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琼瑶]乾隆王朝一锅炖1-150 完结-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明一听吩咐,忙下去备好礼物。
永琰心中冷笑一声,如今因为八阿哥抵京,整个京城沉寂了不少。连素来风头无二的六阿哥也暂避了起来,关紧门户说是要“好好读书”。
既然八阿哥跟六阿哥都不打算先出手,那自己这个当弟弟就下场搅合一下便好了。
想到这,永琰心中微微得意起来。他知道乾隆相信自己多过相信六阿哥与八阿哥,毕竟成年的阿哥对于皇帝来说已经是潜在的敌人,更何况六阿哥与八阿哥又都是手上有实权的管事阿哥,乾隆也要担心屁股下的宝座安稳不安稳。
高明很快将礼物备好了,于是永琰命人拎着这礼物光明正大地上恭亲王府了。
“永琰来了?”永璇眉头一皱。
“王爷,这只怕是来试探的。”沈初忙出言提醒。
“我知道。”永璇没有说什么,沉思了会道,“还请几位先生原谅,既然是弟弟上门,我这当哥哥的也不好避而不见。”
“王爷自便。”
130正文 来访。打机锋。话不投机
永琰是第一次来到恭王府,他曾经听闻旁人说过恭王府的奢华与特别,而当自己亲眼目睹的时候,他才知道这里的华美程度是自己难以想象的。相对于紫禁城的庄严肃穆,恭王府的婉转清丽也别有风味。
这就是八哥的宅邸,这就是大清朝最有权势的亲王府第。这是永琰进入亲王府的第一个念头。身为皇子阿哥,不过十四岁的永琰心中其实也有自己的奢想。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八哥堪称兄弟中最有实力和能力的人,他身后还站着和亲王与果郡王两位老王爷,同时他的亲哥哥四阿哥永珹也是永璇的支持者。而相较于自己,永琰不由得在内心苦笑一下。自己的出身可以说是最低的,而且自己的母妃也是几起几落,早就不是什么权妃宠妃了。永琰知道之所以乾隆还将自己的母妃提为妃位,无非是想制衡后宫的势力罢了。永琰知道两个最有可能问鼎皇位的皇子,永瑢与永璇的唯一弱点就是生母并非满妃。但是这个劣势对自己是无效的,自己的母妃也是汉妃。而且相较于六阿哥与八阿哥,他们的母妃已经抬旗,并且都已经晋位皇贵妃,出身比自己高出了不少。不过永琰也知道汉妃或满妃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现在能称为满妃出身的不过一个五阿哥永琪(史书上应该是蒙妃所生)和十二阿哥永璂,但偏偏这两个都是不成器的。五阿哥已经被半圈禁了,十二阿哥还没有开府,别说官场上的老油子了,就连永琰这个小孩子都能看出这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了。
永琰的唯一优势就是自己深得乾隆的宠爱,毕竟自己也算得上是乾隆的老来子,自己的母妃也曾经是宠妃。虽然令妃不再得宠,但是不妨碍乾隆将这份宠爱转移到永琰身上。虽然乾隆还有一个幼子叫永璘,但无奈永璘岁数实在是太小,对任何人都构不成威胁。在皇宫出身的永琰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在上书房是最出风头的,对汉文化的熟悉程度让不少进士出身的江南士子都赞叹不已。而且永琰长相颇肖乾隆,这让乾隆对永琰多了很多兴趣。乾隆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永琰,而永琰无论多排斥都在会满足乾隆的期望。虽然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个“大英雄”的梦想,但是永琰知道乾隆喜欢的江南的那种魏晋风。流,故而自己也尽量模仿,并且将琴棋书画学了个全。这让永琰得到了乾隆最多的关注,即便在令妃最悲惨的时候,永琰都始终是乾隆的宠儿之一。只是这种恩宠伴随着永璇的回归而结束,永琰知道自己在乾隆眼中只是一个得宠的小儿子,乾隆也许会满足自己的一切愿望,但是却不会将天下交到他手上。而八阿哥永璇则是乾隆心中最自豪的儿子,虽然乾隆也忌惮永璇的权势,但不可否认永璇还是乾隆心中最重要的儿子之一。这让永琰吃味不已,虽然永琰早就知道这个事实,可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眼前的时候,永琰还是觉得难过不已。
