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

第481章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481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来自于南宋叛将刘整的建议。
  刘整,字武仲,京兆人。曾以十八骑袭破金国信阳城,军中称其为“赛存孝”。中国民间传言,“王不过霸王,武不过存孝”,可见其个人勇力之强。历史证明,这人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眼光。刘整投降蒙古,给忽必烈带去了一个建议。
  与其千里辗转去“斡腹”——先云南再四川再江南,尤其是钓鱼城已成天堑,连上一任的蒙古大汗都饮恨城下,何不攻破荆襄,直面江南?
  很多人都会很奇怪,以中国大地之广阔,长江流域之绵长,何处不可渡江,哪座城不通临安,为什么只限于这几点?好像除它们之外,就没有路可通临安了。
  还真就是这样。
  南宋三大战区,非蜀川,就剩下了京湖、两淮。两淮是南宋兵力最雄厚的地区,一度高达二十多万。这里湖泊众多,水寨星罗棋布,很像是蜀川的山城,蒙古人曾经竭力进攻了三次,都以惨败收场。水,对蒙古人来说,远比山还要可怕。
  欲破江南,唯有荆襄,具体指的是襄樊。
  襄阳、樊城是两个互为依托的城池,它们据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而建。这里的整体地貌是襄汉平原,非常便于骑兵运动作战。在历史上它的作用非常奇妙,要看当时是什么形势。如果是大一统时期,它非常普通,没有任何显眼的地方。
  如果是南北对峙,它的重要性立即凸显,它是南船北马的分界点。北方政权拥有它,可顺势吞并东南;南方政权有了它,可以图谋西北。
  何况,除了这里,忽必烈也没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了。所以忽必烈开始给吕文德下套。
  吕文德的吕氏集团这时已经建立起来了。贾似道虽然打压了几乎所有的武将群落,但是仍需扶植一些起来,好支配南宋的军队。
  吕樵夫当时在鄂州的良好表现带来了巨额的回报,他成了贾似道的亲信。襄阳就在他的管辖下。前线重镇钱粮无数,吕文德名利双收。七八年的和平岁月里,他渐渐变得贪婪、迟钝。值此享受岁月,蒙古人给他来了封信。
  建议在襄阳附近展开双边贸易。
  这是巨大的商机,主管者每天都会收入巨额的税金,还能顺势产生很多的隐性财富,何乐而不为?尤其是目前的和平时期。
  吕文德同意了。蒙古人又很合情合理地提出,为了保证蒙方商人的安全,请求修一座非常小的堡垒。吕文德想了想,也同意了。
  贸易站修在樊城东面的白河口,堡垒建在了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这两个工程开动之后,立即有人发觉不对头。
  吕文德的弟弟。大将吕文焕亲自去见他哥,提醒吕大樵夫别忘了襄阳的地形是怎样的。
  当地民谣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指的是樊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襄阳两面阻江,分别是北面和东面的汉江、西面的檀溪,也就是三国时刘皇叔骑马极限飞跃的那条溪水。两面环山,分别是城西方向的万山,城南边的楚山、岘山、百丈山等群山。
  守襄阳,其实守的就是这些水和这些山。一定要阻敌兵于山水之间,敌军一旦突破了这些山水,襄阳不过就是座孤城而已。
  蒙古军修堡垒的鹿门山更加重要,它处于汉水折南入襄阳时的对岸,正是水路的咽喉。这里被蒙古军占据,早晚是祸害。
  吕文德哈哈一笑:“弟弟,你之所以是弟弟,正是因为你只知忧,不识战。让蒙古人去修,如果真的开战,只等雨季,那里会变成我的制胜之地。”
  雨季,汉江涨水,吕文德赖以成名的水军会骤然杀过去,不识水战的蒙古军注定悲剧。这个理论好像是无懈可击千真万确的。
  其实错到了吕文德的姥姥家。
  刘整是后来文天祥等人公认的亡宋第一贼臣,这么尊贵的称号当然不只是因为他提了个建议就能得到。刘整还改造了蒙古水军。
  蒙古这时的水军士兵达到七万以上,大型战船近五千艘,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素质、战术上都已经全面超过了南宋。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都在北方静悄悄地进行着,长江之南一点都不知道。
  有了这样的底气,加上襄阳方面的麻痹,蒙古人一开工就没完没了,鹿门山的堡垒修成,白河口又添了两座,紧接着万山上也修起了一座,襄阳城外围的屏幕山峦几乎都落入了蒙古人之手。
  兵不血刃地就丢了这些战略要地!
