给婉玉看了看,还有点炫耀的意思在里面。没办法,他儿子现在刚识字,而且说到底他对儿子总有一种怕教坏了的心理,连启蒙都不敢自己动手,全权委托给了曹先生,这样曹先生带了林家三个孩子,而且进度还不一样,于是两个女孩子的课程都稍微松了些。

婉玉看看折子又看看她爹,原以为父亲就是个好官,现在看来一样会做人么。借着变着方儿的夸皇帝,把自己的功劳全写了一遍,确实是高。

林如海笑道:“这折子上去,我们就该搬家了。”

“父亲的意思……是要调回京城了?”这么大的功绩,父亲又是皇帝的心腹,这一嘉奖……也许就能升到正一品了。“恭喜父亲!”婉玉学着男孩子的样子,做了个揖。

林如海笑着撸了撸胡子,满意极了。“不许跟别人说,这事还没成呢!”

日子就在这么焦急等待中过去了,婉玉看出来林如海有点坐立不安,在去书房的时候偶尔也笑两声,“从大运河过去,到京城怕是要一个多月呢,等陛下想好怎么安置父亲再回来,估计都得过年了。”

林如海撇她一眼,当初想的是跟税银一块送去效果更好,谁知现在等的这般心焦,早知如此还不如快马加鞭送过去,也好过在这儿煎熬。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本就是臣子应当做的。”林如海正色道。

可惜他跟婉玉说了不仅一次,从京杭大运河又多长算起,运税银的船一天能走多少海里,每隔几天还要在地图上指给婉玉看看船估摸着到哪儿了,于是他这番义正言辞实在没起多少作用。

看着女儿依旧笑得很是……不顺眼,林如海脸上挂不住了,“去去去,帮你太太去,今天庄子上的人差不多该到了,家里一大堆事情,你的字也没练,诗也做不到一块去,还有弟弟妹妹你也不管了?每天……”

林如海一边说,婉玉一边往门口走,道:“我就不在这里碍着父亲的眼了,明天要是您想说说船到哪儿了,我还来听。”

在贾敏看来,婉玉是个懂事体贴的好闺女,不过有一点不大像大家闺秀,她太爱动了,每天园子里来来回回逛好几圈,有时候还能走出汗来。这不,一看就是从林如海的内书房回来了。

“先去洗把脸再回来。”贾敏有点嫌弃。

今年庄子上的东西送的不多,银子也比往年少了多一半,发大水贾敏是知道的,因此也没跟催命鬼似的追问,淡淡说了句:“今年这收成不怪你们,家里的地都是良田,离水也近,自然遭灾要严重些。只是明年要好好种地,不敢耽误了。”

下面低头站着的李庄头这才松了口气,东家虽然管得不严,不过他们心里总有忐忑。

京里传旨的人到了腊月初才到,依旧是个老熟人:张公公。

林如海直接把人迎到了内书房。

“恭喜林大人,贺喜林大人!”张公公比上回来又长了几岁,声音依旧很洪亮。

“公公身体依旧这么健康。”

寒暄两句,张公公从袖口里抽出封折子来,“陛下的意思,明旨等过了年再发,算是来年的好兆头,让老奴先跟您通个气,可以准备着上京了。”

说完这句,张公公眼睛左右看看,林如海道:“公公请讲,这里没有旁人。”

张公公声音低了下去,“陛下的意思……老奴估摸着林大人您是要入阁拜相了!”

 第031章

说完这一句,张公公稍稍挺直了肩膀,语气变得正经许多,“还有一句话是陛下让老奴带来的:‘万民伞很好,朕先帮你收着,等你回京了来找朕拿’。”

一口气里说了两个“朕”字,张公公有些紧张,手心还冒汗了。他皱着眉头跟林如海小小抱怨一声:“陛下让老奴传这种话,真心是折煞老奴了。”语气虽有点哀怨,不过满满的都是甜蜜的负担。

林如海哈哈笑了两声,道:“这是陛下对公公的信任。”

“陛下给您安排了两个助手,先帮着您管着盐务。得!”张公公一拍大腿,“还得去总督府一趟。”