永琰怀着满腹的心思被人引往东侧的多福轩,这里并非寻常待客的外书房,而是永璇用来招待宗室子弟的宅子。而且最让永琰眼红的是,这里用乾隆赐下的各种福字。除了部分是乾隆手书之外,余下的有康熙、雍正手书的,还有一些当世名家临摹历代大家的福字。乾隆之所以心血来潮布置这样一个多福轩,还是忧心永璇一直“子嗣不茂”,这多福轩便有“多子多福”之意。
侍女奉上茶,永琰抿了一口,是福建的岩茶。几乎京城所有的人都晓得永璇在江南和经略南洋的时候对武夷岩茶是赞不绝口,故而恭王府便选用了武夷岩茶待客。因为恭王府开了这个风气,京城对武夷岩茶的需求一时间翻了几番,让几个福建的茶商赚得喜笑颜开。不过大部分的人只是图个新鲜,很快大家又回归到了绿茶或红茶之中,只有恭王府一直是岩茶待客,这也成了恭王府的一道风景。而且真正的武夷岩茶每种产不过数两,所以若是寻常客人,恭王府待客乃是稍次一等的州茶。永琰细细回味了下,口中的茶乃是水仙,虽不是大红袍这般的极品,却也是极为罕有的。永琰不由得心里笑道,看来自己在这个哥哥心中还算是个贵客了。
永琰抿了两口,便听闻到一阵脚步声。“八哥。”永琰立刻起身行礼道。
“十五弟。”永璇微笑道,“不必多礼,请坐。”
两人寒暄一会,便各自落座。
“怎的十五弟不在上书房读书?”永璇试探性地问了句。
“听说八嫂有喜,当弟弟自然要上门恭贺。”
永璇心里暗自冷笑,章佳氏这次一则不是头胎,二则你当小叔子的居然单独来恭喜,这未免有些不符合规矩。但是嘴上却笑道:“十五弟有心了。”
两人聊了会京城里的事情,永琰原本想将事情引到朝堂上,但无奈永璇就是不接茬,陪着永琰打太极。看着永琰眉头越来越皱在一起,永璇心里就暗笑。其实永璇对永琰还是有些欣赏的,能凭着自己的能力取得乾隆的欣赏,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历史上的永琰之所以有乾隆的宠爱,那是因为他的母亲令妃乃是乾隆的宠妃。而如今令妃虽然还是贵为延禧宫的主位,但是早就失去了乾隆的宠爱。乾隆之所以还留着令妃,一来令妃的确在他的控制之下,二来令妃还是有平衡后宫势力哦的作用。
“听说十一哥就要回京了?”永琰忽然道。
永璇心头一凛,心道,戏肉终于到了。但是嘴上却是微笑道:“听皇阿玛的意思,估计年底会让十一回京。”
“十一哥在南洋可是吃了不少苦。”
永璇只是微笑,这话他不能接,毕竟自己是永瑆的亲哥哥,而且自己也曾经经略南洋,若是应下这话,哪怕是寒暄几句也少不得被有心人说成自己怨望。
“若是依弟弟来看,这南洋战事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永琰见永璇不接话,立刻丢了个刺儿过来。
原本一直不动声色的永璇眉头一紧,他自然晓得南洋战事让不少权臣不满。毕竟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堂堂华夏为何需要那么一块蛮夷之地。按照读书人的想法,我有礼仪我自豪,四海蛮夷皆拜服。但是永璇却知道没有枪炮,你文明再强大又有何用?历史上无数案例证明了一个问题,文明社会都是被崇尚武力的野蛮社会所摧毁。那个在西方显赫一时的罗马文明不就是被野蛮的日耳曼人还有高卢人所灭,让西方进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
“这只是阵痛,若是不这般,只怕日后便是心腹之患。”永璇自然对永琰清谈自己的外交政策感到不满,何况关于永琰最近的动态也让永璇头痛。虽然令妃被打压得很惨,但好歹魏家也是内务府出来的,手上还是有点权势。而且魏家一直与五阿哥是互为犄角,眼看着五阿哥起复无望,一些人早就怀了别样的心思。如今十五阿哥圣眷正浓,谁知道他是不是当年的五阿哥呢?
