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并具体阐述了这一方针的内容和部署。
“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华北共产党及其军事力量,力争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支持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斗争。
“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保证共产党军队主力完成向北发展的任务。
这个“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主要部署是:卜)晋察冀滁冀东外)和晋绥两区现有力量,坚决打击傅作义、马占山向察哈尔、张家口的进攻,完全保障察哈尔全境、绥远大部、山西北部及河北一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
(二)山东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先由山东调3 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州、热河。由山东调3 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
(三)华东新四军(除5 师外)调8 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浙东部队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撤返江北。
(四)成立冀热辽中央局,并扩大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现在的华中局改变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
(五)晋冀鲁豫军区,竭力阻滞并打击顽军北上部队,准备3 万兵力,在11月内调到冀东和进入东北。
(六)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由“向南发展”到“向北发展”,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用了40多天。这首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数十日内,作为这一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的刘少奇则适时把握住了中国革命形势所出现的这一“千载一时之机”,能动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迅速争取东北的决策,高瞻远瞩,多谋善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并在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制定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由于这一方针的确定以及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对于敢于发动反共内战的蒋介石将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14.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争闯关东
随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一战略方针的形成以及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号令的下达,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部队和干部立即像潮水一般涌向东北,形成了有史以来少见的10万大军闯关东的壮观景象。
闯关东,是旧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山东、河北一带穷苦人民的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乡活不下去的时候,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关外谋生,企图找一条活路。尽管确有不少人在东北找到了一碗饭吃,但更多的人所得到的,却是梦幻的破灭。因此,在受苦百姓的心目中,“闯关东”并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名词,它包含着说不尽的血和泪。
如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也闯上了关东,其意义已大不相同,这完全是为了争取人民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因此,凡是参加这次大军闯关东的人,无不充满着信心和自豪感。
在闯关东中,走在头里的并起着领导作用的是那些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们。
为了建立东北大根据地,中共中央急需派出赴东北的最高负责干部去进行领导工作。考虑到东北缺少领导骨干,还在9 月11日,在延安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康生、高岗均表示愿去东北工作。
9 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彭真、康生(后改变了康生去东北的决定)前去东北,并拟定中央候补委员程子华亦去东〕匕。
继中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彭真、陈云等首先飞往东北后,许多奉命赴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纷纷行动起来,运用各种方式迅速进入东北。
然而,东北战场上的军事统帅至此仍未明确。9 月19日,中共中央委员林彪以及候补中央委员萧劲光一行抵达河南,此时中共中央及刘少奇并没有考虑让他俩去东北。从延安出发时,毛泽东原准备先让他俩分别担任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原因是山东军区的老底子是八路军115 师发展起来的,而林彪则是这支大部队的指挥员。林彪因抗战初期遭国民党军阎锡山所部用枪误伤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后到苏联养病,健康仍难已恢复,平时面色苍白,但是打仗却不含糊。这一次毛泽东把山东军区交给他管,他当然十分满意,当在晋南与刘伯承、邓小平握别后,便与萧劲光昼夜兼程地向山东进发,就在9 月19日这一天,他才收到中共中央令他转赴冀东负责冀热辽军事工作的指示。
林彪与毛泽东同为抓枪杆子起家的苏区干部,关系非常深厚。在井冈山时期,就是毛泽东的手下。20多岁当上了红一军团军团长。又曾毕业于黄埔第4 期,有一定的军事水平,很能打仗。在党内几次关键的是非问题上,他基本上支持的是毛泽东,因此毛泽东一直十分器重林彪。1942年10月,林彪由重庆返回延安。毛泽东得悉后特地起了个大早,亲自下山迎接。而毛泽东以往甚至连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远途归来时,也不曾有过如此举动。所以毛泽东麾下那么多战将却偏爱林彪,绝非偶然。
9 月25日,林彪等率部北上冀东,10月17日才奉命开赴东北,于10月28日到锦州,29日到达沈阳。
实际上真正能打硬仗的要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黄克诚的新四军第3 师。“黄3 师”(苏北人民的亲切称呼)是进军东北部队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也是闯关东的过程中,最辛苦的一支了。