  吕文德急红了眼,立即上书朝廷申请支援。以他和贾似道的良好关系,援兵很快到了。三月,“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率军赶到,他没去理会襄阳,心高志大的他直接去了更北端的樊城,在平原旷野中与蒙古军决战,欲一战定襄樊。
  成功的话,他的确功业彪炳,自樊城北端解除隐患,那么建在襄阳周边的蒙古军寨全都失去依托,会被逐一击破。
  奈何心高志大腹中空。在樊城的旷野上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在北宋之后,能与异族人野战每战必胜的,只有岳飞。
  张世杰大败。
  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水师驰援襄阳,在虎尾洲遭遇蒙古名将速不台的孙子阿术。刘整训练水军的提议就由阿术来具体实施,可以想见,夏贵突然遭遇比南宋水师还要强大的蒙古水军时有多惊愕。他败了,带着巨大的恐慌逃回江南,随即整个江南震动。
  吕文德在这一年的岁末发病死亡。作为一个有实力的指挥官,他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襄樊间的麻烦大了,局面很快就会演变成南宋举倾国之力来挽救襄樊,而成功与否无法知晓。
  甚至襄樊会变成一个超级恐怖的大包袱,让南宋不断地投入人力物资,直到把国家元气耗尽!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自大疏忽。吕文德在悔恨自责中死亡,临死前长叹:“误国家者,我也!”可惜这时说什么都晚了。
  接任襄樊守务的是他的弟弟吕文焕。主持救援襄樊任务的是新任京湖安抚制置使李庭芝。李庭芝,字祥甫,祖籍福建清流县四堡里。早年时主动参与战争,投奔名将孟珙。孟珙全才,其中识人之明为南宋中晚之冠,多少人都在他的领导下腾飞,为国效力。
  李庭芝是孟珙发现的人才中很另类的一个。他聪明,早就意识到纯粹的军人出身绝对无法主持一方,他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
  为此,他暂时扔下刀枪,拿起书本,顺利地考中了进士。他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抢在国家民族大难临头之前迅速在官场上爬升。这时他担任了京湖区域的最高长官之职,以解襄樊之危为当务之急。可是却有了点小麻烦,绊住了他的脚。
  范文虎。
  在上一次夏贵赴援被击败的战事里,范文虎是参战一员、逃跑一员,可以说全程参与了整件事。这时他表现得非常积极,给贾似道写了封信。
  他有这个资格与贾权臣近距离交流,看职务,他是临安禁军殿前司的副都指挥使;看关系,他是吕文德的女婿,和贾相公亲近着呢。
  他说,只要给他数万兵马,他就能解襄樊之围。只是希望不接受制置司的命令,能自由发挥。成功之后他不要名利,全都给贾相公。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全部原因,一来是对贾相公无限的崇敬热爱;二来是为了救襄阳城内的吕氏宗族。
  毕竟他的夫人姓吕。
  多好的孩子啊,贾似道非常满意,全都答应了。于是救援襄樊的重大任务中,出现了两个主事者。李庭芝、范文虎,谁听谁的?
  李庭芝欲快速进军,范文虎很忙,他一边打马球,一边喝酒,回复说正在等旨,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怎么也得贾师臣亲笔批示吧。
  时间一天天过去,蒙古军在罐子滩等险要地段不断设栅栏,断绝了襄樊东、西两方向的水上通道,使襄樊两城的物资供给彻底断绝。
  虽然此前襄樊号称积有十年之粮,可真正消耗起来谁知道有什么变数,一场大火,一场大雨,都会瞬间改变格局。
  时间一天天过去,公元1271年到了,蒙古人在漠北建立了元朝。元,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说实话,从出处论,从字义析,中国历代中的国号,还真的少有其比。忽必烈下令改元“至元”,后世称其为元世祖。
  至此,救援襄樊的命令下达了一年多了,李庭芝、范文虎两部还在停留观望中。
  元军的动作一贯快速,忽必烈命令蜀川、两淮区域内的元军分别出战,牵制阻挠宋军向襄樊靠拢。这在战略上是对的,可面对范文虎时就错了。
  你老老实实地不管他,范文虎会一直打球喝酒直到天长地久。可你为什么要出战嘛,他一下子惊醒了。元军来了,我们要动起来!