林如海点头,亲自去接了两位,心想这就是接任的人了,挑了两个,那就是陛下到现在还没想好究竟谁上位。

要说找人接替林如海的位置,老皇帝其实有点不太乐意,盐税这个位置关系重大,一般不出问题是不会换人的。但是现在没办法了,江南总督上书,河道总督也上书,再加上皇帝一开始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头脑一热在早朝上把林如海进上的十把万民伞拿出来了。

其实原本的意思是鼓励一下在场官员,给他们竖个好榜样的。

唉……自打那以后,御史台玩命的上书。可不,好容易出一个典型,还是御史,自家人啊,这下官员去八大胡同也不太管了,谁家后院里的姨娘又作威作福了也不管了,除了揪贪赃枉法的人不动,剩下的全腾出手来给皇帝上书。

皇帝倒是也想给林如海升官来着,可是盐税也想让他管,最初的打算是打算加封个太子太师的虚职再封个侯爵,让他再干两年,等慢慢培养出一个接班人再说。这样一闹腾可好,只得召回京城了。

至于入阁拜相,林如海是皇帝心腹,回来了自然是要高升的,那么朝中官位比他原本的正二品还要高的选择其实并不多,第一就是六部尚书,皇帝把这六位大人扒拉一边,都还算年轻有为,至少还能再干上几年,而且也没犯错不是。

再一个就是内阁学士了,内阁学士分三等,正一品的大学士,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和从二品的学士,先把最后一个从二品的刨掉,然后内阁大学士是有定额的,那就先从协办大学士开始吧。

不过毕竟没按照皇帝原本的打算办成这件事,皇帝稍微有点不太顺畅。于是已经打定的主意皇帝打算拖到年后去,顺便把林如海的侯爵爵位降到伯爵。

嗯,皇帝点点头,满意了。

再来说林家,贾敏得到这个消息兴奋坏了,她虽然跟林如海一样,祖籍是江南一带的,不过她生在国公府长在国公府,总还是对京城要更有归属感的。

自打林如海说年后要进京,还是彻底进京的那种,她就开始忙了。

头几天是瞎忙,还是拉着婉玉一块瞎忙,把家里的产业都看了个遍,林家的祖产,她的嫁妆,还有好几处庄子,以及林家现在住的这片大院子,家具,衣服,杂物等等。

婉玉被拉着转了两圈就开始吐槽了:搬家这种事情,就算有了顺丰快递,也还是要自己收拾的。她都想跟母上大人说了,咱有钱,任性,不如全换了吧。

等到贾敏的兴奋劲儿过去,想起他们在京里没宅子!又风风火火去找林如海了。

用没有不太恰当,可是早先林如海进京赶考,又做了翰林那几年买的小院子不够她们这一大家子人住啊。

“老爷,我们去了京城住哪儿?”贾敏抛出这个问题之后林如海也有点蒙,现在是腊月,基本上从现在开始到二月初二,买房子的人都处于休息状态,有钱也没地儿买。

“嗯。”林如海点头表示知道了,“你先收拾着,我这就差人去京城。”

贾敏这才放心了,婉玉在旁边又补充了一句:“得早点,先得把大家伙运过去。”

出来贾敏就有点泄气,要是京中有地儿住,还能先一拨拨把不用的东西先收拾过去,最后上路时就轻松了。婉玉也一样,有时候她觉得自己有点强迫症,现在收拾,收拾了放哪儿啊。

罢了,先撇开这个不说。

母女两个又凑到一起说林家的产业了。林家的田地庄子祭田都在江南一带,而且田产这种东西跟现代的房子一样,大家都是恨不得越多越好,全捏在手里,于是这个就不能卖了。

不过搬到京城之后还可以在东北那地方买些地,再盖两个庄子。

婉玉回味了一下前些日子京中荣府送来的大米,似乎是要比江南产的米更有嚼头一些,便在清单上庄子后面又加了一条,种大米。

贾敏扭过头来看了一眼,笑着问坐在她怀里的黛玉道:“黛玉呢,有没有什么想要的?”