“圣人教化便足,何须大动干戈?”永琰侃侃而谈,如果按照主流的儒家文化来说,永琰并没有说错。但是儒家的经典被篡改得本来就很严重,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发展,完全钳制整个中华文明的新陈代谢。虽然在明朝有“心学”的短暂复兴,但却最后还是因为东林党争而归于失败。这让永璇无比心痛,如果“心学”能取代“理学”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这何尝不是东方的一次“文艺复兴”呢?只是文艺复兴在西方成功了,而在东方却失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永璇知道即便有了“文艺复兴”,西方世界也在黑暗中摸索了多年,直到“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世界才看到了文明的火种。但是东方却在“心学复兴”中大败,并且再也没有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因为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在明清交替中被屠杀干净,再加上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文明的火种早就被丢到一个旮旯里了。
永璇冷笑道:“那不妨请那些个老夫子去外兴安岭那教导下俄国人罢。”
永琰一时语塞,他自然晓得这些个老夫子便看是义正辞严的,但是私底下却是胆小怕事得很。也许这里有几个是清高的人,但是大部分不过是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是“男盗女娼”罢了。永琰尴尬一笑,“八哥说笑了。”
永璇淡淡道:“你八嫂身体不是很好,赶明儿请十五弟过府一叙。”
说罢永璇便端茶送客。永琰只能尴尬地离开。
131布局。心绞痛。抢先一手
“王爷对十五阿哥太苛责了。”虽然晓得永璇跟十五阿哥不对盘,但在这个讲究“兄友弟恭”的时代,沈初还是有些微言。
“沈先生教训的是。”其实永璇内心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话太重了,毕竟刚刚出言不逊的人是自己才十四岁的弟弟。自己一个成年人居然跟一个中学生计较国家大事的观点差异,这实在是有些丢人。莫非是因为权力开始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心态不稳了?
沈初见永璇认错便也没有追究下去,他也知道,虽然永璇跟永琰是兄弟,但同时又是政敌。虽然沈初还没有正式进入官场,但是官场上的倾轧也从几个同年那得知。相对于官场上的那些阴私手段,永璇这般挖苦一番倒还算轻的了。
见沈初与永璇有些尴尬,戴衢亨忙打圆场,“听闻皇上有意裁撤南洋经略府,那岂不是金先生也将回京了?”
“那是自然。”永璇笑道,“南洋经略府手握重权,临时为之尚可,若形成惯例,只怕是唐朝藩镇之祸不远。”
其实永璇也很赞同乾隆裁撤南洋经略府,毕竟这样一个统管南洋并两广、福建等地军政大权的庞然大物是不能长久保留的,否则就会在地方形成事实上的藩镇。况且如今南洋局势渐稳,澳大利亚这地方对于朝廷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鸡肋。虽然永璇知道澳大利亚的铁矿与煤矿是日后必须的,但是永璇更清楚一口吃不成胖子,如今只能徐徐图之了。
“那朝廷对南洋?”戴衢亨问道。
“几个外藩还是留着,只要他们心里还敬着皇上,朝廷也不好取走。”永璇苦笑,即便是后世的美国,也需要找个理由对人家动武,何况是一直讲究“仁义”的华夏。“至于英国人的几块地盘,朝廷可能会依倭国例。”
对于倭国的处理政策,永璇其实跟乾隆上书过几次,终于打消了在倭国设立外藩的想法。本来就是如此,自己辛苦打得人家灭国了,然后被几个文人一说话,又设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出来,这不是膈应人么?何况对于倭国这个枕蹋便的饿狼,永璇觉得还是彻底抹杀掉比较好。首先抹杀起地理上的存在,然后再抹上他们文化上和血缘上的存在,最后让他们成为历史的存在。
永璇的几次上书还是让乾隆醒悟了过来,自从宋朝开始有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为何越到后来这海外贸易的利润大头越来越不属于华夏,那就是倭国人闹的。况且明朝的倭寇那也是出名的,乾隆也觉得不如一劳永逸地解决倭国问题。
于是乾隆与军机处商议之后,倭国被分为瀛台、方丈、蓬莱三省,收归中央直属。而且由于倭国位置特殊,北洋海军的驻地也从山东半岛移到了倭国。而原来的济州岛水师扩编为黄海水师,负责黄海及渤海的海防,拱卫京畿。
如果南洋遵循倭国例的话,那么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自然是分成四到五个省份,同时中南半岛上的土地分成三个左右省份,再加上孟加拉及东北印度地区的两个省,那么华夏将在未来几年多出十个省份的土地,而南洋水师自然要移防到印尼与菲律宾一带,同时也要组建印度洋水师驻守孟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