  这笨蛋没跟李庭芝约进兵时间,自己带着十万水师就冲过去了。这人的一生这么说吧,他总有机会率领超级庞大的水师去攻打超级重要的地方,结果每一次都是打出千古遗恨级别的大败仗来。
  这一次,他在鹿门山一战近乎全军覆没。
  鹿门山是蒙古人最早忽悠吕文德时建的夹江要塞,是南宋最应该注意的地方,范文虎偏偏就败在了这里,你拿他有什么办法呢。
  别生气,这人率领水师出战时的白痴程度在后面才更加彰显功力深厚。好多年以后,他率领空前庞大的元军水师远征日本时,居然能选在飓风期出战。可见白痴症不仅是传染病,更会经常性地复发。
  范文虎大败,李庭芝成孤军之势。这时如果出兵不是救援,而是往虎口里钻,主动送死。他在外围稳住形势,等待机会。
  襄阳城里的消耗是没法等的。这时元军围城已经有整整五年,粮食的储备还有不少,食盐、布匹都用尽了,必须马上想办法送进去。
  李庭芝将帅司移至郢州(今湖北钟祥),准备招募勇士,护送物资进襄阳。这几乎是必死的事,十万正规水军都冲不破的重围,想让民兵去干,怎么看这逻辑都太混乱。可是当时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只好去试一试。而这也非常符合官方的行事标准。
  编制外人员的死活不重要。
  一共选了三千名敢死队员,为首的两位都姓张。张顺,外号竹园张;张贵,外号矮张。这两人心怀忠义——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归纳形容他们,只能笼统地说,他们很有家国观念。不过要强调一下,像汉民族这样基数庞大的种群,如果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有家国观念的话,那么其家其国将永世强盛,绝不为外族所侮。
  两位张平民敢。临出发前,他们训话:“此行有死而已,如非本心,即可退去,别坏了大事!”对面的三千个平民伙伴哈哈大笑,大家都清楚为的是什么,说什么退,说什么坏与成!
  各位平民一共有近百艘战船,以三船为一舫,中间的那一条里装着盐和布匹,旁边两条是空的,各有三十名平民防护。
  夜过三更时,百船挂红灯,张贵领先,张顺殿后,逆汉江而上,冲击襄樊外围的元军防线。这时战云密布,水道上不止是元军建制庞大的水师,更有很多条拦江的铁链。三千多个平民持巨斧,断铁链,一夜转战一百二十里水面,天明时分,终于冲破重围,抵达襄阳城下。
  重围五年,密不透风,终于有支援抵达城下,这对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然而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惨重。战后清点人数,殿后的张顺不见了。
  数日之后,张顺的尸体溯流而下,身中四枪六箭,手中不放刀箭,怒气勃郁一如生时。
  吕文焕想留下张贵守城,在他来想,来时难出去更难,张贵与其他平民只有助他守城这一条路可走。嗯,他真是位高官,天生不懂平民们的想法。
  张贵先派了两位平民回郢州,向范文虎求援。两位平民出得去,也回得来,带回的消息是范文虎计划派五千人出战,更与张贵约好了接应地段,这些士兵将由张贵率领,再杀回襄阳。
  非常幸运,那一天的晚上风雨大作,罕见的巨浪在汉江中翻滚。张贵放炮发舟,破围突进。如此风雨中,元军水师猝不及防,被张贵一路冲杀,顺流直下,到了龙尾滩一带。此处,严格地说已经出了元军水师的势力范围,这也是张贵与范文虎约好的接应地段。
  暴雨如注,巨浪腾雾,纵目远观,隐约可以见到更下游的方向有一片灯火,火光中战舰的轮廓若隐或现。应该是范文虎的船队。
  张贵命令靠过去。抵近了才发觉那是元军的水师!
  范文虎派来的援军因为风暴,退后三十里,失约不至。元军的水师反而获得了情报,等在这里让张贵主动上钩。
  突陷重围,张贵拼死力战,终于寡不敌众被俘,他宁死不屈被元军杀死,尸体被抬回襄阳城下。元军指着尸体向城上喊:“认识矮张吗,这个就是。”
  襄阳大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