黛玉歪着头,看看贾敏又看了看姐姐,道:“上回那个皮毛的垫子挺好的。”

哪壶不开提哪壶!婉玉下意识缩了缩脖子,耳边立即响起贾敏的声音:“三年攒的狐狸皮缝了块毯子,就让你给我铺地上了!”

婉玉瞪了黛玉一眼,你坐母上怀里,身上还盖着小被子,吃着点心喝着热羹,我坐在凳子上在大冷的天里写清单,你还要揭我的短,还能不能好好的做姐妹了!

黛玉下意识一扭头,缩在贾敏怀里。

“不许瞪妹妹!”

“不是啊,太太,我是觉得妹妹穿红狐狸皮的披风会比较好看。”

“嗯。”贾敏低头看了看黛玉的小粉脸,怎么看怎么觉得好看,“写上吧,庄子里还得养狐狸。”

“还兔子和羊什么的,给弟弟和父亲做毛笔用。”婉玉又建议,只盼贾敏早些忘了她的黑历史。

果不其然,贾敏笑道:“这东西还不如去铺子里买呢,你以为那么容易就能得个好的?”看着婉玉有点黯然,贾敏又道:“添上吧,你父亲看了肯定高兴。”

庄子的事情商量完了,贾敏又拿出一摞商铺的地契来。

要说做买卖这件事儿,像这些家产丰厚的人家都会稍稍涉及一点,不然庄子上和地里产了那么多东西,吃一碗倒一碗也糟蹋不光。

这就是个度的问题,比方林家有地,然后在江南开了粮食铺子,这就不能算是商人。或者按照婉玉的意思,在东北也有了几个庄子,养的狐狸用不完了,在京城开一家皮毛铺子,这也不能算是经商。

只有像那种自己家里什么都不产,拿着银子去倒买倒卖的才是商人。

所以对她们来说,买初级产品是可以的,开个酒馆就有点危险了,如果要是开餐馆或者杂货铺什么的,就是自降身份了。

不过虽然后面几个银子赚的比较多,但是对林家来讲也没什么用,单单就说粮食一条,如果要把江南的粮食运到京城去买,那么就要走京杭大运河这条水路,这河是收税的。

虽然林如海管的是盐税,不过跟管漕运的总督同属一个系统,于是也就是象征性的看着办了,比方三船当成一船收,一千石按照一百石来收,成本下降不少。

前面说过婉玉心算特别好,但是贾敏不知道,林如海也没把这种明显找骂的事儿跟她讲过,于是婉玉一张张看着贾敏拿出来的地契,商铺的房契,还有大面额的银票什么的,得益于跟父亲算了半年盐税来的经验,她把这些都粗略的加了加。

呵呵,我们家里还真的有两三百万两银子,婉玉顿时忧愁了,这明晃晃是要逼人下黑手的诱惑啊。

“婉玉,婉玉!”贾敏发现女儿有点走神,叫了两声道:“可是累了?过来歇会。”

婉玉点了点头,走到贾敏身边摸了摸妹妹,这会父上母上跟着一块上京,应该不会再出问题了。

过了年,老皇帝发的第一批圣旨里头,就有林如海的调令:林如海升内阁协办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师,封淮宁伯,并赏赐宅院一所。

这下皆大欢喜,也不用买宅子了,在婉玉心里对老皇帝的爱戴又多了一些。贾敏急急忙忙差人去量屋子,又派了几个林府里老成持重的管家还有婆子跟着一起上京收拾屋子去了。

林家的东西一船一船夹在在货船里上了京,倒也不是很显眼,在姐妹两个吃完生日的长寿面之后,林家最后一批人坐上大船,正式踏上了去往京城的道路。

至于后院那几个被关了许久的姨娘,贾敏说了:“这一去挺忙的,一两年都不一定能安顿下来,她们几个还是待在老宅别挪窝了。”

林如海觉得挺有道理,而且那几个姨娘也挺会生事的,待在老宅终老也挺好的。

至于林家兄弟姐妹三个人的师傅曹老先生,他待在江南了,林如海打算到了京城之后再给孩子重新找个老师,比方国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