黄克诚是湖南永兴县人,生于1902年。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他又参加北伐战争,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1928年,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长征结束、抗战开始后,他担任八路军115 师344 旅政委。不久,为支援华中抗战,黄克诚奉命率领所部南下,转战江苏北部地区。1940年,他配合新四军陈毅的部队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并创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Q 华中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当时,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 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 师,他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委。以后,他又兼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是朱德、陈毅的部下,与彭德怀共事多年。极善独立思考,为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好办实事。当他于9 月初闻讯八路军先头部队已进入东北后,立即向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饶漱石建议,给中央发报。要求派大部队去东北。饶漱石则不以为然,认为这不属于新四军和华中局管辖范围的事,不同意发电。为阐明自己的观点,黄克诚以个人名义,于13日向中共中央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东北总根据地的电报。当9 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军第3 师4 个主力旅、3 个特务团共3。5 万人开赴东北后,他首先想到了几万人长途跋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为此,黄克诚作了周密的考虑。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曾有个说法,要我们把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了东北就可以拿到新的。我历来考虑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些,以便有备无患。我想,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所以,我坚持部队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去东北。同时我还考虑到,到东北之后,即进入冬季,首先将遇到与苏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气候,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亦是当务之急。当时尽管受到一些责难,我还是坚持这两条: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来,这样,我一边安排先头部队及后勤人员由第一副师长刘震率领即刻出发,一边抓紧筹集棉花。”
黄克诚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北上准备后,便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暨全师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于临行前,黄克诚坚持部队要全副武装,因为他实在放不下心来,不太情愿按照中共中央通报办理,由此招来一些非议。当3 师经过山东时,新四军军部又要求他协助山东部队作战,黄克诚又一次“抗命”并直接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未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全师以3000减员的代价,历尽千辛万苦,由苏北淮阴,经山东、承德,出冷口,于同年11月10日到达河北玉田境内,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地区。
统率山东各支部队的总指挥,是中共中央委员、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115 师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1963年罗帅因病逝世的时候,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悼词,题目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鹊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谁都知道,除了为自己的夫人杨开慧和青年时期的战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苟,一个“杨”、一个“柳”写过悼念性的诗外,毛泽东为之写悼诗的,就只有罗荣桓了。足见罗荣桓与毛泽东的情谊非同一般。
罗荣桓和毛泽东也是同乡,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1927年9 月,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鄂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即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连一级设党代表,罗荣桓也被分配到一个连里担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他在革命军队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长生涯。
此后,罗荣桓历任营、纵队、军、军团的党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战开始后,又担任过115 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师长。总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罗荣桓奉命率领八路军n 师开到山东后,对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独当一面,把山东这块重要的敌后解放区搞得有声有色,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
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决心要大力经营东北,当然需要得力干部,而罗荣桓又最熟悉这些部队,中央理所当然地选中了他,让他率领山东主力挺进东北。
中共中央原定罗荣桓到延安治病,由林彪来山东接替他,但是林彪在路过淮阳时,中央改令其去冀东。罗荣桓去延安的计划,中央也取消了。罗荣桓此时身体已经很差,为了组织部队渡海以及山东的各项工作,他常常一夜只睡几个小时。他委托许世友组织海运指挥部,动员了30多艘汽艇,14o 余艘帆船,分别在蒙城、龙口两港运送部队。
罗荣桓于10月24日收到中共中央令其“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令后,当日便带领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供给处长何敬之、卫生部长黄农以及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还有部分机关人员和特务团1 个营,从山东临沂出发。一路上,肾病十分严重的罗荣桓一直在尿血,但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前进。11月5 日,他们到达山东龙口,罗荣桓化装成商人,与随行人员登上了一艘小汽船。
罗荣桓渡海途经大连海面时,被苏军的巡逻艇拦住检查。苏军舰长问:“您是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吗?”看着罗荣桓一身长袍马褂,而且还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苏军舰长不敢相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罗司令。
罗荣桓解释了半天,苏军舰长还是不相信。为了证明身份,罗荣桓让警卫员拿来张他和毛泽东的合影。苏军舰长认出了毛泽东,也认出了照片上的罗荣桓,马上立正敬了一个军礼,并说:“司令员同志,对不起了,请您原谅,我不得不履行职责。”
当罗荣桓提出能否从大连登岸时,苏舰长坚决不允许。
经数十个小时搏斗,终于在一个叫做貌子窝(今新金县皮口)的地方靠岸。随后改乘火车前往沈阳与彭真等会合。
中央委员李富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高岗等10月从延安出发,乘飞机到邯郸,后经承德去东北,于门月20日前后到达沈阳。
从1945年8 月以后,陆续被派往东北的就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